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哈尼夫·库雷西:作家教写作是谋生的好方法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8-29 13:44:07
1812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今年6月,上海文艺
出版
社推出了英国作家哈尼夫·库雷西的作品系列,除了之前出版过的《亲密》《整日午夜》《爱在蓝色时代》《黑色唱片》《有话对你说》之外,短篇小说和随笔集《爱与恨的边缘》是首次出版,最新长篇“The Nothing”的中文版也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
不少读者初次接触哈尼夫·库雷西,可能是那部根据其小说改编并获得2001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同名电影《亲密》。而他另一本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带有自传色彩的《郊区佛陀》。
哈尼夫·库雷西1954年出生于英国肯特郡,其父亲来自一个富有的印度家族;1947年印巴分治时期,举家迁往巴基斯坦,后以巴基斯坦移民身份进入英国。库雷西多才多艺,作品涉及舞台剧本、小说、随笔、广播剧及电视电影剧本等,亦为电影导演,还曾担任过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委。库雷西曾获颁惠特布莱德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笔会/品特奖、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等奖项,被《泰晤士报》评为战后英国最伟大五十位作家之一。
库雷西早期作品中的幽默反讽享誉世界,近作对情欲与两性冲突的探讨充满了动人的深情。他也是少有的对老年人的性与爱极为关注的作家之一。同时,作为一位具有移民背景的作家,他除了在小说里涉及移民问题之外,还也经常在《卫报》等媒体上发表自己对于当下欧洲移民危机的看法。
借着这套新推出的库雷西作品系列的契机,澎湃新闻对他进行了专访,访问主要关于《爱与恨的边缘》及其过往作品。
卡夫卡是生活里的弱者,但他用虚构征服一切
澎湃新闻:让我们从《爱与恨的边缘》的第一篇《423号航班》开始。这篇短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飞机并未降落,而是飞向了一个远离地球的未知领域。你想通过此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这其中是否暗示着相比向这个灰暗的世界妥协,我们更应该从中逃离?
库雷西:在一架飞机里,同时有很多人,他们不知道生死,也无法改变命运、无处可逃、无法掌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但大环境中很多东西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政治环境,社会危机,社会团体的发展和富裕阶层的崛起。我也是在9·11事件后想到去写这个故事。飞机可以成为一种攻击性武器,会带给人畏惧。
基于上述这些变化,我想写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东西。《爱与恨的边缘》是一本严肃的、包含了短篇小说和随笔的集子,是对时代的思考,能给婚姻关系带来一些启示,人的分离也是我感兴趣的话题。我希望将这些主题融合在一本书中。随笔的主题是非常自由的,可以写政治,写性,写体育,写任何你想读的东西。当然,读随笔的读者比电影观众和小说读者要少,但也带给我写一些随笔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需要用更直接的方式来表达。
澎湃新闻:《423号航班》的结尾仿佛与《赛跑的人》的结尾对应。在《赛跑的人》中,老人并没有去到终点,而是去了一个未知的地方。小说是否暗示着我们应该打破生活的枷锁?你是想通过这篇小说传递乐观的信息吗?
库雷西:《赛跑的人》是一个乐观的故事。男人和女人并不是在真的赛跑。当然,不存在胜利者,因为他们很明智地跑向了不同的路,但都奔向了自由。当然,他们的关系在结尾更缓和了,仇恨也被冲淡了。《423号航班》中我留了一个悬念,不像《赛跑的人》一样明朗。
我认为不管是随笔还是小说的结尾,都不要给它定性,读者可以自行感悟。作家带给你的是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文学的迷人之处。我在读别人的故事的时候,解读作品是一个迷人的过程,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想象故事的发展。作品中各种隐喻此起彼伏,永不枯竭。
澎湃新闻:你对卡夫卡《变形记》有过很精彩的解读,不同于将卡夫卡视为弱小和无助的象征,你对弱小的阐释截然相反。这样的思想不禁让人联想到福柯和另外一些研究无力、脆弱力量的当代思想家,对此能更详细地说明吗?
