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王苏辛:把自己的文本给人看,就是一场智识冒险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8-2 13:47:17
2004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一个作家有义务把所知的一切告诉世人
澎湃新闻:你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用颇具现代主义风格的手法写成的,为什么会选取这样的一种写作风格?或者说,你是通过怎样的探索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创作风格呢?
王苏辛:我觉得当“现代主义”从美术领域一步步席卷全球文化艺术界之后,每一个创作者都已经或多或少被其影响。连我们现在的建筑风格都是“现代主义风格”,可以说只要一个人跟这个世界打交道,它就不可能脱离“现代主义”。所以近来有一些作家说自己是传统现实主义作家,老实说我不太信,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完完全全的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吗?谁不是在现代主义这里汲取过养分,再重新审视自己的?但“现代主义”难道不就是新的“现实主义”?古典和现代原本就一步之遥。如果现代到极致,恰可能是离古典,离人类的传统最近的。我不是选用了这种方式,而是“现代主义”就是我对文学艺术第一眼的认知印象。虽然现在我的写作风格和第一本小说集《白夜照相馆》中的十几篇小说很不同,但我还是得承认,自己的写作是充满现代性的。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个人如果决定认真面对自己,他就不可能避开自己的来路。
澎湃新闻:在你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是否有某种贯穿始终的东西支撑着你写作的观念?
王苏辛:我写作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观念。只是现在想一想,支撑我这种写作的精神支柱,可能就是我渴望用理解我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其他人,理解整个世界。
澎湃新闻:罗兰·巴特曾在他的《作者之死》中提出“读者的诞生是在作者之死上生长出来的”,他认为作者作为文本的创作者,执行的仅仅是“写作”这一动作,由于语言编织的文本与其来源是存在差异的,故文本在作为语言的产物以外,并不具有任何作者的附加意义。抛开你自身附加给作品的意义,你对读者有什么期许?
王苏辛:不久前我参加了清华大学青年作家工作坊,工作坊的老师提醒我:你以后可能会很孤独的。我想,他说的“孤独”主要是就“读者”来说的。就是我这样的写作,可能不会有多少读者。当时我问自己,真的不在乎没有读者吗?我发现我在乎,可能还非常在乎,我会为那些不理解的言论而短暂失落。但人活着,就是要不断做选择,虽然我那么在乎,可我还是只能这样写。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写出一部比现在的作品更清晰,同时层次更丰富,内在更复杂的作品,那当然很好。但即使如此,依然要学着对他人不再有期许。人,当选择说话,选择把自己的文本拿出去给人看,就可能是误读的开始,是智识的冒险,这甚至也无数次发生在那些有很多读者的作者身上。毕竟,“看得懂”不代表“看得准”,如果一个作者要为让更多人“看得懂”去努力,那势必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更细微的准确,放弃了内心的真实,除非他的智识水平永远和人们的认知平均水平保持一致。一个作家,他有义务把他所知的一切告诉世人,且不应该为可能在当下不被理解,就缄口不言。所以我不会对读者有什么期许。
时代色彩不应该被避免,也避免不了
澎湃新闻:你认为应当如何在书写的过程中避免让文本成为特定时代的附庸,并使其获得超越当下的生命力?
王苏辛:小说应该反映它所在时代的处境,我觉得时代色彩不应该被避免,也避免不了。但问题在于,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历史,也在成为着某种未来。如果一个作家要真的把握好一个特定时代,必须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又应该具有发现它某种走向或者趋势的能力,且这种走向和趋势,在此之前并未被真的发现。如果具备这样的能力,并写出这样的作品,我觉得这就是超越当下时代,超越当下认知水平的作品。
澎湃新闻:在许多小说中,你都将人类集体置于极端的处境,比如《自由》《荒地》《再见、父亲》等等。在你所虚构的这些世界中,人类不仅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毁灭,而维系着整个人类社会体系的伦理道德也几乎是完全崩坏的。通过这样的虚构描写,你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
王苏辛:所有社会和平局面的形成,都在于那个支撑它的地基,比如被大众所接受的伦理道德的建立,比如被大众所接受的法律的建立等等。回到日常中,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可以有序进行,也在于他生活中有这样一个被他所接受,又接受他的环境,有这样一些和他形成桥梁关系的有效沟通。但我也会想,如果没有一个足够坚决的东西挡在那里,没有一个远远超出我们自身能量的能量体在那里,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崩坏?它会怎样崩坏?崩坏之后有没有重建的可能?怎么重建?我想在个别小说中呈现这个。
澎湃新闻:长期以来对你影响最深的作家是哪位,他/她对你的创作过程有什么具体影响吗?
