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尹学芸:写好故事是每个小说家的梦想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9-6 11:42:07
19789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尹学芸 1964年出生,天津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创作发表300余万字。2017年《士别十年》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8年《李海叔叔》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印象
生活呈现什么
她就抒写什么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8月11日揭晓,天津作家尹学芸的《李海叔叔》获中篇小说奖。有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在看似不算宏大的篇幅中,写尽人世种种微薄的艰难与善良,于日常中见真知”。
今年3月,尹学芸
出版
中篇小说集《我的叔叔李海》,包括《我的叔叔李海》《士别十年》《曾经云罗伞盖》《玲珑塔》四个中篇。豆瓣网友评论这本书是典型的“旧小说”,但这里的“旧”是指承袭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体系──温柔敦厚,雅俗同体,既得语言之趣,亦明生活之难,词意简朴,引而不发。作者从日常中发掘义理、经营智趣,曲中有直,密处能疏,平实之中蕴含灿烂,低处独语也常让人豁然开朗。
尹学芸出生在蓟州山区,一条河流三面环绕的大洼子的边缘,当地称“下洼子村”。村里两千多口人,她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可以在村子里找到影子。
她的文学梦始于小学三年级。那时写一篇日记还有很多字要用拼音,老师让她念报纸,她把“孔圣人”念成“孔怪人”,父母都是农民,周围没有一个从事与文字相关工作的人,但这一切丝毫没能改变她想要成为作家的决心。1989年10月,天津市作协在蓟州召开“尹学芸小说作品研讨会”,根据其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小说《一个叫素月的女人》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尹学芸逐渐引起关注。
尹学芸摸索出了写小说的“野路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文学方面,我始终是一个落伍者,以我一个小县城人的有限的视野,想不明白的事太多了。”但她反而更自由,生活呈现给她什么,她就反映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很多时候只是兴之所至。
小说家本人写作时可能浑然不觉,但作品完成,便已拥有了深刻内涵。正如文学评论家黄桂元所言:“尹学芸的‘罕村’系列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一样,体现的是与福克纳‘邮票理论’同值的‘地方性’意象取向,尹学芸是否受其影响姑且不论,重要的是我们从‘罕村’系列,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历史语义层面的精神叙事气质。”
谈到日常生活,尹学芸说,她每天浏览新闻,刷微博,剩下的时间读书和写作各占一半。她十分庆幸自己还能保持一颗纯粹的心,“当年走上文学这条路,缘于热爱,除此之外的任何附加值,我都会淡然处之。”
幻想自己写的字变成铅字
但退稿信真是如洪水凶猛
记者:您最初喜欢文学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喜欢文学?
尹学芸:我出生的村落,在我笔下称为“罕村”,坐落在津围公路不远处。爷爷年轻时是个有腔有调的人,会看话本,会唱戏文,会喊夯号。爷爷经常说,穷达尽为身外事,升沉不改故人情。他的话说出来是古腔,我觉得,我文学上的一点基因来自爷爷。
我7岁上一年级,到初中毕业时,读了147本小说。那是我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的书名决定的,现在我也很怀疑,当时是不是记错了?哥哥姐姐都爱看闲书,只要让我瞄见影儿,我准比他们先看完。学校离家三里地,踏着田间小路超近儿去上学,我周围总围着几个女同学。我们边走边用玻璃锤纺线,棉花都是随手从路边的棉花地里扯来的。手不闲着嘴也不闲着,她们争先恐后往我身边挤,听我讲故事。放学回家,她们也会在路口等我。那些能讲的故事,在我的记忆里扎根儿了许多年,它们都是我从书里看来的。我喜欢讲故事,听别人的,自己也讲,幻想有朝一日自己写的字能变成铅字。
记者:上世纪80年代,发表文章是一件挺神圣的事,您还记得第一次
投稿
吗?
