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马伯庸:如果不当作家,我想当一个长途卡车司机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20-8-26 09:55:35
16954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我明明很优秀,在周围的男性中,我的个子是最高的,相貌是最端正的,既有缜密的理性思维,也颇具行动力的,我的朋友都不如我。可以这么说,我具备了男性的一切优点,只欠缺一项素质——那些女生称之为‘浪漫’。其实‘浪漫’这东西有什么好的,只有排除掉那种华而不实的感性,以绝对客观的视角,才能够彻底看清事物的本质,采取有效的手段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马伯庸,《ABC——一个理性主义者之死》
2002年马伯庸在新西兰留学,为了哄当时的女友开心,在写论文的间隙写了一个故事《她死在QQ上》。“我不会甜言蜜语,只能编个鬼故事哄哄女孩子。”马伯庸说。也不知道他女朋友最终有没有被鬼故事逗乐 。
15年后,马伯庸已经是一个从大厂辞职的全职作家,受邀参加“一席”时,他讲的是《当古人遇到十二星座》。他在开场白中说:“这些星座、命理,我个人认为属于封建迷信。我们天蝎座是不相信星座的。”短短三两句,把玄学爱好者们瞬间拍回了现实的地面。
这一切,都令人愈发相信:《ABC》里的自述者,某种程度上就是他自己——一个不太浪漫的,绝对客观的理性主义者。
在小说里,那个理性主义者为了追求爱情而放弃理性,投入“流星许愿”的迷信怀抱,最后葬送了自己。
在现实中,马伯庸施展他的绝对理性,成为了新书一小时预售额破百万的作家。
01 多栖动物
马伯庸的写作经历了几个阶段。用网友的话说,是“论坛时代——微博时代——影视IP时代”。按他自己的划分,是《古董局中局》之前和之后:“《古董》之前是一个自high的写作方式,《古董》之后是大家一起high。 ”
受众的变化似乎并没有给他的创作带来太多困扰。“很多人会觉得写东西是不是要迎合市场,迎合受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受众要求的和你自己擅长的不完全统一。你能做的只是吸引和你志趣相投的人,而不是迎合那些和你不同的人。”马伯庸说。
从论坛到微博再到影视IP,他每一脚都顺利地踩在时代的脉搏上。他似乎和时代相处得很好,既不抗拒,也不挣扎。在他眼里,资本和文学没有什么根本的矛盾,甚至是并行不悖的。“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对立。我对新事物的拥抱程度比较快。做事情还是要抓住一个核心点:你到底想得到什么?这个世界,科技在变,平台在变,但是内容本身不会变。”说这段话时,他的语气很平淡,似乎世界本来如此,似乎那些被变化打得措手不及的人,是某种意义上的“自寻烦恼”。
马伯庸对环境的适应力或许来自他童年时期的13次转学。 他曾总结过转学生的生存策略——不要拿自己当外人。 他是一个多栖动物。 如果想让他传授一点“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秘笈,他也许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因为,适应力对他来讲,已经不是技能,而是本能了。
在南京首发签售会上,马伯庸一身运动装,看起来很精干 。
出版
社的编辑说: “马老师现在每天健身,对下榻的酒店的要求是‘有健身房’。 ” 如果还记得马伯庸2018年圆桌派时的身材,说他“判若两人”绝不夸张。 刚及不惑之年的他,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体力跟不上创作动力。 “目前想写的东西还是挺多的,主要还是在于精力和体力的问题。 村上春树就是一边跑一边写,我也是效仿先贤。 ”谈及他近期的困境时,马伯庸在电话那头说。
