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张悦然:青年与文学永远在奖之前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9-19 13:18:20
19464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经历了漫长的蛰伏与跋涉,年少成名的张悦然终于从“新概念”、“青春文学”、“80后”、“美女作家”的标签中突围,作为“张悦然”被重新指认。
相比于二十来岁时“一年
出版
四部作品”的高产,她如今的书写可谓“缓慢”,十年不过一部《茧》、一册《我循着火光而来》。但与这种“缓慢”相对的,是思考的迅疾,“有时甚至来不及写完一个短篇小说”。
无论是最初对孤独和爱情的描摹,还是后来对历史与父辈的抚触、对阶级与社会的刻画,她真正关心的,始终是“受困的人心”。所以她永远站在自己的主人公一边,在对他们倾注爱和同情的同时,也折磨他们、和他们一起承受痛苦,做一个“感同身受的见证者”。
就像玩俄罗斯方块时,屏幕总有被砖块填满的一刻,但终归还有墙壁倏然下落,豁然开朗。在张悦然的笔下,哪怕微茫的希望总免不了被再次褫夺,主人公却依然循着火光,向死而生。“我相信一切都还不晚,所以我应该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1
“我对事物的看法不断改变,有时迅疾得甚至来不及写完一个短篇”
文学奖:《我循着火光而来》的时间跨度有十年,可以视作你在这段时间创作实践的样本。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作为写作者,会不会突然发现迎来了新的命题,之前的一些思考已失效?这种变化之下,你对文学的理解有什么改变,又是如何反映在创作里的?
张悦然:这十年对我来说,是漫长的跋涉,也是静谧的蛰伏。随着在北京安顿下来,生活渐渐有了固定的形状,最初的那个写作时期也结束了。我对曾经感兴趣的事物厌倦,对从前隔绝在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兴趣。我写得很慢,却想得很多,对事物的看法不断在改变,有时迅疾得甚至来不及写完一个短篇小说。
写于2010年的《家》和写于2017年的《天鹅旅馆》,都是关于保姆的故事,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主人公从被启蒙到承担起责任。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家》的背景是汶川地震,作为当时的一名志愿者,我从离开汶川的那天就开始思考,志愿者因为精神空虚,试图在重大灾难中完成自救的问题。
那次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我看到的人,不再是那么孤立和隔绝的。到了《天鹅旅馆》,涉及到的社会问题有所变化,比如阶层差异的固化、贪腐官员的落马,但是我真正关心的事物没有改变,那就是受困的人心。
文学奖:《火光》这本集子,游移于富人迷宫般的别墅和画家透风的工作室之间,温柔的忍辱负重者和决绝的个人奋斗者之间,场景转换是很明显的,那写作者本身是站在什么位置来书写的呢?她是有立场的吗?
张悦然:我永远站在我的主人公一边,不管他们多么可恶,多么懦弱,我都会对他们倾注爱和同情。我折磨他们,我也在和他们一起承受痛苦。但是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听到不同的声音,遭遇价值观的冲突,这会带给我们省察和思考。
所以在小说里,我也不会关闭这些声音,而是把它们放进来,让它们去撞击主人公的内心。在《茧》里,我写了一个人物叫唐晖,在他离开女主人公的时候,对她有一番颇为有力的诘难,指责她钻进父辈的历史里其实是对现实的无力和逃避。这段话出现在很多评论文章里,因为这个人物所站的地方,正是那些清醒、理智的读者所站的地方。
他们在忍耐了几百页主人公的分裂和扭曲之后,终于来到了这么一小块正常的甲板上。那个正确的声音,在整部小说里显得振聋发聩,会赢得很多支持者,但是我依然站在错误的主人公一边。小说不为那些正确的人而做,它本身就是关于罪和错的。
文学奖:很多篇目都故意做了一些“给人希望又毁灭”的事。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设置?您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吗?
