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王咸:写小说,还是要靠现实经验来支撑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8-27 15:10:21
20517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王咸,《收获》文学
杂志
资深编辑,被人称为“文学隐者”,谦逊而深沉。他默默耕耘数十载,熔炼了过去二十年的写作历程,精选了自己的七篇小说,在今年推出了他的首部小说集《去海拉尔》。在书中,他书写了关于人内心的渴望和他们失落的信心,以及这个时代人的形状。他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告诉读者,必须要有“向内生长的力量”。在上海书展期间,澎湃新闻记者对王咸进行了专访。
生活经验与时代体验让人成长
澎湃新闻:你是《收获》的资深编辑,前段时间《收获》杂志的第四期推出了2018年青年小说家专辑,我也恰巧对其中的几位青年作家进行了专访,比如说王苏辛、李唐,因而也阅读了他们的许多作品。我发现像他们这些的青年小说家,多选择采用现代主义的手法来进行创作,其中会包含大量想象、虚构以及实验性的成分,并创造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在与他们谈论这种现代性倾向的时候,“时代”、“个人认知”、“自我”、“自由”等词常会成为关键词。请问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王咸:我觉得青年作家喜欢用想象的方式去写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生活经验相对少。而生活经验少的原因,除了年轻,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稳定的时代,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发生。举个例子,像民国的时候,很多人很年轻就比较成熟了,他们可能小时就经历了人生中较大的变故,个人的或时代的。使人成熟的往往就是这些变故。而年龄的增长不一定让每个人都变得成熟,很多人一路成长过来并未经历过什么重大的事情,可能会一直“年轻”到老。包括鲁迅这样的作家,他成熟很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的变故,像家道中落这样的事最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感受。
因为我们当代社会是稳定时期,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事情的机会都是比较小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父母对其的保护都是非常好的。这样的情况会使得创作者自身的经验比较少,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他的作品。此外,由于他们的经验可能多来自于书本,但对生活只是一种大致、笼统的感受,因而想象会成为表达这种感受的良好渠道。如果单单凭借有限的经验去写,作品会显得贫乏。
其实很多年轻人写的最多的是诗歌,也是这个原因。诗歌是一种比较抒情、倾向于表达本质的文体,它不像小说那样需要经验。写小说,有再丰富的想象力,也还是要靠现实的经验来支撑的。
在那些变动比较频繁的时代,人的经验会呈几何级地增长,社会上的重大事情,甚至民族、国家所面临的重大事件都会促使人去思考。当代人虽然也在思考,但这种思考没有那样的紧迫感。比如面临战争,面临家国之危的时候,个人的命运会受到直接的牵连,这时候人的思考是自觉且持续性的,人就更容易成熟。
澎湃新闻:一个日常经验与生活体验较为丰富的作家,是否会更容易倾向于从真实的日常生活着手来进行创作?
王咸:这个也不一定,只能说这样的话他能够从日常经验出发去写作。但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写还是他个人的选择,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人经验丰富,但在气质上更喜欢想象性的写作。比如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想象是一种被普遍偏爱的书写方式。
澎湃新闻:现在确实有许多作家喜欢通过想象来构架他的文学世界,并通过这种虚构来书写我们当下的时代与现实,但是这种虚构的书写可能会趋向于某种极端。如果读者反观现实,会觉得这种通过虚构来折射出来的现实仍然是“失真”的,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往往没有那么的怪诞。
王咸:作家本人会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偏颇的生活感受,这是一种可能。此外也有一种可能是,作家为了写成作品而放大这种感受。这两种原因可能都有一些。不过之前提到王苏辛这样的作家,我认为她的作品整体上有一种大的关照,这种关照在某种意义上是想象的东西。但是她在写作的时候还是很注重细节性的。
澎湃新闻:我记得你说自己在早期创作中也曾模仿过卡夫卡、乔伊斯,这种模仿指的是创作技法和写作风格上的模仿吗?你的《去海拉尔》是一部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似乎已经看不到早期模仿所留下的痕迹。
王咸:我刚才之所以那么讲,是因为我年轻时(因为生活经验少)也喜欢现代派的东西。尤其是我们那个时候,是现代派在中国最流行的时候。年轻的时候看现代派,很容易能将自己代入进去,而它的风格特点相对也是比较容易模仿的。但是我现在觉得,像卡夫卡、乔伊斯的现代派作品,在背后其实有非常深厚的生存经验,而不只是我们年轻时想的那样。那时我只看到它独特的题材和形式。不过卡夫卡、乔伊斯对我的影响,我觉得还是有的,而且可能是我的作品中显得肤浅的那部分(学不到家)。不过,在这本书里面确实不那么明显了。
澎湃新闻:如果这么说的话,我觉得可能在《拍卖会》、《去买一瓶消毒水中》这样的几篇小说里还能够看到这种痕迹。
