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白岩松:为什么《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
[ 复制链接 ]
萧盛
管理员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72
好友
5241
回帖
3万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40118
发表于:2018-4-18 10:34:23
25031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主 题:《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
时 间:3月24日
地 点:乌镇雅达国际健康产业园
嘉 宾:白岩松 节目主持人、记者
阳春三月,“乌镇文化讲堂”请到主持人白岩松,他演讲的题目是“《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五千字,八十一条,《道德经》是全世界各语种译本加起来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使用过出自于它的只言片语,比如“天长地久”“出生入死”“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白岩松自言是“《道德经》的志愿者”,事实证明他是个很好的导读,带领我们亲近《道德经》的世界。
与《道德经》结缘,要先从读《曾国藩》说起
读书有的时候就是这样
很多细枝末节都忘了
但是它已经牢牢塑造了你
我是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这要先从《曾国藩》说起。
二十四岁,我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这就坏了,采访无数大家。采访半年之后,老天眷顾,幸运地碰到一部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时间读完,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1993年,从此放下。
一隔二十四年,去年春节前后,重看了一遍《曾国藩》。发现大部分情节居然都忘了,但是那部书里相当多的价值观已经成为我的价值观。读书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以为很多细枝末节都忘了,就像没看过这本书,但是它已经牢牢地塑造了你。
曾国藩大半辈子有几次重要的学理转变。那时候的文化人没有不是儒家的,所以曾国藩由儒入仕,官至四品,但是在京城“居大不易”。后来他开始一生中重要的转变——办湘军,开始由儒家转至法家。就有了“曾剃头”这样的说法,一切都是从严,只为结果,不考虑过程。结果屡战屡败,屡屡攻不下太平天国总部,心灰意冷,一次又一次跳河自尽被人救起,还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恰巧这时他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闭门不出。就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他重读老子《道德经》,豁然开朗,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或称柔韧)的道理。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事业巅峰。
这是曾国藩由儒到法再到老庄的人生故事。对于我来说,则或许是二十四岁读《曾国藩》时隐隐约约有过这样的印象,但不记得了;又或许是某种偶然或命运,我在三十六岁左右,走进了《道德经》的世界。
成名太早,对我来说不见得是好事。我做过一个比喻,成名太早犹如楼起得太高却没支安全网,越高越危险。如果把持不住,就会向另一方向转化。我到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困惑很多,其中两个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经》里得到了最浅显和直接的解答:第一,私和无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你得到了各方的赞誉,或者说你得到的越来越多,满了,怎么办?
《道德经》说
“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它有点像巴赫的音乐
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
《道德经》里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我翻译成“无私为大私”。
做新闻节目的,稍一不注意就会去揣测“二老”——老领导、老百姓。任何揣测都相当于下注,不一定会赢,风险会很大。怎么办?当我看到“因其无私而成其私”时豁然开朗——一切都不必去考虑,做你该做的事情;当你真无私了,你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获取什么,你可能就安全了。从外在的角度来说,就“成其私”了。但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其私”、为了拥有什么,反倒是突然获得了某种解放。
十年前曾有记者问我,你做节目的时候是考虑老领导还是老百姓,想引诱我说老百姓。我的真实答案是:我从来不考虑,二者都不考虑。那位记者很惊讶,你连老百姓都不考虑?!我说我只考虑这条新闻该怎么做,当你考虑这条新闻该怎么做的时候,它就对了。当你不考虑很多因素——现在很多人做得很难,重要原因是,科长在猜处长想什么,处长在猜厅长想什么,厅长在猜部长想什么……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怎么做,可能更靠谱。
第二个,是对“满”的思考。可以给它翻译成类似这样的意思——水杯子满了,就再也倒不进任何东西,怎么办?