张悦然:在现实生活中,我倾向于把期望降到最低,因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不太允许自己陷入那种巨大的失望,因为那会让我怀疑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否定整个自己。
在我看来,无论因为什么而感到失望,都不应当迁怒于他人,因为那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是自己预支了希望和憧憬所带来的喜悦,有点像使用信用卡挥霍一番,就得承担还账时的痛苦。
但是生活是无常的,谁也不能避免失望的存在。而我们得承认,“失望”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它让我们看清世界和周围的人,也让我们看清自己。在那些小说里,“失望”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主人公置身于困境之中,重新打量世界,获得了全新的认识。毕竟,一切都还不晚。嗯,我相信一切都还不晚,所以我应该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2
“没有一种生活是百分之百‘真实’的,就算有,也一定比‘虚假’更恐怖”
文学奖:“吹吹尺八,学学茶道,看看书和展览,你以为这就是生活了吗?你根本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 (《我循着火光而来》)一个高校里的写作者,也往往被人认为是象牙塔里的人。您是从哪里获取的对别人的“生活”、对“外面是什么样”的了解的?
张悦然:作家无论身处什么位置,他直接了解的都只可能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独特的一手经验可以造就出色的作品,比如格林厄姆•格林和勒卡雷早年的间谍生活。但是对更多的作家来说,写作不可能只来源于一手经验。
了解“别人的生活”所凭靠的是作家的理解力和感知力,同时还需要一定的个人生活经验。从早年小说到《我循着火光而来》,可以感觉到现实的质感在变得更强,我想这主要仰赖时间。时间是作家的朋友。
文学奖:《大乔小乔》里的阶级隔离、生育、婚姻等问题,现在看来可能比当年都更有现实意义。你会怎么理解这种“现实意义”?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作品与社会痛点的紧密结合,是文学的成就还是挫败?怎么把握“现实主义”与“现实”之间的度?
张悦然:小说涉及到社会问题,是很自然的事,但并非必须,它既不是成就也不是挫败。所有题材的问题,都并不决定文学品质的高下。现实如何进入小说,是审美的问题,也是看待事物角度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作家理解世界的方式所决定的。对我个人来说,我必须在现实里找到情感的支点,才能获得阐释它的权利。作家不是新闻观察员,也不是法官,他只是一个感同身受的见证者。
文学奖:《火光》中反复提到“虚假”:“世界本来就是虚假的”;“对现在所身处的虚假生活供认不讳”;“做爱也没什么意思,做来做去,的确多数都是虚假的”……描摹出了一种自我和生活之间的隔阂状态,似乎人物普遍丧失了感知真实的能力。怎么理解这种“虚假”?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怎样的“真实”?
张悦然:生活中总有一些虚假的东西。虚假的表达,虚假的举动,它们有可能是社会得以运行的润滑剂。在那些小说里,那些失去感知真实能力的人物突然从“虚假”中惊醒了,决意追求一份“真实”,但这份“真实”是否是他们能够承担的重量呢,它有可能是毁灭性的。
没有一种生活是百分之百真实的,就算有,它也一定比“虚假”更恐怖。如果说对“虚假”的接纳是一种社会性的产物,那么对“真实”的追求就是一种未泯的天性。二者的角力和搏斗,是那些小说人物所承受的痛苦。
3
“从前的小说里,人物是封闭的器皿;现在,那些人物是广口瓶”
文学奖:您之前说自己的文学标准是由私人的阅读史构建的,可不可以展开聊一下,究竟是哪些作家形塑了您对文学的审美和判断?
