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王安忆:对所有作家来说, 思想都是一个大问题
[ 复制链接 ]
萧盛
管理员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72
好友
5241
回帖
3万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40118
发表于:2018-2-23 17:27:25
1925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王安忆 当代著名作家; 1954 年3 月生于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 1972 年考入徐州文工团; 1976 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 1985 年发表中篇小说《小鲍庄》,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7 年调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 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 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2013 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7 年,凭作品《向西,向西,向南》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木叶:《墙基》《舞台小世界》《天仙配》《黑弄堂》刚
出版
不久,“短篇小说编年”这四卷本是1978 年到2007 年的全部了吗?整理的过程之中是否有一种看老照片的感觉?
王安忆:倒也没有这样子(笑)。1980年以前写得非常少,主要的写作是从《雨,沙沙沙》开始的。
木叶:经历过《长恨歌》之后,再回首,有没有感觉——那是我当初写的吗?
王安忆:当然会觉得以前很嫩、很菜,菜鸟一个,不过也没有这种怀旧的感觉,因为好像还谈不上旧吧。写作其实不到30 年,应该是20 多年,1980 年算起比较客观,就算30 年好了。我觉得这30 年对于我来说还是很踏实的,因为如果要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恐怕是要有一个生活的转变。不管怎样,写得嫩也好,写得老到也好,都是你写的嘛,没有中断过。实际一直是在这种生活里边,谈不上对这种生活有所陌生、遥远,都没有断过。
木叶:苏童说他对于写短篇有一种“来自生理的喜爱”,好像王老师对于短篇一直提到一个词,叫做“练笔”。
王安忆:对,我和他不一样。我在序里边也写到过,苏童、迟子建、刘庆邦,他们的短篇写得非常好,尤其是苏童,苏童是有神来之笔的。刚才他自己说的那种话,我非常同意,非常理解。我确实不像他这样对短篇有……那样的一种心心相连的感觉。我经常说是练笔,我很理性对待的,因为短篇这个体量不太适合我的性格。我比苏童他们要笨一点,笨可能是重,怎么讲,就是不像他们那么灵巧。所以说不太适合写短篇。你看我的短篇吧,特别好的短篇、特别像短篇的短篇其实不多。
木叶:特别像的不多,你这个“像”指的是:有些可能是中篇的那种身架,你用短篇的篇幅来体现了?还是说……
王安忆:对,我的短篇或者是一个片断,或者是一个中篇的框架,结果把它写短了,或者是一个非常疏散的(作品),像散文一样。
木叶:有时候我读苏童的小说,会感觉很惊艳的。
王安忆:苏童他们可能还有一个特别难得的,就是完整,很完整的,你虽然说它是一个短篇,可是它非常完整的。
木叶:他“编”得很有一种故事感,可能可以这么说。
王安忆:这不是靠“编”,我觉得还是和天赋有关系的。天赋,看世界的方法,然后落笔的轻重。
木叶:四卷本看下来,有几个主题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比如有一个回家的主题,一开始是《本次列车终点》,然后《战士回家》《老康回来》,又是插队青年,又是戍边战士,又是漏网右派,人生境遇非常不同……这三个是在早期给我惊喜的作品。后面还有几个写身体的,尤其典型的是《洗澡》和《公共浴室》,我觉得它们有一种对身体和人的恐惧与窥探,但又感觉有点儿不过瘾,没有展开似的。
王安忆:其实怎么说呢,你说“回家”,可能我并没有什么刻意要去做的。其实《本次列车终点》和《老康回来》,还是和时代背景有关的。因为那应该是1980 年代,整个1980 年代前期都充满拨乱反正。支疆青年在回来,受冤枉的人也在回来,在平反。似乎和它的故事背景有关系。《战士回家》其实是一个偶得,偶然得到的,我的短篇常常是会有偶得的,其实更像一种散文,因为去采访某一个,当时是越南老山战役吧,采访上海郊区一个牺牲的战士,然后就看了一些他的战友啊什么的。这个战友他给我讲这个烈士的故事,我当时觉得并不是那么丰富。我非常被感动的是他在家里面那种安静的、安详的一个心情状态——从大难不死归来之后。所以我就写了《战士回家》,可能这个背景和那个不太一样。你后来提到对身体那个其实有一个……
