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青年说|郭爽:在《月球》里,寻找人存在过的痕迹
[ 复制链接 ]
敏敏敏儿
初级作家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235
回帖
505
银子
初级作家
初级作家, 积分 8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 积分
初级作家, 积分 8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 积分
积分
864
发表于:2021-11-19 10:09:48
22145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编者按:文学属于青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记录者。虽然我们不再用“80后”“90后”这边代际标签去定义和描述那些年轻人,但他们依然在写作,在自己的一片天地,叙述着这个时代。“青年说”,试图完整记录这些青年写作者,文学的未来属于他们。
郭爽奇怪地发现,她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老了,但自从开始写小说,五六年了,她仿佛没有跟着年岁渐长变成一个中年人。小说仿佛一个时间胶囊,她能看到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储存在那里,它带来了一种漫长的时空感。在这份漫长里,有的人老了,有的人走了,她却一直还在。
郭爽,“80后”小说家,获《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新人奖、《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奖、山花双年奖·新人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等。
作为青年小说家,郭爽应该是幸运的。才写了不到三年的时候,她就凭借《拱猪》拿到了“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奖金50万元新台币。得奖之后,郭爽先于2018年出了第一本小说集《正午时踏进光焰》,又在一年后出了文集《我愿意学习发抖》。今年十月,郭爽的第二本小说集《月球》由单读、铸刻文化、上海文艺
出版
社联合推出。
新书上市后,郭爽先去了阿那亚,参加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在活动中她碰到了一群作家同行:阿乙、贾行家、周嘉宁、杨潇、邓安庆、孙一圣、陈思安、周恺、陈春成、李唐、索耳等等。每个人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写作时长与风格也不一样。但在对话中,大家都在认真倾听别人在说什么。有一天,郭爽看着他们,突然就涌上了一种共同体的感觉。
“小说的本质就是表达,说辛苦也辛苦,说乐趣也是在写的过程中。如果你真的全情投入这个过程,你不会介意很多,因为写完了你就满足了。所以你说小说家是不是一群天真的人?我觉得是的。”从阿那亚回来,郭爽就新书《月球》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专访。
展开全文
郭爽与作家同行在一起。摄影:杨明
今年十月,郭爽的第二本小说集《月球》由单读、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
写作是探索生命的形式和过程
在写小说之前,郭爽在广州做过十几年的媒体人。当年做报纸编辑,她也写专栏,还以“米亚”为笔名出版过专栏故事集。但写到2014年,郭爽决定不写了,因为她感到了“那种东西和自由的状态并不兼容”,“专栏需要你抛出一个观点,越明确越好,到后面就变成了有的公众号那种。”
她转而写起了小说。
第一篇小说名叫《把戏》,写的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孩在网上伪造ID,偷用别人照片,挪写别人生活,从而获得异性的关注。“小说推崇的东西,和专栏是完全相反的。”在小说里,她看到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张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的自由和快乐。
她把《把戏》发给了在活动中认识的小说家金宇澄——那些年,正是金宇澄凭借《繁花》备受赞誉的时候。郭爽想听听前辈意见,金宇澄没有直接回复。但一个月后,《上海文学》的
杂志
编辑联系到郭爽,说想发表这篇小说。再后来,在上海书展,郭爽见到了金宇澄,这一次金宇澄说:“你或许可以写小说。”
在这份珍贵的鼓励之外,一次德国的采写之旅也对郭爽意义重大。2015年,在事业选择的十字路口,她报名了德国写作项目“无界行者”,走上了寻访格林童话背景的旅程。身处异国他乡,交心很难,她认识了德国女人特蕾莎。郭爽一度以为特蕾莎家庭和睦,生活美满,但特蕾莎却着迷于《幸运的汉斯》这个关于失去的故事。后来她亲口告诉郭爽,自己已经离婚,独自抚养女儿。真相让郭爽心生痛苦,并发觉曾经的写作标准是如此可疑:每个擦肩而过的路人都怀有生命隐秘的欢乐和痛苦。如果我们对他人的揣度和判断往往是错误的,那么,要如何才能去接近真实?
