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为什么中国缺乏关于战争的历史书写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4-25 16:41:03
2280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2018年3月31日,清华邺架轩书店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读书沙龙,对话嘉宾一位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旭东,另一位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世纪文景/上海人民
出版
社,2018年2月)的作者李硕。李硕,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目前在新疆大学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和边疆民族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沙龙速记稿节选、整理。
为什么研究古代战争?
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是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具体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实,整个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区别不大,火药兵器没有普及之前,步兵、骑兵基本作战都差不多。那么,我为什么研究这个题目呢?因为,我搞不清楚,中国古代打仗是怎么打的。我小时候电影、电视剧不太普及,关于古代打仗的认知是听评书听来的。那会儿觉得古代打仗好像是两边排兵布阵,然后各自出来一员大将,骑着马,大战三百回合,有时候一天打不完,第二天接着打,终于一方把另一方斩于马下,赢得一声号令,蜂拥而上,基本都是这种叙事模式。
侯旭东:不光你这么理解,我应该比你大几岁,我理解的战争也是这么打的。我也是从小听评书长大的,我们也很少问战争怎么打,虽然我们历史研究经常碰到战争问题,包括我自己写论文,还专门统计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多少次,出了多少兵力,但是也没有考虑过战争怎么打。我看除了演义小说,就是《上下五千年》一些故事里会讲的比较详细,但是这可能都是演义版,不一定真是仔细讨论、研究过战争的问题,你这个问题,其实是突破前人的问题。
李硕:关于中国古代战争还有一种叙事是非常神秘的。八卦阵、青龙阵、白虎阵……就像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表演一样,有人指挥,这都是我们传统的叙事模式。我什么时候有点产生怀疑了呢?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勇敢的心》,你看影片中的冷兵器战争,骑兵怎么打步兵,跟历史演义小说讲的是完全不一样,视觉冲击力大,而且给人感觉很真实。我看了电影之后,开始想研究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读硕士、博士,没有正式做这个题目,但是看了西方人写的古代战争的历史。西方这方面确实比我们发达。凯撒打北方蛮族写了《高卢战记》。高卢就是现在的法国。大家觉得现在法国发达,但那时候都是野蛮人。后来,罗马内战,凯撒又写了一本《内战记》。不只是凯撒,还有古希腊、古罗马的军事将领和战争亲历者,他们都是史学家,写了很多书。
我看他们的书,感觉他们描述的战争:第一,不像我们想象的神秘、花哨;第二,操作性和视觉再现性非常强,他描述具体战场环境,山在哪,河在哪,敌人有多少、什么方位,我军多少人、什么方位,而且我军分成几个方阵,敌人哪几个方阵,分别谁对着谁,战争开始之后每一步怎么进行,向左挪一下,向右挪一下,骑兵什么时候冲出来攻击步兵,这些写得非常详细。但是中国古代比较缺乏这么详细的战争记载。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如果熟悉历史的同学知道,《左传》对于战车打仗,写得还比较详细,有点像凯撒的《内战记》,画几个图,当时几个军队在什么方位,谁先进攻,谁怎么运动,能够把这个过程记载再现下来。但是《左传》之后再也没有,《史记》对战争的描写也很少,甚至是最经典的,之后开创了西汉王朝的垓下决战,也没有详细记载。所以研究生期间我就想把中国古代的战争作为一个研究,或者努力再现的对象。
这个确实难度很大,因为正史记载很少,民间的演义文学又渲染和变形太多,而且这种变形和渲染一直在继续。明清时期有《水浒传》、历史演义小说,后来变成武侠,展现的都是奇奇怪怪的招数。所以我这个研究一定程度上为了支持这种复原和再现。
中国古代为何缺失战争书写?
侯旭东:其实中国古代战争非常多,为什么我们在传统史书里(除了《左传》),真正记载的又那么少,包括兵书,我们流传下来的也不多。你怎么想?
