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这一次 金庸能震撼英语世界吗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3-6 11:48:17
24387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唐山
英译《射雕英雄传》即将
出版
,译者安娜·霍姆伍德(中文名郝玉清)深受中国媒体关注,她表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据学者罗永州先生介绍,金庸作品在网上都能找到英译本,正式出版的有3种:
一是莫锦屏翻译的《雪山飞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推出。
二是英国汉学家闵福德翻译的《鹿鼎记》,共三卷,牛津大学出版社分别于1997年、1999年和2002年推出,第一卷曾作为1998年全球最畅销书之一收入《泰晤士文学副刊·国际文学》年鉴中。
三是英国汉学家恩沙翻译的《书剑恩仇录》,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
然而,新译本依然引起一阵狂欢。
一个新译本,值得这么高兴吗
狂欢的背后,隐藏着两重信息:
首先,金庸小说在华语圈内外的影响太不匹配。
2004年,《射雕英雄传》曾推出法译本,当时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法国文教部还给金庸颁发了嘉奖状,但试印1000套,到2011年时仍未售完。
在英语圈,有4部博士论文、2部硕士论文研究金庸小说,但大众层面反响寥寥,与“凡有华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之间落差明显,足以引发焦虑。
其次,金庸小说经典化的过程有些离奇。
上世纪80年代前,除文学评论家陈世襄先生、小说家倪匡等以散文或语录方式表示肯定外,华语圈精英阶层只将金庸小说视为消遣品,不承认它是文学。
1969年,金庸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一些本来纯粹只是娱乐自己、娱乐读者的东西,让一部分朋友推崇过高,这的确是不敢当了。”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影响力上升,以及金庸不断改写,金庸小说突然变成“不可动摇的经典”,迫使文艺评论界一再“放宽文学视界”,来接纳金庸小说。由此留下隐忧:当众意绑架标准,文学评判的底线在哪里?这会不会是又一次群体误会呢?
于是,我们特别渴望体系外的确认,只是这个确认一直没来。
“文化折扣”与“召唤视野”
墙内开花,墙外不香,因不同文化间存在“文化折扣”现象。
所谓“文化折扣”,指的是某作品在这个文化圈中影响巨大,可在其他文化圈中,却大打折扣。
以《星球大战》为例,堪称美国电影史上的奇迹,不仅拥有最多忠粉,且深入美国文化中。从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到小布什的“邪恶轴心国”,从奥巴马的“原力说”,到特朗普的“星球大战2.0”……40年来,如此多美国总统用同一电影拉票或阐释政略,堪称绝无仅有。
《星球大战》在全球掀起狂潮,偏偏中国影迷不认可。在豆瓣上,该系列片得分最高的一集不过8.3分,最差的一集仅7.3分。
再如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豆瓣只给了5.7分,可当年在美国上映时,竟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赞为:“一点儿也不像是在看一场电影,而像是走进一间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面的每间房、每个结构、每个角度都给人以愉快的感觉。”《滚石》
杂志
宣称:“你会看得眼珠子都掉出来。”
“文化折扣”成因复杂,不同民族文化结构不同,读者们的“召唤视野”亦不同。
所谓“召唤视野”,指阅读作品前的共同期待,只有准确命中它,方能唤醒读者参与、评价作品的激情。
小说需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完成。故事本身、文本质量并非小说的全部,好小说必须提供足够空间,让读者能移情于中,将自己想象成书中的某个角色,并以白日梦等方式,将情节继续下去。
读者喜欢贾宝玉,因为能幻想自己就是贾宝玉,与诸多美女周旋,尽享贵公子生活,这便补足了现实人生的种种遗憾。故事的价值在于吸引读者扮演,而扮演过的角色越多,生命就越丰富,就越了解人性的复杂,越能对他人寄予“理解之同情”。
所以,小说家的义务不只是创造一个美的文本,还需找到一种路径,能将读者带入其中。
金庸小说真的庸俗吗
金庸小说能成功,因为它具有超强的带入感。
作家王朔曾称“金庸小说”“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为“四大俗”,论据是:
首先,金庸文笔不好,“使用的文字,看起来是白话文,但其实是脱离口语的,是新版的文言文,有着旧小说的痕迹”。
其次,内容欠真实,即“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他的电影电视剧的广泛播映,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以为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面目”。
王朔进一步概括为:“中国资产阶级所能产生的艺术基本上都是腐朽的,他们可以学习最新的,但精神世界永远浸泡、沉醉在过去的繁华旧梦之中。”
王朔的评论体现了“严肃文学”的傲慢,认为“真实”与“大众化”是小说的全部价值。“严肃文学”也有虚构,但被狡辩为“更高级的真实”,这就将标准把持在个人手中,符合自己口味的虚构就是“更高级”,不符合的就是“腐朽”“庸俗”的“精神鸦片”。
这种非黑即白、充满寻衅意识的评论忽略了文学背后的供给链——总需先有读者的“召唤视野”,后面才有作品的蹿红。否则金庸小说怎能拥有如此多拥趸,且他们中多数人并非“资产阶级”?
