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武侯清烟:以文字洞察深渊,刺破人性与时代迷雾

发表于:2025-8-5 15:46:48 26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这个快速发展、声音喧嚣的时代,一部聚焦公平正义、直面现实问题的悬疑刑侦作品脱颖而出。它是由纵横小说签约作家武侯清烟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追凶十三载》,作品开创性地融合刑侦悬疑与社会写实,获七猫第五届现实题材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武侯清烟,来看看《追凶十三载》背后的创作故事。

作者简介


qw2.jpg

武侯清烟,纵横小说签约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襄阳市网络文学学会理事、市青联委员、市网络文学行业团工委委员、市青年宣讲团成员。

深耕现实题材创作,作品以扎实的叙事功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见长。代表作《追凶十三载》开创性地融合刑侦悬疑与社会写实,获七猫第五届现实题材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奖;《暗光·夜行者》聚焦都市边缘人群生存状态;《风从博尔塔拉来》则以跨地域视角展现民族团结主题。多部作品成功售出有声、影视等版权。

2025年5月,凭借在网络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积极社会影响,荣膺“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其创作始终秉持“文学照亮现实”的理念,在类型叙事中注入人文关怀,展现出新时代网络文学作家的社会责任与艺术追求。

作品简介

qw3.jpg

书名:《追凶十三载》

作者:武侯清烟

十三年前,师徒联手追捕连环凶杀案凶手,却铩羽而归。

十三年后,他们再次并肩作战,誓要揭开凶手的真面目,这一次他们的结果如何?

这一切的答案,都将在他们的后续追捕中浮出水面……

通过文字,触碰人性真相

问: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写一本悬疑刑侦故事?它的灵感来自哪里?

武侯清烟:

我选择写悬疑刑侦故事,源于从小对推理作品的热爱和新闻专业的双重影响。

从《福尔摩斯探案集》到东野圭吾的小说,再到《犯罪心理》这类剧集,那种抽丝剥茧、逼近真相的过程总能让我沉浸其中。又在学习新闻时接触到大量真实案件,发现现实往往比小说更曲折离奇。

这些社会事件成为我最好的素材库,一桩普通失踪案背后的人性博弈,一条简讯里暗藏的犯罪动机,都能延伸出引人深思的故事。

说到底,写悬疑刑侦故事,既是为了满足自己解谜与讲故事的欲望,也是想通过文字,去触碰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未被言说的人性真相。

问:《追凶十三载》聚焦了公平正义,是什么促使您关注这一议题?

武侯清烟:

《追凶十三载》对公平正义的聚焦,源于我新闻专业培养的社会观察视角。

在追踪各类案件的报道时,我注意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有些真相虽然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而有些正义,却永远停留在了卷宗的最后一页。

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促使我通过创作来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当制度与人性都存在缺陷时,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份最基本的公道?

新闻训练让我习惯用事实说话,而悬疑创作则给了我呈现事实之外那些灰色地带的机会。

比如剧中两代刑警坚持追查旧案的情节,就取材于一则真实的“警察父子接力追凶22年”的新闻,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正是对正义最好的诠释。

透过角色,窥探人心

问:如果用三个词来评价主角陆远舟,您会用哪三个词?为什么?

武侯清烟:

坚韧:十三年如一日追查案件,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毅力与恒心

赤诚:对正义的纯粹追求,不计得失的初心坚守

孤勇:面对重重阻力仍独自前行的胆识与气魄

问:重要角色关云山作为曾经的队长,因十三年前的追捕事件陷入执念,辞职后又继续追查,您是如何想到设计这样一个角色的?

武侯清烟:

关云山这个角色的塑造源于我对真实警察群体的观察。

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群老刑警,岁月或许磨平了他们的棱角,却永远磨不灭那份刻进骨血的使命感,即便退休或离职后,依然放不下心中的那份责任。

我想通过这个角色展现警察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正义感,就像书中描写的,即便脱下警服多年,他依然保持着刑警的本能思维,执着地追查着未破案件的线索。

这个固执的老警察用十三年证明:有些使命不会因退休或者离职而终结,有些执着早已超越警徽成为生命印记。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警魂不在于制服,而在于那颗永远为正义跳动的心。

问:重要反派老k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手段狠厉,又有内心柔软的一面,您觉得这份柔软对一个反派角色来说意味着什么?