王咸:你这个感觉是比较准的。这是我重新开始创作后最早写出来的小说。这本书里面故事的排序不是按照我创作顺序的,其实编排也是非常有趣的。当时编辑说,把写实的都放一起,所以后来写的就排在前面了。
“向内生长”是通过各种思考寻找到自己在世界上存在的重量感
澎湃新闻:在采访青年作家李唐时,他当时说的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在现代性社会中,人显得愈发渺小而无力,而“人只能在不断的自省和必要的自我束缚中才能真正达到自由”。在《去海拉尔》这本书中,我们也能看到其中人物的迷茫,并且你也说过:“写作是一种向内生长的力量。”我觉得你们二位的话中有共通之处。
王咸:我认为他说的是很对的。人类的发展,一方面用科技增强自身的力量,但落实到个人的时候,人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就变小了。在以前依靠体力劳动的时代,个人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到工业化的时代,个人的作用就减少了,就像卓别林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做的都是简单重复的动作。虽然说机器生产出来的商品可能更精美,且生产效率更高,但是每个物品产生的过程中个人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可能就是拧了一下螺丝。而现在更是进入了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在以前,人选择职业是取决于自己的意志,但是现在你不论如何思考去选择做什么,可能都比不上大数据所告诉你的选择准确。
人越来越渺小,我觉得卡夫卡对这种渺小感写得是最充分的。他在小说中经常描写到一个非常强悍的父亲,有的读者会认为他的渺小软弱跟这种父亲形象有关系,但其实这也只是一个隐喻。在当代社会的体制下,每个人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很微小的,任何一种作用都无法单独形成效应。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的人已经失去独立做成事情的能力了。像现在专业的分类也是,以前经常会有通识家,他们精通许多学科,并能够形成自己深入的认识。但现在每个人基本上都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专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确实越来越渺小了。
回到之前说的渺小感,这种渺小感会给人带来痛苦,尤其是当你对很多事情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这种感觉不只是某个人的,它其实也是整体的、大多数人会有的感觉。所以文学肯定会思考如何去疏解这种感觉所带来的不适和痛苦,正如李唐所说的,在某事某刻去反思,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脱这种无力感。我说的“向内生长”,也是想要在这种不自由的状态下,设法寻找到自由的感觉。
为什么现在还会有信仰?从人文的角度来说,信仰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使“渺小的人”感到自己的重要性,给人带来一种力量,让人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而我所说的“向内生长”,其实也是要通过思考来寻找到自己在世界上存在的重量感,知道自己并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
澎湃新闻:当时去学佛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吗?
王咸:不是,我现在反思起来应该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吧。当时是九十年代初,之前发生了许多事情,那个时候其实产生了一大批宗教信仰者。在那个时代之前,人都有一种要改变世界的意念。1980年代是一个向上的、开放的时代,它给人的感觉就是人有能力可以去改变现状。人的状态其实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之前说到的宗教信仰。而时代也有类似的作用,一个好的时代可以让每个人觉得可以改变生活,改变自己,改变落后的观念,这是时代能给人的主观感觉。后来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个气氛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人的情感惯性还在,所以有很多人找到了宗教。
澎湃新闻:你说自己喜欢夏目漱石,跟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其他日本作家相比,夏目漱石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王咸:大多数年轻人可能更容易喜欢川端康成,他的风格比较纯净,文学水平当然也很高。我后来喜欢夏目漱石,有一个过程。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特别喜欢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后来有所改变,一个是时代发生了变化,一个也与学佛有关系。佛教的思想跟文学还是有一定冲突的。宗教追求的那个层面比文学会更高一些,宗教关心的问题更大,解决人生最终极的问题。文学时代性比较强,宗教不会因为时代而发生大的变化。宗教看上去很超越,但具体的信仰中,可能又会让你关心更切实更具体的生存问题。当时西方的现代派尤其是后现代派都是时代最新的思潮,而改革开放就是要接受最新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与我们的实际生存不一定契合,就是说,你可以模仿他们的“文化”写文章,但是一落实到具体生活上,尤其是遇到人生的困境时,可能就忘记了,或者说抛开了。那种模仿的文章可能摸不到我们生存的根基,并不能真正返照我们的生活。