面对跑步的痛苦和无聊,马伯庸说他每天都在跑步的时候想小说情节,“跑步机上一边琢磨一边跑,想通了一抬头,三十分钟过去,好似跑步的痛苦全快进了”。
在减肥这个众生努力又众生挫败的事情上,马伯庸似乎再次证明了: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没有什么“无趣”是不能转化成“乐趣”的,也没有什么痛苦是不能被适应的。
02 “伪历史”考据者
这次的新书《两京十五日》与《长安十二时辰》有相似之处。在一个很短的历史时间段里填充细节,理顺历史的因果,雕刻历史人物。
《两京十五日》的故事源于《明史》里一段关于朱瞻基的历史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在这40多字的历史缝隙中,马伯庸拓展出了一个近70万字的小说。
“这本书写的是朱曕基沿着运河从南京到北京奔丧的过程。 我在 想 他当时是怎么跑的?跑的时候是什么心情?遇到了哪些困难?得到了哪些帮助?这些在史书里是没有记载的,那就是我发挥的空间,这是我最享受的事。 ” 对马伯庸来说,历史小说的创作很像是警察站在凶案现场,要凭借遗留下来的线索来重新推演过去、 重构过去。
“历史就像是薛定鄂那只可怜的猫,在时空中永远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迭加状态。惟有当历史学家翻开典籍,开始打算研究的一瞬间,历史的真实状态才会最终凝结。但是这种凝结并非恒定,无法通过重复试验来加以验证。一位古希腊物理学家指出:‘人无法两次研究同一段历史。’”马伯庸在早年的小说《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 (下简称为《殷商》) 的序言中如此写道。
在《殷商》的第一章,他虚构了一个作者—— 只斤怯不花·妫·康斯坦丁诺维奇 。 这个人名由一个蒙古族的名“只斤怯不花”,一个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舜帝的姓“妫”,和一个波兰人的名“康斯坦丁诺维奇”组成。 在历史考据还没有成为马伯庸的想象力的边界之前,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大概就是混搭。
“例如以西方翻译腔的风格写三国,‘诸葛亮是如此惊讶,以至于他半天说不出话’;或是以东方武侠的风格写中世纪欧洲,‘一名教士跃至半空,刷刷刷甩出三剑,将对手迫退,然后长啸一声’。”(《马伯庸:重构历史是件很刺激的事》,人民网)他还把动漫《银河英雄传说》的同人文与元杂剧嫁接,写了一篇《元杂剧·忠感动天齐格飞义勇救主》。
正是文体和思维的不受限,帮他冲破了历史小说最大一道槛——深度历史研究对想象力、趣味性和可读性的戕害。在他获得“人民文学散文奖”的作品《风雨<洛神赋>》中,就虚构了曹丕、曹植兄弟与甄宓的“三角”关系。在马伯庸的“考证”中,曹丕为了夺嗣,安排甄宓色诱曹植,并以给甄宓之子曹睿封爵作为交换条件。而后来成为魏明帝的曹睿,并非曹家后代,而是甄宓与前夫袁熙的孩子。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马伯庸说:“我几乎相信了《风雨<洛神赋>》就是史实。”他在电话里大笑道:“这个就属于,看着越像真的,它就越好玩。” 我问他:“你相信历史有真相吗?”他说:“我相信。”
马伯庸曾说,他的故事是伪历史,但不是伪造历史。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但只要逻辑上成立,也不能说它肯定没有。不妨将这些作品当成另一个平行宇宙的故事。 被网友称为历史“考据体”小说的作者,并没有把真实的历史当成他的目的地,那么他到底要去往哪里呢?