张悦然:我有一个很长而且总会有出入的阅读清单,可能包括伍尔夫、纳博科夫、尤瑟纳尔、托尼•莫里森、安吉拉•卡特、塞林格、奥康纳、理查德•耶茨、弗兰岑、珍妮弗•伊根、波拉尼奥等。我曾经或正在为他们着迷,他们影响着我的审美,改变着我对文学的理解。
文学奖:之前有评论家谈《茧》的时候说,“一个人其实是带着他的过往到世界上来的,有一段历史是没有办法绕过的”。从更广义的写作看,这个“过往”对你来说是什么呢?可能不只是历史、父辈或者个人经验,似乎有一种更广阔的东西,不断地成为你写作的质料。
张悦然:在《茧》里面,两个主人公大雪夜交谈了一个夜晚,他们不仅是他们自己,还是那些塑造、影响他们的历史,追溯到1990年代、1980年代、1960年代,甚至1930年代,但那些历史是落在个人肩上的尘埃,是打在个人脸上的一道光。
在从前的小说里,人物是封闭的器皿,一切化学反应仰赖他内部的空气,但是现在,那些人物是广口瓶,他们和历史,和更广阔的空气发生着化学反应。
文学奖:你似乎对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尤其着迷,近年来,这种关系也越发为人所关注,国内有《七月与安生》的热播,《大乔小乔》电影版也正在制作,还有那不勒斯四部曲在全球的风靡。您觉得这种关注从何而来?
张悦然: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采访者提到,《樱桃之远》中两个紧密相连的女孩和《大乔小乔》里的姐妹构成一种呼应,也是一种延续。《樱桃之远》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现在已经想不起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主题,但是作家最初的小说里,一定包含着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秘密。
“双生”的主题背后,可能隐藏着我渴望寻求依靠的天性,因此期盼能有一种更深、更确凿的生命连接,也包含着我对自己的不满,我希望我成为“另一个我”,或者说希望有“另一个我”来添补我的残缺。
文学奖:王德威老师这两年出版了一本《华夷风》,提出了“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你有在新加坡的求学经验,《誓鸟》的背景也是在南洋,是不是早在十几年前,就对海外华语文学有了自觉的关注?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这种离散的华语的?
张悦然:在新加坡读书那几年,“华”比“中国”使用得更多,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有一个网站,生活指南、学习交友、租房找工作,一切问题都能在那个网站上解决。那个网站叫“华新网”。
我也是“华新网”的一员,也是海外华人的一员。因为切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立足点,在那个时期,我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文学,也包括更大范围的海外华语文学有了一些了解。
我觉得“华语语系文学”的提法很有必要,因为仅就新加坡而言,就有很多华文创作者,他们缺乏更广泛的读者和认同。但是我也必须承认,他们所使用的汉语,所秉持的小说理念,所书写的主题,都和大陆作家有很大的区别。所有使用大陆作家的评价体系来谈论他们的作品,是不合适的。应该建立一个更宽广的评价体系,才能将他们的声音纳入其中。
文学奖:《鲤》已经做了十年了。现在又在肉眼可见地做一些创新,比如今年进行的“匿名作家计划”的文学竞赛。回头看来,这十年里有什么是一以贯之的?想挖掘和鼓励是是什么样的作者?作为
杂志
的主编,你觉得这些年来文学的生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张悦然:《鲤》一直致力于寻找和支持给文学注入新鲜活力的年轻作者。十年之中,很多独立的文学刊物纷纷停刊,留给这类文学杂志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留给文学的领地也在不断缩小。
在这样的潮流下,《鲤》可以说是逆势而为,顽强坚持。也许这种坚持不过是徒劳,就像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最后终会结束于砖块填满屏幕。但是,当砖块被放在恰当的位置,垒高的墙壁倏然落下去,面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很棒。那就是一次短暂的新生。我们都很享受这种成就感,会竭尽所能让这本杂志坚守领地并焕发新生。
入围决选名单的五位青年小说家:双雪涛、王占黑、阿乙、张悦然、沈大成,乃是五位风格迥异的写作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时代青年小说家的代表。因此,文学奖委员会近期组织了对五位青年作家的访谈,希望能在短名单的群像之余,呈现这些优秀的青年小说家各自的面貌。
正如宝珀•理想国青年文学奖所揭示的那样:“青年”与“文学”,永远在“奖”之前。来源:理想国imaginist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