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英国出版人麦克洛霍斯:西方出版界早该注意金庸了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9-27 08:52:57
1621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我认为没有所谓的‘阅读新浪潮’,因为无论哪个时代,一直都有小的波纹不断产生,形成一片此起彼伏、永不停歇的波浪。而阅读应该就是这种此起彼伏的波浪。”克里斯托弗·麦克洛霍斯(Christopher MacLehose)说。
9月,“2018成都国际书店论坛”开幕首日,对于今年的论坛主题“阅读,新浪潮”,这位年近八旬的英国泰斗级
出版
人发表了如上的观点。麦克洛霍斯出身于苏格兰的一个出版世家,包括父亲在内的八代人都是出版商,而他自己也从事出版工作50多年,并在2008年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亲历了西方出版业数十载以来的种种变迁。
对于在出版业的风浪中沉浮半个世纪的麦克洛霍斯来说,这股“新浪潮”只是出版业此起彼伏的波浪中一簇小小的浪花。实际上,他也曾是时代的弄潮儿——多年来,他致力于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英文世界,翻译出版了超过34种语言,打破了国界和语言之间的壁垒,打造了一个面向全人类的广阔的文化宇宙;他捧红了瑞典作家斯蒂格·拉尔森的《龙文身的女孩》,发掘了塞斯·诺特博姆、杰罗姆·法拉利、彼得·特林等作家,让他们进入英语阅读的主流视野,获得与其作品相匹配的奖项。值得一提的是,深受中国读者熟悉和喜爱的作家金庸也加入了麦克洛霍斯的文化宇宙——今年年初,麦克洛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第一卷,此后也将陆续推出全部的“射雕三部曲”(包括《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每部4卷,共12卷。
在“2018成都国际书店论坛”期间,澎湃新闻记者在成都方所书店专访了克里斯托弗·麦克洛霍斯。这位英国出版界的泰斗级人物不仅非常擅长发现好故事,他本人也是一流的故事讲述者,用讲故事的方式绘声绘色地回答了记者的每一个问题。
“我们要饱览世界”
1984年,麦克洛霍斯接管哈维尔出版社(Harvill Imprint),从此开始专攻翻译文学。当时英国出版界的多数译作都是欧洲语言翻译而来的,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语言缺少关注,然而那时的麦克洛霍斯就已意识到,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化都不容小觑。于是他从重建俄罗斯文学与英语国家读者之间的桥梁做起,20年间将世界33种语言都囊括于自己翻译和出版的工作中,推出了包括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的《豹》、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在内的一系列经典作品。
哈维尔出版社被兰登书屋收购后,2008年,麦克洛霍斯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麦克洛霍斯出版社成立十年间,出版了23种语言版本的作品;而出版社的口号更是言简意赅地表达了麦克洛霍斯一贯的理念:我们要饱览世界。
饱览世界的想法并非停留在书页上。麦克洛霍斯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此次来到成都,年近八旬的他论坛间隙还特地去了一趟剑门关,在一位中国出版人的陪同下坚持爬到了山顶,只为将这个陌生地方的风景尽收眼底。他的第二站则是四川省博物馆。此前,麦克洛霍斯已在北京和上海参观了多家博物馆;而这回,他花了两个多小时在四川省博物馆里欣赏他喜爱的青铜器、铜器和陶瓷,以及书画作品。
“我想,作为旅行者,要做的就是尽其所能地去观察和聆听另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麦克洛霍斯说。时常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间穿梭的他,也敏锐地发现了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我发现成都人与北京人是很不一样的。在成都,这里的生活节奏更慢,人们也更温和,更悠闲,也更友好;而在北京,人们都非常匆忙,无暇去留意别的风景,所以我在成都所经历的事情不会在北京发生。”他如此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自然,除了作为游客,麦克洛霍斯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出版人的身份。“我需要倾听,需要等待别人来跟我说话,这正是出版人的工作,”他说,“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不断地向人提问:有新书吗?有好书吗?有没有英语读者可能会感兴趣的书?法语读者呢?德语呢?”说到这里,麦克洛霍斯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严肃真诚地发出请求:“如果有你认为适合翻译成英文、推荐给英语国家读者的书,请告诉我。”这是他名片夹中仅剩的最后一张名片。这样的对话,在这几天内或许已发生了无数次。
“金庸讲故事的方式令我着迷”
对中国读者来说,麦克洛霍斯出版社近期最重要的举动便是在今年2月翻译出版了《射雕英雄传》的第一卷。“那么,你们是怎样发现金庸的呢?”记者自然地抛出了这个问题。
“不,你应该问的是,为何等了这么多年,才终于有出版人将金庸的小说引入了英语国家?”他如此回应道。
