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让作家站着把钱挣了,是这个时代之幸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4-8 22:49:00
2444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去年11月8日这天,腾讯旗下阅文集团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股价在上市首日就突破一百港币,并一度翻番。
资本的嗅觉永远灵敏
,与其说资本看重的是阅文集团这家公司,倒不如说是看重的这家公司手中握有的
一部部作品
,以及
这些作品
在泛娱乐圈子里的地位
。
“有钱的”和“写字的”,这两种长久以来关联不大的人,在这一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简单来讲,我们可以把阅文集团看做一个
超大的IP库
,其中囊括了640万名作家和960万部作品,月活跃用户接近2亿(数据截止2017年6月30日)。以这些文学作品为依托,很容易就能构筑出对于影视、动漫、音乐、游戏等品类的想象空间。而以码字为生的网络作家们,越来越成为整个泛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动机。作家越来越有钱,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让作家站着把钱挣了,是这个时代之幸
一、作家与清贫挂钩的时代,没什么值得留恋的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作家都是甘于清贫的。这话分两头说,一方面,自古以来,卖文为生人的确跟大富大贵沾不上边,一提起作家二字,我们脑海中回想起的多半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点根烟,在书桌前或紧锁眉头,或奋笔疾书的样子。然而另一方面,说作家“甘于”清贫,这就有点埋汰人了,
谁没事会甘愿受穷呢?
作家普遍不富裕,这其实这是时代的无奈,哪个作家也不是生来就愿意清贫的。上文我用了“卖文为生”一词,这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都是作家的唯一谋生之路:作家写出作品交给
杂志
社、
出版
社等,获取稿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接着写下一部作品。
曾几何时,作家们自称写作为“爬格子”,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他们的工作状态:拿着钢笔在20行x20列的稿纸上写作、修改。直到现在,写成而又尚未发表的作品都被称为“稿子”,就是从稿纸一词中演化而来的。
在那个文化和娱乐、文化和产业都不沾边的时代,作家的收入单位是“千字xx元”,这一听就不像能致富的样子。
很多年来,大多数作家的收入只有稿费一项,少数混得好的,能够经常出版作品的作家,才能有一项更高的待遇——版税。只有极少数的作家,才能靠着稿费+版税过上富足的生活。
2009年,作家孔二狗曾以年收入115万元入围了中国作家富豪榜。当时有记者采访他,问他入围富豪榜有什么获奖感言,他直接说了两个字:“丢人”。年收入百万出头,也就是普通公司高管、金融行业中层的水平,中关村一条街就能出不只百八十个,居然腆着脸自称“富豪”?!别丢人现眼了……
这个笑话一样的往事,距今不到十年,作家这个行业的收入水平可见一斑。基本也就是在那一年,富豪作家孔二狗老师一头扎进影视业,把工作重心从当好一个作家,变成了当好一个导演。作家界的富豪,他无心继续当下去了。
连作家中的富豪都这么想,谁又有资格要求作家必须甘于清贫呢?
让作家站着把钱挣了,是这个时代之幸
二、“内容付费”是当下最好的内容提供方式,对你我他都好
自古以来,作家一直与清贫挂钩,细究原因无外乎三点:
1. 作品无法直接变现,需要通过出版机构将文稿制作成书籍、杂志等产品来进行售卖,这种复杂的流程会大大摊薄作家的收益,也会降低读者的购买欲,毕竟买书之前并不知道书籍内容,只能靠猜;
2. 读书是门槛最高的一项学习、消遣、娱乐方式,起码得识文断字,理解力达标,这就使得读书的受众天然会比影视、音乐、游戏、动漫等方式少;
3. 人们在读书消费和其他文化娱乐消费上的预期是不同的。比如说,50块钱看场电影,你觉得能接受;50块钱看场话剧,你觉得真便宜;50块钱看场演唱会,你觉得是中大奖了啊……但如果50块钱买本书呢?“不行,太贵了”,恐怕很多人会是这个态度吧。
在过去千百年中,人们获取知识,获取内容的方式经过了无数演变,从古代的私塾授课,到近代的纸质书、大学堂模式,再到现代的免费互联网方式,都各有优势,也各有弊端:互联网时代以前,解决不了传播面窄,传播力不足的问题;而免费互联网时代则解决不了内容庞杂,阅读低效的问题。
以上这种种问题,
在互联网“内容付费”的浪潮下,都得到了缓解,甚至是完全解决。
从传播方面,互联网时代触达每个用户的成本几乎为零,内容复制成本也几乎为零。一个作者把作品卖给10个读者还是10万个读者,他本人付出的工作量是等同的,但收益却大了一万倍。传播面窄,传播力不足的问题,从此不再是问题。
从用户方面,“内容付费”第一次把内容的决定权放给了用户。以往的出版体制中,出版社决定出哪本书,是由社里领导拍板决定的,没有什么用户调研可言。而互联网“内容付费”则是把花钱的权利真正给了用户本身,通过免费试读、试听部分,可以决定买不买;而买了一部分后觉得不好,也可以及时止损,不买之后的部分。而读者的反馈则直接决定各平台的内容推荐,换句话说,读者想读到什么,就能越来越多地读到什么。
从作者方面,则可以通过用户的购买踊跃程度,在付费用户的增加、减少中寻觅规律,反过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这样把作者的写作过程、用户的阅读过程和销售、购买过程统一起来,并通过可靠的平台将这一系列操作整合在一起,这在人类阅读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将内容提供者、获取者、运营平台等几方整合,无论花钱的还是收钱的,都可以从中获益。
三、作家涉足泛娱乐领域,不是不务正业,恰恰是“回归”
上文一直提到这个词:“内容付费”。这是近几年来新冒出的词,之前有个类似的词,叫“付费阅读”。
不要小看这一词之差,这关系到从内容呈现形式到内容载体的变革。
