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陈平原:有好作家的城市,真的是有福的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7-11 18:14:42
1947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温饱之后,“青睐”带您追求更高的人文品质。
6月23日,夏日午后,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光临青睐讲堂,他带来的是一个耐人深思的题目:《看得见的风景和看不见的城市》,这应该是“青睐讲座”最具学术分量的一次。130位青睐会员在北京青年报大厦20层会议室恭候,那里看得见即将建成的中国尊,以及中央电视台和鳞次栉比的各种玻璃钢大厦。
两点钟,陈平原教授准时开讲,他从风景的文野、高楼的迷思、下水道的启示、最有文化的城市、博物馆和书店的故事、内在视角和外在视角六个方面,谈论他所观察的城市改革的不同路径和可能性,评说城市空间的文化意义。两个小时的讲演和40分钟的互动时间,让听众从更高更新的角度去理解了一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谈城市时,侧重点不是建筑而是城中人
我们这一代人,有机会看见一个国家和城市突然变化的全过程,这很难得。比如你在这个城市生活,面对它的日新月异和突飞猛进,乃至变得你都不认识,这个时候你会思考,我们的城市到底该往哪里走?最近20年,我花了一部分时间在城市研究上,包括主持国际学术研讨会,
出版
相关著作,在北大开选修课,带学生趁着这个城市还没有变得完全认不得的时候走一走它的大街小巷。
中国今天城市化的进程势不可当,我们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见到城市变化最大的一代人。大城市如何经营,是一个难题,没有万全之策,大家有义务共同关注。管理者的责任重大,他们必须努力学习。另外,民众有权利争取更好的生活方式,专家有义务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达成这个目标。城市是风景,但风景不一定是城市,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必定更注重生活而不是观赏。城市有不同的功能和因素,有些因素很明显也很重要,而有些因素则因隐秘而被压抑。我希望大家改变观察角度,谈论城市时,侧重点不是建筑,而是城中人,他们的生活及感受。
同样是观赏对象,历史文化古迹不能再增加了,能增加的是高楼大厦。可是,城市使人过目不忘和让人来了就不想走是两回事。前者意味着城市的声誉,意味着旅游业,主政者都很重视。但只顾好看,不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那样的辉煌不可持续。
小巷深处平常人家,才是城市的精髓所在
高楼是看得见的风景,下水道则代表看不见的城市。下水道的完善,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这在中国是不争的事实。高楼的风景百看不厌,下水道的危机不一定爆发,为了这偶尔出现的危机,有没有必要提高地下管道的设计及施工标准?当然,下水道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的城市里,还有许多普通的生活设施同样被忽视。
20多年前,我在东京访学,听说三天后地铁司机要罢工,大家这才突然关注起地铁司机来,第二天早上到地铁站,发现运行正常,原来前一天晚上劳资双方达成了协议。在巴黎教书那年,碰上环卫工人罢工,三天下来,巴黎的香街变成了臭街,那时也才知道环卫工人原来这么重要。我们北京老楼加挂电梯的问题,是十年前就开始讨论的。这里面有一些实际困难,如城市美观、资金来源,还有邻里关系如何处理,但这些问题正是一个城市需要努力解决的,也是管理者该特别用功的地方。某种意义上,这些平日里很不显眼的生活设施,正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在我看来,一味赞美宫殿巍峨,那是旧文人的腔调。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皇家气派”,因那是一种观光客的眼光和趣味。皇家气派和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关系,而且会挤压百姓的生存空间。对于本地居民来说,实用和舒适才是最值得赞赏的。看一个城市是否可爱,应该比生活设施,比文化氛围,比服务意识乃至审美趣味。一句话:小巷深处平常人家,才是一个城市的精髓所在。
没有好作品的城市是苍白乃至惨白的
多年前流行一个口号,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看来,应该倒过来,追求“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即使今天做不到,未来也要尽可能做到。因为人是最重要的,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实现大众的丰衣足食和幸福安康?这其中,文化是一个重要指标。
