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邵燕君:网络文学是理解当下世界的一把钥匙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8-21 11:25:41
1899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副教授邵燕君,8年前在北大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成为该领域最早的开拓学者之一。今年夏天,生活书店
出版
了邵燕君主编的《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这是她带领一群北大中文系硕博高材生整理的词典,用来帮助人们理解网络文学乃至整个网络文化的核心词汇,并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勾勒网络文化的基本面貌。
1998年,痞子蔡的经典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启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先河。时至今日,网络文学走过20年历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空前繁荣,从作家群体、作品存量、读者群落和广泛影响力等指标来衡量,网络文学成为不可轻视的文化大现象,并深入渗透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
《长江日报》读+周刊专访了邵燕君,从学术的角度认知和梳理中国网络文学20年。她认为网络文学正在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也是理解当下世界的一把重要钥匙。
20年野蛮生长4亿用户,1400万创作者,输出海外
时间回到1998年。那一年,那英和王菲合唱的《相约1998》传遍街头巷尾;大众文化最受关注的电影叫《泰坦尼克号》,横扫第70届奥斯卡11项大奖之后的两个月,中国观众在本土大银幕看到了它,莱昂纳多从此成为中国观众口中的“小李子”,那句“你跳,我也跳”的台词是最动人的情话;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叫《还珠格格》,以琼瑶、金庸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势头仍猛,从锅碗瓢盆到笔墨纸砚,生活用品上印满了小燕子和夏紫薇。
那一年,电脑还不普及,网络还叫“因特网”,但是,已有一拨时髦派走在了时代前沿,在BBS论坛看到了一部网络连载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爱情故事,成为70、80后的青春记忆。这部在当年备受热议的小说,其里程碑意义或许已被认知,但彼时,人们很难想象网络文学会在往后的20年里发展得如此壮大,电影、电视剧等大众文化娱乐方式都跟它发生如此紧密的关联。
时间来到2011年。这一年,人们称它“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元年”,电视剧《宫锁心玉》《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千山暮雪》《甄嬛传》席卷荧屏,穿越、后宫、裸婚、虐恋等网络流行的文学题材,成为大众审美趣味,制造着一波波文化热点。尽管金庸小说还在不断被翻拍,但新版《神雕侠侣》或《天龙八部》难再引起万人空巷的收视局面,除了老一拨观众偏爱经典版本,新一代观众已经有了新的喜好不失为一大原因。这时,人们才后知后觉地认识到,在商业化的推动下,野蛮生长的网络文学早已悄然转身,它不再依赖传统纸质出版,而是建立了自身完备的商业逻辑和创作法则,强势崛起。
时至今日,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名列前茅的影片之中,《战狼》系列、《鬼吹灯》系列等都是网络文学贡献的生力军。而在电视领域,眼下全民热议的《延禧攻略》《香蜜沉沉烬如霜》《如懿传》等都出自网络文学,不只是年轻演员参演,不只是影响年轻观众群,周迅这样一线的“电影咖”也进入到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的创作中,陈道明、于荣光、吴刚这样的正剧演员,也在演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庆余年》。说网络文学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主流,毫不夸张。
今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开幕式上,中国作协首次发布《2017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3.78亿人,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达3.44亿人;中国45家重点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总量达1646.7万种,年新增原创作品233.6万部;中国网络文学创作队伍非签约作者达1300万人,签约作者约68万人,总计约1400万人。邵燕君表示,到了2018年夏天,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可能已达4亿。
不只影响本土,近年,中国网络文学火爆海外的新闻屡见不鲜,《南方周末》甚至报道了一起神奇案例——美国男子扎徳失恋后用毒品自我麻醉,偶然接触到中国网络玄幻小说后一发不可收拾,追
