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
文化
›
小说
›
书友圈
0
0
返回列表
2020读书80本,我推荐的十大好书
[ 复制链接 ]
敏敏敏儿
初级作家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235
回帖
505
银子
初级作家
初级作家, 积分 8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 积分
初级作家, 积分 8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 积分
积分
864
发表于:2021-1-21 09:09:10
1038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铁马老言
2020年比往年不平常一些,也因此读了更多的书。
如果说读书有什么好处,那首先就是你能更清晰的认识这个世界。世界纷繁复杂,信息陈杂,而读书,借助那些智慧的头脑,你能够拔开迷雾,洞见真相,免受蛊惑。
读书,还可以足不出户,体验不同历史、不同地域、不同性格乃至不同性别的人的生活。不读书的人,过的只是自己一个人的生活,而读书的人可以体验各种人的生活。
当然,读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文字与图片中去旅行,以最小的代价去领略世界的多样与斑斓。
2020年读了80本书,其中中国作家(包括台湾)的20本,外国作家的60本,外国作家中美国最多27本,其次英国13本,此外还有日本、德国、瑞典、以色列、西班牙、俄罗斯、白俄罗斯、秘鲁、法国、波兰十个国家。
从书的类型来说,包括了小说、散文、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其中小说17本,历史18本、政治14本,其它是社会学与经济学或非虚构类的书籍。
每次买书都是精挑细选,我尤其会选那些自己读过的作家的书,还有就是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各种比较权威奖项的书,所以我对自己所读书的整体质量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书很热门,推荐的人也很多,但我读了后却味如嚼腊,既没营养也不有趣,甚至质量很低。比如《非暴力沟通》,我只能用肤浅来评价。
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价一本书:
文字是否优美,结构是否流畅自然,思想是否有深度,内容是否有新意,如果是小说,则会看情节是否合理,人物个性是否鲜明、生动。
依据这样的标准,我从今年阅读的80本书中,精选出10大好书,推荐给书友们。当然,每个人的阅读兴趣都不一样,我推荐的只是我比较感兴趣,而且读后觉得有收获的书。
第一名:《自由论》——以赛亚-伯林(英国)
自由,是一个无论政党还是个人都非常热衷谈论的词,但真正懂得自由的含义,能在具体现实中践行自由的却少之又少。多少人打着自由的旗帜为所欲为,而又有多少人以自由的名义㧪杀人类的自由。
自由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也读过多本与此有关的书,从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到李强的《自由主义》,再到去年读的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论》。
作为20世纪欧洲最有名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对自由主义哲学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两种自由论。
积极自由,就是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某事或选定做某事。所谓消极自由,指免于他人干涉的自由
。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喜欢打着光辉的旗帜,喊着响亮而动听的口号,鼓动人们去争取所谓的自由,却往往将人类带入深渊。而伯林恰恰是看到了如法国大革命那样强制自由的危害,提出了消极自由的概念。在伯林看来,
自由是个人的自由而非社会群体的自由,自由不仅是精神的自由,更是行为的自由。
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这种消极自由,实质上其目的在于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公民不受他人、尤其是国家或其他权力组织的侵犯,有人将消极自由称为保护性自由。
第二名:《论革命》——汉娜-阿伦特(美国)
阿伦特是出生在德国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逃离德国移民美国,是20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对当今世界的很多政治现象给出了精辟的解答。
我今年分别阅读了她最著名的两部作品《极权主义的起源》和《论革命》,虽然前者更有名,但我更推荐后者。
作为一个60后,革命一词从小听得耳朵起茧,每天嘴上喊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唱着XX大革命就是好的歌,可说革命的思想与精神融进了我们一代人的骨髓里。然而,革命就真的好吗?年龄越大,我对革命越反感,甚至称自己是一个“反革命”。
而阅读阿伦特的《论革命》,对比自己观察到的历史,对革命的认识自然也就更深刻了,我惊叹于阿伦特对革命的那种鞭辟入里的精到见解,也更坚定了自己与革命的划清界线。
十月革命对于本世纪的深刻意义,与法国大革命对于其同时代人的意义一样,先是使人类最美好的希望转化为现实,然后又让他们彻底绝望。
运用政治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每一次尝试都会导致恐怖,而且正是恐怖将革命送上了绝路。在传统权威崩溃,令世间穷人汇聚街头之处,在穷人离开不幸所带来的默默无闻,纷纷涌入集市之处,他们的狂热似乎就象星辰运动一样不可抗拒,带着自然力的一股洪流向前奔涌,淹没了整个世界。
第三名:《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弗朗西斯-福山(美国)
去年武汉方舱医院里,一位隔离病人阅读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上了热搜,后来福山先生还寄了一本自己签名的该作品给那位读者。而《政治秩序的起源》是我2019推荐的十大好书第二名。
今年,我阅读了更多的福山作品,除推荐本书外,还有《国家构建》、《美国处在十字路口》、《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前后已经有六本之多。
但今年阅读他的五本书中,我最推荐的则是《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为什么今年的新冠疫情,东亚国家普遍防抗效果比较好,而西方国家则处于失序状态?同样西方国家为什么德国北欧相对较好,而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则更混乱?