武侯清烟:

老K身上那抹矛盾的柔软,恰恰是这个反派最摄人心魄的笔触。那些偶尔流露的温情瞬间,像黑夜中突然划亮的火柴,既照亮了他作为受害者的创伤过往,也映照出他作为加害者的扭曲蜕变。

这种撕裂感让他的每一次暴行都带着令人窒息的悲剧色彩。他用以牙还牙的方式讨伐罪恶,却在复仇的烈火中将自己焚烧成另一个恶魔。这份柔软不是救赎的曙光,而是将观众拖入道德困境的漩涡。

当我们为他的某个善念瞬间而动容时,旋即又被其后的暴行震醒。这种反复拉扯的观感体验,恰恰揭示了人性最幽暗的真相:正义与暴力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念偏执的距离。

当复仇演变成另一种暴力时,老K的故事就成了一面照妖镜,迫使每个观众审视自己内心善恶的边界。这种道德拷问,正是这个角色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利用作品,激发深入思考

问:老k利用媒体和公众舆论,给主角团办案施加很大的压力,您觉得舆论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武侯清烟:

舆论在正义追求中始终具有双重性:它既能照亮真相,也可能扭曲事实。正如老K对舆论的操控所示,当公众情绪被煽动为道德审判时,反而会阻碍案件推进。但故事也揭示,理性声音终将在情绪狂潮后浮现。

这也折射出法治社会的核心矛盾,正义需要舆论监督以保持透明,却绝不能由舆论审判。真正的司法正义必须建立在证据与程序之上,而非民意浪潮之中。

问:《追凶十三载》在追查老k的过程中,串联了很多案件,可以分享三个您觉得印象深刻的案件吗?

武侯清烟:

在《追凶十三载》的叙事脉络中,老K的复仇之路如同一条暗线,串联起多个令人扼腕的校园案件。这些案件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源头,多年前双沟镇小学那场被刻意掩盖的悲剧,而老K正是这场悲剧的亲历者与幸存者。其中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案件,犹如三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校园这个特殊场域中最深的社会创伤:

一名小学生的坠井身亡,揭开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真相:整个班级师生形成了心照不宣的沉默同盟,所有人都默契地选择了视而不见,用集体的冷漠筑起了一道阻隔真相的高墙。这个案件最骇人之处在于,它展现了平庸之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滋长。

女教师的“意外死亡”,背后隐藏着一个由权力精心编织的谎言网络。校方为维护声誉,系统性地销毁证据、收买证人,甚至动用行政力量干预调查。这个案件残酷地揭示了体制暴力如何将个体的苦难转化为档案中的一个冰冷注脚。

女学生在放学途中离奇失踪,调查发现这竟是一起有预谋的拐卖案件。更令人痛心的是,人贩子长期利用校园管理的松懈与监护的缺位实施犯罪,而某些知情者却因种种顾虑选择了沉默。这个案件撕开了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

这三个案件构成了一个令人绝望的闭环,暴力因沉默而肆虐,罪恶因纵容而蔓延,而系统的失灵又在不断制造新的受害者。老K选择这些案件作为复仇的载体,不仅因为它们完美复刻了当年双沟镇的悲剧模式,更因为它们共同叩击着一个沉重的命题:当守护者集体失职时,谁该为这些被辜负的生命负责?通过这些案件,作品完成了一次对社会良知的深刻拷问。

反复打磨,专注创作

问:您的这部作品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深度打磨,在打磨的过程中,哪个地方的调整最耗费心力?为什么?

武侯清烟:

最耗费心力的调整莫过于老K与陆远舟之间这场跨越十三年的心理博弈。这场无形的较量前后经历过多次结构性调整,就像在下一盘多维度的棋局。最大的挑战在于,要让两个从未正面交锋的对手,通过案件卷宗、现场痕迹和心理侧写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隔空对决。

我反复打磨每一个关键节点:老K在每个犯罪现场留下的特殊标记,既是对警方的挑衅,又是精心设计的误导;陆远舟从蛛丝马迹中识破的伪装,既要展现刑侦的专业性,又要透露出对对手的理解。最艰难的是保持这种博弈的张力,当陆远舟越来越接近真相时,老K的应对策略必须同步升级,但又要符合他作为高智商罪犯的行为逻辑。

这场博弈就像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每个案件都是网上的节点,既要独立成章,又要环环相扣。十三年的时间跨度更让这场智力角逐增添了沧桑感,当陆远舟终于拼凑出完整拼图时,读者感受到的不该只是解谜的快感,更应该是两个执着的灵魂在命运棋盘上留下的深刻轨迹。