木叶:还有恐惧,不光是身体,它是身体和恐惧结合在一起了。
王安忆:这恐惧恐怕不是我一定要做到的事情。《洗澡》和《公共浴室》其实是没有关系的,名字上面可能像有。《公共浴室》倒是和后面比较近的那些(小说)有点关系,就是写成长。后来《救命车》也罢、《黑弄堂》也罢,还有《厨房》也罢,都是和成长有关系的。
木叶:借用一个说法,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我就感觉这些小说里边的成长过程有怕、有爱。因为它有一个窥探世界和别人的过程,会受挫,也会成长。
王安忆:这个时期的小说,和你刚才提到“回来”那个时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的地方。“回来”的背景是一个非常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有拨乱反正嘛。最近你说的那些小说,比如你说用身体、怕与爱来讲的小说,对于我来讲倒是和意识形态脱离了,开始脱离意识形态了。
木叶:这个很有意思。我读的时候还能够很明显地感觉是一个人,一个女子在不断回忆自己的历史,回忆安徽五河,回忆江苏徐州,甚至连上海的弄堂也是在回忆之中。我能感觉到时间的切片在这里放着。这个人有一颗老的灵魂,然后她试图把这些老的故事给当下的人讲,但她讲的过程之中是否有点儿虚无感呢,我就不知道了。
王安忆:其实没那么复杂,谈到回忆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写作都是回忆,因为写的东西一定是发生过了,对于你来讲一定已经成为历史了。所以你说有太强的回忆的可能,倒未必。因为你坐下来写故事,你一定是在回忆了。尤其像我这样一个比较写实的作家,我很难去写一个未来的东西,我总是写发生过的、经验过的事情。所以对我来讲回忆倒不是特别的一个特征。我的短篇小说,刚才说过了,似乎不能够像他们擅长短篇的人那样,非常有意识地写一系列的短篇。短篇对于我来讲,都是有点像拾遗补漏,都好像写作的碎零头,否则的话,这些东西我应该怎么处理它?
木叶:我打断一下,这些零头也写了四卷,一百二三十篇,这其实是非常大的一个……
王安忆:这个数字是蛮大的,我是觉得蛮吃惊的,因为从来没有这么好好地整理过。林建法说给一些作家编短篇小说集,给你也编一套吧?那么我就收拾东西,一看……这里面只漏了一篇,我们试图去找,已经没有了,因为当年是江西的
杂志
,办了很短时间,叫《南苑》。后来各个图书馆都找了,都没有了。我有小说发在上面,根本没有保留。其实我们整个小说里边就缺这一篇,其它的都收齐了。
木叶:阿城曾经说中国传统小说的精华,其实就是中国世俗精神。
王安忆:对……阿城说世俗,这不是他发明的,这应该是一个共识吧。我也曾经说过,上次说我的小说就是元曲的曲。我觉得小说就是曲。我曾经写过文章,就说,有诗、赋,小说就是曲,小说一定是世俗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小说的肉身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化,如果你一旦脱离日常生活化,你就变成诗、词、赋,小说就是一个俗的东西。
木叶:像《招工》,还有《姊妹行》,是给我以惊艳感的作品,我看到另外一点,它有一种侦探意味。因为我知道王老师特别喜欢侦探小说嘛,但是这里边侦探的意味都是点到而止。如果情节再塑造的话,其实还颇可挖掘。
王安忆:《招工》和《姊妹行》不同,你硬要说侦探,也不是说侦探,就是好像还有一个悬案。《招工》是大路朝天,一点悬案都没有。
木叶:但是里边有一个人做了小小的手脚。
王安忆:这个手脚是很简单的,我记得很清楚,(当张主任家办丧事时)别的知青合伙送一个花圈,他又送了布料什么的(幛子),说明什么?说明他也格外地下功夫。这个很简单的,没有太深奥的东西,没有悬疑小说需要的那种别有用心。那么《姊妹行》是有一个悬案,但这个悬案对它不重要。我虽然非常喜欢看悬疑小说,可是我自己并不善于构建那么强烈的悬念。《招工》可能是我短篇小说里少有的比较完整的,这个完整,我觉得取决于用一个单一文字的方式来解决,其实也是蛮漫长的。《姊妹行》嘛,有一点像中篇了。
木叶:我总感觉它特别有画面感,能够写得更加具有张力,但是我作为读者没有尽兴。
王安忆:这个小说其实就像那种写短了的中篇……你看,我谈短篇小说都很理性的。
木叶:但是我觉得太理性了不好。
王安忆:那是没办法的(笑),因为我就说过了,我不是一个写短篇小说的,这不是我的擅长。我的力量和我的性格还是在中篇、长篇。
木叶:王安忆笔下的短篇都往往喜欢写群像,这个我觉得很奇特,比如《保姆们》,还有《红光》这样的作品。
王安忆:写群像应该说是一个很宏大的提法。不是群像,而是什么呢?(略有思忖)就是写一种类型的面貌,应该是写面貌。你看,我写《蚌埠》,是给一个城市画像;写《保姆们》,是给保姆这个群体画像;写《红光》是给这条街画像。可能对于我来讲,小说更像一个课堂作业,像素描,像写生,嗯,很像写生。
木叶: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我读到像《羊》这样的小说的时候……
王安忆:《羊》也还不错吧?
