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叶兆言:写文章的乐趣在于两种气质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20-9-27 15:51:40
18157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诚知此恨人人有》《午后的岁月》,这些书出自叶兆言,刚刚由译林
出版
社以“叶兆言非虚构系列作品”之名推出。“这是我自认为最好的一套书。此次再版,也是对读者的一个交代。”叶兆言在这套作品上市时由衷地表达了偏爱之情。
作为当代文坛的常青树,叶兆言身上有多个标签,他出身文化世家,祖父叶圣陶、伯父叶至善、父亲叶至诚均为文化名人;他被称为“南京城里最后一位文人士大夫”,堪称“读书最多的作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登文坛,迄今已笔耕四十载,出版作品上百部,著作等身,步履不歇。此次出版的这套书,收入的均为其非虚构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叶兆言本人亲自整理结集,包括6本文史散文,其实是一部大书,记录中国五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其中,《诚知此恨人人有》为全新结集,首次出版。
《陈旧人物》《陈年旧事》两本书为晚清以降近百位政治、军事、文化领域的名人立传,二者一脉相承,叶兆言以阅读作积淀,趣味为根底,谱写民国名士风流,书写一个人的近现代文人史。《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诚知此恨人人有》是叶兆言的文学回忆录。《午后的岁月》是叶兆言与好友余斌的十二次对谈。从野蛮生长的少年,到蓬勃热血的青年,再到平淡如水的中年,记录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图景与精神轨迹,为重返文学现场提供了又一途径。
近日,在“叶兆言非虚构系列作品”出版之际,叶兆言接受采访,他说:“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我觉得看这一套书可能最能了解我了。它像开矿一样,挖掘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他发现了我的过去,以及过去的过去,它也真实地反映我的阅读生活。它让我感到温馨,有幸我当年写了,因为今天再让我写,很可能就写不了了。”
写长卷的野心没完成 这些散文里都写到了
山西晚报:您之前说过在刚开始准备写小说时,打算写一部《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长卷,对象是中国的几代知识分子,从章太炎那辈开始写起,然后过渡到现在,大约是五代文化人。这个野心并没实现,但在这套书里,您写出来了。
叶兆言: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是有这样一个想法,我跟余斌(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著有《张爱玲传》《周作人》《提前怀旧》等——编者注)也聊过这个事。因为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断层。
其实这话题今天也可以说,因为我的出身,这个体会会特别深。我跟我祖父打交道,我祖父在我面前流露出来的就是自己没学问,字也是别人写得好,(会说)谁的学问真好,都是他羡慕那些老先生。鲁迅(1881年出生)也是,章太炎(1869年出生)是他老师,章太炎和鲁迅学问相差大得不得了,鲁迅就不能提自己有学问,因为他在章太炎面前一点学问没有。鲁迅比我祖父(1894年出生)大十多岁,所以我祖父提起鲁迅就非常崇拜,因为周作人(1885年出生)比我祖父大10岁,他就已经觉得不得了了。
山西晚报:比自己大几岁的人,在学问方面会觉得不可逾越。
叶兆言:再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像汪曾祺(1920年出生)和张中行(1909年出生),汪曾祺比我父亲(叶至诚,1926年出生)大几岁,他比我父亲明显知识高一倍,张中行比汪曾祺大了几岁,也是一个台阶。说个笑话,张中行是在抗日战争之前完成了大学教育,所以他的水准就是那个水准,他一提到我祖父毕恭毕敬,觉得天下怎么有这么有学问的人,他认为是个完人。张中行完成了大学,他的水准,比汪曾祺就高一截,汪曾祺抗战的时候完成了中学教育,是高中生;我父亲只完成小学教育,所以他比我父亲又高一截。我父亲的同时代人,大家都公认他可能知识是最好的,就像我,可能大家也会认为,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一辈人,我知识还可以。但总体来讲,中国文化的这种断层实在是太厉害了,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虽然我们总觉得文化是前进的。所以我当时写小说时就有个想法,要写这几代知识分子,写个小说,我觉得这个想法好。(以上文中所写出生时间均为编者后来加注)
山西晚报:这套散文书里面把这五代知识分子都写了?