十几年前,那阵子我得到太多,又是金话筒奖,又是“十佳青年”等等诸如此类。老大哥刘恒,作家,有一次碰见我:哎哟岩松,如日中天啊!小心落山哪!我说大哥放心,我正在找一个地平线准备再升一回。
我关掉了手机,辞掉了主持,闲居一年去开发新节目。没有那闲的一年,我没有后来再往前走的动力和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与此有关:水杯子满了,再也倒不进任何东西,怎么办?泼掉它。你有没有勇气泼掉它?我们看计算器,不管曾经运算过多大的数目,想要再算“1+1”都要清零。因此清零是极其重要的过程,但是很难。
这两条让我满心欢喜,就一步一步往里走。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只能说,《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看着很复杂的,仔细一想非常简单;看着很简单的,越来越复杂。巴赫如此,《道德经》也如此。
道是中国文化非常本源性的东西
在中国,老庄是哲学,它不仅仅是人生的哲学,更要探讨世界运行的规律
为什么《道德经》会成为我的“生命之书”?
老子恐怕是一个最早有微博微信精神的人,五千字,八十一条,《道德经》就成了全世界各语种译本加起来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历朝历代多少人靠这五千字活着。
五千字特别好,我带研究生,两年的学制,起码要抄两遍《道德经》,一点不难。后来我发现,好多五十万字的书,五六个字就说清楚了,但这五千字的东西,越绕越绕不明白,越往里看,越能看出新意。
“生命之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不仅重要,而且你每一段生命历程总能跟它碰撞出新的东西。这也正是音乐比文字更容易与人相伴的原因,音乐是在文字停止的时候才开始,文字无法说清的时候,音乐才开始。因此你不同的年龄碰撞同样的旋律,你会感觉出不同的起承转合。“生命之书”一定要有这样的意义。小学生抄《道德经》,相当于成语、名人名言;二十多岁抄《道德经》,会觉得这里头有一些话挺有意思,很酷;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可能要解困惑;六七十岁的时候甚至变成养生了。你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与之对应。
《道德经》是什么?首先有几个点,最简单地给大家破译一下,不然不好说。
道是什么?写这个字,先写“首”,接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或者说思想、智慧。走之是行为。这个字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标志。
《道德经》分“道篇”和“德篇”。在我看来,“道篇”主要是有关大千世界宇宙运行规律的阐述;而到了“德篇”,是当你了解了相应规律之后,如何指引你的行为。那不正是“道”这个字的标志吗?知行合一不就在“道”这个字上吗?
一些大词儿全与此有关,道路、道理……更不要说道德。农民起义都要替天行道。在日本,喝会儿茶都叫茶道,一到了茶道就玄妙了。到现在为止,我没听人说过日本的茶好喝,但是都觉得茶道很高深。中国的茶很好喝,就没有成道。你看这“道”字一加,产生多大变化。
道是中国文化非常本源性的东西。过去,坦白说,很多朝代不太提老子和庄子。为什么?在中国,老庄是哲学,孔孟不是,你看,叫“儒术”。儒家是一种经世之学,与人交往,打交道,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它好使。但老庄是哲学,它不仅仅是人生的哲学,更要探讨世界运行的规律。
当我们四处吆喝成功学的时候,老子那儿说的是“功成身退天之道”
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
任继愈老先生说,《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看的书。我认为不是。我看了这么多遍,我觉得首先,《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看的,然后才是写给君子和圣人们看的,不是写给弱势群体看的。但是每一个人都该看看,因为除去探寻很多规律之外,《道德经》里有个最重要的东西是,它一切都是反着看。反着看是《道德经》重要的哲学方法。
首先,什么是道?这个大家最晕,道是什么?你可以想象成大千世界运行的一种规律。但是说出来可能就是错,因为老子上来自己也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说的这个道不是你们常说的那个道。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的开篇,但那个时候没有句逗,所以这十二个字还可以换个角度去解读。“道可道非常道”,你把它切割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件事情你说东他说西,这是常理;接着可以再升一个层次,世界万象看似对立的东西,却可以相互转化,可和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是所谓的“反着看”。
