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用悬疑小说记录下灰尘如何形成冰雹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24-8-12 14:00:49
427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一盒神秘的录音带,一场离奇的大火,一座大厂家属区内人们各怀心事暗流汹涌,神秘案件的背后是难以揣测的复杂纠葛……
一段尘封的记忆,一曲恶的回响,卑微如蝼蚁,倔强如大象,疯狂如野狼,看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如何挣扎沉浮,在冻土与寒冰中开出人性的善良之花。
事情的真相,大概就像东北特产的大冻梨,在坚硬冰冷的铠甲下,是柔软得不堪一击的果肉,等待我们去探寻、品尝、回味……
7月14日,推理小说家安大飞带着他的全新推理小说集《黑熊之谜》做客北京广播台“编辑部的故事”节目,让我们通过悬疑的表象,窥见真相的另外一面。
李雷:今天我们在直播间当中为大家邀请到的就是本书的作者、推理小说家安大飞老师。安老师您好。
安大飞:主持人好。
李雷:我们重点在节目当中为大家介绍《黑熊之谜》这部作品,这本书由两篇小说组成,一篇叫作《录音带之谜》,另一篇叫作《黑熊之谜》。我读您的这两篇作品,感受到了东北的另外一番模样,和迟子建老师、梁晓声老师笔下的东北黑土地不太一样。您在小说中描写了不少东北中小城市的生活经验,是不是和您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安大飞:是这样的,我是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下面的一个区里出生长大的,我生长的环境就是工厂,从出生到高中毕业,我一直在工厂的家属区里成长。我也看过一些其他东北作家的作品,包括您说的迟子建老师、梁晓声老师,还有一些新生代的作家,比如铁西三剑客,他们和我的生长环境与视角多少有些不同。迟子建老师、梁晓声老师笔下的,比如知青生活、北大荒,那个年代我是没有经历过的;铁西三剑客写的很多是铁西的工人区,他们在沈阳生活,沈阳是一个大城市,一个很繁华的商业城市。而我所在的是一个城市下面的工业区,这个区域里面只有工厂,没有其他的东西。
我们这个区高峰期有40多万人口,集中了重机厂、钢厂、电厂、玻璃厂、纺织厂,还有一系列工厂的配套设施。我上高三之前从没在工厂以外的澡堂子洗过澡,从不去外面的电影院看电影。1990年代以前咱们国家是单休,只休周日。我们各个厂休息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管外面叫“社会”,外面休息的日子叫“社会星期天”。像我们把外面的人叫“社会上的人”,在当时工厂子弟的语境里,“社会上的人”这个词稍微有一点贬义,老师经常会说:“不要跟外面社会上的人来往。”所以我觉得我和他们写的不一样,可能更多是视角和年代的区别。
李雷:在您的这个小说当中经常会出现,比如说第四十几厂、二十几厂,这些数字是不是代表着您所生活的城市中不同的工厂?
安大飞:是我们工厂的各个分厂,比如我们有21分厂,原来叫28车间。我们住的街区也是用数字来做代号的,比如住29街区、住13街区,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比如梁晓声老师写的“光字片”,也是这个道理。
李雷:那个时候的这种大厂,其实特别像一个小社会,它除了有自己的学校、医院,甚至还有自己的公检法机关。它是一个大的系统,生活、学习、工作都能够解决。您在小说里也谈到了接班的问题,这个是您小说中的一个社会生活背景。两篇小说发生的年代不太一样,《录音带之谜》发生在1993年前后,《黑熊之谜》更往后一点,已经进入21世纪了,差不多应该在2004到2007年前后,那么这两篇小说中的不同时代,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安大飞:我写的一系列小说,大多都集中在中国1990年代到2000年代,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特别快的十几年。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它对人们观念上的影响非常大。像我们在80年代的时候,工厂子弟上大学毕业之后回厂,或者接班进厂当工人,大家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多富裕,但是很稳定,一眼看得到头。但是90年代之后,一切都被打破了,有南方的民营企业,外面还有港台的合资企业进来。我现在还记得,我们大学时候在寝室里讨论,我们的社会将来会怎么样,家家都能买得起汽车了?这在当时听起来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现在来看都已经实现了。