尹学芸:第一次给外面投稿,是给冰心散文奖征文的。写了什么已经忘了,但拿到了退稿信。村里人觉得我能给那么远的地方写信也是本事,何况人家还回应了。我又写了个小说给某
杂志
,编辑回了长长的一封信,批评我说,你这样模仿洪峰他们没出息。我在夕阳底下困惑了半天,不知道洪峰是谁。
我高中毕业不想考大学,到村办服装厂当缝纫女工。休一天假,我准跑一次县城,最少买十本杂志,一个晚上都翻完。当然不是细看,细看得等转天晚上。可是,看了那么多杂志,一个作家也没记住。关键是我看的那些杂志,没有一本所谓的名刊大刊。在很多年里,我不知道刊物与刊物有什么不同,不知道头条与二条稿件有什么分野,我就是这么稀里马虎的一个人,也就难怪我的路怎么走的这么崎岖坎坷。后来文化馆的老师去我家,说你这样不行,咋能不记住作家的名字呢?可我觉得,我看的是作品,又不是看人。再说,我不是不想记住,是眼睛老忘了往署名的地方瞅。像别人那样喜欢某一个作家的事,我这里从没发生过。那些年退稿真是如洪水凶猛,让我觉得非常没面子。母亲不识字,可她能准确地把我的退稿信拿回来。
最初发表小说时我的身份是农民
赶上了文学最好年代的尾巴
记者:不过您的小说还是很快就发表了,那还是通过发表小说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
尹学芸:开始在《蓟县文艺》发表诗歌和小说,到1988年前后,终于正儿八经发表小说了,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发表了《一个叫素月的女人》,在《上海文学》发表了《盛夏》,在《天津文学》发表了《独身女子宣言》。那时我的身份是农民,一个村里来的小姑娘。第一次参加了《天津文学》主办的笔会,是冯景元老师带队,去汉沽。天津作家协会航鹰老师带队来蓟州,给我开小说创作研讨会。再转年,我成了正式国家干部。等于是用十年的劳动,换得了别人的两年中专或三年大学的资历。然后是一段漫长的写写顿顿的旅程,每年发两三个中篇。参加过一次职称评定,因为“狼多肉少”,发誓再也不评了。不评工资就受损失。于是写散文,做专栏,到年底发一个中篇,有两千七八的稿费,用这笔稿费交取暖费,我坚持了好几年。
记者:那个年代城市里聚集了很多文学青年,乡村的文学爱好者,在写作之外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尹学芸:我赶上了文学最好年代的尾巴。那时大家见面还会聊文学,我们有自己的文学沙龙。冯景元老师来蓟州
约稿
,包里装的是肖克凡兄发在《鸭绿江》的头条小说。我的第一个中篇也发在《天津文学》,那是1990年“5月号”,题为《大河洼纪事》。那时我在县志办工作,城市离家三十几里,需要一个半小时。我骑车回家,路上多半是在背自己的小说。听朋友讲,有个山里的文学爱好者,为了寄一篇稿件,跑十余里地到山下去卖一只老母鸡,好换得一枚邮票,惹得媳妇在身后哭哭啼啼。这情景恰好被老文学青年看到,给了他两块钱,让他把母鸡抱回去。那时的作者活跃,骑车跑几十里地去谈论文学,不像现在,凑一块儿就想喝酒,不喝酒根本别提谁见过谁。
记者:您真正在文坛有影响,也是最近几年的事,这期间一直在默默写作吗?
尹学芸:我在上世纪90年代停顿了一段时间,1997年开始使用电脑,却发现,不怎么会写小说了。但那颗心不死,便尝试着一点一点找回记忆。与生活经历相关的一篇小说《最后的村庄》,起初发在《天津日报》,后来我增加了两部分,使之成为上、中、下三部分的小中篇,发在了《天津文学》上。文坛真是一个残酷的地方,我年复一年在外发中篇,头条,甚至每年能发三五个,但仍不是重点作者,稿子仍是自己撞来撞去。我最终没有放弃,当感恩的就是天津的两家文学园地,《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和《天津文学》。有人固定发你的作品,对作者是很大的激励。
很多人都曾有一位“李海叔叔”
写好故事是所有小说家的梦想
记者:这次您获奖的《李海叔叔》在豆瓣网的评分也非常高。
尹学芸:很多人都说,家里也曾有过这样一位叔叔。有个湖南读者留言,他的叔叔跟李海叔叔一模一样,总是估摸着他父亲发工资的日子来讨酒钱,每每看见叔叔,一家人都心惊胆战。我想这部小说之所以打动人,正是触发了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记者:“李海叔叔”这个人也是来自于您真实的生活体验吗?
尹学芸:我也有这样一个叔叔,他跟我家有数不清的牵连,陪伴我从小到大。可就是那样一个人,有一天我问母亲,还记得叔叔吗?我82岁的母亲一点儿都不糊涂,眼睛还能穿针引线呢,可她认真地问我:谁?我反复启发,母亲终于想起曾经有过这么个人,至于我们之间所有的关联,母亲却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我觉得,应该尽最大可能书写我的认知和生活,像“李海叔叔”这样的主人公,在我的意识里潜伏了若干年,若不是衍变成艺术形象呈现给读者,就与这个时代擦肩而过了。
记者:您写小说的时候,会很看重故事本身吗?
尹学芸:写一个好故事,是所有小说家的梦想。我认为好故事是能够讲出来的,有一环套一环的衔接,有生动的能够触摸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名字,能像张三李四一样在读者口中流传。好故事就像剥洋葱,一路辛辣,但总是剥了一层还有一层。故事行进的过程,就是一口长长的气吞吐的过程。
记者:写作的时候您如何处理现实与虚构的关系?
