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历史学家黄仁宇诞辰百年 《万历十五年》畅销36载售300万册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7-6 13:10:27
2082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今年6月25日是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先生诞辰100周年,人们熟悉他是因为一本18万字的《万历十五年》。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他将彻底隐没在学术界,或许永不为世人所知。《万历十五年》中文版至今已畅销36年,并创下了史学读物很难企及的300万册销售纪录。这本书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宣传过,其名声却不胫而走,无论是这一奇特的
出版
现象,还是对该书的重新认知,都有值得梳理、评判的价值。
出版幕后
当时黄仁宇获得稿费760元
魏连科今年83岁,因早年夫人户口一直没能进京,他退休后回到石家庄颐养天年。多年过去了,谈及《万历十五年》的经久不衰,他依旧连称“没想到”。
傅璇琮和魏连科当年同为中华书局古代史编辑室副主任,魏连科清楚记得,1979年时,《万历十五年》这部书稿是由黄仁宇托朋友带到国内,他朋友又将书稿转交给黄苗子,而黄苗子与傅璇琮相熟,这部书稿于是来到中华书局。“书稿是黄仁宇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由于他久居国外,中文疙疙瘩瘩,词不达意,就像半生不熟的夹生饭一样。”尽管如此,魏连科和同事还是很兴奋,书稿从万历十五年这个小切面写起,讲了几个故事,写到大明帝国如何从鼎盛走向衰落。如此写法新颖、视角独特的历史读物,和国内那些板着面孔、一本正经的史学读物大相径庭。傅璇琮和魏连科很快共同签名上报,提出“原则上接受出版”,但在一些提法和文字上需做编辑加工。
但中华书局内部传来不同声音,“有领导认为,中国人写的书还出不过来,出什么外国人的。”魏连科说,当时有出版社领导还担心黄仁宇曾经的“国民党军人”历史身份,但副总编赵守俨拍板决定出版,大家还达成了共识,首先把握“政治上不能出错”。
魏连科说,他们建议作者将涉及中国国内现实、政治的一小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但黄仁宇做得更干脆,将这些内容一律删掉。而关于“夹生饭”文字问题,傅璇琮请来好友沈玉成进行精心润色。“他头脑灵敏,文笔快,有文采,确是修改、润色书稿的合适人才。”傅璇琮曾如此回忆道,沈玉成每改定一章,便寄往美国一章,“沈君之润色稿(第一章)既蒙首肯,则当照此进行,分随函寄上第二章,亦请审正。”经过来回修改、寄递,书稿一直到1981年6月间才大致定稿。
关于《万历十五年》的稿费,魏连科回忆,除去给作者的200多本书抵扣稿费外,最后开出的稿费是760元。黄仁宇将稿费留给了他在国内的亲属,仅动用其中一小部分用作请客。当时个体饭馆刚刚露头,在东四的一家西餐馆,黄仁宇委托黄苗子请来傅璇琮、魏连科等七八人聚餐。“那也是我第一次吃西餐。”魏连科说。
1982年5月,《万历十五年》终于上市,首印27500册,很快售罄。中华书局版《万历十五年》后来的编辑徐卫东感慨说,“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才从‘文革’走出来,还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何况此书的作者是外籍华人,所以在当时出版这本书真是比较大胆的举动了。”他说,这本18万字的“小书”,经反复审阅打磨,历时两年半才定稿,其时傅璇琮已升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这样的慢工出细活,现在难以想象。
学界影响
像一盏明灯指引年轻学者
更让魏连科没有想到的是,《万历十五年》不仅影响了一代代读者,也影响了一代代学者的学术方向。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1982年时在陕西师大历史系读研究生,“初读《万历十五年》,如受电击,至今记忆犹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技史学者江晓原清楚记得,当年他读了许多令他昏昏欲睡的论文,甚至充满了沮丧,“难道我也要以写这样的东西为业吗?”恰在此时,《万历十五年》出现了,“它像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学术文本其实还可以这样写!这坚定了我选择学术生涯的信心。”时至今日,江晓原也认为《万历十五年》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影响,是让他关注到了学术成果的文本形式。事实上,几十年来他一直反对学术著作不注重文本、不注重叙述的做法,而他坚持《万历十五年》指明的方向,出版的多部学术著作也赢得了读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当年带着工资上大学,一看到喜欢的新书都会收入囊中,这其中就包括《万历十五年》。“我不研究明史,不会抠里面的细节,我所关心的人物是明末清初的异端思想家李贽,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正是因为和西方传教士的接触,对李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让我长了很多见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梁治平更坦言,1987年夏天着手写《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一书时,他有意把从《万历十五年》中感受到的那种史学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历史叙述中去。
徐卫东接触到《万历十五年》是上世纪90年代末了,其时他在社科院研究生院读书,“当时的教材,不论是《中国古代史》还是《明代政治史》,都是一个标准的学术构架,读起来千篇一律,但《万历十五年》完全不一样,开篇就有一个故事化的场景,历史的展开很迷人。”徐卫东与《万历十五年》的缘分在续写,2001年他来到中华书局,2006年精心打磨、接续编辑新版《万历十五年》,实现了从读者到编辑的跨越。
模仿热潮
跟风之作让中国史充满阴冷
徐卫东早已注意到,随着历史写作热潮的到来,模仿、甚至自称超越《万历十五年》的书越来越多,如吴思的《潜规则》、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易中天的《帝国的惆怅》、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都很红。但他坚持自己的判断,这些作品没有一本能做到“神似”,“大多仅仅是将旧史书中的故事俗讲一遍,重点在于权谋心术之类,有的似乎有生造某种概念、定律之嫌,结果弄得中国史充满了阴冷感。”
在徐卫东看来,黄仁宇的研究从来不看重道德评价,“皇帝荒淫无道,后妃红颜祸水,都不是影响历史进程的要素。重要的是从技术的角度,看社会制度怎么制约个人与国家的行动;也综合中外古今,观察一个社会如何从技术的层面取得突破,脱胎换骨,从前现代进入现代。”江晓原同样认为,不少跟风之作是延续了传统文化中通俗的讲史传统,而《万历十五年》不同,它带有正宗的西方史学血统。
“早期美国人批评黄仁宇是从专业角度,后来中国学者的批评,其实有酸葡萄心理。”马勇认为,黄仁宇具有研究深度的专题性学术成果确实少之又少,这与他早年当兵打仗,年龄大了再去读书有关,但这些都不妨碍《万历十五年》的独特价值。在马勇看来,纵览学术史,也会发现许多大众化读物,会超越时代,经历时间淘洗而成为经典。单看民国时期,周予同的《经今古文学》、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顾颉刚的《汉代学术史略》皆为大众读物,但到今天变成了经典。“我相信《万历十五年》也会走同样的路径。”
“对非专业的大众读者而言,无法选择阅读,像选择《万历十五年》这种书就是最有把握的,因为它经过了时间考验。”马勇如此说道。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