大家都知道,东北的工业企业在90年代末期经历了大下岗,基本波及了所有工厂和所有家庭,这对人们在生活和在观念上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冲击可能也改变了一代人。2000年之后,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我家所在的这个企业比较幸运地挺过了那段艰难时期,并在2005年前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很不幸,齐齐哈尔有很多工厂就没有挺过去,要么破产,要么重组。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考验。
李雷: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很多,比如梁晓声老师的《人世间》,小说中周秉义当时就是在一个大厂当领导。包括李修文老师的《猛虎下山》也讲到了1998年到1999年下岗潮那段时间的社会现实。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接班的问题,您大学毕业面临选择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接班?为什么您要出来?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安大飞:接班一般指的不是大学毕业。我1995年本科毕业,那时候,国家开始让大学生自己找工作,但是还是给兜底的,肯定给你分配一个单位。接班是指什么?比如说我初中或者高中考不上了,这个时候家里的父母都是职工的话,可以退休一个,然后有一个子女可以进来当工人。像我表姐,她就接我姥爷的班进了电厂,当时算福利、待遇都不错的。因为我表姐家觉得表姐考大学比较难,我表哥已经上了大学,所以表姐就接班了。但是接班这种方式,后来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基本上取消了,因为这种照顾方式其实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李雷:刚才我们聊了整个社会背景。其实描写黑土地上那个时代的故事,可以用不同的文学方式来表达,《黑熊之谜》和《录音带之谜》是带有推理、悬疑色彩的小说,您当时怎么考虑用这样一种文学的表达形式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生活,而没有采用一些更纯文学、更严肃的表达方式呢?
安大飞:我从小挺喜欢看推理小说、推理剧的。我初一的时候看《福尔摩斯探案集》,后来长大之后也看松本清张、江户川乱步的作品。近年我其实推理小说看得并不多,更多的是历史著作。年纪大了嘛,人都喜欢回忆过去,愿意想一些小时候的事儿,愿意把它们记录下来,也有空余的时间。写作其实需要交流,我也想过写成日记或者回忆录的形式,但我觉得一个中老年人的絮絮叨叨不会赢得什么读者的。
推理小说它更像是一个项目:我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我一定要想到一个杀人事件,并且通过设计杀人事件,最后把那个年代写出来。其实我不太喜欢写那种完全架空的推理小说,我更愿意代入社会背景。所以每次写完一个推理小说,我都像完成一个任务一样,我自己挺喜欢这种方式的。
李雷:《黑熊之谜》这篇小说的篇幅不短,有10万字左右。它的开头就是我们传统的推理小说的开头:一起案件发生了,然后去勘察现场,发现死者,寻找和案件、死者相关的当事人,死因到底是什么。这篇小说其实是双线结构,有一条线的主人公叫林双海,这条线和整个小说的破案过程是同步推进的。我读完之后,有一种和读其他传统的推理小说不一样的感受,有一种无奈和悲凉感。您当时创作这篇作品的时候,是受到了一些怎样的事件,或者是怎样的记忆的启发?
安大飞:这篇小说是在2023年春节前后写完的,我写它的起因是想起了我的家乡。我搬过好几次家,最后一次搬家的那个房子住的时间不长。我当时已经大学毕业了,对周围的邻居不太认识。有一天有个男邻居跟我妈打招呼,后来我妈跟我说,这个邻居家暴非常严重,他打老婆,他老婆年轻的时候特别漂亮,但是被他娶到手之后,动不动就被打得躺在地上动不了。他是很典型的那种家暴男,打完第二天抱着老婆又哭又下跪又哀求,求老婆原谅,两个人就这么打打闹闹过了一辈子。我当时听了就想:他老婆太倒霉了,这样的人生怎么过?据说后来他们两个孩子大了之后,也还是离婚了。我想家暴的问题,即使到今天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能有效解决。我想如果我是他的老婆,或者他的老婆是我的亲人,我该怎么去处理这个人?如果我有机会,我是不是会采取极端方法去把这个家暴男收拾掉?这是我当时写这个小说的一个起因。
李雷:在小说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林双海这个角色。他作为沿江春饭庄的厨师,厨艺不错,而且是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到东北生活和工作的。您在创作的时候又是怎么想到这样的人物的?