为什么东亚国家普遍比较团结,而且政府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很多西方国家则处于非常分散的状态,没有出现大的企业集团?
所有这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民的信任程度不同。
美国文化的一些特征让亚洲人很不安,例如好打官司,又如美国人随时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姿态。亚洲人愈发推崇自己文化遗产某些方面的优越性,例如服从上级、重视教育以及家庭等同于社会活力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繁盛和竞争力是由某一普遍性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即社会本身所具有的信任程度。
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弱化了内部信任,给相互合作添加了新的障碍,因此美国各类组织之间建立合作会变得愈发艰难。
第四名:《历史研究》——阿诺德—汤因比(英国)
之前经常听人提到汤因比,这是上世纪世界最有名的历史学家,但一直没看过他的著作。2020年先后看了他的《从东方到西方》和《历史研究》,而《历史研究》是他的代表作。
汤因比首先摒弃了传统的以国家为历史的研究单位,而是以社会、文明为研究单位,他将社会分为中国社会、埃及社会、苏美尔社会、东正教社会、安第斯社会、阿拉伯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单位,与社会对应的是不同的文明,他将人类社会先后存在过的文明分为中国文明、苏美尔文明、米诺斯文明、玛雅文明等不同文明。
人类文明众多,有的延续到了现在,有的中途消失了,或者融入了其它文明。一种文明为何会消失?汤因比提出了文明的对抗论。一种文明如果不断的接受挑战,而且能成功的应对挑战,那就能不断发展。如果挑战过于强烈,则消失了。如果一种文明长期缺乏挑战,那就不能成长,缺乏应对挑战的能力。
按照汤因比的理论,象玛雅文明、非洲文明就是长期缺乏挑战,所以面对欧洲的殖民者很快一败涂地。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都在挑战中不断壮大,因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两种文明。相反,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则是挑战过于强大,逐渐消失了。
汤因比更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文明的同代论。他
说西方中心论不过是西方人因自己的文明在物质方面取得的暂时优势所产生的错觉罢了。
他特别申明:所有文明样本都是等值的,没有孰优孰劣。如果从短暂的文明史与数百万年的人类史相比,所有文明其实都处于同一时代。比照任何理想的标准,任何文明都没有资格看不起其它文明。
作为一个本身处于西方文明中的历史学者,汤因比的思想高度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第五名:《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美国)
为什么一个地方会连续发生跳楼事件?为什么有人摔倒了路人视之不见,而且人越多反而获救的机会越少?为什么一个群体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思想会越来越统一?所有这些,都能在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之前我们经常在媒体中看到一些让人迷惑不解的群体行为,著名的社会学著作《乌合之众》、《狂热份子》、《菊与刀》、《丑陋的中国人》等,都对这些有过阐述。而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戴维-迈尔斯,则从社会心理学的科学角度,解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如果说那些社会学的著作是告诉我们“然”,迈尔斯则是告诉我们“所以然”。
社会心理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而人类的很多行为,其实是天性使然,我们遗传而来的天性会促使我们做出那些曾经有助于我们祖先繁衍生息的行为。
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当亲密关系比如婚姻关系出现问题时,个体通常会把责任更多的推到配偶身上。可是当工作、家庭甚至游戏的情况好转时,个体却往往会认为自己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实验表明,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信息。
我们为了小概率事件而忧心忡忡,却忽略了高概率事件。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所言“我进入国会时就有人告诫我与人相处的方法就是随大流”。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一万个人中也难找到一个人,他能在自己的群体里长期忍受厌恶和谴责,一直坚持己见,不改初衷”。
第六名:《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尔曼(美国)
卡尔曼是一位心理学家,但他的研究方向是心理学在人的经济行为中的作用,因而也是一位行为经济学家,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卡尔曼提出了人的思维具有两套系统:
第1系统与第2系统。第1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捷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系。