木叶:我特别喜欢,怎么说呢,这个小说一点儿架子都没有,让人感觉有点儿诡异,但是“咣叽”又结束了。这种小说在王安忆的作品之中很少见,非常可惜。
王安忆:嗯,这个作品我个人觉得就开始慢慢接近苏童了。
木叶:对,这个我非常喜欢。
王安忆:实际上不可多得,真的不可多得(笑)。
木叶:有没有写得特别费力的,是哪一篇?
王安忆:应该讲,短篇小说对我来说还是相对轻松一点,因为体量上比较小。但是有一篇,你有没有注意到,叫《化妆间》。这篇《化妆间》,其实我本来打算写成中篇的,写不下去了,就把它写成短篇了,这是一个例外。
木叶:那么当没有灵感的时候,会怎么办?
王安忆:没有灵感,灵感对于我来讲似乎从来是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可能别人看我们,觉得我们写作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讲非常具体化。
木叶:那么没有的时候会干什么,比如有些人可能出去喝点儿酒或者……写不下去的时候会干些什么?
王安忆:不是写不下去,就是说对于我来讲存在不想写,就是没有写作的欲望。
木叶:嗯,这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没有写作欲望,就是不能开始去写完整的一篇,另外一个是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
王安忆:这个对于我来讲比较少。
木叶:就是写到一半写不下去?
王安忆:嗯,写到一半写不下去,废稿这样的。你说写作当中碰到一个难关,是吧?
木叶:对,怎么跨过去?
王安忆:难关总是有的,但是难关都是很具体的,你要靠喝酒什么的是不能解决的,你还是得克服困难。
木叶:有时候会偶得之,比如记得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如何如何,不幸的家庭如何如何。
王安忆:对,开头是很重要的,开头写哪句话,它决定了整个调子,这是很重要的,但是等到全部都写完以后,这句话是不是那么重要,我看未必。
木叶:有没有感觉有时候越写越孤独?
王安忆:(笑)没这么神秘,我是没这么神秘。(不过)不管怎么样,写小说还是相对别的劳动来讲,是比较寂寞的,因为是一个个体。就像人家说的,谁也帮不了你,就像你刚才所说的碰到困难的话,谁也帮不了你,你只能靠自己。
木叶:我觉得王安忆的作品缺乏一种戏剧性,是否有时在有意地规避戏剧性呢?
王安忆:可能对于我来讲,确实对激烈的戏剧、夸张的戏剧是没有兴趣的,甚至我还会抹淡它。比如我有一个小说叫《天仙配》,这个小说换了别人,恐怕会写得非常有戏剧感,可是我没有。相反,因为这个故事是听来的,当我听到以后,我所下的功夫就是怎么样让它特别平淡——可能我们对小说写作的理解都不太一样。我们如果把戏剧性说得更加具体,就是冲突。确实,我的作品里边非常少,如果有的话,我也会把它弄得非常日常化。
木叶:除了冲突还有一种说法,是传奇性。我觉得王老师的作品传奇性少。
王安忆:传奇怎么理解,这恐怕是我和大家都不太一样的地方。传奇在我来看,就是刚才阿城所说的小说都是世俗的。对我来讲,我就非常尊重小说的日常逻辑,确实不能期待在我的小说里边出现一个很大的转变,一个突兀的转变,我会非常慎重的。你看我的小说都不大(去写)死人的,因为我觉得很多事情,怎么讲,刚才说世俗这个词,其实我觉得生活使我们大家都感到非常为难,有让人为难的地方,但是它也不会把人往绝路上逼,不会让人过不去的,还是会给人出路的,拐弯也好,跳过去也好,跃过去也好。
木叶:这个可能跟个性有关,我发现你也很少写暴力。
王安忆:宁可写死亡,我都不大写暴力。
木叶:比如说《姊妹行》,我想,要是一般人写的话,这里边可能会出现暴力的。
王安忆:对,我好像特别不喜欢,不喜欢粗暴的事情。这是个人的取向了。可能在我的小说里边最最激烈的,大概就是《长恨歌》里把王琦瑶杀了,这可能是我写的最粗暴的事情了。
木叶:这些都不写的话,神秘性有些时候也会减少,但是我在某篇之中发现了很强的神秘性,就是《老康回来》,他脑溢血还是怎么着,不是很清醒,但是他一直在划“米”字。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四卷本里少见的具有神秘性的。很多好的作品,比如福克纳的“玫瑰花”(《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那么短,特别有神秘性。这一点是怎么想的?
