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月如歌》《永夜星河》《与凤行》受热捧,“无爽感,不爆款”?

发表于:3 天前 12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小编导读

何以解忧?不少人会回答:“唯有爽文!”。



近年来,不少热度与口碑双双出圈的影视剧,比如《锦月如歌》《永夜星河》《与凤行》《苍兰诀》等,皆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带有强烈的爽文特色。



过去,爽文经常被与“无脑爽”“下饭就行”等标签联系在一起。架空背景、逻辑跳针、情节老套不仅观众不买账,也让“爽文”二字蒙尘。



但实际上,爽文、爽点、爽感,正是网络文学创作者孜孜以求的写作动力和表达效果,网文作者也早已将“制造爽感”打磨成一门精密手艺——从连载节奏到标签分类,网络文学界逐渐形成了一套情感计算法则,爽文也向着更为扎实、更易代入、更有深度和质感的方向迈进。



爽文创作背后究竟有什么窍门?人们为何需要网文带来的爽感体验?爽文又该如何发展才能摆脱“电子榨菜”的标签?一起阅读《光明日报》刊发的《网络文学 不应止于“爽”还要求深》原文来深度了解吧!

qw1.jpg

在第八届“网络文学+”大会上,精品网络文学吸引观众浏览。资料图片

网络文学 不应止于“爽”还要求深

在惯常印象里,网络文学总给人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但是,网络文学的幻想绝非肆意而为。如果仔细辨认,我们会发现它相当自觉地遵循着一套精密的情感计算法则,目的就是“制造爽感”。

“爽感”是网络文学的关键概念。它指的是网文制造出的一种欲望满足、畅快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是绝大部分网络文学作家写作的动力来源和孜孜以求的表达效果。

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网络文学界不断摸索与试错,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专业化、技术化的爽感制造模式,支撑起一个体量庞大、消费繁荣的文学市场。可以说,掌握了生成爽感的窍门,是网络文学发展壮大的关键。

在此,我们从网络文学的连载写作和文学网站的标签分类两个方面出发,对网文的爽感制造模式略作说明。

qw2.jpg
由网络小说《大江大河》改编的电视剧剧照。资料图片


网络文学发展出一套极为精密、稳定、工业化的生产机制,确保源源不断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爽文

网络文学通常采用的是日更连载的写作方式,大多数作品每天更新一到三章,按照一章三千字(网文界较为普遍的章节规模)换算,总字数是数千至一万字左右。

与之相呼应,读者更倾向于“追更”,也就是随着作者的更新而即时订阅、即时阅读、即时反馈,他们的“追订”数据是网站衡量作品热度、给予作品相应推荐位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每日的更新中制造一次短暂、迅速的矛盾爆发,为读者提供相应的爽感,是网文作者保持读者黏性的惯常手段。

网文行业一直流传着“黄金三章”的共识性说法:一部网文的前三章至关重要,作者必须在这三章中写出足够的冲突、悬念或者其他富有吸引力的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愿意追读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网文全篇不过是“黄金三章”的无限复制和延长。依托这种日更连载方式,网络文学得以给读者提供持续稳定、频繁密集的爽感体验。

如果说,网文的日更连载是作者角度的爽感专业化体现,那么,标签分类体系就是网站角度的爽感专业化表征。在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番茄小说等网文平台上,一部网文的介绍页上总会缀着一系列标签,如“谨慎”“万人迷”“求生”“无敌”等等。

一个标签往往浓缩了一套情节模板和角色特征,对应着某一类具体细分的爽感。通过标签,读者与作者达成了“默契共识”,从相应网文中得到自己期待的特定爽感。作者也能愈发明确地在特定方向上深化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网站平台所做的工作实质是一个观察、积累、提炼、再推广的过程,类似于学者研究某种新现象。标签体系即为文学网站对情感欲望的归档和命名,体现出平台对爽感把握与再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至此我们明白,网络文学发展出的是一套极为精密、稳定、工业化的爽文生产机制,那么一个问题顺理成章地出现:读者为何如此强烈而持久地需要网文带来的爽感体验?这与他们每日生活的具体环境息息相关。

qw3.jpg



通过阅读波澜起伏的网文,人们得以短暂跳出缺乏变动的现实、经历“打破常规”又绝对安全的脱轨体验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精密高效的数据与算法包裹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标准化的流程与规定遍布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按部就班地度过一个又一个大同小异的日子,就像一碗口味寡淡的白粥,需要每个人一天天去“熬”。

