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舞台剧《繁花》,带走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2-14 10:59:37
21215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
摘要
]这部小说问世6年,几乎拿遍文学类的大奖之后,飘雪的上海冬夜,话剧《繁花》第一季的结尾,老歌归位,新人登场,他们站在舞台中央的转盘上,时光飞逝,一一谢幕。
小说《繁花》的结尾,沪生和法国人说说笑笑,阿宝接到了旧情人雪芝的电话,回忆涌上心头,只能尴尬说一句“再联系”,挂了电话,此时,超市里传来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
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花花世界/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癫/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
1月26日-2月2日,一个礼拜,这首老歌每天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里响起,这部小说问世6年,几乎拿遍文学类的大奖之后,飘雪的上海冬夜,话剧《繁花》第一季的结尾,老歌归位,新人登场,他们站在舞台中央的转盘上,时光飞逝,一一谢幕。
舞台剧《繁花》,带走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本文图片 话剧《繁花》剧组提供
坐在后几排的金宇澄,戴着帽子,淹没于满座的剧场深处,他虽然看了多遍排练,但是这歌声一起,仍然觉得晕眩,音律迅速传递了年代的回声,这种晕眩感一直延续到了话剧上海站的最后一场演出,他上台讲了几句,一再认为自己的语无伦次,“只是觉得感动。”
感动,是因为小说结尾和话剧结尾的这首歌,以及台上这些年轻光彩的脸孔。
青年导演马俊丰,上海本土青年演员杜光祎、章涛、金珈,电子音乐家B6,多媒体艺术家雷磊……都是80后、90后,他们并不为大众所熟悉,其中最知名的是90后温方伊,话剧《蒋公的面子》编剧,如今她继续在南京大学读博士,导师依然是吕效平。
文学需要得到一种反馈,老金是注重读者反馈的小说家,这也是他为何当年在网上连载《繁花》的原因,每天边写边收获读者的大量跟帖,在他看来是“极为奢侈”的写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运。
“我是50年代人,我写的文字能让80后90后热烈地表现出来,是我没想到的。”最后一场的演后谈,他上台跟每个演员握手。
谈到观剧的感受,他说,像是生了一场病的感觉,一种无能为力的紧张,虽然我看过排练,但还是坐立不安,激动、等待、陷入往事、不知究竟会呈现出什么样状态的焦虑。
首演那天,陈村在大厅碰到他说:原著能做到这个程度,挺了不起。
舞台剧《繁花》,带走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金宇澄
一
2014年,金宇澄在一次讲座中讲到了话剧改编,他的朋友、话剧制作人张翔的点子极好:《繁花》可做4部话剧,分别是上只角、下只角、男人、女人,人物相互穿插,像1930年代连台本戏那样,也可以在剧院4个房间同时演4部戏,想看哪出,就去哪个房间。
这就是现在最流行的浸没式戏剧了。
但4年之后我们看到的话剧,没有冒险,还是回到了和原著相同的叙事方式。
小说的叙事结构,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两条故事线不停切换、闪回,一章旧,一章新,像一面镜子,不停对照。
老金说,《繁花》用这种办法,可以省去时间叙事线的空间——像记忆那样跳跃,各种独立的印象串连起来,凸显灵动的记忆,如果是从头开始的平均分布,编年史一样的方式,是过于陈旧了。
话剧也是按照小说新旧对照的方式展开,以小毛、沪生、阿宝三兄弟的经历为主线。
“话剧同样演绎了两个年代不断地对照,在花天酒地之时——旧事出现,原来他们还有这种过去——然后是新的覆盖,过去、现在轮番交替,当然,交换的密度和小说中不一样了,用一种话剧容量的方式和频率,我觉得很感人,甚至感觉到编导先让观众熟悉,之后开始加速度的交换。”
舞台剧《繁花》,带走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60年代