他给我的答案是“好玩”。
“历史对我的吸引力就是对既定事实给出一个新解释。对历史的重新解构,是很好玩的。我不像专业学者,不需要还原历史真相或者传道授业解惑,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好玩的事。”
03 长途卡车司机
“好玩”和“有趣”经常挂在马伯庸的嘴边。问他为什么喜欢历史,他说因为有趣。问他写作动力来自哪里,他说因为好玩。他不仅解构历史,还解构意义。
他曾在豆瓣开了一档《马伯庸的冷门书单》的节目,发刊词的标题是“你太累了,开心有趣比什么都强。”他在节目里说:“这些书什么主题、类型都有,唯一的共性是不紧跟时代,也不蹭时髦话题,对你创业、实操、工作可能都没什么用……甚至连启示都没有,只是觉得很有趣。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一天荒废的特别充实。”
“荒废的充实”大概是“好玩”的另一张面孔:对生活没有过高期待,对单调较为耐受,这样生活反而遍布“乐趣”与“充实”。 而 它似乎也成为了解读马伯庸的一把钥匙。他在施耐德公司一呆就是十年,在他的告别文章《十年》里写道:“这不是恭维。一个人如果愿意在一家公司停留十年,那么一定有工资之外的理由。” 事实上任何的长期合作,都不是单方的功劳。 显然,马伯庸也是一个对重复和单调忍耐度很高,对一件认定的事忠实度很高的人。 虽然他一直追求“好玩”,但他似乎也默认了“无聊”才是生活的底色。他说,在朋友和家人眼中是自己是一个无聊的人。 “因为我对娱乐活动没有兴趣,K歌、party我都很少去,连玩游戏都喜欢玩单机的。 ”
我问他,如果不当作家,最想做什么工作?他说:“我觉得可以去当一个长途运输卡车司机吧。一个人长久地在路上孤独地开车感觉也挺好。”
作为一个追求有趣的人,他时而也向往无聊。
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读书:这次的《两京十五日》是《长安十二时辰》火了之后的第一部小说出版的作品吧。会不会有压力?
马伯庸:倒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压力,对我来说每次写作都是一次比较新鲜的体验。新鲜感够了,对我来说就足够了。至于能不能获得《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成绩,我倒看得还比较淡。
凤凰网读书:在写《两京十五日》的时候,你在创作上有哪些新的尝试?
马伯庸:最新的尝试就是我试图把明代的京杭大运河的特色写出来,它中间涉及到的这些城市特色、风土人情,包括运河里的各种规矩,以及背后的政治形势。所以它的写作难度比《长安十二时辰》要大。
凤凰网读书:《两京十五日》里面四个主要人物,在设计人物性格、命运的时候,你是怎么考虑的?
马伯庸:它里面有一半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我就要尽量让他们符合这些历史人物本身的特性,比如说于谦,我就不能把他写成一个老滑头,因为他是忠义的代表。我可以写他为什么后面 会 变成一个这么充满正义感的、勇于担当的人。 我想找一些他在年轻时候的源头。 像朱曕基,他后来是宣德皇帝。 宣德也算是明代历史中比较仁德的一个君主,他为什么会这么仁德,一定也有他的原因。 其实说白了,就是我想给这些人物找到他们正史形象中的一个源头,给他们在正史中的行为做出一些解释。
另外两个就是虚构的人物,他们也是代表的是一些当时明代的市井小人物。
凤凰网读书:这四个人物哪个比较像你自己,或者像某一个阶段的你自己?
马伯庸:都有,这个没有说哪一个完全像的。只是说其中有些人的一些特质拼到一块,是我想达到,但一直没有实现的。比如说于谦在这个里面有点像是大学刚毕业的愣头青,有很多特别好的想法,但是在现实中总是碰壁。
凤凰网读书:《两京十五日》内核会不会有点像闯关游戏?
马伯庸:我觉得还是不太像,里面也不是有Boss,每过一关打一个Boss这种,作品和游戏可能形式上还不太相同。
凤凰网读书:你是一个挺高产的作者,你的写作冲动来自于哪里?
马伯庸:这个动力就来自于想法吧,就是对于对历史的一个重新解构,就是很好玩。我不像专业学者,要还原历史真相或者要传道授业解惑,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好玩的事。
凤凰网读书:如果让你回顾自己创作的过程,你会把它分为哪几个阶段?
马伯庸:应该是从可以分成《古董局中局》之前和之后吧,《古董局中局》之前是一个自high的写作方式,《古董局中局》之后是大家一起high。
凤凰网读书:有人用“论坛时代”“微博时代”“影视IP时代”来标记你的创作历程,你一直踩在时代的脉搏上,对于这几个时代的创作环境、特点你有什么看法?