安大飞:这个人物其实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他可能是我心里的一部分折射。林双海是一个挺被动的人,父母的不幸给他积累了很多仇恨,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渠道,他可能也就这么过下去了,而且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可是当有一个途径让他可以采用极端的方法替父母报仇,他就一定会去做。
我父亲的一个同事钱包里有一张照片,是他一家人的合照,他永远带着那张照片。当年他的父亲受人迫害自杀了,他对这个事情记忆非常深刻,后来他和弟弟分别被送到亲戚家抚养,他永远记得家里的事。我想如果我是他,我大概也会做这样的事情。林双海被设定为厨子,可能也是因为我喜欢做饭。
李雷:小说的题目叫《黑熊之谜》,那么故事跟黑熊有什么关系呢?
安大飞:我写小说的特点是,我喜欢最开始先发散思维,想几个可能不相关的点,这些点就像冰雹一样,都是由空气中的一粒灰尘形成的。渐渐地灰尘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从天上掉落下来,就形成了一场冰雹雨。
我家乡江边有个红岸公园,红岸公园里有一只黑熊,这只黑熊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在野外的亚洲黑熊寿命大概是25年,人工饲养环境下大概是30年,这只黑熊的寿命绝对已经超过30岁了。很多年前好像是两只,现在只有一只。我前两年在抖音看我家乡
自媒体
的时候,才知道它居然还活着。我相信每一个在外地的家乡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吃惊:那个黑熊还活着,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想办法把它写进去,也算是对它的一种纪念。
李雷:黑熊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您的《黑熊之谜》这个小说当中,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安大飞:我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我觉得它可能寓意着生命力的顽强。红岸公园环境一般,喂养黑熊的食物也不会特别好,但是它这么多年一直活着,这个挺不容易的。而且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有一段记忆,它就像家乡的一部分一样存在。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去家乡,我还跟他说了,他专门去拍了张照片给我。没拍到黑熊,是熊圈的照片,那个黑熊大多数时候不出来。
李雷:小说中塑造的王冠军的形象非常丰富:他非常喜欢打扮,喜欢收拾自己,长得很帅气,娶了一个不错的老婆,在工厂里应该算是一个比较与众不同的人。您觉得在当年的历史背景下,尤其在大厂这种工人集中的地方,是不是真的会存在一些比较特立独行的人?
安大飞:那个时候产业工人的生活待遇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厂就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人。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厂有一个青工,自己骑摩托车环游中国。当时中越边境还在打仗,他还去医院采访了我军的伤员,回来后到我们中学,在广播室做了很长的报告,他一路的见闻非常有意思。
他刚到大庆,那里就下了冰雹,冰雹大到把他摩托车的玻璃都打碎了,头被砸流血了。他说当时一边哭,一边想:我后悔了。但是他觉得既然出来,如果回家的话太丢人了,所以他就一直骑,他说之后就再也没后悔过。那时候他30岁左右,挺精神的一个人。如果是现在,这样丰富的经历可以写一本书了。
李雷:另一篇《录音带之谜》是比较特别的、非典型的推理悬疑作品,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是什么呢?
安大飞:这部小说是我在2022年元旦的时候写的,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写一个比较正式的小说。我有一个中学同学,放假时候总去他家里玩。快开学赶暑假作业,大家就凑到一起互相抄,我们都去他家。我们大多数人家里都是两居室,他爸是个领导,所以他家是三居室。他家还有个大阳台,抄完作业,我们就跑到阳台上拿着望远镜看对面的厂里。他家是一个重组家庭,他和他姐姐两个人没有血缘关系,我们假期去他家,他姐姐可能第一是跟我们不熟,第二是年纪也差得比较多,从来不出来,就在自己的屋子里。我只见过他姐姐一次,也没敢仔细看,总觉得他姐姐挺神秘的。这个事给我的印象很深。
另外就是录音带这个意象。我父亲在1982年到1984年去日本留学了两年,当时他在我们厂工作,考取了公派研究生。日本那个大学的教研室每年都要淘汰电脑,淘汰的电脑当废品处理。我爸说要不就卖给我吧,他本意是买回来给单位用,后来单位领导说这个电脑我们也用不上,你自己留着吧,我爸就把这个电脑放在家里了。这一台电脑我现在还有印象,是那种单色显示屏的,主机是装在键盘上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存储用的录音带,它每次读取、存取的时候,都会发出那种滋啦滋啦的声音。
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开始用5寸盘、3寸盘,后面就开始用光驱了,或者用U盘。大型的工业机上它会用那种特别大的磁带,叫“开盘带”,它可以用在微型计算机上。它的读取声音像拨号上网时的调试解调器的声音,但是比那个要柔和一些。我当时想,把这个写进去应该挺有意思的。
李雷:您觉得天保姐姐这个形象,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安大飞:我觉得她是一个做事情目的非常明确,为达到目不择一切手段的人。几乎每一个看过这个小说的人都会跟我说,这个人物的特点很鲜明,好像从来没见过有人这么写一个人。
1990年代的中国,确实有一阵子“出国热”。当时大家考托福、考教育,为了出国不惜一切手段,在今天人们很难想象。那个年代大家为了出国,在北京甚至私下找美国大使馆签证官。哪个签证官好说话,哪个签证官拒签率高,这些信息大多数是不太靠谱的。出国留学在1990年代和现在完全是两个样子。
李雷:这两篇小说最后嫌疑人的结局都和那条江有直接关系,都和那片水相连。所以您创作小说的时候是刻意为之吗?
