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刘梓洁:写作如旅行,更像一场修行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9-22 10:41:05
18458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提到刘梓洁,多数读者的第一印象可能还是《父后七日》,这篇不足4000字的散文通过一个诙谐荒诞的场景设置,以苦中作乐又悲中带喜的方式写父亲逝世,传达出令人动容的乡土感染力。散文于2010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了第47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编剧正是刘梓洁本人。而实际上,她的创作要早得多,2003年便以《失明》一文获得联合文学新人奖,在文坛展露头角,但她并没有立刻走上专职写作之路,反而是从事着一些相关的记者、编辑工作,与文学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关系。“之前对写作没有信心,也很茫然,我知道自己会写,可以凭此成为一个领薪水的文字工作者,但我对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作家是怀疑的,《父后七日》后,我确信自己是吃创作这碗饭的人。”一方面刘梓洁感谢这样一个契机,让她有勇气辞职并正式规划自己的写作,但同时,她也因《父后七日》带来的巨大效应而苦恼,因为“每个写作者都希望自己被记住的是正在进行或者是后来的写作”,这成为刘梓洁转写都市题材的一个节点,如她自己说的“有一点点刻意而为”。
日前,刘梓洁的最新短篇小说集《云是黑色的》由世纪文景
出版
,这是《父后七日》《亲爱的小孩》之外,她在大陆出版的第三本书。新作围绕爱情所辐射出的都市生活、命运与机遇,原名《遇见》,讲的是“遇见生命中某些大于我的东西”,而《云是黑色的》书名则更像暗语,出自电影《新桥恋人》,又如主角间、作者和读者间的秘密对话。刘梓洁谈及创作想法时说:“此次书的封面设计专门用了微信对话框,我自己对新技术非常迟钝,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科技把人世的因缘重新震动了,对新世代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我是从无到有经历过来的,感受特别深刻。”
出于对新科技背景下人与人关系的重新思考,刘梓洁写下了书中七篇以人名为篇名的短篇小说,它们可以拆开单独阅读,同时彼此间又各有隐秘的连结:相同人物在不同篇章中若隐若现,前一故事的主角可能是下一故事的配角。让书中人物在故事中穿梭跳跃,是她的刻意安排。“‘看似各自独立的短篇,角色隐隐相连’这种技法并不新,许多作者都玩过。我之所以仍然这样做,正是因为好玩、自由。能赋予故事不同的样貌和角度。”结构实践让她看到事件层次后面还有层次,所谓因果是由各种因素堆叠的。
刘梓洁乐于实践各种短篇小说的技法,结构之外,也包括语言。作家周嘉宁在与刘梓洁的对谈中指出她的文字 “很好看”,“好看”源于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尤其是生猛泼辣的对白。刘梓洁认为这跟自己的教育背景及写作习惯有关。在写作过程中,她会反复朗读对白,努力注意年轻人的用语习惯,她说:“以此不断打磨对白,我自己更青睐沈从文式的文字风格。作品的语言来自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小说应该反映年轻人的语言。”
她希望用新的、利落的、现代的语言讲述人们有共感的故事,《父后七日》的成功很大部分归结于此。散文开头一句写道:“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拼。葬仪社的土公仔虔敬地,对你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她将闽南语镶嵌到普通话中,转变为“时髦、有风格”的文字。“我原本想写成严肃的非虚构,查了许多资料,关于丧葬、道教文化等,但我发现这么写出的仪式,原本那种突然回到家乡、格格不入的情感不见了,仪式进行中偶尔浮现的对父亲的想念也不见了,我又一次把做好的功课抛弃掉。我感到荒谬,感到不知所措,那就如实写下来吧。”在《父后七日》中所探索到的轻盈、犀利、诙谐的风格,在刘梓洁其后的写作中延续了下来,但此后,她却很少再写家乡,而是转写都市题材。
“不是不写,而是没有想到更好的方式。每到一个城市,会发现一些只属于这座城的性格,所以我需要更久更深的沉淀。”年少时一心渴望离开家乡,在很长的时间内,刘梓洁好像都处在旅行中,一次次的旅行构筑了她创作与生命的样貌。《云是黑色的》创作之时,刘梓洁一边写电视剧剧本,一边还去了德国、巴黎、阿维尼亚、佛罗伦萨、云南。“旅行于我,每个阶段当然有不同的答案,年轻时候更多是开拓眼界,近来,可能年岁渐长,去过的地方再去,突然会有记忆被销毁的感觉,一座座兴起又衰败的城,一个个出现又消失的人,一直在上演着。我能做的就是看着它,写下来。”旅行和写作一样,在刘梓洁眼中,每一段都不意味完结,最终抵达哪里都是未知的。她同时透露下一部作品的主题是关于旅行。
在旅行中看到、听到的故事,也许不知哪一天哪个时刻被写成了小说,人们会好奇其原本的真实性还能保留多少,刘梓洁认为,当现实变成小说,就应该要重新再被变形一次,变形不仅仅为了炫技,更为给它一个新的定义。“写小说这件事情在我想象里,就像是我带着真实事件,我们要一起进入虚构和变形的隧道,经历一连串冒险之后,出了这个隧道,希望看到的是未曾想象过的全新的景象。”从早期当记者做编辑,到专注写小说、散文,并兼职当编剧写剧本。多年的跨界写作,刘梓洁基本尝试了所有文体,她不太喜欢传统繁杂的文学分类法,更喜欢把创作只分为“虚构”和“非虚构”,因为简单的划分蕴含更多的可能。
台湾地区作家高翊峰评论刘梓洁,说她“以小说家的思索与经验之心,找到了导演眼中的镜位视角,再以编剧的留白功夫,为读者留足了最大的故事余韵”。这句话中涉及了三个身份:小说家、导演、编剧,许多评论者留意到刘梓洁跨界身份间的互相影响,刘梓洁本人倒是说,她分得很清楚:“编剧这项工作,要比写小说热闹许多。剧本有很多的变因,身为编剧享受的过程是在整个影视制作的前端,它是一项打通诸多环节的团队创作;而小说是作者向内心深层的挖掘,从头至尾是一个人的享受。如果现实允许,我个人是不太想跨界的。”
眼前的刘梓洁,一身简雅的打扮,在整个采访中,回答问题都温和谨慎、认真思索,显得稳重而自律。与她给人的印象吻合的是她的文字面貌以及对待写作的态度。保持精准的力度去写作与生活,似乎已经成为她的某种习惯。她有着纪律严明的写作节奏,每天六七点准时坐在书桌前写下文字,她心中的写作不是闲鱼野鹤式的悠闲,而更接近于务实的工作。在她看来,写作更像一种修行,灵感很重要,保持写作的手感也同样重要,“对一名写字的人,写作就像一种肌肉的锻炼,作家是在一本一本的积累中成长的。”正如她曾以跑步比喻自己的写作,写小说像跑马拉松,散文像是途中放缓呼吸、调整步伐的顿点;小说需要从零开始建构一个结构,散文相对随性一些,是对生活的重新观察与整理。来源:文学报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