网文
半年彻底戒掉了毒瘾。
作为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的邵燕君,曾在中国网络文学周上发言,“中国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日益受到海外读者的追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输出的典范。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已从海外粉丝的自发翻译,向国内网站搭建海外平台发展。”
打破固执和偏见一次学院派的学术实验
与网络文学的蓬勃相伴相生的,还有不绝于耳的争议。以类型化小说为主的网络文学,尤以穿越、玄幻等虚构题材见长,浅薄等批评甚嚣尘上。但经过20年的磨合,网络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之间的关系,也从剑拔弩张逐渐握手言和。
不久前,北京十月文学院举行了一场“传统文学VS网络文学”的论坛,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发言,颇能反映一些变化。他说,十多年前,网络文学大多缺少对时代主题的诠释,很多传统纸质文学的作家对网络文学的走红颇有微词,他本人甚至拍桌子斥责网络文学挤占了传统纸质现实主义题材文学的空间。但现在,快70岁的梁晓声,观念已大不相同,他认为,1000多万人参与网络文学写作,这么庞大的队伍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这是一件好事,也应该尊重读者对网络文学的选择和兴趣。梁晓声对网络文学的发展还挺有信心,他说,过去网络文学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主要人群,题材偏爱情、虚构也可以理解,而伴随创作者和读者的年龄增长,网络文学的人群结构更加多元,更多接触社会现实,对人性思考更深,现实题材未来在网络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有极大可能。
作为国内最早研究网络文学的学院派,邵燕君对网络文学一开始就有一个基本的态度——网络文学就是当代文学。“我们的学科方向是当代文学,学术上,1949年之后的文学被称为当代文学,包括当下的文学。”她问道,“你说当下最主要的文学是什么? 有1400万创作者、4亿读者的网络文学,难道不是当代文学吗?”
邵燕君是60后,研究网络文学,走进网络空间,她也要不断打破壁垒,“2011年,我在北大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发现这个课堂上,同学们说的话和我平时听到的不一样。听不懂就去学啊,跟小朋友们混! 一篇不带网络话语的网络研究论文,不但面目可憎,而且根本是隔靴搔痒。”
邵燕君带领的《破壁书》团队,是一支由十几位北大中文系学生组成的年轻研究团队,他们兼具内涵与前卫。“这个团队特别活泼。”说到这群“小朋友”,邵燕君的语气欢快起来,“北大的政策比较开放,在学术体制上很鼓励研究网络文学,硕士博士论文都可以做,我们也有很好的学术团队。这些年轻学者把自己的爱好作为学术研究对象,也构成了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生产点,大家都非常happy(愉快)。”
《破壁书》的副主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王玉玊,她致力于网络文学、流行文化研究,同时也是资深“二次元宅”。王玉玊在《破壁书》的编后记里介绍,这本书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各种网络圈子里的“常住人口”,比如林品(北大中文系博士毕业,目前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他是“哈利波特”圈的知名Coser(角色扮演爱好者),李强和云飞是网文评论区的活跃分子,在写论文之外还贡献着优质长评,云飞还是最早把中国网络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情况介绍到国内的研究者……这些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一代学者,对网络文学、网络文化,有一股天然的亲近感。王玉玊毫不遮掩地写道,“创造了(《破壁书》)这一切的,是爱啊!”
邵燕君则总结,《破壁书》是一部出自学者粉丝之手的“有爱的词典”,是中国第一代网络原住民为自己写史。破天荒地,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们,居然有了话语“立法权”。
“我承认,在这个媒介变革的时代,突破现实和网络之间的次元壁垒,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但大家确实需要树立自觉破壁的意识,因为这是现实。破壁应该是双向的,习惯网络的年轻一代要走出来,认识传统的现实世界,老一辈也要勇敢走进去。”邵燕君判断,“现在引领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的还是亚文化青年,等这些亚文化青年将来变成有文化权力的人,可能评判体系会逐渐发生改变。”
作家刘慈欣在《三体》里塑造了绝不交流想法的“面壁人”,但在滚滚而来的时代变迁之下,而今需要的,显然是更多“破壁人”,打破自身的固执和偏见。
访谈
商业成功让中国网络文学如此强大
我们都是“网络人”了
读+:《破壁书》梳理网络文化关键词而非流行词,在网络千军万马的复制下,词汇更新迭代非常频繁,为什么有的会被迅速淘汰,有的能够生长下来?