夏目漱石是日本现代文学的鼻祖,他也处在日本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是一个开拓者。他从西方学习归来,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再结合自己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写出了自己的东西。他的文学作品,常常同时反思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他写的人物常常是在这两种反思中确立自己的身份,确立自己生活的意义。
我觉得这种状态才跟我们的生存状态更接近,更能让我有代入感。
作家就像儿童经常异想天开,但却不负责任
澎湃新闻:《去海拉尔》这部小说集的底色,究竟是冷色还是暖色?原先我觉得如果按照目录的排序,其中的小说由种越读越冷的感觉。不过如果按照你的创作顺序来看,又像是由冷转暖了。
王咸:我自己觉得是暖色调的,像你这样说是对的。只是这种暖可能比较“远”吧,可能就像夕阳的暖,是冬日的夕阳。自己虽然觉得冷,但是远远看到天边的夕阳还是觉得会有些暖。
澎湃新闻:在《去海拉尔》这本书中,你想写的是只是时代中的个人吗?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你有没有主观地抑制某些诱变因素的蔓延,每个故事都会有让读者很揪心的点,但这些点没有完全爆发出来,“忍耐”似乎成为了小说中大多人物的选择;还是说,这只是你的亲身经历,你只是用小说的方式将它们写了下来。
王咸:我在过去的访谈里谈到过,我确实非常有意识地想用散文化的风格去写这些小说。如果要按照小说一般的方式去写的话,人就会有小说化的情绪,作品也会有小说化的结构,人物也会有小说式的发展,而作者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采取散文化的方式,能够更自然地表现一些真实的东西,一方面也避免了你所说的这些戏剧性。不过某种意义上,你感受到的“爆发点”倒是一个文学化的东西,这本身便是很戏剧性的设置了。
澎湃新闻:书中的最后一个故事《去买一瓶消毒水》中,你写了这么一句话:“文学可太不严肃,作家就像儿童经常异想天开,但却不负责任”。这是你自己对文学的某种看法吗?
王咸:这句话是一个玩笑,但也是一个真实的想法。
“缺少什么”与“想要什么”本身就是臆想
澎湃新闻:你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最缺少怎么样的作品?
王咸:我觉得“缺少怎样的作品”这种说法本身也只是个人的一种假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往往只有一个真正好的作品出现了,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当时我们缺少的是这样的作品。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希望”能出现什么样的作品。昨天我和李陀老师做讲座时也谈到,希望能够出现一些作品,其中很真实地书写了当下人的生活,同时在这个生活中又包含着精神性的东西。我说的这个精神性的东西不是指那些怪诞的东西,而是它既要能和我们传统的精神有关系,也不违背什么普世价值,并能以个性的方式体现这些因素。哪怕不是以完美的方式写出来,只是暗示性地写出来,也很不错。当然这样的期望只是因为感受到当下的匮乏,“想要什么”本身也只是一个短时的期望而已。有天才的作家,当他创作出了一部新作品,其中的力量和美好的东西,可能会远远超乎你的预想。所以我认为“想要什么”都只是一种臆想。
澎湃新闻:为什么你先前在访谈说,专业从事文学写作的人容易丧失一部分“文学性”,这部分“文学性”指的是什么?
王咸:这种说法也容易让人误会。这个“专业从事文学写作”应该指的是为写作而去体验生活。有一些伟大的作家,就是专业从事文学的,也写出了伟大的作品。里面的区别可能是这些作家在生活中,往往会有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他们可以成为优秀的作家,但他们一般都不仅是为了成为作家而从事写作的,就像鲁迅,他当然是非常好的作家,但当我们说到鲁迅的时候,更容易想到他要“改造国民性”的愿望,而且他不仅这些,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要改造“自我性”,所谓“作家的身份中有大于作家的成分”。也许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专门为了成为作家而写作会失去一部分“文学性”更好一点。
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例子。在过去曾经有过组织作家去体验生活的事,这也算是一种“为了写作而体验”的模式,事实结果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写出了能体现新时代的好作品。
另外,有一部分作家,他在成为了作家以后,当这种作家身份非常强烈之时再写出来的作品,往往比不上使他成为作家的那部作品。这些作家在创作其成名作的时候,他的经验来源于未成为作家时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比较“本真”。而当他成为作家以后,再以作家的身份去经历生活,这时的经验往往就没有那么强烈。当然,有一些作家在成为作家以后可能突然被抛入了某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他的作家身份不重要了,“观察意识”不强或者失效了,此时他可能又会产生新的强烈体验,这种体验能带给他第二次突破。而一个身份很清醒的作家则很难有这样的突破,当他为了写作去周游世界或是刻意做某些事,他的经验会与他产生隔阂,其中本质性的、强烈的东西就会减少。来源:澎湃新闻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