《我愿意学习发抖》的出版相对波折,但郭爽坦言它对她非常重要。
这一次采写的书稿直到四年后的2019年才结集为《我愿意学习发抖》出版,从出版的角度来说,特别不顺利,但郭爽坦言它对她非常重要:“它写在我写小说集之前,让我完成了写作身份的转变。”2016年,郭爽辞去媒体工作,完全投入小说创作。“写完《我愿意学习发抖》,我不再是之前那个自己了,这也成为此后我判断自己写作的标尺——如果一本书写完,没能认知更清晰的存在的个体性、没能辨认和拒绝更多的来自历史和社会的同义反复,这本书就不值得写。”
2018年郭爽的第一本小说集《正午时踏进光焰》出版,这本书收入了《拱猪》《鲍时进》《清洁》《九重葛》等七篇小说。一些朋友感到惊讶,比如诗人凌越就诧异郭爽一开始的小说写作就往父辈历史走,往童年深处走,往记忆里走,这相比于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写起要难得多。
“对我来说,写作是探索生命的形式,也是过程。写书只是外界可见的结果,好坏都没有人改变了更重要。因此,我只是按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来写,思考此身此时此在,书写是什么造就了此身此时此在,以及可以往何处去。”郭爽如是说。
郭爽第一本小说集《正午时踏进光焰》
走进那个小小的、隐秘的房间
什么是“真实”?在郭爽回答里,新闻的“真实”讲的是事实层面的准确:“某年某月某日,甲在街头把乙捅死。”这里面每个要素都求证清楚,给出越多的信息源,就会越接近事实层面的真实。
但小说是求真。郭爽举例,“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今天,妈妈死了。或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扪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这些,是小说的真实。
她关注具体的事,具体的人,人内心的真实。“简单说,不走进一个人的房间,你很难知道他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任何从他的外在表现、社交媒体表现出来的,也许都不是真的他。人变成了碎片,碎片互相折射,让人看不清真的自我。”
那么,真的自我在哪里?
在新小说集《月球》里,她试着走进一些人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小的、隐秘的房间:一个不能停止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前调查记者,一个带着父亲去俄罗斯旅行的美术老师,一个带着妈妈遥想月球背面的重病少年,一个感念儿时伙伴的年轻母亲,一对总触及生活边界的闺蜜,一个练习梦境控制术的神经外科医生……“可以说,《月球》这本书里的六个小说,都站在那个房间的门口,然后,推开门,跟读者一起走进去。”
“2019诚品阅读职人大赏”视频中的郭爽
《月球》里的第一篇小说《离萧红八百米》写的是三个城市年轻人的故事。他们都从外地来广州,其中一男一女是报社记者、曾经的拍档,另一个女孩鲍琳琳是鲍时进的女儿、《清洁》一文的女主角。他们的生活游荡于出租屋、萧红墓园、剧场、电子地图和定格的照片之间,同时多年前的一桩西南小城少女溺亡案也在记忆中浮现。
“尽管小说的两个主要角色是记者,但这更是关于年轻人的爱情、生存的一篇小说。近在咫尺的萧红墓和剧场内上演的《生死场》,呼应着他们生活中的谜题、困境与对未来的期冀。这种当下城市生活中独特的多维时空体验,应该是我构思这篇小说的出发点。”郭爽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而他们在彼此生命中不可替代的记忆和经验,是彼此存在的证明。”
《月球》目录
寻找什么,重建什么
“彼此存在的证明”也延绵于《月球》里的其他小说,《挪威槭》里的父与女,《月球》里的母与子,《峡谷边》里的父与子,《换日线》《消失的巨人》《峡谷边》里的伙伴。有心的读者更会发现,《挪威槭》与《峡谷边》,《月球》与上一本里的《鲍时进》,不同的篇章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相互印证,紧紧相依。郭爽坦言,《月球》这本新的小说集,寻找的是人存在过的痕迹,那些即使在生命结束后仍不能被抹除的事物。
《月球》出版时,她的父亲已离世近一年。“总是这样,不知不觉走到了某个边界,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在父亲过世前,我没有想过,生与死的边界是这样的,虽然我为它准备了很久,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坚强。但这与坚强无关,再坚强的人,也无法删除掉那些停留在边界无法动弹的日子。哀痛让人粉碎又重生,如今我不能说自己好了,我带着某种印记活下去,带着更多的生命重量和记忆活下去。我的身体变轻了,心却重了。”
在小说《挪威槭》里,女儿带着父亲开启一段俄罗斯之旅,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风景,认真地听对方讲话,父亲还遇到了一位有着共同知青时代的朋友,相谈甚欢。这篇小说写于2020年疫情期间,那阵子郭爽的父亲已病重入院,她和妈妈只能待在家里。于是郭爽就想,我再带他去一次旅行吧。
“小说写作的魔力在于,即使在困境中,它仍赋予写作者重建的能力。”在写下的文字里,郭爽希望自己能召回什么,唤醒什么,流转什么。《挪威槭》有一幕写女儿在花园的凉亭里闭上眼睛,自说自话,滔滔不绝,待她睁眼,她看到父亲远远站着,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听她的话。
“你心里会想着,你不会失去一个人,他永远和你在一起,你睁开眼就可以看到他。这可能也是小说里的潜意识吧。”
而小说《消失的巨人》则与郭爽对一位旧友的回忆有关。在小说里,保姆吴珍珠曾是“我”心里的巨人,然而大家长大了,她也渐行渐远了。吴珍珠曾对一个像她一样穷苦的偷书男孩下了重手,但“我”告诉她,当年是“我”叫她这么做的。
“《挪威槭》是重建再也不可能完成的旅程,是把爱和记忆熔铸,似乎比较容易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共情。但《消失的巨人》里,到底是谁犯了罪,又是谁在赎罪?我发现不同的人竟然会产生截然相反的阅读感受。对一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真的会有人愿意去承担罪责换来对方的解脱和自由吗?有人难以置信。但这就是我内心深处的想法,甚至,在现实中如果有机会,我也会这么做。”
她引用了《神曲》的最后一句“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这个爱不是窄化的爱,是爱跟自己不同的人,是爱像单色颗粒一样的生命,是从现实标准来看‘不值得的’爱。”
在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的郭爽。摄影:杨明
【对话】
澎湃新闻:
《离萧红八百米》是你的小说里少有的直接写到媒体人生存与行业境况的一篇。在写小说之前,你是媒体人,但我看你的第一本小说集《正午时踏进光焰》并没有直面媒体人的故事,反而是到了2020年,写小说也有五六年的时候,才有了这么一个比较“直面”的作品。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隔了这么久才写到媒体人的故事?