问:悬疑刑侦故事创作难度高,不仅案件、人物关系复杂,还要讲究逻辑和情节合理性。那对您来说,创作《追凶十三载》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武侯清烟: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一个跨越十三年的追凶故事既保持刑侦逻辑的严密性,又兼具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这就像在走钢丝,一方面要确保每个案件线索环环相扣,经得起专业推敲;另一方面又要让人物在漫长的时光跨度中,完成有说服力的成长蜕变。

最难把握的是老K这个角色的塑造。作为连环凶案的制造者,他的犯罪行为必须符合犯罪心理学规律;而作为曾经的受害者,他又要让读者产生复杂的情感共鸣。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真实案例,在冷血的犯罪动机与温热的人性闪光之间寻找平衡点。

最关键的还是那个永恒的命题:如何在揭露黑暗的同时不失去希望,在展现罪恶的同时不消解正义。这个度的把握,决定了作品最终的格调与力量。

深入生活,扎根现实

问:无论是这本《追凶十三载》还是您正在连载的作品《风从博尔塔拉来》都是扎根现实生活的故事,现实题材对于您的个人创作,有怎样独特的吸引力?

武侯清烟:

首先,是创作理念的转变。在参加团中央“青社学堂”培训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优秀网络文学必须扎根生活的创作真谛。《追凶十三载》的创作过程让我明白,真实发生在基层民警身上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是时代赋予的创作使命。作为湖北青年作家,通过在团省委专题培训班中了解的湖北战略定位,激发我创作了《风从博尔塔拉来》。这部作品通过两位鄂疆新领域青年视角,结合援疆医生、农业专家等人物故事,立体呈现鄂疆两地情谊。既展现湖北的区域担当,又记录新疆发展图景,用生动细节诠释民族团结的时代内涵。

最重要的是,现实题材让我的创作找到了明确的方向。用文字记录时代发展,展现普通人的奋斗故事,这样的创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特殊的社会意义。这种将个人创作与时代脉搏相结合的体验,是现实题材最吸引我的地方。

问:您与编辑可可合作多年,她在您的创作过程中具体提供了哪些关键性的帮助和支持?能否分享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合作细节?

武侯清烟:

可可编辑对我的创作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我转型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引路人,她给予的不仅是专业指导,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创作信念。

记得《追凶十三载》投稿屡遭碰壁时,是可可编辑第一个给予认真审阅并主动来电详谈。在那个充满自我怀疑的阶段,这份专业态度和对新人的尊重,成为支撑我继续创作的重要力量。

最令我难忘的是开篇修改阶段。她先后打了七八通电话指导,耐心分析叙事节奏:“情感转折需要更自然的铺垫”“刑侦细节可以再增加专业质感”。即便对短短三百字的场景描写,她也会花四十分钟与我逐字推敲。这种精益求精的编辑态度,让作品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这些专业指导不仅成就了一部作品,更重塑了我的创作理念。她常说“现实题材的力量藏在生活褶皱里”,这句话成为我日后创作的座右铭。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通过与更多创作者的交流,我越发意识到:能在创作初期遇到这样一位兼具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编辑,是莫大的幸运。她培养的文字敬畏心和专业态度,是比任何单部作品的成功都更珍贵的财富。

问:您有什么现实题材创作的经验,可以分享给新手作者吗?

武侯清烟:

我认为新手作者首先要明确“真实感”是这类作品的生命线。创作现实题材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生活、扎根现实。我的建议是:

第一,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平时多留意身边的人物故事和社会现象,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实地采风,走访相关场所,采访相关人群,收集第一手素材;

第二,要注重细节的真实性,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对话都要符合现实逻辑,可以多积累真实案例作为创作参考;

第三,在写作过程中要反复推敲情节的合理性,避免为了戏剧性而脱离现实;

第四,保持长期积累的习惯,建立自己的素材库,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见闻。

说到底,现实题材创作就是一场与生活的持久对话。就像煲一锅老火靓汤,既要懂得挑选最新鲜的食材(那些街头巷尾的真实故事),又要掌握恰到好处的火候(对素材的艺术加工)。前期的采风积累就像备料,中期的创作构思如同调味,后期的反复修改则是慢火细炖。

可能最初几锅汤总差些火候,但只要坚持每天去市集挑选新鲜素材,坚持记录每个动人的生活细节,终有一天,这些平凡的日常会在笔下熬煮出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好故事的秘诀不在于追求惊心动魄的情节,而在于用坚持的耐心,将最朴实的生活熬出最醇厚的味道。

一部好的作品,是作者辛勤创作的成果,同时也离不开编辑的帮助。那在编辑可可的手里,还藏着哪些创作背后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问:在与作者武侯清烟创作交流中,有哪些背后的故事最触动您?为什么?