马伯庸:论坛时代就是一个标准的自high时代,自娱自乐或者小圈子娱乐。微博时代是一个小众的大众化过程。玩的还是小众那些东西,但是接触的粉丝会更多了。后面到了影视IP时代,那就比原来的人数要更多。
凤凰网读书:你自己在创作上会根据不同的受众会有一些调整吗?
马伯庸:这个不会,因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很多人会觉得写东西是不是要迎合市场,要迎合受众。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受众要求的点和你自己所擅长的点不是完全统一的,你能做到的是吸引和你志趣相投的人,而不是迎合那些和你不同的人。
凤凰网读书:你怎么看待资本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马伯庸:资本和文学我觉得属于并行不悖了,因为好的文学它一定会有改编的价值,自然会有资本愿意过来投,来做IP方面的开发。同时,资本的进入实际上也会促进、鼓励这些作者去开发更好的内容出来。
凤凰网读书:你觉不觉得自己和这个时代和解得很好?比如你一直在拥抱新事物,在严肃历史和流行文学之间切换和融合,作品也很符合影视化的需求。感觉你自洽得很好,和这个时代相处得很好,不怎么挣扎,没什么矛盾。你自己觉得呢?
马伯庸:我觉得倒谈不上和解吧,只是说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说一定要对立起来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电子阅读这个事,很多人说我就习惯手扶着书本,拿着实体书在手里我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但是我其实很早就已经转到电子阅读了,因为对我来说,我觉得这个平台其实不重要,仪式感也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书的内容本身。而且实体书出门其实拿起来很不方便的,我现在手里有一个Kindle,手里有一个阅读软件,我可以看的书可能比以前还要多一点。就像你刚才说,我对新事物的拥抱程度比较快,电子书出来迅速就转到电子阅读上面去了。对我来说,我觉得还是要抓住一个核心点,就是在于你到底想得到什么,这个世界的科技在变,然后平台也在变,但是内容本身是不会变的。
凤凰网读书:你的《寂静之城》是一部成功的未来小说。但你后来就一直在创作历史小说。现在还对未来感兴趣吗?比如人工智能什么的,有没有考虑据此进行一些创作?
马伯庸:原来也想过,但是这个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在于我理科不好。我觉得写任何东西都必须要足够专业才行,我写历史的话,我觉得至少说我能写一个历史出来,感觉好像很像模像样。但是你现在让我写一个未来的东西,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这些技术细节,像你刚才说人工智能什么样,我真说不出来,我也不知道它的工作原理是怎么回事,我就不要进入了。
凤凰网读书:我看你在微博上经常分享您自己的梦,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马伯庸:这个梦就是,因为我习惯醒了以后就记下来,我是觉得好像基本上大家都会做这样的梦。只不过是说我可能比大家要勤快一点,把它都记住了。
凤凰网读书:你醒了之后还能记得自己的梦,这还是挺不容易的。
马伯庸:我主要是习惯了,可能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达到这个效果。
凤凰网读书:人类对梦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周公式的认为梦是预示未来,而弗洛伊德式的认为它暗示过去。对你来说梦代表过去还是未来?
马伯庸:我觉得这个没有过去和未来之分,只是人类大脑皮层过于活跃的一个表现,我也不觉得它是有任何预兆或者未来的启示,就是说它可以从中窥到你现在的心理状态。
凤凰网读书:如果不当作家,你最想做什么工作?
马伯庸:我觉得可以去当一个长途运输卡车司机吧。因为我觉得长久一个人在路上孤独的开车感觉也挺好。
凤凰网读书:你对很多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你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是来源于什么?是不是被培养出来的?
马伯庸:这个是被培养出来的。因为我转学转了十三次,所以 没有什么朋友,同学也很少,对我来说童年基本上就是跟自己玩,时间长了就能培养出一些自娱自乐的东西。
凤凰网读书:作为家长,你怎么样培养小朋友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呢?