将金庸作品卖给出版社的彼得·巴克曼(Peter Buckman)是麦克洛霍斯的老朋友。而他与金庸作品的邂逅纯属偶然。某次他在网上搜索全球最畅销作家,金庸的名字赫然排在前五,然而巴克曼却从未听过这个名字。不止是他,整个英国出版界都对这位作品被几代中国人阅读多年的作家一无所知。“金庸一直没能引起英国出版界的注意,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麦克洛霍斯说,“而且金庸不仅是一名中国作家,他还来自香港。香港回归之前,我的一位表亲曾是英国派驻的香港总督,在香港居住多年,他是我们家族中最聪明的人之一,他的中文也很好,为何他从未跟我提起过金庸?或许他太忙了,没工夫读书吧。”
巴克曼邀请了当时正居住在中国的英籍瑞典裔译者安娜·霍姆伍德(中文名郝玉青)翻译了《射雕英雄传》的样章,将它递交给了很多家出版商,其中就包括麦克洛霍斯。“第一次阅读金庸的作品,我便为其深深着迷。”麦克洛霍斯回忆道,“他让我想到了我年轻时读过那些作家的作品,例如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和沃尔特·司各特。金庸写作的方式让我想到了他们。”麦克洛霍斯表示,金庸在中国被归类为武侠小说大师,作为西方人,他对“武侠”的概念很陌生,然而金庸讲故事的方式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不单在讲一个故事,同时也在讲述一种关于历史的思想,他讲的故事仿佛就是他整体的视野与观点当中的一部分。
麦克洛霍斯透露,当《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本完成后,巴克曼还将其递交给了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巴西、葡萄牙等七国出版商,还有两三家美国出版商,他们读完后纷纷表示要在他们的国家、以他们的语言出版《射雕英雄传》;金庸作品将以英译本为起点,真正走向世界。不过麦克洛霍斯表示,这些出版商也并非立刻就接受了金庸,书稿发出后一年多都无人问津,直到有一位编辑回信表示他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将会出版它;然而编辑将金庸推荐给他的出版人后,这位出版人也只是将书稿搁在一边,直到半年后才终于翻开。“这位出版人并不相信一册以上的书能获得成功,在他看来两册书就已经很多了,所以当他得知‘射雕三部曲’总共有12卷时,他立刻就予以了拒绝。”麦克洛霍斯说,“但是,如果你真的读进去了,又怎么能不将12卷全部出版呢?”对于西方出版界来说,接受金庸笔下漫长又陌生的东方故事并不容易,这一过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好在麦克洛霍斯率先颇具慧眼地发现了金庸作品的精彩之处。他知道这趟旅程虽然艰难,沿途风景之雄奇壮美却前所未见。他推开了那扇尘封的门,终于让金庸作品得以出现在全世界读者的面前。
目前,英译本第一卷《射雕英雄传:英雄诞生》(A Hero Born: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在亚马逊官网上得到了4.1的评分,66%的读者给出了满分5星;第二卷将在2019年出版。
关于《射雕英雄传》的英文翻译,麦克洛霍斯表示,译者郝玉青在翻译过程中就住在中国,她也在不断地研究和学习金庸作品。而根据第一卷出版后的反响,英译本非常通俗易懂,没有任何英语国家的读者抱怨看不懂译文。同时,麦克洛霍斯也强烈建议中国的金庸迷去读读英译本:“你终于有机会用英文读金庸小说了,为什么不试试呢?这一定会非常有趣。当然,如果翻译中有任何你觉得不恰当的地方,请告诉我。”他微笑地补充道。
实体书的力量无法取代
身为一名从业经历超过50年的资深出版人,麦克洛霍斯并不担心行业发展中的起起伏伏,他依然笃信纸质书的力量。在9月14日的开幕演讲中,他说:“十年前,很多人预测电子书会把纸质书打入深渊,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现在纸质书不仅站稳脚跟,而且每年卖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亚马逊现在被拔得这么高,以后或许也会像我们一样走下坡路。”
“所以说,你并不相信电子书或互联网的力量吗?”在采访中,澎湃新闻记者如此发问。
“在数字时代,电子书或许能够找到一定的受众,但它无法取代实体书,事实上,现在在英国,购买电子书的人数并没有上升,反倒在不断下降,美国也是一样;而在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电子书的销量只占到了市场份额的2%-5%。”麦克洛霍斯说,“五年前,我记得有一位意大利作家还得意地说,他在美国一半的读者购买的都是他作品的电子书,而现在这种盛况已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新开始阅读纸质书。”
“在这个时代,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手机和电脑。我在成都的车站里看到,每个人都在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机,他们读新闻、翻看社交媒体,回复电子邮件、玩游戏,在小小的屏幕上处理着海量的信息,这一切都会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它并不能真正让你放松,它就像一种会激起人的兴奋和紧张情绪的药物,”麦克洛霍斯笑了笑,“我在伦敦生活,看到每个人的状态都很紧绷,连我的狗都非常紧张,这样的现实让我相信,人们总会渐渐回归实体书籍。因为实体书不同于那些不断刺激人们感官的媒介,它能帮助人们安静下来,找回专注和思考的力量。”
“读书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需要我们非常安静和专注,”这位饱经沧桑的出版人平静而笃定地说,“它会继续存在下去,电子书和互联网不会影响它。”来源:澎湃新闻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