库雷西:你的解读我很认同。《变形记》中,人性上的缺陷致使儿子变成了虫子,生活在父权和有话语权的人的阴影之下,不停地抱怨。如果你去了解卡夫卡小说和日记中的人物,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的,个人经历会影响一个作者的创作和文风。这折射出卡夫卡本人的影子,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被代入了作品中,预示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卡夫卡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弱者,没有话语权,一事无成。但在他的小说中,虚构的能力使他掌控一切,也能创造出更多东西,让我们去领会整个故事。在这个时候,艺术便成为连接虚构和现实的桥梁。各式各样的个人经历赋予了虚构的故事信服力,让作者在能力范围内征服读者。
澎湃新闻:《亲密》是你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作品,部分原因是它的电影版获得了大奖。你如何评价电影《亲密》?为什么《亲密》是由法国导演来改编,而非英国导演?之后你还有将作品影视化的计划吗?
库雷西:我很遗憾,导演帕特里斯·夏侯几年前去世了。他想以我的故事为蓝本,来找我谈了他的想法。他一直在寻求和英国制作团队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在编剧的过程中,对原著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其中还用到了我的短篇小说《整日午夜》中的部分情节。这部电影在西方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轰动,它讲述了与爱人的分道扬镳,让人心有触动。我很希望把我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比如说我最新的小说“The Nothing”,它也很适合搬上大荧幕。如果有中国导演有兴趣改编这部作品,我非常乐意合作。我会去看Netflix的网剧,以及多个电视台。我正在计划做一个长篇的电视节目,还打算培养我儿子去写电视剧本。
创意写作班99.9%的学生都没写作天赋
澎湃新闻:在写作生涯的初期,你曾写过一些情色故事。这段经历对你之后的写作有什么影响?你认为情色作为手段和作为目的,其中的差异在哪里?
库雷西:1970年代的伦敦,那时候朋克文化盛行。我的一些朋友甚至还参与过毒品交易、嫖娼,做过你能想象到的一些粗俗行为。而我在这段混乱又短暂的时光所作出的贡献,就是在
杂志
上写了一些带有情色色彩的故事。我必须说,情色写作不是一种很激动人心的写作形式。但是,我很有兴趣通过人物来描写性爱。我写这些并非是为了回应这其中的性爱动作和体位,而是关于两个年轻的人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们彼此如何享受的关系,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上的契合。
性描写并不是描写赤裸裸的性爱动作、姿势,而是两个人在精神层面的活动。对于我而言,情色更多涉及的是有关心理上的涟漪,而不仅仅是交媾。现在世界上的人对将性单单理解为色情,这种观念依旧很泛滥。但这是无聊的说法和形式,这使我感到空洞和虚无,因此我并非认同这种说法。
澎湃新闻:作为一个创意写作教授,你曾说你的学生中99.9%都没写作天赋。那么,在剩下的0.1%中,你能发现什么样的天赋?对即将踏上作家之途的年轻人,能分享你的建议吗?
库雷西:正如很多人想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职业舞蹈家,或职业画家那样,很少有人能真的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人们可以靠兴趣去写作,但不代表应该鼓励他们去从事这个行当,对他们来说,有很多其他的机会。十年前,我就鼓励我的学生尽量往电视行业发展,而不是钻牛角尖成为作家,因为当时电视、电影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很少有人能在作家这条路上成功,并不是说不可能成功,但这的确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上天赐予的写作天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就像我们不知道上天为什么能赋予歌唱家美好的嗓子,舞蹈家出众的肢体语言能力。培养作家是更加困难的事,我们在学校里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我必须说,创意写作学校的存在对于作家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作家成为教师,因为专职作家的生存是非常困难的,教写作是谋生很好的方法。
澎湃新闻:像你这样的著名作家都会认为谋生很难吗?