邵燕君:麦克卢汉曾预言,进入电子文明后人类将重新部落化。如今,在网络空间以“趣缘”而聚合的各种“圈子”,其数量恐怕早已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因血缘而繁衍的部落。这些网络部落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和话语系统,彼此独立,又息息相通。
每个网络部落文化的建立都得有基石,网络词汇确实很多,但我们选取的这些词条,在各个部落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基石和里程碑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部落文化的简史,如果这些词没有了,可能这个部落文化空间就坍塌了。我们选择的词条到现在都活着,在部落文化中生根,有它自己的谱系。
还有一些关键词已经走出部落空间,整个社会都在使用,比如“白富美”“有爱”“傻白甜”等。能够走出部落空间的词,往往能概括特别普遍的生存状态。
读+:两年前,您大胆设想,新媒体时代下的新语言、新思维会促成下一个“白话文运动”,两年后,您还是如此判断吗?
邵燕君: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只是我们进入网络时代,都是网络人了,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媒介革命是技术流的事,跟我们文化人没什么关系,但把网络时代的这套话语纳入学术,是学者应该做的事,比如编写《破壁书》。现在看来,纸质还是一个标准,但我相信这个标准很快会过去。事实上,目前一些理科类的学术期刊,特别是国外的,已经不出纸质版,都是电子期刊了。以后在网络空间内部,在网络文学内部,还会出现专家体系、精英体系、学院体系,会有一套新的评价体系。
上一次“白话文运动”与现代化是一体的,是国家层面的革命。但我们现在谈不上一场革命,就是媒介迭代带来的一场文化领域的变迁。网络时代的这些词汇,我想会慢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词产生和引进,对于新鲜事物,人们会有一种畏惧,一种不知不觉的文化阻隔。“白话文运动”时,大家一开始也很排斥白话文,说这是“引车卖浆者之言”,但领导“白话文运动”的是胡适、鲁迅等,是现代社会建立、大学学科建立的领军者,而现在引领网络文化的还是亚文化青年,等这些亚文化青年成长起来,变成有文化权力的人,可能情形又会不一样。
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网络语言环境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它不时让人感叹机智幽默,但也不时让人觉得粗鄙单薄,解构了中文之美。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邵燕君:我们说的中文之美是指经典文学,如果喜欢唐诗宋词之类的美感,网络上也有古风文啊。在任何一个话语系统里,都有粗鄙用语,都有脏话,也都有雅音,这是不同的体系。
网络语言环境特别具有草根性,原来沉默的大多数有了在网上说话并被看见的权利。这些人原来不说话吗? 他们也说,只不过原来在村口巷尾说话,没办法在纸质时代变成文字。
既然是生活中的词,难免百草丛生,有些词或许并不那么高大上,甚至有些粗鄙,但却是整套话语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我们记录、研究、出版的选择并不等于认同、推崇这种文化,这一点,相信读者也早有共识。
体现集体智慧是网络文学的一大特性
读+:孕育这些关键词的亚文化圈子很多,具体谈谈网络文学。从学者角度,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到底如何区分?
邵燕君:网络文学是以媒介划分,人们习惯与之对应的说法是传统文学,但实际上,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纸质文学。人们之所以不习惯说纸质文学,是因为过去纸质是主流媒介,网络是新媒介,所以用新媒介去给这种文学命名。但随着网络成为主流媒介,就不能再笼统地叫网络文学,而应该区分网络上的什么文学。
说到网络文学,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是类型小说,这和商业制度有关。但其实,网络文学有很多形态,小说、诗歌、散文都有,除了传统的文学样式,在网络时代还会出现一些新的文学类型,比如直播帖。当网络越来越普及,可能那时候纸质文学反而变得小众,更精英化,那时再提到纸质文学,可能就跟现在提到书法、古体诗类似。
读+:也有很多网络文学作品最后会出纸质版,这是利益操作还是情怀体现?