郭爽:
余华做过牙医,但作为读者,不太关心他有没有写“直面”他牙医生涯的小说,开个玩笑。比起他的虚构,他的个人经历显得没那么迷人了。小说的题材与人的经历没有必然关系。马尔克斯做过很长时间记者,《百年孤独》并不是写记者生活的。我们可以轻松一点谈论这个问题,是的,我做过记者、编辑,但不意味着我只能写经历过的事,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女儿了,我的眼睛睁开时,在看见这个世界之前,先看见了他们俩,所以我的第一本小说《正午时踏进光焰》就从这个写起。
到了《月球》这本新的小说集,我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证明一个人真的存在过?对普通人来说,是靠别人的记忆,靠那些与他生命深切相关的人和他们所承载的情感与记忆。所以这本书在寻找人存在过的痕迹,即使在生命结束后仍不能被抹除的事物。
澎湃新闻:
寻找人存在过的痕迹,这个念头也和父亲的离开有关,对吗?
郭爽:
写小说的人没法把自己的哀痛直接写出来,小说是炼金术,是将喜悦和哀痛淬炼成晶体,是“把心交给读者”。因此,我一直回避着,不想讲这些小说其实是在那些至暗时刻,拼尽全力想要走到光明的边界,带着对生活的盼望和期待而写出来的,是等待已久的、从黑暗中升起的巨大洁白的月球。
但正如在写作中,首先得对自己诚实,此刻,我也只能对读者诚实。当你失去重要的东西时,其实你的世界也打碎重组了。孤独承受的同时,也从旧的身份中释放,并因此得以重新思考自我,思考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过往所有珍贵的时间和记忆都捧在手中如珍宝,它们决定了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模样。而你,将要怎样谱写未来、想要怎样活下去?这是《月球》这本书试图回答的,它没有标准答案,但指出了各种可能的道路。
澎湃新闻:
在新书里,我个人最受触动的也是你有关两代人之间的书写,《挪威槭》《月球》《峡谷边》,它们和上一本里的《拱猪》《清洁》《九重葛》一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变化,你对“我们与父辈的关系”的理解也有变化吗?
郭爽:
这个问题我看到过各种解释,但都不能解答我内心的困惑。我想起看过莫言的一篇文章,他的表述让我过目难忘,对于理解我的上一辈人和我自己,都有助益。里面有这样几句话:“我遗憾自己觉悟得太晚,当我觉悟到反叛父母的伟大意义时,已经到了不适合反叛的年龄。父母年过花甲,除了仍以辛勤劳动改造地球外,余事不管不问。而我在摆脱统治之后变成新一代统治者。”
在我个人的经验里,父母是我的朋友。在每个人生阶段,我们友谊的方式不同,不断变动。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以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我,在我面前表露出爱、牺牲,也表露出脆弱、自私,他们没有被父母的身份困住,始终坚持他们自己,所以我也很早就长成了一个独立的人。可以说,我的家庭体验是特殊的。当我要来写小说时,也就可以不为普通的亲子关系所困,而是写出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对话与障碍。
澎湃新闻:
比起《正午时踏进光焰》,《月球》里的人物还给我一种“他们在努力靠近自我”的感觉。而且我意识到,《月球》中六篇小说,几乎每一篇都出现了地图。伴随地图出现的,往往还有一个“定位”的概念。所以我会想,比起第一本小说集,你对普通个体的关注是否更多了一层追问:“我是谁?我在哪?”可以认为“我在哪”是对“我是谁”的进一步追问吗?