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复杂的问题作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的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卡尔曼揭示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容易被影响的现象。比如我们经常从媒体中看到如老人倒地无人扶这种事情,就认为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而认为社会的道德沦丧。但是,媒体只会选择新鲜和尖锐的事报道,而平常的不会报道。每天社会上可能有一万个人倒地,9999个被人扶起了没有报道无人知晓,报道了的左右了我们的认知。
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受到我们接触这些信息的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的影响。我们常常高估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商家在进行产品销售前,或者通过媒体放风说这个产品会要卖什么价格,或者先公布一个很高的价格。到正式销售的时候,或者公布的售价远低于之前宣传的价格,或者推出巨大的折扣。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
商家为什么要这样?这在心理学上叫锚定效应。商家之前的宣传也好定价也好,目的是提高你对该商品的锚定价格,这样当你只需要付出锚定价格低得多的钱时,你就会乐意掏钱,甚至形成抢购局面。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特斯拉的一款汽车原来定价50多万元,现在大幅降价到30多万元引发抢购热潮,据称短时间内定货达10万台。这就是商家典型的锚定效应的使用。无论是之前的高定价,还是将销量虚高宣传,都是为了在消费者心理中制定锚定效应。
第七名:《民族的重建——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蒂莫西-斯奈德(美国)
斯奈德是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本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会乔治-路易斯-比尔奖。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历史与发展是我一直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理由当然可以想见。以前,我看过金雁的《倒转红轮》、《从东欧到新欧洲》等书,而去年一年,我就先后看了《日俄战争》、《二手时间》、《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等相关著作。在这些著作中,罗曼诺夫王朝是讲俄罗斯的成长经历,大国的崩溃讲的是俄罗斯帝国的解体,二手时间则是记录苏联及其加盟共和国在苏联解体后老百姓的人生经历与感受。
与上述几本书不同,《民族的重建》是讲几个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及卫星国,如何在独立或脱离控制后建立起自己民族与文化认同,彼此之间如何处理过去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
这四个国家的大部分国土,在16世纪都属于波兰-立陶宛王国,此后长期被俄罗斯、德国、奥匈帝国瓜分,边界不断变化,各自的民族也长期混合。前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三个加盟共和国都独立了,四国之间的领土问题、民族问题变得异常敏感,成为政治家和国民瞩目的焦点,也随时有可能如前南地区一样引发动乱。
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波兰与立陶宛签署条约,波兰承认了二战时苏联创造的东部边界,彻底放弃了对维尔纽斯(原波兰大公国的首都)的一切所有权要求。 此后,根据同一原则,波兰与乌克兰、白俄罗斯之间也就历史问题达成谅解,签署了承认现领土界线的双边条约,波兰人区分了已经丧失的领土和当下的国家利益,他们不仅关注波兰国家的复兴,还关注在现在边界下如何保存波兰这个民族国家。
历史上存在纷繁复杂领土与民族争端的东欧四国,能平稳的解决领土争端,走上和平发展之路,其经验值得世界上其它国家学习与借鉴。它既体现了如斯库比斯茨维奇、瓦文萨(时任波兰总统)、布拉藻斯卡斯(时任立陶宛总统)等政治精英的远见卓识,也体现了波兰等国家人民的宽容与胸怀。正是在这样一种从上到下冷静、现实的态度之下,东欧四国之间能谱写出一曲和平的篇章,没有重蹈前南的覆辙,这是四国之幸,四国人民之幸,世界之幸。
尤其是看到去年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为领土争端又开战火时,更感到波兰与立陶宛等四国在处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上的智慧与胸怀。
第八名:《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胡里奥-麦克伦南(西班牙)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后,世界开始发生惊天动地的大变化,从原来分隔开的世界逐步融合成了一体。而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文明主导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并且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的政治体制、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基本上都是由欧洲文明所决定的,无论是谁生活在地球的哪一个地方,他生活中都无处不充满了欧洲文明的影子。
