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给经典粗暴贴标签,文学阅读耐心去哪儿了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8-31 18:37:16
2031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红与黑》是 “凤凰男的逆袭”、 《包法利夫人》是 “爱慕虚荣的白穷美”、 《英国病人》 《安娜·卡列尼娜》 “冠冕堂皇给婚外情公然洗白”、 《廊桥遗梦》 “教唆中年主妇抛弃家庭放飞自我”……最近,打开一些社交网站和视频平台弹幕,类似的“一句话”差评纷纷撞进视野,有网友以不符所谓 “道德标准”指摘经典名著和人物,但多流于简单的情绪宣泄或快餐式评价,这一现象引发了热议。
不难发现,许多内涵深刻、呈现复杂人性的中外经典名篇,被一种热搜话题、拼点赞式的短句口吻,给一言以蔽之了。是人们的阅读理解力降级了?还是读文学的耐心渐渐消退了?在学者看来,囫囵速食倾向的背后,许多网友习惯将经典置于“都市剧” “狗血文”等大众流行文化产品形成的话语场域中言说,但又止步于浅表的、标签式判定。
“种种误读或歪读,让那些本可引领审美与思想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经典作品,无奈陷入狭隘、嘈杂的尘嚣。一部小说,如果仅仅举起道德大棒粗暴挥向其中角色,却不能领略文本中人性之复杂、人生之参差百态,那这部小说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读懂。”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王纪人告诉记者,作家艾略特有句 “纠正读者的鉴赏力”,这在当下仍显迫切——仅仅把经典 “拉下神坛”,并不意味着征服了经典的高度;重温经典,还请撕下标签,细细品读文学的肌理与质感。
人性欲望的复杂,远非一两句跟风短评所能涵盖
不少短评是当下快餐阅读和时代情绪的缩影,而真正的文学批评正应尽量远离“贴标签式”的惰性。前不久, 《英国病人》 《包法利夫人》 《廊桥遗梦》等经典小说,以令人意外的方式被推上风口浪尖——社交网站上网友的简单粗暴 “差评”,更接近茶余饭后的插科打诨,难觅有理有据的赏析评说。这引发了大量评论纷纷跟进,许多书评人 “哀嚎”:经典阅读、经典批评的浮躁之风下,不经推敲的文字越来越多,情绪化表达挤占批评空间。
北京大学大四学生钟灵瑶和同学观看1987年版 《红楼梦》电视剧时,多次飘过的弹幕 “贾宝玉真是渣男啊”让她十分惊诧。华东师范大学研二学子叶杨莉也认为,“经典文学作品里的人物无法用单一的道德评语去概括,知文论世,每个人物都应放在具体文本环境和时代背景里去讨论。”以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大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为例,当包法利夫人自杀时,福楼拜曾悲痛万分地说: “包法利夫人死了!生活的逻辑让她非死不可,没有办法呀!”正是作家笔下深切的同理心,才让他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把日常生活的平庸悲剧上升到社会批判的高度。然而,当网友用 “爱慕虚荣的白穷美倒贴男人”调侃戏谑时,完全忽略了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深入探究。
“文学本身是丰富性的艺术,但缺乏阅读经验和耐心的读者,想方设法取消了丰富性,似乎这样就能让名著变得如同胶囊般一口吞下、容易把握。”评论家黄德海说,作家和批评家的任务,或许就是不断强调和反复确认丰富性,最好能指出更丰富复杂的部分,不断提升大众的审美鉴赏力,“但大部分时候,我不敢抱此奢望,文学走向深入,需要专业性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
浅尝辄止的“理解力降级”背后,阅读耐心的削弱令人警醒
有学者分析,同质化碎片化的浅尝辄止,有其滋生土壤——当人们习惯了在等地铁、等红绿灯的间隙快速浏览一篇篇“10万+”文字时,当更多人盼望着把信息获取时间从十分钟压缩到一分钟、从一分钟精简到十秒,当“30天学会一门外语”“三节付费课洞悉经典奥妙”的广告满天飞时,慢阅读、深阅读的意愿和耐心极大弱化,难免引发认知的偏差,以及思考能力的匮乏。
“不少人选择关注15秒以内的短视频,或一目十行碎片化段子,这直接导致了恶性循环:深阅读耐心越差,内容越快餐化,然后进一步削减了阅读耐心,大量情绪攻击属性的扁平认知、无营养的观点在互联网空间里熙熙攘攘。”有书评人观察到,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是对社会、人性的深度探寻与思索,如果只是固守既有认知,不问青红皂白地抵触、驱逐,不假思索地嗤之以“道德诋毁”,也就错过了经典作品中人情世故画卷的丰饶之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包法利夫人》,能看到人性的欲望与脆弱;读《英国病人》,能感受到现实情欲中挣扎的众生相……文学阅读的重要意义,正在于展现人性的丰富性,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或标签式判断。文学能够更细密、体量更庞大地帮助人们去了解那些没法经历的生活。在理解人性困境方面,文学艺术是重要出路。所以,青年批评家赵天成建议,对于那些暂时不能接受或武断评判某部经典的读者来说,不妨隔一段时间再重读打量,“因为每次阅读,实际上在我们与作品之间,都会形成一种崭新的关系。”来源:文汇报 | 许旸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