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日本作家平野启一郎:为什么书还是贵点好?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6-6 13:15:36
2085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
摘要
]从长远来看,这也可以说是世代更替,“纸质”到“电子”的转换会实现。然而是选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籍,读者只能自己去选择吧。
关于电子书与纸质书的争议,想必当下已经没人再说电子书的坏话了,就像在时间的检验下,当年砸机器的工业革命中人已经不再砸机器了,而是自己成为工业革命发展的受惠者了。如今,人人都感受到了电子书的好处,并且阅读电子书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尤其是对于很多经常需要外出的人来说,电子书解决了轻便上阵的问题。
那么,电子书与纸质书的战争,横亘其中的读者和作者又将如何呢?电子阅读的发展和纸质图书的缩减,作者受到哪些影响?日本新潮社对芥川奖作家平野启一郎进行了特别采访,作为成功跨越纸质书和电子书界限的的日本作家,他对书籍媒介变化提出了有趣的日本式经验。
平野启一郎 Hirano Keiichiro (1975— )日本新生代杰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音乐人。23岁时凭借小说《日蚀》,一举闻名日本文坛,荣获第120届芥川奖,被誉为“三岛由纪夫转世”。此后笔耕不辍,作品在日本和法国获奖不断,已先后被翻译成法语、阿拉伯语、瑞典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其小说写作融合日、欧风格,主题贯穿古典和现代,情节曲折离奇,打破传统叙事手法,以视觉描写的奇幻和哲理思辨的深度著称。精通古典、摇滚音乐。在日本乐坛有“速弹名手”之称。关心时事,热心媒体活动,是当代日本文坛最具话题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日蚀》、《一月物语》、《无颜者》、《高濑川》、《徒有形式的爱》、《剧演的终章》等。
平野启一郎处女作《日蚀》曾创造新人作品狂销 53 万册纸书销售记录,而后其争议之作《无颜者》则是在
出版
当年进入日本亚马逊 KindleStore、乐天 kobe、honto 年度电子书下载总榜前 20,单月下载量突破 10000 次。借此,日本新潮社对平野启一郎进行了一场采访。平野启一郎会如何用自身的经验,谈论写作者在电子化时代遭遇的冲击:电子化时代的作者如何写作?图书的定价到底该如何才合适?以及,到底该如何去看待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之间的区别呢?电子书又该如何发展才能弥补纸质书所具备的优势呢?
以下是访谈实录:
日本新潮社专访平野启一郎:为什么书价越高越好?
关于电子书籍的情况,我很早的时候就听说了。说实话因为有音乐的例子,也就是从 CD 时代到下载时代这一情况,所以我还是挺早就考虑到了书籍迟早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所以,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的争论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当然也并不是说纸质书就会消亡。与美国的书籍相比,日本的“文库本”可谓是相当便宜,纸质书的优点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考虑市场的容量范围到底在哪里时,从长期来看还是趋向于电子书吧。对于这点我很早就开始考虑了。
我是“ CD 世代”的人,经历了音乐从唱片转向 CD 的人。那个时候,坚持认为比起 CD 绝对还是唱片更好的人非常多,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 CD 成为主流。到了从 CD 到下载的时代,认为 CD 音质更好,搞不清 Mp3 音乐优点的也大有人在,结果还是进入了“下载时代”。
对我而言,书是静距离的一种存在。即使音乐一直被播放着,书还能按照我的内在节奏被翻阅。虽然两者有区别,但是从长远来看,书还是会向音乐的变化趋同。
例如想象一下 20 年后自己的房间,大概 CD 的架子已经消失了,大型的音乐播放设备也消失了吧。按照这样的情况去想象,那么纸质书还能一整摞的占据多少空间呢?我个人自然是因为职业的关系,必须有一定数量书的书架。可是考虑普通大众的生活时,我不认为如此巨大的书架会在其房间继续存在。当打开书包时,考虑里面放入什么,大家都放入钱包、各类卡、手机等,体量大的书都拷贝进终端设备再放入包里。对于人们是否会想着把体量巨大的书放入包里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不会吧。
另外,我之前很早就说过还是不要使用“电子书籍”这一名称比较好。使用“电子本”这一名称不是挺好吗?因为“○○本”这种名称在日本有历史渊源,例如有“黄封面本”“圆本”“文库本”“单行本”以及“色情本”之类的名称。(笑) “○○本”是日本民众长期都在使用的,而且是在日本出版史中一直存在的名称。因此,“○○书籍”其实是一种非常生硬的名称,例如“黄封面书籍”、“色情书籍”之类的词,基本都不太使用的。
在“纸质”与“电子”的争论中,总觉得“纸质本是很好的,电子书籍如何呢”这样的语言有一种违和感。“(电子)书籍”这一词语总是混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生硬之感。所以,索性就叫“电子本”不是很好嘛?