王苏辛:可能真的很难说是哪个作家。我想每个写作者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心里都可能有一大串写不下的名字。
澎湃新闻:我认为在描写荒诞与个体存在焦虑这一层面上,你的小说与卡夫卡有共通之处,不知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一点?
王苏辛:卡夫卡是某种始祖般的存在,你说的这个问题,也是大量小说的基本问题,我不否认。但我想特别提及卡夫卡在他小说之外的一句话——“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断,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澎湃新闻:你现在从事文学编辑的工作,你在阅读稿件时会不会根据稿件内容去揣摩
投稿
人本身,比如形象、性格、经历等?作为日常工作的职业阅读是否会让你觉得枯燥乏味、丧失兴致?这一工作对你自身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呢?
王苏辛:关于第一个,我不会。尽管一个作家的最佳状态是人和作品一致,但事实上,很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依然是不够一致的,我不会以这个揣测他们。我对这个工作依然觉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乏味枯燥。它对我的影响是,让我知道:一个人可以从有问题的文本中学到的,可能比从一个看起来完美无瑕的文本中学到的更多。
对故事剧情不那么感兴趣,更关心人物的动机
澎湃新闻:在《我们都将孤独一生》这部作品中,为什么采用了动物雕像这一意象,其中有什么联想或者隐喻吗?
王苏辛:写这个小说前我游走在北京某个老巷子里,很多明清老房子门前都有两尊石狮子。我想到那可能不是狮子,也可能是人。当然这是个引子。人变成动物一般被认为是一种退步或者退化,所以在小说中,把离婚者变成动物雕像会是一种惩戒。但人又不可能甘于处在同一个状态,所以被变成动物雕像的人,还有重现变回人的机会。这篇小说里的全部想象,都是根据人类社会的秩序来的,看起来是幻想,其实都是现实社会的变形。
澎湃新闻:其实在我读的这些作品里,我最没能读懂的是《请不要依靠电梯》这一篇,它的篇幅非常短小,让我想起了卡夫卡的《桥》。它是否是一篇完全荒诞化、想象化的小说?它的重点是在于“林祥一的身体被卷入电梯后铺成了一面纸”这样的荒诞描写,还是在于想通过这种荒诞的文本揭示某些潜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
王苏辛:解释自己的小说不太好,但既然问到了也只能说下。这篇小说是一则很短小的成长寓言小说。林祥一进入电梯前是一个吃饭会掉饭粒的小孩子,进入电梯后(小说里是独自进入的),已经开启另一个人生阶段。“被铺成一面纸”,其实一方面是进入社会后可能出现的情景,就是被外部世界的信息流所碾压,会有一个过去的教育认识被打破,然后重建自己价值体系的过程。林祥一也好,所有人也好,他们必须在这其中重新辨认一遍细微的“正确”或者“不正确”,辨认自己和他人,经过这样一轮辨认,他才可能确立自我。
澎湃新闻:《白夜照相馆》这篇小说的灵感从何而来?又为何会想到采用“相片”这个意象来构建这部作品?
王苏辛:我觉得“白夜”是一个很独特的意象,仿佛带着一种在夜晚做明目张胆事情的意味。上世纪上半叶就有小说和电影《白夜》,我们中国的成都也有个白夜酒吧,北京还真的有个拍摄复古照片的“白夜照相馆”。我觉得一个人想要拍照,其实更多时候仍是想留住最完美,最特别的自己。但我也会想,假如这个美好的愿望,被恶意胁迫,那会怎样?我想到的是,这愿望演变成——人对自我历史的掩盖,人用一套完美无瑕的假照片展现自己渴望有的家庭、工作伙伴、朋友等等。
澎湃新闻:在《漫长的一天结束了》中,情节的推动基本是依靠人物的出场与消失完成的,在其中并没有直观的逻辑和原由,但是也不让人觉得违和、突兀。你为何选用了这样的情节推动方式?
王苏辛:因为我是一个对故事剧情不那么感兴趣的人,我更关心人物的动机。这篇小说由各种不一样的动机构成,很多时候是动机产生结果,并不完全是过程。
澎湃新闻:你曾说过“着重想要表达一种更直观的现实”“想要寻求一些与这种现象亲近的细节,在永恒之中,找到一个密度”,以及“文学的整体性正是因为片段才得以构成”,这篇小说的细节和语言密度处理无疑是非常优秀的,而整个情节又由不同又相似的个人连缀而成,你认为这些创作理念是否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王苏辛:这篇小说写作于2012年,不过发表得比较晚。现在看,我觉得很不成熟了,但你说的这个地方确实是它的一个特点。如果就这个特点而言,这篇小说还是呈现出来了。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