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越是人人写作 越要深度阅读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4-24 12:17:18
2211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写作不再奢侈,但写作的基石——阅读与思考,仍然像一片少有人行的荆棘地,当下写作量之巨大要与深度阅读、深入思考相协调
问答网站“知乎”上有一个很热门的问题,题主问:“为什么我一年读了200多本书,但还是感觉没什么长进?”题主还列出自己的阅读书目,其构成显然参考了各大网店排行榜、各种媒体新书榜以及不少名家推荐的各学科经典著作。要让我回答,读了那么多书却自觉没啥长进,主要原因在于只是“阅读”了这些书。思想的进益,来自于“深度阅读”而非仅仅阅读。
何谓“深度阅读”?相对于浅阅读,深度阅读的目标不限于获取一本又一本书的知识,而是通过阅读与思考,建立个性化的知识谱系,并由此获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经过深度阅读的训练,当你放下书本,重新面对世界时,所有通过阅读获得的资源都将变成你探索与理解世界的工具。简单地说,你把书读“活”了,书就会一直活在你的生命里,而不是只停在书架上。
一旦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获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任何一本书都可以成为丰富你知识谱系的新入口。比如一本畅销书,你不用担心它肤浅可笑或是充满谬误,因为一来,你的知识谱系可以帮助你用同领域的其他书来匡正其中的知识性错误或耸人听闻的观点;二来,你还可以从其畅销中看出当下社会精神状态的诸多征候。要知道,人类的知识高峰只是给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石,而想看清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还需要融合各种知识,给自己铸造一副量身定做的眼镜。
深度阅读在形式上要求实现一个闭环:阅读—思考—言说—写作。这四个环节当中,思考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存在读者脑海里,无法测量,而把思考表达出来,则可以接受其他读者的检验。因此,表达的环节至关重要。之所以将“表达”分拆为“言说”与“写作”,是因为两者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与表达伦理。当我们讨论一本书时,可以无所顾忌,可以攻其一点,可以散乱无章,追求思维火花的碰撞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头脑风暴”。而写作本身就是对阅读及讨论触发的万端思绪,做一次整饬清理,反过来迫使自己的思考更加条理化,表达更加清晰化,甚至有叙事与文采上的追求。孔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写作的好坏决定你的思考能否由近及远地传播,让更多人看到并挑战你的思考。经受得住质疑与分析的思考与结论,才是一次深度阅读的终点。我们从小都听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倘若仅仅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那么这句格言的确快要过时了:现在有很多手机应用可以随时拍下你要的段落,还可以字符识别一键分享……而放在阅读—思考—言说—写作的闭环里来看,这句话有了新意义:动了笔墨,才算真正读了书。
可是动笔写作又谈何容易?今年是沈从文先生逝世30周年,一些相关传记或回忆录往往提到沈从文在大学里教写作的事。沈从文一口湘西话,从来不是口若悬河之人,我听过他的讲演录音,并不好懂。他在西南联大教“各体文习作”与“创作实习”,虽然大作家只教出一个汪曾祺,但1980年沈从文访美,到处都有西南联大的学生出来认师。沈从文教作文课,“用笔的时候比用口的时候多”,他会在学生作文后写比原作还长的读后感,也会让学生去看中外作家写过的类似作品,实在没有,他就自己写一篇同题文章给学生示范。现在很多大学都开了创意写作专业,也很流行聘请驻校作家,但还有没有作家兼学者肯像沈从文那样,像手工艺人似的打磨普通学生的作品,帮助他们跨出写作的第一步?
基于技术的发达、社交形态的变化,中国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人人写作”的时代。古人讲究“敬惜字纸”,每一个字落在纸面,都是了不得的天人相通的大事。对比如今公车上地铁上年轻人的十指如飞,中国每天产生的文字简直无法计数,光是网络小说和各种公号的字量,就足以“秒爆”现代印刷术出现之前的文字体量。写作不再奢侈,但写作的基石——阅读与思考,仍然像一片少有人行的荆棘地。其结果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大量文字,很多是未经思考的情绪化表达或转发。写作量之巨大有待与深度阅读、深入思考相协调。
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呼吁了这么多年全民阅读,必然包含着对深度阅读的期许。“不动笔墨不读书”,重点在于用写作倒逼思考的深入,再上溯至阅读的开拓。与此同时,深度阅读也是对书籍的挑战,一本知识与智慧含量不足的书,大概是经受不起“阅读—思考—言说—写作”这个闭环的考验的。从读者的写作来影响作者的写作,给书籍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这样的全民阅读才会是有效的阅读。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休闲分享
媒体约稿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