很多人建议我做些商业活动,我回复说如果是谁都不做的商业活动的话就算了吧。其实就是人对单向的过剩信息丧失了兴趣。反言之,那么在双向交流,即双向参与这一方面就会有生机,例如类似 nico nico 视频的节目,电子书籍方面也会出现任何人都能在任何一页写入文字的系统。如果能这样,就会出现有人在某本书的某页写下“感动”之类的文字,海量的文字就会涌现。又或者是本研究书,如尼采的一本书,在其中的某页,有人会写下书中句子的引用原典等,如此一来研究者把这些大家写入的内容整合,就会形成一个研究成果。
就我自身而言,我是很乐见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觉得自己的书稿被这样使用,感到不快的现役作家也大有人在,但是我想公版书其实是可以如此共有的,例如大家都想读的古典作品,普通人写入自己的感受等,如在森鸥外的作品中写入“啊,森鸥外的作品真是好有趣,想试着读一下”之类的文字。
我觉得这样会有一种气氛活跃的感觉,如此一来,知识的共有以及与其他新的读者的联系就能建立。另一方面,认为“世界上有如此多的名著,为什么非要读新的作品”的读者也会在其他的意义层面上出现。即使是这样,这其中还是会出现一定想要读新作品的人,这种说服的力量必然能给现役的作家带来一些什么。也就是说,在这个领域会诞生与文学不同的事物,对此我认为应该请读者去学会接受。所以我并不是一直用过去的风格创作文学作品,而是想着应该去写现代人的生活中变化的事物。
现在,许多作者会以某种方式学习读者翻开精装书的封面后阅读的进度,写作的文体也会选择合于书籍的尺寸,也会进行修改,在视觉呈现上也会有所考虑。总之现在基本是会这样的情况。如果将来因为电子书界面的问题,书的页面尺寸出现变动,至于这些会产生怎样的效果,那就必须对书写进行重新思考了。
《无颜者》讲述了一对在交友网站结识的男女,为了满足自身和他人的欲望,将自己的私生活照片和影像在网络上传播,得到了巨大关注和点击量,成为“网红”。之后开始混淆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之间的关系,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件。该小说在日本一经出版便成为当时日本文坛最具话题争议的作品,并在读者中形成了两派,并在网上掀起了话题的对战。同年更是进入日本电子书下载总排行榜的前 20,单月下载量突破 10000 次。
在我看来,纸质印刷的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纸与墨的雕刻之物。具体而言,一册册去观察的话,虽然无法得知油墨的量,但是几万册的话,可知一定体量的油墨是需要的,且它们被纸张所承载。以微观的视角来看的话,就会觉得像某种真正的雕刻一样。当书籍进入电子化时代,书到底变成了什么?我多次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现,还在纸质作品中使用类似雕刻线方式分段,只是读者谁都没有理解我这一做法。(笑)但是其实我觉得这很重要。毕竟油墨有物理的重量,和电子比特单位是不同的。空白的一万册书与印有油墨的一万册书比较,一定是后者更重。可是这种重量,在书籍被电子化之前大家也没有明显感觉。
比起电子书籍,纸质书更好;比起纸质书,电子书籍更好。其实这种比较性评价都是因各自特征变化的。虽然,我不能说到底是哪个更好,但是对这个问题还是必须要进行思考。虽然这与我三年前的观点没有改变,“电子本”的问题,总之要好好思考,因为这将会成为一个很重大的事物。
对于最后,书到底占有多少比例,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结果论。记录声音的黑胶唱片是很重的,最近作为高级唱片却复活了,类似出现了认为比起 CD 的话这个更好,比起下载的话这个更好的现象,这种回潮的状况也是有的,这就像一种进程中的摇摆。当然还是要将此作为一种现状去审视,可是从巨大的世界观点来看,电子化的趋势是不能摆脱的。
我基本上对书的定价趋向便宜会感到安心,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基本是不存在的。即使我的作品《葬送》卖 1 日元,也不一定绝对能卖出 1 万本吧。反言之,《葬送》《决口》每册分别定价 2000 日元,两册则是 4000 日元。即使如此,仍有二、三万的读者来买这书的上下卷,对于这一现状,我觉得是必须好好思考的。
再换言之,这些书被做成“文库本”,定价便宜后就能一定能卖得好吗?我觉得也并不一定吧。如果自己的书变便宜了,卖的册数才变多了,自己不是也会难过吗?所以,有时文学作品的价格贵也是有其益处的。真正喜欢书的人其实对于买书是有支付的心理准备的。虽然他们可能有经济上的问题,却令人意外的还是购买了。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还是不要自以为是比较好。
我觉得作家和读者完全不用逼迫自己,明明纸质的更容易阅读,没必要傻傻地让人一定去读电子书籍。作家也没必要感受到压力而一定要说和纸质书绝缘。遵从自己的内心想法,可能某个时候自然的阅读方式就改变了。这大概就是我反复强调的,从长远来看,这也可以说是世代更替,“纸质”到“电子”的转换会实现。然而是选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籍,读者只能自己去选择吧。
本次推送的文字与视频由听道讲坛的好伙伴浙江文艺出版社提供,由邵劼翻译。
听道讲坛,为思想而设。
少数人知道的,让更多人听到。
传递新思想,传播新观念。
#日本
#日本作家
#平野
#启一
#为什么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为什么首本小说要与番茄签约?
0
6010
huangqiang712
2023-07-11
休闲分享
为什么你的执行力如此薄弱,原因何在?
0
4346
认知老师
2023-07-25
写作交流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
11
9135
乄iǎoシㄨī
2023-08-09
休闲分享
**日本
0
2451
donghaoran
2023-09-23
写作交流
为什么有些人随便怎么写都行,有些人却分文不挣?
0
3198
qq814509843
2023-12-11
写作交流
重生文的套路差不多,为什么读者就是喜欢?
0
3327
过界自己
2024-03-07
写作交流
你为什么一直扑街?可能是这两点没有做好
0
2565
野爹
2024-04-28
文化新闻
网文影视化为什么都偏爱古装题材?
0
4103
写手发布
2024-05-08
文化新闻
霸总小说火了10年,为什么还在闷声发财?
0
6931
写手发布
2024-07-25
写作交流
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网友:写了一百万,才挣了三万多
0
3392
写手发布
2024-07-26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