王安忆:我倒也没有意识地想,这个可能跟人的审美都有关系。其实,老康写米字,当时自己写的时候也挺得意的:这可能是很多批评家会做文章的地方,小说特别具有现代性的标志一样。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它有什么,也没有太多的……它其实不具备过于丰富的(意境)。我这个人特别喜欢的意境,我不知道你看过吗?就是我的短篇小说《临淮关》,那个女孩子结了婚回到自己的娘家,然后她父亲生病了,她在淮河边上,光听到淮河对面捶衣服的声音,河水茫茫的……这是我的意境,可能个人的意境都不同。
木叶:这意境里似乎蕴含一种浪漫与远意。说到浪漫的情调、气氛,要到王安忆四卷本短篇里寻找的话,不多。我总感觉小说可能会给人一种你没见过的,或者你向往的,或者你梦寐的东西。
王安忆:这又是各人的解释不同了。你说什么叫做浪漫?比方说小姑娘到城市里来,她的梦想是浪漫,还是一个女孩子她在日常生活里边慢慢地找到了乐趣?浪漫和不浪漫,我个人觉得大家恐怕命名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一点我可以讲,我绝对不是浪漫派作家……我这个人一上来写小说,就不写太浪漫式的,不走浪漫道路的。因为我觉得这不是小说所做的,就是你用了刚才阿城这个词,世俗。
木叶:我们换一个话题,从最早的比如《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到现在,我就感觉语言的变化为什么很少呢?
王安忆:语言变化很大啊( 惊讶)。
木叶:很大吗?
王安忆:我的短篇小说,自己整理下来,觉得语言变化很大。
木叶:这可能是自己看和别人看的感觉……
王安忆:各人看法不一样(笑),别人也有很多这样的评价。最早的时候,我的小说语言多水啊,后来已经比较精炼了(笑)。
木叶:指的是概括力,一下就能把一个东西点出来。
王安忆:就是用字干净了,讲究。我最初时候,你看那个都很嫩的,我觉得我的那个慢慢成熟,就体现在语言的变化上,这是我自己的判断。
木叶:可能同样说语言,可以从简练与不简练来讲,但也可以从它的语气、语调上来讲,我感觉这个腔调一看还是王安忆(过去)的。我有时候也在想,刚开始那几篇写儿童的,然后进入一种成人的状态,其实这个过程之中自己会感觉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否则的话就变成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了。
王安忆:我是写过几篇儿童文学,最后一卷短篇小说集特别用“黑弄堂”命名,其实《黑弄堂》这一篇我写的还是孩子,但是为什么不会被认为是儿童文学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儿童文学有一个提前的想法,预先的,就是我写这个是给孩子看的,而不在于写的是不是孩子。
木叶:这句话好。我看《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里,有一个词蛮有意思的,就是“审美化”。为什么我们觉得那些唐代的、明清的小说诗词好,那是被前人创造性地审美化了,我们现在做不好这一点。你写的是这30年的历史,或者更早一些的故事,这里边也有一个审美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之中有没有一种焦虑:这些故事就在我身边,我就不能把它抓得这么紧,让它传递给下一代,或者传递给同仁?
王安忆:写作的焦虑这是很大的概念,恐怕不只体现在短篇小说上面,这是很大的概念。写作的焦虑,如果具体来说我当然存在,因为你每天都面对这个工作,你肯定会碰到困难,肯定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点。但总的来说,我就是一个做活儿的人,大概想的不太多。我对自己这些年的生活还是满意的,因为我觉得在协里能够做活儿,很踏实。
木叶:《谈话录》谈到一开始当上海作协主席的时候也是想有点儿证明:我当了主席还是能够写的,但是我就一直在想,真的是没受什么影响吗?刚才你提到一个词,对现在的生活是“满意”的。但我读那些十九世纪作家的作品,比如说俄罗斯的,他们好像对生活总有着一种挑剔。
王安忆:我想这是两回事,挑剔可能是所有知识分子都存在的,知识分子对现实都是不满的。但是呢,你总得选择一个现实让你生活下去吧。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是认可的……你看,我也没出国。另外,我这样所说的“满意”,是指我自己的职业。说职业,我都觉得不太好,就是说,我选择了写作,有这样的回报,这样的回报还不是说功名上,就是它给我的快乐,所以我没有那种太抽象的焦虑。
木叶:又在作协做,又在……
王安忆:我在作协就是一个名义,他们也知道,他们也对我很照顾。我们的书记还专门和上面打招呼,尽可能不要我去开会。我倒蛮感谢他们的,事实上这个主席不主席的,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
木叶:我是想说另外一个问题,现在又在作协做(主席),又在复旦做(教授)。在课堂上讲小说的时候,因为我看里边跟张新颖先生谈到了《玉米》,是否有学生说王安忆老师,能不能讲讲你自己的长篇、中篇、短篇?我的意思是,比如说程德培先生或者吴亮先生,他们谈到王安忆的时候,他们是同辈人过来的,眼光是不一样的。那么,当下的学生或者读者,他们怎么看王安忆,在你的心目中是否对这件事有所思忖?