李硕:我专门思考过,但是这本书里没有专门的篇章去写。为什么西方人能做到这么详细的记载,我们中国做不到?从源头上说,《左传》是有的,那春秋时代为什么有?我的想法是,因为春秋是贵族时代,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贵族,他有文化,他也得打仗。贵族很大程度就是武士,欧洲中世纪叫骑士。春秋时代的贵族也有骑士性质,所以能文又能武,但是都干不太好。这些人打仗的时候,也是各国贵族带着自己的战车和属下的百姓参战,他们是打仗的主体。而回来之后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的,也是这些贵族,他们毕竟亲历过,所以知道。可惜的是,我们从战国开始搞变法,人才就专业化了,文臣就专门练习治国安邦,写点文章,武将就专门去打仗。但是那些武将都没有文化了,很多人不识字,你让他自己写,他写不下来。文人有文化,他能写,但是没有上过战场,这是中国比较古老的职业分工、文武分工导致的局面。而西方有战记的传统,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分工。这可能是中国和欧洲西方文化传统上很大的不同。
侯旭东:你讲的当然有道理。特别像罗马,罗马出征的将军是临时任命,实际上他有文化,原来有别的事儿。另外罗马皇帝经常亲征,所以不少皇帝死在战场。中国皇帝能打仗的人,除了开国皇帝,非常少,后面像清朝的皇帝,某种意义上有骑射传统,其他朝代我觉得基本上就不行。除了这个之外,刚才李硕讲的文武分工,这个可能出现的比较晚,其实汉代的时候,将军还是临时性的职务,经常会用郡太守或者九卿出征,所以还是文武兼备,台湾有学者专门写过汉代的官员形象,文武兼备。除了文武分工,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和儒家传统和道家传统有关,他们比较反对战争,不愿意写战争,“兵者,凶器也”,如果太渲染战争,对他这套思想传播可能会不利。我记得有一个学者专门写宋代文章,大概西夏和宋打仗,北宋实际胜利了,但是大臣给皇帝上报时说打败了,就是骗皇帝说,战争很危险,战争是失利的。所以,这些士大夫自己的观念不但对当时政策有影响,甚至对当时历史书写也有影响。比如《左传》那个时代到汉代以后,儒生把持了政权,然后他们掌握了历史书写,恐怕在这个问题上会有一些思考,或者影响当时的书写。但是其实这个问题不太容易说清楚,恐怕很多因素都会起作用,这也是我自己问你时想到的一点可能性。当然这要论证起来可能得再写一本书,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李硕:侯老师说的问题确实也很重要,中国正式的文武分家,可能要到唐代的科举制,因为考科举出身的人,就没有通过战争得到锻炼的可能性。但是科举普及之前,其实还是有一点文和武都搞一点的机会,但是这种背景下也没有产生反映战争特别详尽和具有操作性的作品,所以一方面是职业分工,另外有文化根基的东西。儒家思想肯定也有很大的影响,这还是需要学术界继续把这个问题挖下去。
侯旭东:我补充一下,清华历史系老前辈雷海宗先生专门写过一本书叫《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他认为中国东汉以后就成了无兵的文化,不重视军事、武力这些,这种现象恐怕是有一点。你看到魏晋南北朝以后,其实战争很多,但是武将的地位很低,这个传统恐怕是源远流长,到隋唐、宋代恐怕也是,只有到北方民族建立了政权,地位会高一些,在汉人统治下都不太受重视。
战争≠军事:历史研究的另一视角
李硕: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研究战争的不太多,原来习惯叫军事史。其实军事和战争有重合性,但不完全一样,为什么呢?战争就是要打仗、死人,但是军事是国家维持军队一整套,主要是制度方面的东西,和平时期也有军事,因为得养军队,得训练。而历史学者研究军事史比较多,比较侧重制度方面,尤其和平时期,因为和平时期才讲制度,真正打仗时期有点顾不上,仗越大越顾不上。如果天下大乱,就没有什么制度。什么征兵制度,抓就行了,看到壮年就可以抓,粮食也不用通过后勤,老乡家谁有,为军队做点贡献吧,就拉走了。所以战争和军事不一样,军事主要展现制度层面的东西,战争涉及到和人有关一切方方面面的东西,都在战争中有所体现,都在影响战争。所以,我觉得战争史研究不光是研究打仗本身,也是一个观察角度,就是我们怎么看待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我们的学科研究划分成条条块块,互不来往,但是通过战争视角会发现它们都在互相影响,都是一体的。