为什么说反着看?我得拿现在大家明白的词汇说。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什么?成功、智慧、有用、胜利、大、刚强,老子全是从反面说的。当我们四处吆喝成功学的时候,老子那儿说的是“功成身退天之道”——别在那儿呆着,什么事成了,撒腿就跑,别留在那儿。你看,跟我们现在的成功学不一样吧?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别那么聪明,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儿,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纯朴的东西就消失了。
我们喜欢塑造各种各样的英雄模范等等,这是应该的,但是老子不这么想。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就是不去说谁是贤人。这句话在我带孩子时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几乎没跟孩子说过哪个孩子非常好,因为你只要跟孩子说谁谁特别好,就会让他产生“我不好”的想法。“尚贤”就会产生这样的对比。
因此他强调大智若愚。包括他后来说,不去把很多东西标很贵的价格,否则人们就想偷盗它。黄金有什么用?我一直认为最贵的东西是最没用的东西。人们都想得到黄金,因为标价很贵,你说它真有什么用?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用。有和无也是相互转化的。
觉得辣的好吃,是这个时代很糟糕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为人们没有耐心和心境“味无味”
老子有几点是非常现代性的,他是人类最早的真正的平等的倡导者;他是女权主义者;他是绝对的理想观念、是民主的倡导者。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怎么这么现代的词给他?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老子是平等的,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的真正平等的倡导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会翻译的话,这样一听,天地不仁,拿万物都当一条狗。No,老子这句话是指,天地从来对世间万物、万人没有任何偏爱,在它面前,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是祭祀台上用草编的狗。老子的平等观超越现在的平等观,我们现在更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但是老子已经开始强调世间万物的平等,甚至都不是众生。他赋予了一切以生命,这是不是最高的平等?
如果光在这一处有这样的解读,你可以说是瞎翻译,但是不止一次,后面还有类似的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什么意思?他说天之道,不亲近世间任何人,因为它平等对待。奇妙的是,最后不仅仅是善良,还包括了解规律和尊重规律的人,是更容易得益的。你看他再次强调天道不亲,平等吧?
老子还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东西最接近道,排第一的是水,排第二的是婴儿,第三就是女人。《道德经》里不止一次用性——男性、女性,去形容道之运行,他始终认为女性高于男性。他说最后真修理男人的,不都是女人吗?这里我就不好去说了,直播容易误读,大家去找文本。他是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
老子还是民主主义者。他强调的是无为,别整事儿。这里我要解读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大家一提到老子就是“消极”“无为”,是吗?《道德经》里有重要的九个字,叫“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味无味”,味道的味。岁数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爱吃青菜,不愿意喝白水,觉得没味道。愿意吃肉、糖、可乐。年轻了,辣的,现在全中国人都吃辣的。觉得辣的好吃,是这个时代很糟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辣的也挺好吃的。那为什么说是糟糕的标志?因为人们没有耐心和心境“味无味”。顶级川菜没有一道辣菜,奇怪吧?川菜的标志——清水白菜,是把所有的味道做回到无味的状态。到了我这个岁数,能喝出水的好与不好了,就爱吃好吃的青菜,肉的味道反而淡了,这个时候你才明白“味无味”的含义所在。
当你说“大”好的时候他在强调“小”
当你强调刚强的时候他在强调柔弱
当你强调“我要上”,他强调的是“要下”
回到他的“事无事”和“为无为”。无为不是不为,人世间的“为”是刻意的、故意的、努着的,以百米冲刺跑长跑的“为”和功利性的、目的性的“为”;老子反对这种“为”,他强调的是“为无为”,别刻意,顺其自然。
说到自然,大家不要仅仅理解成大自然,要比大自然还要大,是自然万象这样一个概念。所以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还不是最高的,道法的是整个世间万物运行的这样一套规律。