郭爽:
地图是时空的微缩,我构思小说,几乎都是从一种心理的空间出发的,也执念于时间与记忆,可以说是情感的地理学。地图对我来说具象又充满了象征的美,所以不自觉地,地图就在小说里冒出来,以各种方式。我很喜欢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在她题为《地图》的诗里有这样一句:“地形图不显偏爱;北方和南方皆近在咫尺。/比历史学家更讲究的是制图者的着色。”
澎湃新闻:
这本书里还经常出现一个词:“边界”。它可以是人际关系里的边界——在父女之间,母子之间,爱人之间,闺蜜之间;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之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也可以在意识与现实之间,虚构与真实之间。你在写作中有注意到这一点吗?一般来说,传统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一些,而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就非常在意距离感,在这方面,你觉得你自己更多地是偏向传统还是现代?
郭爽:
谢谢你提到这一点。写《月球》这本书时,我确实一直在琢磨边界,如你所说,可能是人和人之间的边界,也可以是各种……我想,当人每一次觉察到边界的存在时,就是一次微型的内心风暴,他更知道自己是谁了。这种辨认不无痛苦,因为孤独被确认。这是一种现代性下的孤独,无法解决,无法忽视。
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倾向,我自己的家庭环境是完全原子化的,从祖辈开始就脱离了土地,去外面的世界,然后在异乡生儿育女。因此我不熟悉乡土社会的伦理和人际,更熟知的是人和人从家庭脱离出来后寻找自我建立的状态,这个状态会持续一生。
澎湃新闻:
不少读者也注意到了,《离萧红八百米》《月球》里的人物和《鲍时进》《清洁》里的人物有重合,《挪威槭》中的人物和《峡谷边》中的人物互相呼应,这是写作时有心的安排?感觉这样的写法使人物在一种处境中的生命结束之后,在另一种处境里继续生长,生发出新的可能性,也打开了故事和人物新的空间与关系。我也好奇,你会考虑写长篇吗?
郭爽:
短篇小说对我来说总是一个接一个出来的,几乎同时在想几个,写出来也就是几个互相关联着的故事。与其说是谋篇布局,其实更靠近本能。
我的不少小说都可以写成长篇,但很多时候我宁愿写得短一点,可能就像喜欢喝烈酒不喜欢兑水。如果写更长的篇幅,我希望能在方法和结构上有点儿新意思,而不是“一个更长的故事”。
#青年
#郭爽
#《月球》
#寻找
#存在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稿费500-1000元/千字|《青年文学》征稿
0
4220
无畏前行
2023-12-01
写作交流
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三位大将军,不要再被电视剧给忽悠了
0
2964
一笑释然
2024-01-19
交易招聘
大量寻找老师
0
4503
爱写作的蔡蔡
2024-03-01
写作交流
写作不存在爽点,只有吸引力:期待感和吸引力区别
0
2020
通痛、
2024-03-26
媒体约稿
500-1000元/千字 | 「青年文学」杂志长期征稿
0
3474
饿了哦7哦
2024-04-07
写作交流
网文快评 | 南山《寻找金福真》:女性如何在世界之窗中窥见自我
0
2275
写手发布
2024-06-26
媒体约稿
挖掘优秀青年诗人,《青年诗词》2024征稿设置
0
1824
骗子xz徐
2024-06-30
媒体约稿
300-500元/千字 | 「青年文摘」彩版杂志长期征稿
0
2836
进群看激情
2024-07-08
媒体约稿
寻找优质电影解说写手老师
0
1681
小佳悦
2024-07-09
媒体约稿
寻找影视文案写手老师
4
3431
小佳悦
2024-07-13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原创文学
媒体约稿
写作交流
交易招聘
维权举报
作者推荐
剧版《三体》杀青 刘慈欣:比起特效,更看重导演对作品的理解
为什么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人能成大神?那是因为他们有杀手锏
网文界的“王子复仇记”?从创建起点到反向收购,他用了15年
李易峰《镜·双城》官宣,却被嘲是糊咖,33岁的顶流还翻得了身吗?
五本让读者爱不释手的网络小说,都是老书虫的私藏好书,不容错过
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榜单公布“Z世代”逐步成为读者主力
文章缺乏吸引力?学会《庆余年》的一个技巧,让你的文章扣人心弦
历史类的连载小说有市场吗?
从创意写作走出的青年作家,她以“顽固的自我”叙写女...
年年高产!晋江的这位大神作家,12年写出了30多部书
话题
专访人可妹丨重构“追妻火葬场”新法则
《锦月如歌》《永夜星河》《与凤行》受热捧,“无爽感,不爆款”
三部作品集中出版!作者荆洚晓:以女性角色为镜,探索宏大时代与
4
500元/篇丨公众号「粒公子」征稿
5
《中国旅游报》急需大量游记、散文
6
"我的中高考与《意林》" 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