马伯庸:我觉得这事就是完全随缘了,就是肯定是随缘,因为这个东西我考虑过,但是不太可能通过主观想法培养出来的,这个就完全看个人的运气。
凤凰网读书:在朋友和家人的眼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马伯庸:是一个可能比较无趣的人,因为我也不抽烟我也不喝酒,然后也不爱去唱K,很少去各种party。连我玩游戏都喜欢玩单机游戏,《王者荣耀》什么的我就不太会打。所以在他们眼里比较无聊吧。
凤凰网读书:你之前反复提到自己有“阅读焦虑症”,眼睛必须不停地看东西。让我联想到庄子的“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怎么看待这句话,你觉得自己陷在这种知识困境里吗?
马伯庸:倒不是说求知的困境,而是说我习惯随时有东西输入,一旦没有东西输入就会陷入焦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个事情不是我所考虑的,对我来说,“知”本身只是一个过程。
凤凰网读书:那你想要改变阅读焦虑症吗?
马伯庸:我觉得可能我现在能取得的成绩很多都是跟这个阅读焦虑症有关,也不用特别去改变,也改不了。
凤凰网读书:今年高考作文有一道题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这道题如果出给你,你会怎么答?
马伯庸:这三个人里感触最深的其实是鲍叔牙。因为很简单,就是齐桓公最后得到了一个得力的臣子,管仲也是顺利地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而且委以重任。鲍叔牙在这里面他没得到什么,从利益角度,他是所得最少的一个,但是他仍旧就选择去帮助。说明他是一个真正忠于齐桓公,而且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一个人。
凤凰网读书:2020年你最舒服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马伯庸:2020年最舒服的一天,就是大概是过完年,应该是初五,当时我刚从美国回来,国内疫情挺严重的。回来以后先居家隔离了14天,14天隔离完之后第15天可以出门的时候,那一天过的好开心。
凤凰网读书:你目前的困境是什么?
马伯庸:写作倒是没什么困境,目前想写的东西还是挺多的,可能主要还是在于精力问题,因为写作除了灵感之外,其实也要付出大量的体力。这个付出实际上也是挺不容易的,村上春树就是一边跑一边跑步,我也是效仿先贤,也是一边健身一边写作,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创作东西。
凤凰网读书:你下一阶段的创作目标是什么?
马伯庸:下一个阶段可能会写一些和前几部都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我这个人喜新厌旧,每次都希望写一些上次完全不同的尝试。古代也不只是局限在明代或者唐代这种,可能会选另外一个之前没写过的朝代。手法的话暂时我不知道,我要知道的话就没有新鲜感了,要开始动笔的时候才有想法。
#马伯庸
#如果
#作家
#我想
#一个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48小时流水突破1200万 网文作家公子衍谈跨界:短剧创作也
0
3593
郑爽我的太子妃
2024-05-21
写作交流
干货 | 刘震云:和文学恋爱,好作家的标准是什么?
0
3041
写手发布
2024-05-29
写作交流
推荐一个在番茄小说比较容易爆的题材
0
4658
惠州海之子
2024-06-05
文化新闻
当一个大三学生决定成为全职网文写手
0
3533
写手发布
2024-06-10
文化新闻
那些顶级的网文作家,他们的作品你都看过么
0
3681
fangrongxi
2024-06-13
文化新闻
十大‘著名’网络作家,谁才是你心目中的‘网文之王’?
0
3419
哥舒明朗吾爱
2024-06-25
写作交流
张炜:作家是怎样讲故事的
0
2103
写手发布
2024-06-28
写作交流
在番茄写小说一个多月,就踩了这么多坑......
0
3923
敏敏而
2024-06-30
文化新闻
如何做透一个小众书市场?这个品牌用10年来回答
0
3335
写手发布
2024-07-05
休闲分享
读大学,还是不读大学,这是一个问题
0
1503
吴云云
2024-07-1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定制爽感的超短篇网文,能再造短剧奇迹吗?
女性向悬疑的创新和突破——时音访谈录
150-600元/篇 | 「微型小说选刊」新栏目2026年征稿启事
4
AI吞掉网文流量,底层作者正被“无声清退”|深氪lite
5
对话诺奖编辑:我们为何坚持出版“天书”?
6
《吴邪私家笔记》开播!铁三角集结冒险,开启热血探险新篇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