“为无为”,他这是在说给统治者听,他要强调民主。《道德经》里有很多类似的话。比如他会强调,当领导的,分成四等,最高的领导,大家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排第二类的呢,受人尊敬;第三类的,害怕他;第四类的,骂他。老子很高,他觉得最好的是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运转有序,制度化、常态化,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他这里在强调某种民主的精神。你越使很多劲,越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他担心的是,有一天老百姓都不怕死了,还能拿死去管理他、吓唬他吗?民不畏死,你怎么办?在那样的封建王朝的时候,在战国时代,他看到太多这样的东西。所以他是民主的倡导者。
《道德经》里还最早体现出反战意识。我们找世界的典籍,像老子如此明确反战的有多少?老子在《道德经》里强调“兵者不祥之气”。打仗不是好事,万不得已打了,胜利了,悄悄地,别吱声儿,完了。他说如果胜利了还以为美,美了还高兴,那是因为原来是个喜欢杀人的人。所以他说“兵者不祥之气”,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他还有一个比喻:和平年代,马奔腾在原野上;战争年代,马死在战场上。他以此来比喻战争永远是糟糕的。最牛的是能不打仗就把这个事解决了。你说他是不是一个反战主义者?很多类似这样的东西。
我们今天很多倡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的东西,他全从那个角度去解读过。当你说“大”好的时候他在强调“小”,当你强调刚强的时候他在强调柔弱,当你强调“我要上”,他强调的是“要下”,他说“大国以下”,越下越能够完成真正的上。当然你不要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功利的厚黑学,老子不是这样的,他是在道、德的角度去强调。
很多名言出自老子
比如“出生入死”“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天长地久”
拉拉杂杂给大家描出一个懵懵懂懂的《道德经》混沌的状态,接下来拿一些条文再跟大家慢慢聊。但是请注意,第一,历朝历代经过考古,版本很多变化,到现在它的版本也不是明确的。另外,不同的人触碰它,感受是不一样的。再另外,相同的人不同年龄触碰它,感受还不一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就出现了。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当天下都知道美为美的时候,这本身是一种丑。天下流行红裙子,全中国的女孩全穿红裙子,这实在太丑了。它已经不是美了,变成丑了。这是第二阶段,发生了一次变化。第三阶段,开始感受老子更深的含义——所有人都在塑造那个美,于是把另一些没塑造成美的就塑造成丑。类似这句话老子还有“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我们在追随的和去追求的很多东西,不就是因为别人说它好吗,并不一定是我们内心真的认为它好。这种局面是丑是不善,还是善和美?这是这个时代非常让人担心的东西。
“天长地久”。有很多名人名言出自老子,什么“出生入死”“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第七章开篇的“天长地久”。他说天最长,地最久,接下来他解释了,天之所以长,地之所以久,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天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但最后的结果是,它服务的那些人总有生命周期,周而复始,而它本身反而最长最久。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自己,但是他成了最长的和最久的,所以他自然推导,包括圣人等等,最后“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非常重要应该记住的十个字。道是什么?道的运行是什么样的模式?都是从正到反,再从反到正。“弱者道之用”,就是说,不是一夜之间急风暴雨般的变化,而是缓慢的变化。但是“反者道之动”是改不了的,它用非常缓慢的一种运行方式,完成道的这种运行。你心里一下就踏实了。所以遇到所有的烦心事我都知道,这是不是最烦的?快奔好的方向去了。越是糟糕的时刻,越内心平静。越是别人认为你幸福,你得到很多的时候,我越有巨大的不安定感,因为知道它即将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清朝官员称呼对照表及官员品级说明
九周年你出运费我送书抢楼活动帖
祝凤凰和七七婚姻幸福,早生贵子
写手之家重建:有你们在家就不会散
写手之家2017年最新约稿函推荐
写手之家9周年庆【写作那些事儿】主题征稿
2016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半年榜揭晓
天下霸唱:受金庸小说影响大 不想过多涉足电影行业
粉丝经济掘金网络小说 小说成为中国娱乐界“香饽饽”
九年庆主题活动:萧盛与您分享写作那些事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