比如研究人类社会或者历史,最简单的,政治、经济、文化,但是研究战争会发现这些因素都在起作用,本来战争就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家决定打仗或者不打仗,和政治联系非常紧密。有时候一个王朝本来不想打,但是各种矛盾解决不了,发生内战了,那这是对政治直接的影响。可能出来一个统一战争,出来草莽英雄,把别的草莽英雄消灭掉,又重新建立一个王朝、新政权,这就是战争对政治最直接的影响。其他的经济文化也是,因为战争需要后勤补给,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但是战争本身会带来新的科技手段,原子弹、飞机都是战争发明出来的。所以战争、经济都有非常复杂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这是我们原来研究历史学科大家很少关注的一个方面,原来分得太细了,分成不同领域,但是没有想到这些因素都是互相影响,都是可以放在一块研究的。这我倒是觉得是战争带来的新的历史观。
侯旭东:李硕讲到战争应该作为研究历史的一种视角,这个非常重要,在我们传统中国史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军事史、战争史基本都是军科院的人来做研究,一般都当作背景,像研究政治史就讲结果,对过程不太讲,而且对战争的意义更不太重视。因为受我们经常接受的观念影响,觉得经济和其他方面更有决定意义,不会把战争的作用看得太重。但是实际上我们完全不能轻视战争,当然不一定是一场战争。有时候一场战争也起决定作用,像淝水之战很重要,本来前秦军队整个规模、气势都很强大,如果一旦胜利就又南北统一了,但是时机把握不当,而且战争中有偶然因素,前秦溃败了,等于挽救了东晋,把分裂局面延迟了。
其实长期的战争在历史中作用非常大,韦伯在《儒教与道教》这本书里专门讲到,他认为中国最理性化的时代是战国时代,那几百年的战争逼迫各个国家改变自己,为了生存必须要在制度上做各种各样的变革,等于促进了制度的变化。这个说法非常重要,所以后来开启了西方学者研究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的变化。其中有一派学者非常重视战争的作用,特别是英法、三十年战争等等,长期战争造成的财政压力,迫使他们财政上、制度上改革。银行的发展,君主和金融家关系的调整,还有制度方面的调整,一系列偶然因素加在一起,等于促成了近代西方的形成。这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观察角度,也从侧面帮助你进一步认识战争的作用。
韦伯说:“近代欧洲是历史上不凡的例外,特别缺乏一个和平化统一帝国的人物。”其实大一统在他看来窒息了合理化的发展。然后说:“存在于各战国诸侯相争时代的理性化驱动力,在帝国统一或者不复存在,原因尚不只于此。”其实又强调了战争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而且是长期战争,不是一场决定胜负,大家要活下来必须逼着你,就像商场上的竞争一样,职场上的竞争也是你死我活的,其实会促进大家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战争也是这样,它的作用其实我们不能小视,但是过去历史研究中常常会忽视这些东西。
李硕的书恐怕会刺激大家,带领大家从新的角度或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战争的研究,包括这本书第三部分讲到战争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其实就是跳出具体战争讨论国家制度,还有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其实都是很重要。
李硕:侯老师引用的韦伯这段话,我印象中好像有些学者也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进行过归纳。比如他们讨论,为什么欧洲西欧最先走进了近代化、现代化、工业化,然后去殖民全球,把全球带入了现在这个时代。有人总结这个根本原因,可能因为那会儿欧洲是小国竞争,不是大一统,所以都争着胜过对方,所以争着要造船,开发海外的新大陆,抢金子、抢银子,抢各种东西回来,要发展商业赚钱。这可能是欧洲带领世界走向近代的因素。
从这个方面来讲,战争带来的思考很多,包括中国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博弈,社会的进步和变迁,是非常明显的。来源:澎湃新闻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原创文学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