王安忆:怎么说呢,我很难来解释现在所身处的状况,应该说在学校里边我是比较避免谈自己小说的,但是也会遇到这样的提问吧。
木叶:有没有真刀真枪的?
王安忆:你是说和我相对的意见?
木叶:对。
王安忆:哦,正好相反,现在使我特别感到困惑和茫然,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读者,他们把我看成一个明星。真是,我也蛮遗憾的,完全不像我们当初的时候,程德培、吴亮这些人是在严肃的文学基础上对话。那么现在不是年龄的问题,就是现在的读者,都不是说年轻读者了,我有时候也特别回避媒体,其实也有我自己的苦恼,我非常想避免,非常怕把自己搞得像明星,但已经很像明星了。
木叶:可能这么讲,如果没有像《长恨歌》得茅盾奖,后来又拍成电影,可能不会……那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在盛名之下,无论是同学或者陌生的人,他看到“王安忆”三个字之后,会有一种明星感。有的时候他不一定仔细读了,他就会说很好很有兴趣。但这时候对于作者本身,是否会成为一种,就是说有点儿被……
王安忆:误解。
木叶:对,难听一点儿,像欺骗性一样,感觉好像别人都对我的东西很满意,但是我觉得有些时候是有一种隔阂存在的。
王安忆:这就不能太追究了,不能够太计较了。因为事实上,作品出来以后,就属于别人的了,就不能太顾它存在的方式了。那也没办法。我在想有这样的状态其实跟《长恨歌》是有关系的,因为《长恨歌》改编影视剧什么的,搞得非常有流行色彩。另外一个,反正就是说现在变得我也很紧张,在任何场合总归少说话为好,稍微说两句,都不敢随便说话,而我又是比较随便的人。
木叶:其实王老师是一个挺性情的人,之间会构成一种……
王安忆:我最恐惧的是媒体,因为现在的媒体和我们二十年前、十年前完全不一样。现在的媒体和我们以前媒体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在这个媒体的情况下,你的意见只好保留……因为现在大部分媒体你也能看出来,就是文学记者和娱乐记者没什么区别。这是中国的国情,别的地方不会是这样的。
木叶:特别奇怪,以前穷得不行,封闭得不行,现在咣叽有点儿钱了,又媚外,(又八卦),心理特别扭曲。
王安忆:其实是个蛮荒状态。但是面对这样的现实,你只好保护自己。
木叶:有没有想过,考虑过我在为谁写作,我的读者可能是谁?
王安忆:这个问题我是经常会碰到的,写作是我自己表达一份快乐,既然是表达的话,肯定有对象的,肯定希望有很多人来了解你的。写作的人很怪,他有的时候只是为几个人在写。但是事实上你知道,你要面对受众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把我的受众具体化,我没把他们具体化,因为无法具体化。甚至我非常想为一些人写的话,我可能也做不到。因为它最早的生发还是由我自己一个……
木叶:换个角度,有没有想过可读性的问题。我刚才为什么说到“回忆”这个词,就是说讲到很多故事都是过去的事情。即便讲到当下故事的时候,感觉也不是像现在年轻人所写的当下。我就在想这个可读性的问题。
王安忆:我当然要考虑可读性,但是我的可读性我的第一读者就是我自己,这点上我可能有比较大的区别。因为我是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那么爱读小说,我非常知道什么小说是好看什么小说是不好看的。所以一个小说,你刚才说过写不下去,对于我来说写不下去,往往是觉得它毫无意义。我写都写不下去,你还能读出什么名堂来吗?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我的要求里边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好看不好看。以前我不太重视的,以前我甚至非把难读的东西写出来,表示自己很深奥,表示自己有挑战性,向传统的阅读方式挑战。但是我现在越来越信奉我们长久以来积存的阅读习惯,要有趣:中国的文字那么好,它里边包含那么多的趣味,如果你放弃的话,那只能说明你的无能!但是,我最大的自信就是在于我自己对阅读的判断力。
木叶:我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人,比如说这个四卷本短篇集,他说里边有些作品分量很轻,难以想象这是出自王安忆的名下。
王安忆:(笑)这也很自然的,他们对我的要求太高了,都这样高的要求,我也确实蛮为难的。当然会有区别,有些东西就是重,有些东西就是轻。应该讲,无论重也好、轻也好,我都不是随随便便写的,这点要负责任的。最初的作品,第一卷里边,看了以后觉得就像菜鸟,这是肯定会有的。
木叶:像《发廊情话》,我觉得这是这些作品里边有点儿独特性的一篇,它是迎着时间在写的小说。
王安忆:怎么讲呢,《发廊情话》其实是一个非常形式主义的作品。当时在《上海文学》是两篇一起发的(2003.7),一篇是《发廊情话》,一篇是《姊妹行》,其实我可以告诉你,《姊妹行》比《发廊情话》好。
木叶:我也是这么感觉。
王安忆:你也是这么认为,有作家也这么认为,我就觉得好像作家和作家之间有的时候真的很有(灵犀)。