库雷西:没错。你得挣钱买房子,送孩子出国,钱会不够用的,很可能经济窘迫。有些年我可能挣得不错,但也有些年我生活得挺惨的。这不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工作,并非所有的时候都充满乐趣。
在西方,移民被指责为所有问题的症结
澎湃新闻:作为一个移民作家,你在《黑色唱片》等诸多作品中精准地描写了伦敦的移民群体。你认为现在的移民群体和当时相比有什么变化?
库雷西:在过去的五年里,自从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成功,英国极右派也开始兴起,这股势力在各个国家蔓延,包括匈牙利、意大利、法国,在写作领域这样的意识形态也有渗透。从当前的局势来看,穆斯林是受害者,包括叙利亚的难民。在西方人的视野中,他们被指责为所有问题的症结。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人类非常黑暗的时刻,殃及了有色人种、穆斯林、黑人、亚裔等群体,他们因此背负了太多压力,受到了残酷对待。
澎湃新闻:你曾说移民被当作暴力和混乱的借口,有人利用这个借口去实践他们的法西斯主义。
库雷西:在欧洲,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法西斯主义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尤其在西方,资本主义日落西山,不能像它保证的那样提供人们幸福,也不能保证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包括房子、工作、日常生活,还有充满希望的未来。在西方,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危机。右翼党派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这些事件的发生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也是我对未来感到不太乐观的原因。
澎湃新闻:那么,移民问题对当今的文学和电影创作有什么影响?
库雷西:通过小说、电影、电视剧等途径可以折射出真实的移民生活。不过,目前在英国还没有很多描述有关难民危机的作品,欧洲也几乎没有关于右派崛起的作品,这类题材需要作者具备相当渊博的知识。另外,在报纸、纪录片背后,实际上又隐含了许多民族情绪。
澎湃新闻:你在作品中说过你是印度后裔,但很多资料上说你是巴基斯坦移民作家。关于这一点,能否确认一下?
库雷西:是这样的,我的父亲是印度人,但在印巴分治时期他的全家迁往巴基斯坦,然后从巴基斯坦来到了英国。
今天七八十岁,还可以进入崭新的性爱阶段
澎湃新闻:在短篇小说《老人国》中,你尝试去挑战当今文学中对老年人的叙述方式。你描绘了一个年轻人为老年人提供性服务的世界。你是否在暗示,我们已经渡过了以复杂的弑父情结为代表的时期,比如1960年代,而来到了一个年轻人被老年人剥夺各种力量的新时代?
库雷西:我成长于1960年代,深受1970年代反传统文化运动的影响。如果你是一个聪明、漂亮、思想开放、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你就可以创造未来。但现在,我已经老了,还有三个二十几岁的孩子,但是,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还是会给他们带来无助,哪怕我们拥有财富和权力,这个世界依然会留给我们失望。我们本应该带给他们祝福,但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来自权威者的性侵、暴力等侵犯行为,这给我带来了创作这个故事的灵感。我们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尤其在非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这个现象非常显著。
澎湃新闻:你最新出版的小说“The Nothing”的开头,读者也许会同情主人公瓦尔多,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他的自私和阴郁就展现了出来。到了最后,我们或许会更加同情瓦尔多的妻子和她的情人。这部小说中,你更希望谁得到大家的同情?为什么你会想到去创造瓦尔多这个非常消极的角色?
库雷西:瓦尔多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他的身体承受着病痛,他失去了他的爱妻和朋友。我想要勾勒的人物,正是在他这样的年龄,面对着极深的痛苦,陷入绝望,以及失去一切,被时间偷走的垂暮生命。后来,他又找到了一个情人,对于读者而言,这个故事是比较复杂的,人物也是多维度的。
澎湃新闻:为什么你对老年(包括老年人的性爱)这个问题有那么大的兴趣?