舞台剧《繁花》,带走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90年代
编剧和导演是懂老金的。
如果仔细读小说,会发现《繁花》写到90年代部分,作者其实故意加快了速度,整部小说像一列火车缓慢开动,然后逐渐加速。
可能读者不一定发现,小说新旧两部分的时间长度,是不同的 ,新时代部分,阿宝、李李、汪小姐等等一干纠葛男女,从常熟聚会一直延续到小说的结尾,其实十个月的时间还没到——汪小姐在常熟认识了徐总,之后怀孕,直到尾声部分她即将生产。而与之对应的旧时代,相当缓慢,最后和越过越快的新时代归并了,汇成一炉。
“过去的时间很慢,在回忆中更是漫长,而崭新的1990时代,我个人认为,它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它非常丰富,也非常快速地更新和厌倦,是一种不断重复、忙乱的世象,新旧之间,是这样对比的。”金宇澄说。
1990年代进入一个和平时代,就和当下没有什么不同。老金常说,至今为止,1990年代的饭局还没结束,人们还在大量吃饭、大量“不响”(不说话,保持沉默)——“不响”和“饭局”,是他发现的中国特点。
这种节奏,如果借用诗人、文学评论家陈建华的话来说,是一种上海的速度、上海节奏,“速度看得见、摸得着,上海自二十世纪初电车开通后,加快了行走速度,心理压力也被加重,却是无形的,而在全球资金流通进入数码时代的今天,商品奇观赏心夺目,诱惑实在太多,读者更容易分神。”
说到陈建华,他1964年写的一首诗,被金宇澄写到《繁花》文艺女青年姝华的手抄本里,借了人物的口中念出,舞台上也多次朗诵了这首诗。1月30 日,陈建华本人也来看戏了,在后台和小毛、姝华合了影。
舞台剧《繁花》,带走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这是金宇澄特别喜爱的诗人,1964年上海唯一的颓废派地下诗人,比他年长10岁,1980年代去哈佛大学,退休后在上海交大做客座教授。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特别难受,少年时代我是没有这样朋友的,我心里立刻会想‘当年认识他该多好啊’。在那个混乱年代的上海,我们这些小朋友到处在寻觅这种‘武林高手’。这次看话剧,演员的朗诵提醒了我,特别想请他来看戏。”
梦中的美景如昙花一现
随之于流水倏忽地消失
萎残的花瓣散落着余馨
与腐土发出郁热的气息
这首诗的气质,和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不一样,童安格的《忘不了》,姝华背的《苏州河边》也各有意味,但时光飞逝如电,时间过去了,时间留在音节中,不知是开心还是烦恼,不知是好还是坏,再闻一曲,人生的无奈、尴尬,包裹了观众。
《繁花》用到的民间歌谣、流行曲、弹词、沪剧、邓丽君、梅艳芳,比如“重谈笑语人重悲,无尽岁月风里悲”,故事里的人,故事外的我们,经历了这些年代,走到现在,能有什么新奇的想法?只能这么生活,当时的少年人在读无名氏的句子:“腐烂与死亡”,或变成小毛自己的态度,“退一步,只能求稳,求实”,除了“温柔同眠”,能做什么?
二
温方伊的想法,和金宇澄不谋而合。
小说和话剧中,也就是距离美琪大戏院只590米的卡德公寓,“凯司令”蛋糕店楼上——小说称“拉德公寓”,是沪生家。舞台重现了沪生和阿宝为小毛过生日。小毛说,兄弟三人结了义,有难同当,有福同享。阿宝却借用了爸爸讲的话说,就是最好的朋友,最后也是各归各,因为情况太复杂了。
温方伊说,这是小说的情感落点。
“对于《繁花》这个戏,其实有不同的选择方法,一种是按照原小说,一种是干脆把几个完全不相干的故事拼在一起,但它们可能表达了同一种主题和情绪,很多戏剧都会用这样的形式。之前有人说,你们能不能直接按照年代线走。我觉得第二种,个人没有底,我不敢这么做。如果直接按年代线走,会出来一个问题,因为《繁花》打算做三季,第一季如果只写60、70年代,第三季写90年代,就会觉得人物都没了根。按照小说的写法,我们是知道人物过去的经历的,才能理解为什么到了90年代他们会有那样的态度和做法,所以我觉得,90年代和60、70年代是不能拆分的。”温方伊说。
其实此前,金宇澄并不希望用女编剧。
“女编剧容易走感情路线,而实际的小说是男人视角,担心会把感情线编织得过于女性化、感情化。小说有一种男人玩世不恭的气质,实际是他们的一种经验积累,大量属于他们视角的人生刻痕。为什么阿宝这么沉默?因为有一个旧时代经验托底,是慢慢形成的这种态度,其实在中国,不少男人会慢慢变成这样。女编剧容易弱化这些,因为对男人不了解。”
有时老金也想不清楚,不了解读者为什么喜欢这部小说,女读者特别多——也许是她们想看,一个上海男作家怎么写上海女人?