金庸小说击中读者内心,在于准确地把握了“召唤视野”:一是对传统的追忆,二是对陌生人世界的反叛。
过去百余年,在“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压力下,我们与传统之间的联系被撕裂。除历史年表、文言文翻译等知识性内容外,我们不知道古人如何思考这个世界,他们的痛苦、焦虑与彻悟,已与我们无关——既不能给我们启迪,也无法感动我们。失去精神故乡,巨大的孤独与惶惑成为共同体验,这促使我们追问:当下的世界,真是我们需要的吗?
作为现代人,我们都生活在陌生人的世界中,从中获益,也感受到它的冰冷,不论怎样挣扎,我们事实上无处可逃。
金庸这样满足读者的“想象视野”
面对“召唤视野”,金庸的写作充满策略。
首先,在书中插入大量诗词、弹词、历史、典故、谜语等碎片化知识,刻意呈现出信手拈来的状态,营造传统氛围。
其次,小说语言以半文半白为主,反复提醒读者,这不是真实生活,而是古代。
其三,将侠、义、忠、诚等熟人社会中的价值观巧妙“翻译”成现代人认可的“爱”,拓宽了通往传统的可能。
其四,通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满足人们对民族主义的渴望。
其五,反叛陌生人社会。金庸笔下人物不屈服于法律,只按心中的道义行事,他们比现代人更自由,这就创造出广阔的移情空间。金庸对此直言不讳:“武侠小说的背景都是古代社会。拳脚刀剑在机关枪、手枪之前毫无用处,这固然是主要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利益,是要求法律与秩序,而不是破坏法律与秩序。”
对终日盘桓在格子间中、被迫接受庸庸碌碌一生的人们来说,能有什么,比浸润于传统拥抱中,超越法律且承担国家和民族责任,更能陶醉心灵呢?
金庸小说并不追求写实,他创造的是一个“平行宇宙”,那里和此岸有相通处,但绝不雷同。换言之,越不真实,它才越让人陶醉。试图从写实主义立场来理解金庸,硬把他的创作套入“寓教于乐”的框架中,必然走入死胡同。
金庸策略难过文化墙
让金庸在华语圈取得巨大成功的写作策略,可能也是他至今未被英语圈读者接受的原因。
一方面,现代世界始于英语圈,经数百年淫浸,个人主义文化根深蒂固,读者对熟人社会的价值未必适应。对民族主义的呼唤,对兄弟情义的信任,对法律的蔑视等,是特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特定心态,很可能在英语读者的“召唤视野”之外。金庸小说早已走向世界,但只在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等地畅销。
另一方面,金庸所召唤的传统并非真正的传统,而是经过娱乐化重组后,虚构出来的传统,它呈现为碎片的、喧嚣的、肤浅的拼贴状态,表面光鲜,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层关怀,这就影响了其普适性。
王朔曾说:“我讨厌有那样一个时代,动荡异常,充满戏剧性和悬念。”动荡是金庸小说的命门,没有动荡,金庸小说便不再精彩。这是一个无法弥合的悖论:动荡为英雄们创造了舞台,也为无辜者创造了墓地。英雄们必须一次次拯救武林,否则便失去存在意义。这就走向了消费英雄和消费豪情。
显然,金庸创造的是伪传统,其合法性来自人们面对现代世界的抱怨与迷茫,沿着这条解构之路,写得越熟练,就越滑向“油滑”,成为反文化。到《鹿鼎记》,“文以载道”和“趣味”之间的张力终于达到极致,使金庸丧失了继续写作的动力。
英语读者尚未读到金庸小说真味
金庸小说在跨文化传播中遭遇困难,但也有利好因素。
中国的高速发展提升了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金庸热”是当代华语圈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不读懂金庸小说,就难读懂当下中国。这为金庸小说创造了传播优势。
此外,功夫片在英语电影市场上成绩不俗,为英语读者理解武侠小说提供了文化铺垫。
再者,随着翻译质量提升,可望突破以往英语读者的误读。
罗永州先生统计发现:已出版的3部英译金庸小说中,原文涉及474种武功,译作只译出194种,只有41%,且72%采取了异化策略。面对“Second Son Leveling the Mountian”(意为:第二个儿子矫平大山)这样的招式,有多少读者能获得原文“二郎担山”的相近感受呢?
此外,中文“义气”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英译本却用了同一个词,“侠义”在原著中有10种搭配方式,英译本只有7种。由于缩小了原著理念,读者会认为作品肤浅、重复,失去继续阅读的耐心。
安娜·霍姆伍德将《射雕英雄传》称为“中国的《指环王》”,体现出译者对原著理解之深,而《射雕英雄传》恰好是金庸最娱乐化的一部作品。
不禁期待:这一次,金庸应该能震撼英语世界。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4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5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6
《课堂内外》杂志2025年12月号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