木叶:但是,我的意思是《发廊情话》它有一点好:它对当下的这种直指。我觉得,比如说生于50 年代或者60 年代的作家,他们对当下这种,咱也不说直接反映,就是通过小说的发言,有些时候有点儿无力。我觉得《发廊情话》,当然我也听到,可能是池莉老师以及一些评论者的一些看法,认为这个在真实性或者现实性上的问题,但我个人觉得这样写已经是了不起的了。
王安忆:其实,我并没有写过太久远的事情,我一般写的都是生活的五年以内吧,或者十年以内吧,尤其大的题材。我一般不太会写历史的。我是对现实非常关心的,很有关心的人,或者说很有反映的人,我个人这么说,别人怎么说,我不知道,因为他们老是把我归到怀旧这一类,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对现实有,应该讲是相当灵敏反应的人,但是同时我对现实的态度也不尖锐。
木叶:不尖锐,这个是否也值得反思,或者说换个角度来想呢?
王安忆:我们谁也无法去改变任何一个人,可能我就是这样子,不太喜欢那种特别粗暴的、尖锐的,即便有这样的事情,总是好像有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其实很多事情,你把这个背景脱离了,都差不多,并没有以为这件事情和我十年、二十年前有太大不一样。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对我来讲,永远在找一个不变的东西。可能这是我批判性不那么强的一个原因。
木叶:但是你在哪里讲过,我写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
王安忆:我肯定是批判现实主义,如果不是现实主义,就是刚才你提的问题,如果我不是批判现实主义,那我一定是浪漫派。某种意义上,我也印证了小说都是世俗的。
木叶:但是,你批判现实的时候别人很难看到“狭路相逢”。
王安忆:其实我对现实始终是有批判的,但是我的批判可能比较温和。其实是有,如果没有的话,我都觉得一个作家是很难安身立命的,一定是和现实有格格不入的地方,才有可能会去做这么一个虚拟的东西。
木叶:余华讲到“正面强攻”这个时代,可能这样的小说挺难写的。
王安忆:没什么难不难,就是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其实讲到底,每个作家,苏童也罢,余华也罢,我们这些人都是站在现实的黑暗段落。这就注定了我们的立场是和现实不能融合的,所以我们才会做这样的活儿。多么无聊啊,如果找一个做IT 的人来看的话,觉得我们无聊透了!
木叶:但是也还会相互喜欢,想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王安忆:对,他有他们的世界的事情,我们也有我们的。
木叶: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短篇佳作,在世界范围之内。我经常看到你老提苏童、迟子建、刘庆邦。
王安忆:有很多很好的作家,你要说远的话,契诃夫的短篇多好啊。如果我们再到近一点来说的话,现在有一个美国的女作家,印度裔的美国作家,现在非常出名,在文艺出版社出了小说集。她的小说写得非常好,她是九个还是十三个短篇编了一本书。最近我又看塞林格的短篇小说,也写得非常好。《九故事》里短篇写得很好。这都是外国的,就说中国的,我刚才所说的这些人的名字,他们写的短篇小说一点都不比别人差,只是我们在传播上有问题,别人不怎么知道。
木叶:我觉得比如像《聊斋》,我觉得里边有很多,真是,都有点儿像博尔赫斯,比他还要早得多了。
王安忆:这个事情怎么讲,就是说中国的笔记小说,我个人对它们总是有所保留。对笔记小说,我不是特别特别的那个……当然,它给我的感觉也很好,就是奇思异想。但是中国的笔记小说实在是杂闻博见,是道听途说的一些逸闻逸事,我觉得它可能作为一个作品来讲是不完整的。当然我这样说话别人肯定会骂我,太自大了。可是我觉得我们的小说(概念)还是从国外来的。
木叶:就是说你的渊源,王安忆的渊源可能还是来自国外,或者说翻译小说,这么来讲。
王安忆:我觉得五四是很重要的一个,还是觉得我们对人生是有义务的。
木叶:这个观点我觉得蛮奇怪的。
王安忆:不奇怪的,这个观点是很多人都这么以为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写小说一定不是中国传统的。
木叶:我的意思是,现在我看一些作家,跟王安忆老师年龄相近的,他们都在回返,看中国古代的一些小说,或者说一些笔记作品,或者一些非文学的作品。但是他们觉得以前,80 年代的时候,可能对于翻译文学,或者说国外各种各样流行先锋的作品,他们觉得已经都吸收得差不多了,但是现在回首看中国的话,会有另外一种非常不同的感觉。
王安忆:我也不是否定我们的传统小说。因为我觉得中国的文学贡献还是在诗词散文吧。你刚才说的《聊斋》,我觉得它更像是素材,可能我在想,他们更具有的是一种气质或者品格,或者文采等等,是一种精神的东西。反正从一个小说的形式来讲,我个人不以为我们有太多的遗产,当然我们有《红楼梦》。