网络文学则是这碗白粥的“电子榨菜”,其蕴含的爽感可以给生活注入刺激、提味增鲜。由此回看网文的写作模式,我们不难理解它为何演化成每日更新的连载状态,又为何不断制造微型的情节高潮以求爽感。现代生活日日如此,人们自然需要日日汲取网文的爽感进行对冲。人们得以短暂跳出缺乏变动的现实、经历“打破常规”又绝对安全的脱轨体验。

在“调味”功能之外,“电子榨菜”的比喻还指向了网络文学的文化产业特征:廉价易得、品类丰富。不管是城市的超市还是乡镇的小卖部,我们总能看到榨菜的身影。而且这种常备调味品还贴着多种多样的口味标签:咸鲜、麻辣、酸甜、五香……网络文学亦是如此,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它已经变得唾手可得。

借助标签,读者能够在琳琅满目的“电子货架”上高效定位自己需求的口味,平台能够持续地引导作者供应类型自觉的爽文。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面向数以亿计不同个体的特异性安抚中,爽文完成了对现代人精神焦虑、痛苦与疲倦的普遍疗愈。

qw4.jpg



读者终究会渴望探寻更深邃、更本真的意义,网文创作应从“电子榨菜”走向“电子盛宴”

“榨菜配粥”固然比“只喝粥”要好,但仍不免营养单一。根据中国作协网文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75亿。这意味着,网络文学完成了一场超大规模的普及性精神抚慰。网文出现前,或许从未有某种文艺形式能够兼具如此大的影响范围与如此精细的个性化服务,也从未有如此多人的欲望获得熨帖入微的想象性满足。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扩大规模往往会带来趣味的“下沉”。这的确避免了精英文学常见的凌空蹈虚、自说自话,却难免沉溺于另一种庸俗的自恋中。这种自恋是对超越性的拒绝,其典型表现形式即为“土味”审美。爽文之外,网络文学理应绽放出更多的可能,从“电子榨菜”走向“电子盛宴”。

要想达成这一点,我们需要越过写作技巧去追索“爽感”的精神来源。归根结底,网络文学中的爽感来自现实中的痛感。如果把网文比作晶莹剔透的珍珠,“痛”就是最初进入贝壳的沙粒。

在网文的受众基数下,任何一个痛点实际上都表征着某种大众的普遍困惑、焦虑或者不适。在经历短暂的补偿之后,读者终究会渴望更进一步,探寻更深邃、更本真的意义,这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总要依靠文学去触及、去面对的终极课题——痛苦、失去、孤独、欲望、死亡与无常。

近年来,部分网络文学已经开始尝试从“爽”到“深”的探索。《诡秘之主》质疑过往“升级式爽文”的效力,撕开符号秩序的幕布直面混乱真实。《道诡异仙》以真假难辨的疯癫为视角,展现出世界的荒诞与不确定性,进而思索人如何在这样的世界真诚热烈地生活。《玄鉴仙族》借助家族代际的更迭来展现核心人物的死亡,反用网文“代入感”让读者体味失败与无常。《十日终焉》借助循环往复的求生游戏来传递人对技术环境与规则系统的思考,最终展现出青年一代“奔流向前”的胆魄。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品都是在网络文学的市场竞争中一步一个脚印“杀出来”的。它们仍然能够熟练地运用爽文的写作技巧去架构情节、把控节奏、维持高强度的连载更新,牢牢吸引住读者“追文”。

然而,它们又在这种娴熟精湛的类型技艺之上,引入了更深刻的主题与更真切的思考。顺着这条道路,网络文学的潜能将不断被开发出来,得以承载更加丰沛饱满的时代精神,描绘出更加斑斓绚烂的文艺风景。

(作者:谭天,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6日 09版)

图片:新华社 等

责编:邢妍妍

编辑:孙小婷 孙岱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