大家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干净、舒适、安全、有品位、有文化。什么叫有文化呢?最近这些年,流行评选“最幸福的城市”。实际上,“幸福”是很难量化的,结果只能投票决定。去年出现一个很好玩的,评选“最怕老婆的城市”,我的家乡潮州排名第二,真是不可思议,因为我的家乡常被诟病的,正是大男子主义。我怀疑,是不是家乡民众为了洗刷这个名声,拼命投票。与其谈论捉摸不定的“幸福”或“怕老婆”,还不如评选哪个城市更有文化。
美国从2003年开始,做了一个叫“最有文化的城市”的评选项目。我在广州一次演讲中提及,一家报社听了很高兴,说那我们也来做:评中国最有文化的城市。我劝他们别做,因数据收集不容易,而且,民间机构评选没权威,若政府主持评选,又容易出现很多浮夸的信息。美国的相关评选,每年一次,有六项指标,分别是报纸发行量、
杂志
发行量、书店总数、图书馆馆藏资源、市民受教育的水平、互联网的资源,继而再分了很多小指标。
可惜的是,美国人评选“最有文化的城市”时,没有涉及文学和艺术。在我看来,文学艺术对于城市来说,是特别了不起的。比如谈北京,不能离开老舍;谈湘西的凤凰小城,不能离开沈从文。
大家都想宣传自己的城市,有钱的请老外来拍照,举办国际摄影节;更聪明的,请国际著名导演来拍电影。因为电影一旦叫响,外景地会随着走遍全世界,还有更具远见的地方政府,通过签约形式,请本地或外省市的作家学者,让他们在本城生活,创作小说或剧本、拍电影、举办国际会议等,这些都会对这个城市起很好的宣传作用。当然,这些项目本身,因主题明确,是受委托的文化生产,成绩不太理想。但无论如何,政府有意识地让作家、学者们去写作或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文学不一定产生在城市,但城市的确催生了许多好作品,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外现代文学的生产和传播,绝对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没有好作品的城市是苍白乃至惨白的,只有水泥森林、汹涌人潮,只有电车地铁、娱乐厅、电影院……那么,这座城市是很可怜的。
某种意义上,关于城市的文学书写,蕴含乃至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欲望和想象。好的城市让本地人心安,让外地人向往,很大程度是借文学达成的。城市需要文学,城市的前世今生、七情六欲、潜藏的欲望和积攒的潜能,都是靠作家发掘出来。因此,我说有好作家的城市,真的是有福的。
在《阅读日本》中,我提及日本人特别喜欢设文学碑,后来他们告诉我,这是向中国人学习的。可我说,现在中国文学碑很少。北京建有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性文学馆,体量大,藏书多,会议中心也很好。但国立的文学馆带有文学史性质,不太好玩。我希望有更多个人性质的文学馆,那更适合凭吊。上海的文学馆正在建设,广州、香港也都在努力了,北京应该有自己的文学馆——希望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学馆,这和城市的记忆是连在一起的。
我在伊豆半岛看了很多文学馆,特别感慨,那里有为众多作家合建的文学馆,有为一个人建的文学馆,也有专为英年早逝的作家建的文学馆。我参观老舍故居,问和老舍茶馆有什么关系?结果是没有什么关系,那是卖茶的,只不过用了这个名称,这让我有点伤心。其实,北京应该有更多纪念文学家的方式及场所。所谓纪念,不等于就是建文学馆。在巴黎或伦敦街头,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蓝牌子,上面写着此乃某作家故居。建筑还在用,但你站在那里,会遥想几十乃至几百年前,有某作家在这里生活、写作,因而浮想联翩。这就行了,不一定建成实体的文学馆。
知识在田野、在山村、在街道、在大学也在博物馆、图书馆及美术馆
知识在哪里?在我看来,知识在田野、在山村、在街道、在大学,也在博物馆、图书馆及美术馆。但中国人建博物馆的历史很短,也就110多年。当时,清政府派出考察各国政治的大臣,回来给皇帝上奏折,说西洋开民智有几个途径,除了办学堂,还有博物馆、图书馆和万牲园等。1907年7月9日,北京万牲园对外开放,那是北京动物园的前身。而在民间,1905年张謇办了南通博物苑。不说传教士的工作,起码中国人从1905年起,就学会了用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公园来传递知识和美化心灵。
2008年,财政部、中宣部、文化部、文物局下发通知,全国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除掉遗址性的外,全部免费开放。虽然最初出了不少笑话,有这样那样不雅的行为,但一切都在改善,无论如何,这是一件大好事。