木叶:有些人也把王安忆的写作归到《红楼梦》这个派系里边来。
王安忆:对,有。也不是家常里短,他们这么归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是写这种史诗型的,不是写史诗的。
木叶:不是金戈铁马。
王安忆:不仅不写金戈铁马,就是不是写大历史。
木叶:我记得你说过,当代文学一点不逊色于外国,好像程永新也说过类似的话。
王安忆:怎么讲呢,我觉得不仅是短篇,还有中篇、长篇,真的,因为我们量大,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基数,然后我们的1% 拿出去和别人比。尤其现在交流的量是很大的,没有太大的隔阂。我真是觉得我们是不差的,很不差。
木叶:这几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很多都是引进,奈保尔的、库切的、耶利内克的,都蛮多的。我的意思就是说有没有看完之后感觉特别中意的,因为刚才前面提到一些,你都讲了比较……
王安忆:古典的。我觉得这些年来得诺贝尔奖的,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有价值。好看的,比较有价值的,评价比较好的,一个是奈保尔的,还有品特,这两个。他刚刚去世,我觉得他写得蛮好,他是在现代意义上写得不错的。
木叶:品特指的是小说还是戏剧?
王安忆:他的小说我没看过,看过他的戏剧。
木叶:这个倒很有意思,王安忆写的小说不强调戏剧性,她又去写戏剧。她是在查漏补缺,还是说在挑战自己呢?
王安忆:也不是挑战,这又谈到信念的问题(笑)。其实我很喜欢那种戏剧性的,但是我做不到,所以我要写戏剧的话,我就要到别的地方借一个壳过来。这个是有好处的,它需要你照顾那么多东西。
木叶:但是总感觉你写的那些戏剧也都是很——不能说古老——但也都是过去的。比如说上次你写的那个戏剧。
王安忆:《发廊童话》。
木叶:对,好像都是过去的。
王安忆:写的是现在的生活,只是借了别人的一个壳子。
木叶:这倒是。写了这么多年,这么多作品,我觉得你其实已经是一个很高产的人了。我知道苏童出的是五卷本,因为他似乎专攻短篇的作家。我觉得你怎么这我都有点儿惊讶。
王安忆:是啊,我也蛮惊讶的。
木叶:我就在想有没有一种疲惫感?
王安忆:哎呀,没有,这是我感到踏实的地方,好像似乎找对路了。相反,如果有
段时间不写的话,反而会非常……
木叶:年轻作家不断地涌现,另外,新的姿态和新的手法对老一辈作家,比如像你这样的,是否会有所思忖,后生可畏或者觉得他们也没什么。
王安忆:这倒也没有想到,因为我觉得小说已经是一两百年的事情了,再有什么,已经不是靠新来打动读者了,小说从来不是靠新来打动人的。其实你想想看,我们所有的花招都已经玩得差不多了。我也不以为现在某某人是更新的。你放眼望过去好了,你说什么套路我们没有过。所以说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是满满的了,你只有靠好,你只能好。
木叶:我觉得这个可能又回到读者的概念,比如说像安妮宝贝,或者说像棉棉的作品,她们(他们)写的是90 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生活,但是也有乡村的东西在里边,就特别吸引了当下年轻人的一些眼光。我觉得有些老一辈作家的作品,即便也写90 年代以来这种城市生活,或者说当下生活,大家总感觉有点儿隔。
王安忆:这可能是我们写得不够好的问题,还有就是阅读者,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混淆了。阅读者怎么要求和自己那么近的状态?这和我们当时的阅读正好相反的状态,我们当时的阅读就在一个,应该你知道,是在“文革”这样的环境里阅读,那时候我们为什么阅读?我们在寻找和生活不一样的东西。我当时一点都不期待看到(他写的)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我们不如看报纸吧。
木叶:这可能就回到前面的一个话题,那就是一个审美化。
王安忆:你说对了,我们是希望看到一个通过审美化的现实。
木叶:我的意思是,当下年轻人,咱们举个更年轻一点儿的,比如说韩寒、郭敬明,为什么有争议还会有这么多的读者?可能是他们把当下的生活立马审美化了,这个审美化……
王安忆:不对,这些已经离开文学了。因为我们现在的一个作者出来以后,他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读者了,有媒体、有出版商、有商业,所有的东西都推波助澜,很难分清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是被塑造出来的需要,现在很多事情都变得不真实了,我就说他们都不在我们今天的范围。
木叶:我,能品出一种忧虑。
王安忆:另外,《安徒生童话》的遭遇和《哈利·波特》的遭遇完全不一样。你看《哈利·波特》等于是一个产业链了,背景不同了。所以我们现在很难判断什么是一种真正的阅读。
木叶:如果要问你文学的梦想,或者野心这个词吧,有没有,或者可能是什么?