从中国来说,虽然我们是一个有着号称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除了我们的文字形式之外(文字内容也大受西方影响,更不要说从小学习的拼音也是来自于西方)。我们的吃、穿、住、行,无一不是西方的产物。就是我们的国家指导思想、政体形式等,也完全不同于古代,而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
近来,民间不断有传统主义者宣称要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但细一分析会发现很难做到,因为象日历、记时方式、吃的各种作物等,西方产物已经融合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都根本分不清我们的生活中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传统的因素存在。
其实,与其去抵制,不如好好了解欧洲文明为什么能成为当今世界文明的主导,去好好的学习,将他更多的更好的融合进中国自己的文明体系之中。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所言:
不管哪里的文明,只要被日本文明所学习使用,就是日本文明的一部分。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胸襟,日本文明才能将西方的科技学习得那么彻底,并且自己的文明也具有了强大的竞争力。
第九名:《剧变》——贾雷德-戴蒙德(美国)
前年,我读了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是一部让人脑洞大开的人类学著作,我多次推荐给朋友阅读。今年,我先后阅读了他的《第三种黑猩猩》和《剧变》,相比之下我更推荐《剧变》。
当今之世,人类社会正处在一种剧变之中,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而在面临剧变时,如何正确应对,是考验一个国家的政治家和国民智慧的关键时刻。应对失败,可能就是坠入深渊,而应对成功,则可能走上康庄大道。
一战之后,德国面对危机选择了纳粹,从而给人类也给自身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二战之后,日本选择了保留天皇制度,但彻底放弃军事进攻,实施由美国人代为制定的宪法,政府成立大藏省等机构推动经济建设,从而走上了和平发展之路。
戴蒙德巡视了日本、美国、智利、芬兰等七个案例国家的危机应对历史,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出发,给出了应对危机的12个步骤。
1、直面危机
2、愿意承担责任
3、明确问题的边界
4、寻求帮助
5、借鉴榜样
6、自我力量/国家认同
7、诚实自我评估
8、应对危机的过往经验
9、耐心
10、自身灵活性
11、核心价值观
12、个人约束条件/国家地缘约束
这些方法,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第十名:《生活与命运》——瓦西里-格罗斯曼(俄罗斯)
每年的十大好书,我都会推荐至少一本小说,今年推荐的是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
今年看了17本小说,其中不乏莫言、略萨、加缪、纪德、托卡尔丘克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但是我还是更愿意推荐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如果要说理由那或许是因为我从中看到了更多熟悉的细节,因而产生了一种共情。
作者是一个俄罗斯的犹太人,作品围绕一个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庭成员各自的遭遇串起了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权力与战争的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在那个年代,苏联人民正生活在斯大林的极权统治之中,各种告密充斥在各个角落,说不清的理由就可能被打成反革命,今天还在审判别人明天就可能被审判,白天还在亲密交谈的同事晚上就可能成为敌人。而所有这一切,我们阅读的时候感觉到一种惊悚的熟悉,那分明就是几十年后的我们。也正是如此,这本小说才具有了一种普通小说不具备的人类价值。
回顾一下,推荐的十大好书居然没有中国作者的书。虽说今年读的书中中国人写的有20本,但要将一本书列进十大确实颇有些为难,本来想将《宋仁宗——共治时代》推进十大,但按我思想深刻、有创新的评判标准,我还是忍痛割爱了。也希望明年,我能看到更多中国学者的好书吧。
附:2020年全部书单及评分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作者推荐
剧版《三体》杀青 刘慈欣:比起特效,更看重导演对作品的理解
为什么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人能成大神?那是因为他们有杀手锏
网文界的“王子复仇记”?从创建起点到反向收购,他用了15年
李易峰《镜·双城》官宣,却被嘲是糊咖,33岁的顶流还翻得了身吗?
五本让读者爱不释手的网络小说,都是老书虫的私藏好书,不容错过
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榜单公布“Z世代”逐步成为读者主力
文章缺乏吸引力?学会《庆余年》的一个技巧,让你的文章扣人心弦
青年说|郭爽:在《月球》里,寻找人存在过的痕迹
历史类的连载小说有市场吗?
从创意写作走出的青年作家,她以“顽固的自我”叙写女...
话题
番茄小说第五届网络文学大赛暨新玄幻创作扶持计划重磅启动!
《华西都市报》急需大量散文、游记、小小说
300-900元/篇 | 「星星·散文诗」2026年杂志最新约稿函
4
《都市时报》大象文艺周刊 最新征稿启事
5
《人生与伴侣》杂志,公开征稿!12月31日截稿
6
《有喜》改编剧《四喜》重磅上线 原著作者清扬婉兮:见证女性觉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