尹学芸:我写过的许多人物,假如在生活中真的存在,肯定也是各有各的车辙,横向纵向都不一定有交叉。他们被我请到小说里,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被命运赋予了什么,只是像陀螺一样,按照自身逻辑,盘亘着往前走。作者有时候是演员,跟人物站在同一舞台上,同呼吸共命运。但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了导演,在幕后注视着人物前行。人物的结局,我自己也没想到,如果读者也没想到,那么这个结局应该是不差的。许多日子里这些人物与我亲密无间,他们无论是谁,叫什么,可爱或可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比我最好的朋友更让我精心打磨和修饰,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一起。
生活就是这样的构架
想不写自己熟悉的也难
记者:这些年来让您一直坚持写作的动力是什么?
尹学芸:很多年前,我写作是为了父亲,因为父亲曾对我寄予希望,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写出些名堂,让他在乡村有些颜面。后来我女儿六岁时,我父亲去世,我的目标改了,我得为女儿树立榜样,不能让她觉得妈妈只会打牌和跳舞,还会干点儿正经事。再后来,女儿长大了,为她写作的话自己都羞于说出口,我却又有了发现,一些看过我的小说,或者编辑过我的小说的人说,你的文学感觉好,你的语言有特色,你的人物形象生动,完全可以再上个台阶。我这个样子我自己不失望,但有人失望。我特别受不了别人对我失望,只得再努力一下试试。
记者:您擅长还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在这方面您有哪些体会?
尹学芸:创作强调生活的重要性,这一点,写的年头越久,体会越深。生活就是这样,你不写自己熟悉的也难。没有哪段生活是白费的,没有哪段人与人的交往没有意义。认识一个人,就是认识了一个世界。文学让我变得温柔、宽阔、包容,让人生变得有广度和深度。受委屈的时候不会那么难受。
我的工作单位拐出来是条步行街,我特别喜欢整条街的烟火气,一出门就是小商小贩的摊子。我也愿意看小老板,忙的时候投入,闲的时候自在从容。有时半天没有一个食客,也看不见他们着急。世界在变,社会在变,其实变化最大的是人心。表面不动声色,内里却有大波澜。寻常人的生活并无多少色彩,但若走近了看,哪一个人物都不简单,千万别小看了谁。生活是姿态万千的,所以都作为影子投射到了我的作品里。写小说就是填补生活中的缝隙,准确的捕捉和把握,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而是揭示给读者。
记者:无论写作上还是生活上,您对自己的状态满意吗?
尹学芸:作为偏远山区的写作者,远离大都市,其实也远离了名利场,只要你不出挑,你的写作永远默默无闻。这种状态对心性、品格和意志都是考验。对于我来说,写作就是生活,很多年里,我甚至很少想功利这回事。我一直是种率性写作的状态,从无计划,也无规划。老百姓有句话叫天养人,说的是过去的土地靠天吃饭,多下几场雨,秧苗就活了,就丰年了,遇到大旱,可能颗粒无收。创作与其何其相似。
尹学芸口述
我对乡村感情至深
小时候我生活的村庄有两千多口人,是周围村庄里最大的,这是童年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我写的许多文章都与那座村庄有关。有人因此而走进了它,认知了它,却发现这座村庄不是想象的样子,河水没有那样清,街巷没有那样长,邻家的媳妇没有那么美丽。朋友跟我抱怨,我说,可我见过清澈的河水,长长的街巷和美丽的邻家媳妇啊!那些美丽的瞬间,源于我的发现,一旦被我诉诸文字,便定格为一种永恒。
我从十多岁就参与集体劳动,学校放麦假或秋假,跟着大人去地里拣玉米、拾麦穗。有社员专门从远处的河里挑来水供大家饮用,为防止奔波时水往外泼洒,会在水桶上放一朵麻叶──跟荷叶相仿。日子过得很慢,一年跟十年也没什么分别。从场院,到地里,再到家里。这是很多人的活动半径。村里唯一的变化是,谁死了,或者谁出嫁了。生活没有意外,命运也很少有。
成年后,有一次采风到翠屏山,把自己的脚放到一枚大石头窝里,有人说这脚印是潘巧云的。因为山下的县城就在不远处,不单有石秀杀嫂的典故,还有一座村庄是传说中的祝家庄。我小时候去姨家,便通晓这座村庄的所有秘密。说没有哪条街道是齐整的,走着走着就走到一户人家的窗根底下,整座村庄就像八卦迷魂阵一样。村北的水闸是宋朝的遗物。这些与人物和故事并无关联,但记忆在这里撕开了缺口,让讲述可以从容引领。
我一直想说,蓟州是整个中国的缩影。有高山、平原、大洼、库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有小范围的移民。不仅有移一代、移二代,现在又有了拆一代、拆二代。这是个完整的社会大环境,但这个城市又很小,轻易就能看到舞台中心。人在背景中特别容易凸显。
我骨子里还是个农民。对柴草亲,对乡村有感情。这大概影响了我的视野,使得我做人做事都没什么野心,也没什么规划,总是想到哪,写到哪。写到哪,算到哪。来源:天津日报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