王安忆:也没有什么野心,我现在的状态挺好的,就希望能够持续得久一些,能够再有写作欲望。其实写作欲望是很重要的,你知道灵感也罢,对写作感到不疲倦也罢,都是一个欲望,就是写作的欲望。
木叶:我的意思是说,有没有梦想的,某种作品的品格是我特别想达到的,或者说期待的?
王安忆:没有,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时间很难预定的。
木叶:补充问一下,我看你的中长篇里性爱还不少,甚至在某一时期很多,短篇里则很少涉及性。
王安忆:短篇,完全关于性爱的好像没有,确实没有。这可能是我把性看成了一个严肃的题材,我也不是说(短篇)小说不严肃,似乎短篇小说承载不了那么一个东西。我没有好好地理性地想过,你可以谈谈你的观点。
木叶:是不是一个体量的原因?
王安忆:可能对我是一个体量的原因,我似乎总是做不到那种举重若轻。
木叶:其实,像“三恋”甚至《我爱比尔》(中长篇),有一些性的书写,在当时还是蛮厉害的。
王安忆:厉害谈不上(笑),还是蛮坦然的。
木叶:这么多短篇写下来,有没有什么遗憾?
王安忆:遗憾啊?遗憾谈不上,因为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为和不能为,在这一点上我是很清醒的。如果能做到的没做,那是遗憾。基本上我都尽力了(笑)。
木叶:我觉得你太清醒了!
王安忆:这也可能是我写不好短篇的一个原因吧。
木叶:到底将短篇和中篇、长篇区分开来的东西,是什么呢?
王安忆:客观上的区别还是体量,我觉得体量是一个比较本质的区别。如果具体到我个人的性格上,我好像操纵那种灵巧的东西总是有问题。不仅表现在体量上,还表现在我对某些题材的把握上。我在很多访谈里都谈到陈村对我的一个批评,他说我写的爱情,也好也不好。我写的爱情都是很扎实的、很结实的,他说你和玛格丽特·杜拉斯比的话,她的爱情很有轻盈感( 是充盈的盈,上次有记者把我的意思表达错了),而我的很夯实,我觉得这是个人的气质问题吧。
木叶:似乎博尔赫斯说过一个意思,短篇一般只是写情节,长篇才是真正塑造人物。当然,这可能说得有点儿远了。
王安忆:远倒是不远,我和他略微有一点不太同的。我觉得适合短篇的情节不一定适合中篇,不一定适合长篇。有一点我还是觉得,在一个短篇里难以涉及特别重大的思想。
木叶:好像莫言说过,中国小说、中国作家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思想太多,但也有批评家说中国作家缺少思想、没有思想。
王安忆:我很难评价别人的东西,也很难评价中国的问题,我个人也不以为中国文学就这么有问题,中国文学还是非常有生气的。谈到思想的话,我觉得对所有的小说所有的作家来说,思想都是一个大问题,这是我们永远要面对的课题。
木叶:那么没有着重地想过这个问题?小说的思想到底何为?米兰·昆德拉的书里有一句话,大意是: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说出只有小说才能说的东西。
王安忆:是。
木叶:我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雨果、巴尔扎克,的确是有一个很强大的灵魂跟那儿摆着。
王安忆:思想究竟是什么?真的可以作很多很多思考,但是有一点,一个作家最后衡量出高低,就是看思想。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原创文学
作者推荐
清朝官员称呼对照表及官员品级说明
九周年你出运费我送书抢楼活动帖
祝凤凰和七七婚姻幸福,早生贵子
写手之家重建:有你们在家就不会散
写手之家2017年最新约稿函推荐
写手之家9周年庆【写作那些事儿】主题征稿
2016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半年榜揭晓
天下霸唱:受金庸小说影响大 不想过多涉足电影行业
粉丝经济掘金网络小说 小说成为中国娱乐界“香饽饽”
九年庆主题活动:萧盛与您分享写作那些事
话题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4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5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6
《课堂内外》杂志2025年12月号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