“男人的视野应该更宽,女作者往内心走得更深,这没有性别歧视的问题,是担心会不会因为女作者的参与,而影响到本有的特点?”
温方伊觉得,改成言情戏反倒难了。
“金老师怕女编剧会写得矫情。但小说里,男性在感情中基本上都属于被动的态度,都是女性主动,比如李李,梅瑞,银凤。我来改编,把它做成感情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无论怎么写感情,最后的落点,都落在男人们为什么在感情中有这样的态度,还是得挖这些人过去经历了什么,而不是单纯写感情。”
老金对话剧的改编非常满意。
他说前几天有人给他打电话,说汪小姐这女人,也真是生命的悲哀,“虽表面上看,这个剧处理女性角色非常个人化,但因为不断出现过去的闪回,加强了一种力量,不只是留在表面的矛盾,观众会考虑到城市的个人命运。”
50后和90后的不期而遇。
小说本身的戏份充足,细节繁密,金宇澄的写法,几乎不给改编者留活路,小说中甚至身兼数职:导演、编剧、舞美、服装,甚至演员——很多人建议老金可以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演一个角色。
温方伊说,阿宝的沉默,是改编中的难点,小说中1500多个不响,每一处涵义都不同,现在看到“不响”两个字,她还打哆嗦,“阿宝这人物实在太难写了,阿宝不响,又不做,基本把整本书梳理下来,除了他出来帮汪小姐跟徐总谈判以外,所做的实事,真不太多。”
舞台剧《繁花》,带走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阿宝
老金说,阿宝是一个摄像机位。每个人有事说事,没事就沉默,空白部分,读者自己琢磨,自己发现,仿佛空无一物。而王家卫导演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金老师太亏了,换个作家可以写五本书,金老师却是给一勺烩了,“金老师的小说没有任何的影视倾向。”
说到了改编话剧的话题,只关心小说的老金甚至认为,舞台上的演员,只要穿上当年的衣服,只要表演那个年代的人物关系,人与人的恨和痛,观众就会懂的。
老金始终脱离不了小说思维,甚至认为,话剧可以减少男女情感的表达,搂搂抱抱,都不需要。
“小说家写性有几种类型。有一种是过干瘾的,不是为了小说的情景服务,是他自己想这么来一段,脱离了小说。我们做编辑的看到就会删掉。男女即使好得分不开了,也可以不写的,可以只写两人拉了手,这是因为我们大家有经验。不能是只顾自己过一把瘾,哪怕是做电影,做到了三分,做到大家都明白,是更好的。”
小说中让阿宝“响”的小蓓蒂,在话剧第一季中没有出现。
“蓓蒂是让我们很焦虑的一件事,我们无法接受一个成年女演员去演蓓蒂,如果真让一个小女孩去演的话,又怎么让她和一个成年男演员在舞台上对戏?最后觉得,在舞台上还是不要让蓓蒂出场了,一出场都面临一种幻灭的危险,就让她作为一个完美的形象在台词中出现。但,这也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很担心阿宝在60年代的这段戏中会空,他就没有对手了。”温方伊依然有很多纠结。
三
纠结的,还有上海话。
你有没有发觉,他们上海话讲得太快了。老金问我。
我说,我是杭州人,虽然听得懂上海话,但是没法听出这些机关。
但在剧场,演员说到一些上海本地腔时,上海观众的反应相当明显,共鸣的笑声,或是窃窃私语。
《繁花》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的活力。虽然是市民语言、生活语言、沪方言,却依然能用来读通。而话剧中,全部是沪语对白,筹划开始阶段,金宇澄并不同意用上海话演出。
“当时我是担心这个戏接近沪剧,过于世俗,俗了怎么办?”