人们对作家是挺有偏见的,除了觉得作家应该清贫,还有一个传统意识,觉得作家只能以文字作品示人,一旦将作品的影视、戏剧、游戏版权卖掉,或者参与编剧、编写脚本等工作,就是不务正业。这其实是对作家行业的误解。
自古至今,作家都是泛娱乐生产线上的全能选手,我们今天奉为文学经典的一些文字,在古时都是歌词、台词的属性,是整体文艺创作的一部分而已。
例如《诗经》,在很多人看来是高高在上的典籍,但其实最早它只是个“歌词本”。《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经”字是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加上的。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听着高大上,但当时也就是个歌词归类方法而已:《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你可以这么想,风、雅、颂代表了三种曲子,跟咱们现在的流行、民族、美声的各区划分方法差不多,没有高下之分。
与此类似,宋词在古代也是歌词,每首词都有曲牌,也就是唱法。王菲唱过一首《但愿人长久》,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唱成了歌,有人觉得不伦不类,但其实这才是古人对宋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试想一下,如果几千年后,现在流行歌曲的曲调都失传了,只有歌词留下来,咱们的后代身着那时最华丽的盛装,捧着一本《杰伦经》,在国家大剧院面对黑压压的观众,郑重其事地朗诵:“快使用双截棍 哼哼哈兮,如果我有轻功 飞檐走壁……”
古人看咱们朗诵诗经、宋词,大概就是这么个体验。
所以,别再说作家去其他文娱领域试水是不务正业了,人家这叫向古人致敬。通过文字的延伸领域把钱挣到,恰恰说明他/她的文字是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IP这个概念在近年来大热,也是这种泛娱乐整合的必然趋势。
四、文娱产业的兴盛,会让每一个写作者都受益
用小说塑造IP,再用IP反过来带动小说以及整个文娱链条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如今的网络文学界不胜枚举。比如蝴蝶蓝的《全职高手》,被改编成了动画,播放量很好,马上也会改编成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这就是泛娱乐生态赋予
网文
作品的价值增量——不仅增加了作者的收益,还可以让读者在更多领域去欣赏自己喜爱的IP,顺带也使作品本身的生命力旺盛了很多。
让作家站着把钱挣了,是这个时代之幸
《全职高手》动画第一季海报
过去,一本小说红几个月算时间长的了,而如今,一个IP火十年都不算意外。像《鬼吹灯》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实体书《精绝古城》出版于2006年,八册完整版也于2009年出完。如果只是靠书迷维持热度,恐怕早就过气了。但由于这些年由《鬼吹灯》改编的动漫、有声小说、电影、网剧等接连不断,使得它至今仍是中文世界里最具知名度的网络小说IP之一。2016、2017年,根据其改编的两部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和《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都取得了数十亿次点播的成绩,分别成了当年最热网剧之一。
让作家站着把钱挣了,是这个时代之幸
根据传播学的规律,接触门槛越低的媒体,传播力度也就越大。换句话说,
把网络小说进行影视化的改编,不仅是让有名的作品更有名的问题,而往往会颠覆性地改变作品的受众群
。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琅琊榜》。海宴的同名小说早在2007年初就开始连载,同年底就出版了实体书,那时就已经把网文读者和实体书读者一网打尽,也就是说,所有靠文本能吸引来的受众,那时就已经吸引得差不多了。然而,如果今天你在街头随便找人问,你是怎么知道《琅琊榜》的?恐怕十个得有八个会说:看电视剧啊,胡歌、王凯好帅!
这就是影视对网文受众的一次颠覆。好的影视剧能够给作品带来的新粉,可能比纯网文读者要大上一个数量级,给作者带来的名声和财富上的收益更是几何级数式的增长。每个作者都视自己的作品如孩子,而文娱产业的介入,等于给了孩子一个更有出息的机会,怎么说都不是坏事。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了那么多年,像《鬼吹灯》、《琅琊榜》这样的作品能有几部?大多数作品无法靠文娱产业实现IP增值。这话貌似有道理,实则还是不太理解大平台、大文娱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有着怎样的加持作用。
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仅阅文集团就向旗下作家发放了接近10亿的稿酬,平均每天270万。而单年稿酬分成达到100万的作家,就超过100名。这100名百万富翁显然不都是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网文界的神级人物,很多人的作品也没有影视化、动漫化,出了他们的读者圈也几乎没有知名度。然而,就因为在这艘网文大船上,靠其他大IP吸引来的庞大读者群,已经可以养出一批新的百万富翁了。可以想见,这些年收入100万出头,或大几十万的作家,都能过上相对富足、体面的生活,而如果不是在阅文这样的大平台发文,他们还会有这样的收入吗?即使他们还没有挣到影视、游戏改编的收益,但能说他们的高额稿酬收入,跟大文娱的兴盛没有关系吗?
结语:
如果用《三体》中降维、升维的概念去套用泛娱乐领域,那IP之于作者,等于是将他们的作品进行了
升维
,将原本一维的文字作品升级到影视、动漫、游戏等多重维度,让作者有尊严地享受自己作品的收益,站着把钱挣了。
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在规劝作家们要甘于清贫,苦守书斋,远离IP等等,那无异于对他们进行了降维打击,是不是有点太狠了呢?(本文首发于腾讯《大家》)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媒体约稿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