库雷西:1960年代和1970年代是性解放和性革命的时期,各种对性爱的意识的萌发,人们知道性爱还有同性恋这种方式,福柯就是很好的早期佐证。从性革命的角度来看人们变老的时候,性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关于这个主题的影片在当时凤毛麟角。我担任编剧的电影《母亲》和《陌路爱神》探讨的也是这个问题。在我的新小说《The Nothing》中,我写到我们的肉体和精神上和以前大相径庭。以前,如果一个人60岁,已经老态龙钟了,但现在我70多岁的朋友都能交上新的女朋友,开始一段新的关系。因此,我对于老年人有新的情感依托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澎湃新闻:能否这么说,年老是不是意味着新的希望?
库雷西:我同意。这是文明进阶的产物。70岁、80岁时,你还是可以生龙活虎,充满乐趣,进入一种崭新的性爱阶段。
喜欢《东京物语》和成濑巳喜男的《母亲》
澎湃新闻:听说你现在正在写一部关于摇滚明星的电视剧?
库雷西:我现在的年龄越来越大,对世界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近年来,想要尝试和不同的人合作。过去我的合作伙伴包括斯蒂芬·弗雷斯(Stephen Frears)、罗杰·米歇尔(Roger Michell),还有大卫·鲍伊。
最近我正在参与的电视节目,就是和我的儿子萨钦一起合作。对于我而言,能够和年轻人一起合作,指导他们是我的荣幸,也是通过这样的机会可以探索新的创作素材。我现在正在着手和萨钦一起创作的这部作品名叫“The Driver”,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叙利亚移民男孩,他为一个摇滚巨星建造房子,并和摇滚巨星的儿子富兰克林成为了好朋友,两个年轻人之间的友谊反映了社会分化的现象。
澎湃新闻:能谈谈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学和电影作品吗?
库雷西:我生长于1960、1970年代,那是一个电影发展的好时期。我喜欢法国、意大利的战后电影。最值得尊敬的导演要数希区柯克,我很爱他的电影。我有很多喜欢的电影,但现在我主要看电视剧,我很高兴有Netflix等平台的产生,让我对西方的媒体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为年轻人带来了很多机会。
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伯格曼、戈达尔、维斯康蒂的电影。70年代,伯格曼的电影对我影响很大。不可否认我有太多喜欢的电影,但我特别喜欢《东京物语》,以及成濑巳喜男的《母亲》。小说中,我非常喜欢谷崎润一郎的《钥匙》。
热爱摇滚乐,敬仰吉米·亨德里克斯
澎湃新闻:让我们回到你惊世骇俗的小说处女作《郊区佛陀》。读下来,我感到其中混杂着英式幽默和你的故乡印度的幽默。你想通过这种对幽默的使用方法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库雷西:这是一个讲述成长于1970年代的男孩的故事。他的父亲和我一样,也属于移民群体。我想写一个笑点十足的少年成长故事。主人公克里姆沉迷于吉米·亨德里克斯的音乐,他的父亲则想方设法融入当地人之中。克里姆十七八岁了,想拥有一段情爱关系,找一个女朋友甚至男朋友,打算成为一名演员。我想用自己故乡的声音向全世界讲述这个搞笑的故事,小说中大家也可以看到身为故事讲述者的我自己这个角色。
澎湃新闻:《郊区佛陀》曾被改编为电视剧,大卫·鲍伊还为这部剧创作了主题曲《郊区佛陀》,如何评价他这首作品?在你的作品中,数次提到1960、1970年代的摇滚乐,有哪些音乐人和乐队是你非常中意的?
库雷西:我在1960、1970年代长大,当时创作的音乐非常激动人心。那批传统的摇滚乐队都非常出色,包括披头士、滚石等。我也喜欢美国的一些音乐家,比如奥蒂斯·雷丁、马文·盖伊(Marvin Gaye)。我非常敬仰吉米·亨德里克斯。我还很喜欢美国的爵士乐,特别是迈尔斯·戴维斯、约翰·柯川那个时期的。我父亲喜爱音乐,这一点影响了儿时的我。我也是齐柏林飞艇的粉丝,我以前在伦敦的住所离吉米·佩奇的家很近。每次经过他家门口却总是见不到他,我女朋友为此经常感到不爽。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