邵燕君:网络文学早期没有形成自己的盈利制度,那时特别依赖纸质出版,基本上是网上成名、线下出版。但当网络文学的盈利模式、消费制度和粉丝经济彻底完成后,线下出版只是其中一环,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环。线下出版更多是一种仪式感,当然也会带来一定收入,拓展一些线下阅读人群。但总体而言,网络文学现在能不能出纸质书,已经不是一个重要标志了。
往后发展的纸质书将是什么形态? 我认为,在大众、流行文学领域中,可能更多起到的是收藏作用。
读+:网络文学很多是边写作品边积累读者,与读者有很强的交互甚至共同合作。这会让网络文学更有生命力吗? 还是过于迎合读者,反而让创作更受限制?
邵燕君:实际上,纸质时期的类型小说,作者也很想迎合读者,但受于媒介限制,他们很难做到。网络文学中的类型小说,作者和读者可以直接互动,创作肯定会受读者影响,我觉得这也不一定是坏事,网络文学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它能体现集体创作的智慧。当然,每个作家是不一样的,有的作家是偏偏跟读者拧着干。大多数成功的类型小说作家特别知道读者要什么,我们称之为“套路文”,可真正成为网络写作“大神”级的作家,一定是有个性的,一定是能领着读者走的。
类型化是长久成功经验的总结
读+:有一种说法是,您刚开始转向网络文学研究是出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绝望?
邵燕君:我曾在北大主持“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做了六年的当代文学评刊工作,每期追踪点评十个刊物的最新小说。说绝望,一方面是我觉得当代文学好看的作品确实不太多,但其实最重要的是对当时的生产机制绝望,我们的期刊文学失去了核心读者,广大的文学青年已经不在期刊文学上创作,没有文学的后备力量,我看不到生机。转向网络文学后确实感到打开了新大门,年轻人都在这里,网络文学也是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
读+:您说过“2003年以后在资本力量的催动下网络文学向类型化方向发展”,资本在网络文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邵燕君:我个人的观点,我们长期对资本、商业有天然的排斥心理,事实上,在今天这个交际社会,商业性是发展的基本力量,没有商业化的制度就没有网络文学的今天。我们采访过很多作家,中国网络文学之所以发展得如此强大,恰恰是因为它的商业化成功了。如果它商业化发展不成功,大家纯粹以兴趣爱好为驱动力,网络文学绝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和规模,很多作家根本不可能长期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必须能挣钱养活自己,能建功立业,才能吸引这么大的群体进行创作。
我们会更多地看到类型化小说,一个成熟的市场,一定是以类型化为主流,因为类型化不是谁规定的,而是长久成功经验的总结。但网络文学不止是类型化,它和纸质文学一样,在类型化的主流之外,还有丰富多元的样态。随着越来越多人进入网络时代,文学水平还会上升。
读+:像传统纸质文学时期那样深刻影响人类、堪称“伟大”的文学作品,在网络时代还会有吗?
邵燕君:首先,大家可能对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成果估计得有些不足,过去20年有相当数量的、非常棒的文学作品出来了,它们深刻影响了特别广大的群体。其次,怎么定义伟大? 这是一个参照系的问题。我们通常概念里的经典文学,可能是一个国家几千年遴选出来的一两部作品,而网络文学才发展20年。
我们《破壁书》团队目前正在编两本书,算是对网络文学这20年进行一次总结和推介。一本叫《典文集》,是网络文学过去20年发展史上有代表性、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之前我们也出过一本《网络文学经典解读》,选了截至2010年的十二大类型经典文本,如江南等《九州》系列(奇幻)、南派三叔《盗墓笔记》(盗墓)、桐华《步步惊心》(清穿)、流潋紫《后宫甄嬛传》(宫斗)等。这次《典文集》会更全面,相当于一个简略的网文史。另外一本叫《好文集》,它的存在不作为文学史的注解,就是在这个类型中特别成熟、特别好看的作品。举个例子,猫腻的《将夜》我会推荐到《典文集》,《间客》我会推荐到《好文集》。当然,这还只是我的推荐,我们这个小团队会让每个人都推荐自己内心特别喜欢的作品,我们已经做好了吵架的准备,因为喜好大不相同,也代表了各种粉丝群体。不管吵架结果如何,我们这个小团队为我们的推荐负责。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