现如今,博物馆的迅速增加和实体书店的逐渐萎缩,两者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实际上,在北京逛书店,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网购图书很方便,且价格低廉,但很可惜,这会促使实体书店快速萎缩。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能否像欧洲某些国家那样立个法,规定新书出来一年内不许打折。如果不加保护,放任实体书店彻底崩塌,图书出版业和城市文化形象,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内在视角和外在视角
观察城市,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视角?是从外往里看,还是从里向外看?按我的理解,本地居民是从里向外看,官员、专家、游客则是从外向里看。但当你提具体的城市建设或改造方案时,是否设身处地?思考问题时,除了高远的理想,还应该考虑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如何平衡各方立场及利益,兼及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保护历史文化、增加观光收入,这是主政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以我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专家“关键时刻”的抗争或呼吁基本不起作用,最终拍板的还是主政者。这方面,临急抱佛脚不行,必须功课做在前,说如何教育民众和官员不好听,那就“润物细无声”地熏陶吧。
互动
提问:我的家乡是河北正定县,是一座很有历史的城市,现在正进行文化改造,您觉得那里的文化能不能遗留下去?
答:正定我去年刚去过,小城很漂亮,隆兴寺等保护得很好。中国小城贫富不均,除了中央拨款以外,各地财政收入很不一样。小城的保护与发展,有的是领导眼光问题,有的是建设方向问题,有的则是本地财政收入的困境。所以,小城是否能变得更可爱,除了原先的文化底蕴,也取决于现有的经济实力,取决于那个地方的领导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小城的经济提升及文化发展,是中国今后几十年的重要关节。不能想象,在大都会与新农村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形态。
提问: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浮躁,不知道自己真正喜好的是什么,更不知道生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希望您能开导开导我们。
答:感谢你的信任,但你的问题我很难回答。我发现一个现象,好大学里的孩子,往往更迷茫。以前生存状态不好,温饱是努力的目标。温饱解决了,上好大学是另一个努力目标。这些目标都实现了,会突然间觉得也不过如此。而且,以后怎么办,前路茫茫。老一辈喜欢批评年轻人,说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可实际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若论物质生活水平,今天的年轻人比我们当年好很多,但精神状态却不及我们当年。
我是77级大学生,能摆脱贫穷且枯燥的山村生活,到广州上大学,对我来说已经很幸福了。所以,我们心无旁骛。还有一个原因,当初我们都知道,大学毕业肯定有好工作,不用忧虑。今天不一样,孩子们想得太多,也想得太早,有的才上一年级,就四处打探本专业的就业前景。
年轻一辈,要走的路很长,选择空间也很大,你们的未来,某种意义上,在你们一步一步的脚印里,而不在梦想中。每一步能迈多远,随着你的阅历,会不断地自我调整的。令人担心的是,很多聪明的孩子,预先设定一个宏伟目标,一下子达不到,就特别焦虑与困惑,乃至自暴自弃。只要对生活有向往,对自己有信心,你就能不断往前走。至于能走多远,时也命也,有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提问:我是从南方小城来北京的,特别怀念南方小城市的生活,早晨可以去爬个山,中午吃个米粉,再好好工作和学习。但我现在在城市里生活,您觉得有可能延续这种可爱的小城市的生活状态吗?
答:今天在北上广深奋斗的年轻人,很多都跟你一样,是从小城乃至乡村走出来的。问题在于,到了大城市以后,不见得能很好地融入新天地,可又回不到原来的状态。即便退休了,也不愿告老还乡,那是因为,都会与小城乃至乡镇之间,在医疗条件、教育水准、文化设施、就业机会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不是做思想工作就能解决的。而且,这是大势所趋。
需要警惕的是,把大城市按小城市的方式来管理,或者把小城市建成大城市的风格,都不可取。大城市有大城市的节奏与美感,小城镇有小城镇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方式,你可以自由选择,或不时变换跑道,但如果想鱼与熊掌兼得,则很难。(文字经陈平原教授审定)
来源:北京青年报,文并整理/王勉实习记者 梁天伊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