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经典的“阅读”与“悦读”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4-23 13:59:50
2428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曾经在一部电影中看到:地球面临毁灭,两位正在与飞船一同走向生命最后时刻的宇航员,竟然在云淡风轻地谈着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以及他们想读还未来得及读的书籍。这个细节令我回味良久,尽管每天都在创造奇迹,但面对大自然无边的伟力,人类依然显得势单力薄、不堪一击,我们可以凭借什么样的文明成果在浩瀚宇宙间彰显人类的尊严?两位宇航员想到的是文学。这当然是编导个人的见解,但也促使我们思考:文学经典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有多少现代“读书人”很少再读这样的书?
我们与文学经典的相遇可能要远远早于对阅读能力的拥有,小时候背的唐诗、宋词,听的童话、寓言,文学经典在我们对自己的名字还相逢不相识的年龄,就一直悄悄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而大多数人长大后与书结缘也往往是因为文学经典的“诱惑”。可是,当我们真正走进校门成为“读书人”之后,我们与书籍的关系却渐渐发生了变化,或者说考试这只魔棒轻而易举地把浩如烟海的书籍清清楚楚地分成了“有用”与“无用”两类,而大多数文学经典毫无悬念地成为“无用”之书。在“硝烟弥漫”的中学时代,当我捧着《三国演义》《红楼梦》读得津津有味时,曾经被很多人视为不务正业、不够时尚。与我有相同经历的人恐怕不在少数,也许有些人经受不住各方压力最终放下了这些“无用之书”,但也有些人却因为一时倔强而与文学经典结下一世情谊,我很庆幸自己成为了第二种人。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它的无用。”文学经典在历史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培育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果在一个宽泛的意义上来解读圣人的意思,或许可以理解为:必要的知识和法律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但唯有艺术能成就一个完善的人格,那些在考试年代被归入“无用之书”的文学经典不恰恰就是艺术的载体吗?就拿藏着无数中国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人格精神、哲学精神、美学精神的中国诗词来说,无论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如何变化,诗词作为一种永恒的心灵书写,都能成为现代人从祖先那里获得启发和鼓舞的重要源泉。“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琐碎的生活会因诗词而变得意味盎然。有诗词做伴,你会懂得“景点”与“风景”的不同;你会发现所有的憧憬、彷徨、忧伤、喜悦都有人和你分担;你也会发现许多人曾经比你活得艰难一万倍,可他们依然能潇洒地说一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尽管我们无法提供一个量化指标来说明读多少部文学名著才能成为一个心灵强大的人,但在瞬息万变的碎片化时代,那些凝结着无数前人智慧的文字对于健全人格、启迪心智、丰富灵魂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提到《堂吉诃德》的时候,西班牙的一位文化部长曾说:“对这本书最好的献礼就是去读它。”其实,对任何一本书表示敬意最好的方法都是去“读它”。然而,相信不少在大学讲授文学课的教师都和我遇到过一样的尴尬,尽管软硬兼施地要求学生读原著,尽管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文学史教材和原著就如同菜谱与菜肴的关系,但是几千年的文学史讲完了,一本原著也没认真读过的学生大有人在,在他们看来,把教材里关于这部作品的文学常识、分析评价读了、背了,就足以应付考试了,还有什么必要去逐字逐句地阅读原著呢?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即使有阅读的愿望和要求,却往往耐不住性子,对大部头的文学名著更是望而生畏,最后不得不以求助百度或看影视作品的方式代替阅读。不难看出,这种看待文学作品的思维定式和阅读障碍仍是应试教育的残留,而它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书还是那些书,读的人却少了,能把一部作品分析得头头是道的人多了,能从中感受到美的人却少了,久而久之,本该与我们心灵相通的文学经典就难免只剩下一个个逐渐被岁月风干的名字。试想若是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对本国的文学经典都没有真正读过,又怎么能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意识呢,而文化传承恐怕也就成为一句口号了。
如果我们仅从“上学”这个义项出发来看待“读书”这件事,那很多人的读书生涯可能在走出校门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事实上,不再读书的“读书人”的确大有人在。形成于学生时代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时值第23个世界读书日,我们是时候在中小学阶段做些改变、做些调整,让孩子们在一个没有功利色彩的氛围里始终保持“读者”身份,“悦读”经典,用心灵去体会字里行间的美与真,从而成为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真正的受益者与传承者。就像世界读书日的宗旨所期待的那样,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