叶兆言:对,刚才说的,这个野心没完成,这些散文里都写到了。
这六本书加在一起就是一本大书
山西晚报:这六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大书,在探讨一个话题。在语言风格上,这套书很接近周作人或者汪曾祺的风格。
叶兆言:这套书我觉得很朴素,是有一种周作人的传统在里面。周作人有种观点我特别赞成,就是说:一篇一篇文章变成一本书,一本一本书又变成一本大书。我特别喜欢周作人的这种描述方式,是什么呢?就是他写一本书,其实是没有结尾的。为什么说没有结尾呢?因为当我们谈八股文的时候,通常是一篇好文章有一个结尾,这样的文章有一个最大的不好就是,每篇文章最后有一个收尾以后,它会像课文一样,有个意义在里面。所以我为什么不喜欢欧·亨利的小说,欧·亨利的小说就是单篇看都很精彩,但是因为他都有这样一个结尾,你看他的一本书会觉得是在看一篇故事。
对我来说,这套书它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有开始,其实是没有完结。一篇文章和一篇文章,它们联系在一起,是无机的也可以说是有机的,甚至说是无意的。我写小说也是这样,写散文更是这样,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够没有结尾,它就像谈话一样,聊到哪儿就在哪结束,第二天继续谈下去。不要每个谈话像一个非常完整的人生故事在里面。
所以你说一本大书我觉得是对的,这六本书加在一起,它就是一本大书。它并不是靠一个章节,也不是靠一个本身的联系,它是可以错乱的,像布局一样,要丰富,就是说如果看上去像海面,像大海一样,那也很单调。这套书里面,其实第一本就定调了,就是《杂花生树》,就是要这种感觉。它们中间的联系是读者能够认同的,就是“杂花生树”的那种感觉,满眼看上去就是“杂花生树”。我特别喜欢“杂花生树”这个词,所以第一本就叫《杂花生树》,它就是杂嘛,因为杂文杂文,它就是这个特点。这个跟我喜欢周作人有关系,所以说周作人有这个本事,他可以把乱七八糟的一些东西变成一本大的书。
山西晚报:《诚知此恨人人有》的书名很有意思,文人有“恨”,古今中外相通,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遗憾和局限?
叶兆言:对,“恨”就是遗憾。
它不仅记录了我的过去 更现实地记录了我做了这件事
山西晚报:这套书是非虚构,您去年出版的《南京传》也是非虚构,虽然这两种书都能看出您对传统“文史”写法的传承和借鉴,写人物有小说的笔法,但这两种书的写法还是很不一样。
叶兆言:对,它们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其实还是有私存的。我过去讲过,像余秋雨《文化苦旅》,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它很像黄裳的那种风格。你写的文字,会有你喜欢的一类文章的痕迹。比如张中行,我就很喜欢张中行,《负暄琐话》,最早我看那个书就觉得挺有意思。他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写的,我觉得挺有意思,这个角度、说话的方式我都很喜欢。我就觉得他跟汪曾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让我感觉特别想写。汪曾祺我们觉得是一号老夫子,但是他跟张中行比他就嫩,那完全不一样,张中行毕竟人家北大毕业的,对吧?北大比西南联大还是要厉害的。
“写人物有小说的笔法”,这个传统倒不是得益于别的,其实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写《史记》,标准的传记。写韩信,写鸿门宴,那都是小说写法。文字风格的话,包括我在《诚知此恨人人有》中提到一点,其实也是周作人的观点。我写这本书,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绅士气,搞得很有文化的感觉,用文化来吓唬人对吧?还有一种就是流氓气。周作人就讲自己追求的两种气,既要有非常文雅的地方,同时又非常有匪气,如果全是文雅的话就很迂,要让斯文扫地。周作人马上都要被抓起来了,但是他很得意,就讲自己这一生,他的文章秘诀就是这个,就是在文化人面前,我就给你搞野的,我就给你来流氓气,所以周作人写“搅屎棍”,他不回避的。但是呢,必须也要有绅士气,完全是绅士气的话,也不太好。为什么于丹有时候会引人反感,因为她三观太正了,所以她有一点问题别人就会很愤怒,那索性像王朔这样是一个泼皮,就很好办。
山西晚报:作品里两种气质都有。
叶兆言:写文章的乐趣其实就在这儿,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是玩两手的,就是让泼皮觉得你有文化,让有文化的人觉得你也会耍泼皮,我们老祖宗讲究文史不分家,谈史的中间要有文气,在有文气中间一定要有很认真的史实。所以这两者功夫都过硬的话,文章就会很好看。最怕的就是报告文学,在应该文学的地方他没有,他说我是真的;应该真的地方,他说我是报告文学可以虚构,这就要人的命。所以我对报告文学一向很反感。
山西晚报:您说这是您自认为最好的一套书,您对这套书有比较特殊的感情吗?