有意思的是,看完排练,这现象没有出现,到了正式演出,虽然一些老上海人表示,剧中小朋友的上海话发音不标准,“我们那时候不是这么讲的。”
老金说,没有关系。要让现在的年轻人讲这种有尖团音的上海话,纠正他们的读音,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没关系。
尖团音的上海话,是最有本地腔的发音,基本已经失传。
老金说,这已经是现实,其实就是我们的方言、母语受到普通话的强大影响的后果,母语被几代人普通话的教育破坏了,几代人的语言逐渐就夹杂了普通话的后果,杭州话,应该也是这样,因为普通话的影响太强大,比如80、90后的年轻人讲的很多字,都明显带有普通话的口音。
“但是问题在于,时间一直在往前走,方言保护人士很难保证将来的上海话,说不定就是这样的走向了,方言从来不受字典的约束,不像普通话一样,是标准进入字典的语言,它是活泼的一条小溪,一直在往前走,一直在变。”
老金说,比如老一辈人说的杭州话,和你们这代人说的杭州话,肯定是不一样了。杭普话说得人多了,老一代人又死了,杭普话就传给下一代,小孩又在学校大量说普通话,夹入其中,这条河流一路带走很多声音,改变很多声音,在上游和下游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杭州人出国二十年,回来跟你们说二十年前他的杭州话,你们一定觉得怪,说他是老杭州话——实际是,他在外面,他的杭州话就停止变化了,杭州话、上海话,每天都在细微地变化,而我们感觉不到,一直往前走。这种改变,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但是哪天到台上演出,一开口,哎,发现不对了。
因此“彻底还原”一种方言、母语的可能,是非常难的。在这一块上面纠结没有必要,大家能够注意到母语的重要,就是好事,时代已这样往前走,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了。
也因为,《繁花》是一本“看字”的小说,阅读时没法出声的世俗话语,到了剧场里,反倒是生出了另一种声音的对照,反倒暗合了小说的主题,人生的虚幻,抓也抓不住,那就让它去吧,就像小毛要死的时候说,惟一能够带走的,是过去和别人交往的记忆。
话剧中,李李有时会讲几句洋泾浜上海话,符合小说人物的要求,扮演常熟徐总的马晓伟,其实是真正的上海人,却有意说一种奇怪混杂的语言,相当出彩,因为说这种怪话的人在生活当中也能碰到。
舞台剧《繁花》,带走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马晓伟演的徐总。
话剧中的二楼爷叔,苏北口音,小毛娘,是本地土话,苏白尖团,包括女演员的台湾腔,姝华去吉林后的东北话,南腔北调,让金宇澄感到,这个剧给予观众许多语言上的刺激和享受。
谈到王家卫导演的电影《繁花》,如今还没有实质性进展,但是多年前导演就说,必须做上海话。当时老金担心会不会外地观众听不懂?王导说没有关系,我们看韩剧就看得那么火,同样是用字幕,不用担心。
“确实这样,如今我们看字幕的能力特别强了,过去外国电影都要配音。话剧《繁花》的这种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语言,产生了声音的生动,这种快感,是我没预料到的。我们和老辈人最大的区别是受了普通话强大的干扰,当年老辈人到哪里生活,都要学哪里的方言,他们的听力、辨识度比我们强得多,现在的人,是眼睛厉害,读字飞快,过去是耳朵听得好,立刻知道你是什么地方口音。”
金宇澄觉得,能够享受非普通话的演出,很难得,这种使用非普通话“功能”的机会,如不在这种场合,是很难碰到的了。现都是同质化了,“比如到杭州,大家也都说普通话了,房子、马路也差不多,上海和杭州没什么区别。”
5月2日-6日,话剧《繁花》第一季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但是金宇澄不担心语言问题,担心字幕到不到位的问题。
“很多人希望上海能有老舍《茶馆》这样的话剧。《繁花》当然不能跟老舍先生来比,但我觉得这个剧的整体性,可以代表本城的历史。上海容易成为一个通常概念的小资海派,事实上它本身的历史地气,它的记忆,不止是这些。”
老金感慨说,这部小说派生出来的话剧,已经正式脱离了母体,平安着地,完全能够独立成长了。“我一直是担心,现觉得它完全可以自己走路了。我希望它能在年轻人的呵护中,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非常感谢他们。”(文/马黎)
(再抛个彩蛋,老金的手绘插图展,3月底将在杭州举行。)
舞台剧《繁花》,带走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金宇澄 绘
本文
转自
澎湃新闻
http://www.thepaper.cn/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4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5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6
《课堂内外》杂志2025年12月号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