可可:

在与武侯清烟合作《追凶十三载》的过程中,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坚韧不拔的创作精神。当时他正处于车祸后的康复期,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却依然坚持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和多次修改。这种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热忱,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作家对作品的极致追求。

问:您觉得《追凶十三载》这部作品吸引人的元素是什么?为什么?

可可:

《追凶十三载》的独特魅力首先体现在其厚重的时间质感。十三年的追凶历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破案时间线,更构建了一个充满命运张力的叙事场域。每个时间节点的回溯都如同开启一个尘封的记忆匣子,在剥开案件表层的同时,也层层揭示着人性的复杂光谱。

其次,作品的人物塑造极具戏剧张力。陆远舟近乎偏执的坚守与老K矛盾挣扎的内心形成鲜明映照,这种互为镜像的角色关系巧妙地解构了非黑即白的传统善恶观。特别是在老K这个反派身上,暴戾与温情的矛盾特质让角色充满了令人战栗的真实感。

同时,作品还巧妙融合刑侦细节、心理博弈和社会隐喻,既满足推理爱好者的解谜快感,又引发对人性深渊的深刻思考。这种“一案多解”的叙事策略,使作品同时具备了类型小说的可读性和严肃文学的思想性。

最终,这部作品之所以令人难忘,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追凶故事升华为关于正义本质的哲学探讨。读者在跟随主角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经历一场关于道德边界、人性本质的灵魂拷问,这种思想层面的深度互动,正是作品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问:在与编辑沟通方面,您觉得新手作者可以问哪些问题,以提高沟通效率?

可可:

在与编辑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新手作者若想有效提升沟通效率,关键在于规避无效寒暄,直接切入主题。例如,切勿一开场就发一句“在不在”,而应开门见山、条理清晰地阐述自身问题。

具体而言,当面对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时,要精准询问具体的改进方向。比如可以这样提问:“您指出作品存在节奏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章节呢?”若是对人物塑造存有疑问,也可直截了当地问:“关于主角性格刻画,需要在哪些具体场景中进一步强化呢?”

此外,要想实现高效沟通,还可采用“问题 + 解决方案”的模式。在沟通前,提前梳理好自己具体的疑问点,并尝试思考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在沟通时与编辑一同探讨,这样能极大提升沟通的成效,避免笼统提问带来的沟通不畅。

问:作者最近完结的作品《暗光:夜行者》很有意思,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下吗?

可可:

《暗光:夜行者》以调查记者秦川寻找妹妹死亡真相为叙事主线,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为揭开案件背后的黑幕,秦川毅然深入犯罪集团内部卧底,与刑警队长楚河形成了“明暗双线”的独特破案组合。二人从最初的猜疑对立到最终携手并进,在抽丝剥茧中逐步揭开了一个庞大而隐秘的犯罪网络。

作品基于真实案件进行深度艺术加工,以冷峻犀利的笔触直指社会阴暗面。在严谨还原刑侦过程的同时,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展现了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那些游走在社会灰色地带的人物群像,既是对现实的深刻映照,也是对人性复杂面的多维呈现。

小说通过记者卧底与警方侦查的双线叙事结构,构建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光暗博弈。当调查的探照灯一次次刺破黑暗时,照亮的不仅是犯罪分子的丑恶嘴脸,更是每个角色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必须直面自己灵魂的拷问。

问:您最近的收稿方向是?

可可:

QQ:1513649729

年度重点:现实题材、东方玄幻(传玄)、架空历史、鉴宝、年代、武侠仙侠

玄幻文(快节奏废柴逆袭、少年崛起、大能重生、婚书退婚、穿书反派、女帝等微创新)

历史文(逍遥王爷、女帝、假太监、败家子类、皇太子类、暴君类、谋士/毒士类工业革命类)

都市文(新媒体文、年代、鉴宝、神医、狗粮、舔狗重生、离婚后、高手下山微创新)

脑洞文(国运、异兽进化、全民觉醒)

回顾此次采访,我们不难看出,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可以像作者武侯清烟一样深入生活、扎根现实,然后坚持创作、不断钻研。同时,我们期待更多作者加入我们,欢迎大家投稿。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