叶兆言: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那我觉得看这一套书可能最能了解我了。这是我最好的一套书,应该可以这么说。这套书里的文章都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因为在我自己人生最早的规划中没有想到写这样的东西。这套书一直拉拉杂杂拉得时间很长,和朋友的邀请有关系,要我写专栏。这套书就像开矿一样,就是挖掘了我内心深处的另外一个东西。我一 开始觉得写着好玩,然后慢慢觉得很有乐趣,再后面我自己是有一份很精心的经营在里面,我愿意写这样一本书,编这样的一套书。
这套书总体来说,如果说有一条线的话,它能够很真实地反映我的阅读生活。
读这套书不仅读到我写的那些人,我想它应该能读到叶兆言的读书生涯。我过去读书都是很乱的,我从来不做笔记,完全凭记忆、凭印象,因为我没想当学者,没想当作家,我写作很随意,这是很自由的。可能恰恰是这种自由,写多了以后找到了一种乐趣,再重新读以后我就觉得它真是我很好的读书生活的一种记忆。从几个角度来看,一个是它发现了我的过去,还有一个就是从今天开始看这套书的时候,我自己感到很吃惊,亏得我写了,因为今天再让我写,我很可能就写不了了,所以我会感到很温馨,它不仅记录了我的过去,记录了我过去的过去,它还更现实地记录了我做了这件事。
《陈旧人物》书摘
张爱玲
张爱玲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她的贵族出身。对于这一点,我始终不以为然。文学的事,永远不可能如此简单。贵族出身的人实在太多,张爱玲的家庭了不起,比她更显赫的家族并不在少数。并不是破落的大家子弟,就应该注定成为曹雪芹。张爱玲所以成为张爱玲,首先是因为她的作品,其次还是因为她的作品。作品是人创造的,可是千万不要忘记作品可以反过来改变一个人的。作家成就了文学,文学也会毫不含糊地创造一个人。
张爱玲的一生是一部大作品。多少年以后,这部作品也许比什么都重要。早在二十五岁以前,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就用得差不多了。她最重要的作品《传奇》和《流言》,都是在这之前完成的。很多文学青年在这个年纪,还没有来得及开窍。张爱玲是文学早熟又一个奇迹般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伟大的托马斯·曼,他在这个年龄完成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人》。张爱玲喜欢用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来形容她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事实上,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就是一声重重的叹息。
张爱玲的小说深入到了平常人的心灵,这是她的小说能拥有无数“张迷”的法宝。真正的好作品是阻挡不住的,张爱玲的小说最初发表在文坛不屑于注视的鸳鸯蝴蝶派
杂志
上。许多有志向的文学青年绝对不会去理睬这样的刊物。张爱玲偏偏什么都不在乎。她似乎信奉小说只要能发表就行的这个实用主义原则,小说之外的事,不愿意想得太多。她火山爆发一般地拼命写,写了就拿出去发表。让人感到无可奈何的,张爱玲就这样成了名,她的文章得到了当时上海滩各种背景的刊物的欢迎。转眼之间,她成了真正的名家。
晚年的张爱玲和四十年代大红大紫的张爱玲,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晚年的张爱玲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杜门谢客,摈绝交游,以至于最后死在美国公寓的地毯上,几天后才被人发现。四十年代的张爱玲是那样地爱出风头,她为了突出自己,甚至不惜身着奇装异服。张爱玲的动机非常简单,写东西就是为了要出名,越早越好,越大越好。遗憾的是张爱玲有出风头的心,没有出风头的命。她不是那种能够当交际花的女人,倒不是长得不漂亮,实在是不善于人际交往。她的骨子里讨厌交际,在大红大紫的年代里,她不能免俗地参加各种应酬,出现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尽情地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然而这些无聊的敷衍已经为她日后隐士般的生活留下伏笔。
张爱玲的奇迹在于当年引起了各路人马的叫好。她毫无选择地在各种刊物上乱发表文章,属于不同阵营的编辑却非常明确地想把她拉入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张爱玲的小说终于出现在柯灵先生主编的《万象》上,这虽然是一本商业性杂志,但是在柯灵的努力下,杂志明显地属于新文学阵营。当年柯灵先生为如何能约到张爱玲的稿子踌躇再三,出乎意外,张爱玲竟然冒冒失失自动送上门。多少年后,柯灵谈起这段往事仍然喜形于色。
张爱玲相信她的小说可以远离政治。可是潜意识里知道这绝不可能,要不然她不会说:“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这也许是张爱玲真正的高明之处。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辉煌鼎盛也就只有抗战胜利前的两年时间,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事实就是这么残酷。来源:山西晚报 | 白洁 韩逸美
#叶兆言
#乐趣
#在于
#两种
#气质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爱上写作,成就气质里的优雅
0
9938
胖四
2020-08-25
写作交流
王安忆:小说的乐趣是逻辑和不可捉摸
0
6601
写手发布
2020-09-19
文化新闻
写作者的内心气质决定了小说的气质
0
16940
写手发布
2020-10-27
文化新闻
柳暗花溟:一书成神并不难 关键在于你敢不与市场唱反调
0
17748
写手发布
2020-12-18
写作交流
两种写好小说开头的方法
0
14946
写手发布
2021-03-04
写作交流
是“爆款”还是“扑街”,关键在于创作理念
0
7507
写手发布
2021-03-20
写作交流
两种常见开篇写法和剧情写法讨论
0
13992
37紫虞
2021-05-08
文化新闻
马伯庸赞《风起陇西》:拍出了我心目中的谍战气质
0
14949
写手发布
2022-04-29
文化新闻
指纹:不矫情是推理小说的最佳气质
0
13265
写手发布
2022-08-02
写作交流
现在比较流行的两种脑洞文
0
9612
写手发布
2022-08-1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定制爽感的超短篇网文,能再造短剧奇迹吗?
女性向悬疑的创新和突破——时音访谈录
150-600元/篇 | 「微型小说选刊」新栏目2026年征稿启事
4
AI吞掉网文流量,底层作者正被“无声清退”|深氪lite
5
对话诺奖编辑:我们为何坚持出版“天书”?
6
《吴邪私家笔记》开播!铁三角集结冒险,开启热血探险新篇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