安大飞:嫩江对于在区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一条母亲河,因为有它,所以才有我们这些工厂,所有的工厂都需要大量的工业用水,都是依江而建的。另一方面,嫩江又是一条非常凶险的江,它每年都会涨水,江水即便在盛夏的时候也非常寒冷。
我小时候妈妈一再嘱咐我千万不要下江游泳,邻居家哥哥就是下江游泳淹死了,所以我们对江水有一种畏惧感。成年之后我才在游泳池里学会游泳,我之前是不敢下江里游泳的。对这条江我们确实有很深的情感,这个情感也是复杂的。
李雷:《黑熊之谜》中的两篇作品属于“嫩江黑水”迷案系列,您对这个系列的创作是怎样计划的呢?
安大飞:我写的差不多是1990到2000年这十年的故事。一个是录音带里的这个主人公,第一人称“我”,第二个就是《黑熊之谜》的保卫处干警李刚,还有他的几个同事。我创作的小说大体上就是这两个主题的人物。
我写小说是一定要设计的,一定要推理,一定要悬疑,《黑熊之谜》的结尾我改了好几遍。春节期间我做了一个小手术,然后休息了几天,回来之后我把这个结尾又改了一下,大体上的脉络是想通了。
很多推理小说作者会在诡计的设计上绞尽脑汁。我写的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总想写一个不重复的人。推理小说已经发展100多年了,很难想到一个诡计没有任何人用过,那么最终我是想保证绝对不会去抄袭或拷贝别人,我只写我自己想出来的。当然,我确实不太喜欢那种过于精巧的诡计,比如一个架空的建筑物,里面又是密室,又是不在场证明。我觉得那种不真实,太虚、太悬浮了。我还是喜欢写普通人在普通条件下,他能做到、能想到的事情。
李雷:您觉得通过《录音带之谜》的主人公天保姐姐,还有《黑熊之谜》林双海这些角色的塑造,能够反映出那个年代小人物怎样的共同状态?
安大飞:我觉得他们都是不甘心的,不甘心现有情况,他们还是希望能折腾出更好的前程来。这个是我自己心理的投射。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会说,你们赶紧考大学,考完大学就分出去,不要再待在这里了。东北的冬天太冷,一年四季的风非常大,夏天短暂,秋天几乎没有,生活在这里是十分不舒服的。但我们离开家乡久了,还是会越来越想念它。家乡不只是在生活习惯影响我们,也会让工厂出来的子弟对集体有一种崇拜和信任,这个也是我们从小生长的环境造就的。我觉得我小说里的这些人,他们可能也有这样的共性。来源:当代(微信公众号) | 安大飞 李雷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写作交流
交易招聘
原创文学
休闲分享
媒体约稿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阿菩携新作《天衣》拆解爆款网文“破圈”密码
专访人可妹丨重构“追妻火葬场”新法则
《锦月如歌》《永夜星河》《与凤行》受热捧,“无爽感,不爆款”
4
三部作品集中出版!作者荆洚晓:以女性角色为镜,探索宏大时代与
5
500元/篇丨公众号「粒公子」征稿
6
《中国旅游报》急需大量游记、散文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