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金宇澄:《回望》没有判断,文学就是人学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1-17 09:44:44
19957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
摘要
]1月12日,金宇澄做客复旦大学,与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就《回望,上海的城市生活史诗》交流心得,并探索何为上海,以及生活在上海的人对这个城市的认同。金宇澄还分享了《回望》创作心路。
金宇澄:《回望》没有判断,文学就是人学
金宇澄(左)做客复旦大学。 本文图片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
社上海贝贝特提供
在十四万字的《回望》中,作家金宇澄写下了父母的故事:维德是中共在上海“沦陷”期的隐秘情报人员。1945年与姚云相识。姚云是上海银楼业主的女儿,背景差异极大的他们相恋并共同走过一生。
1月12日,金宇澄做客复旦大学,与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就《回望,上海的城市生活史诗》交流心得,并探索何为上海,以及生活在上海的人对这个城市的认同。金宇澄还分享了《回望》的创作心路。
金宇澄:《回望》没有判断,文学就是人学
交流会现场。
回望尘封多年的往事
在《回望》中,金宇澄以非虚构方式记录了个人的历史,全书四章,《我的父母》《黎里·维德·黎里》《上海·云·上海》《我们回望》,分别于人物的不同时期。“维德”和“云”是父母的名字;黎里、上海是故事主人公出生地。其中的上海,是全书大部分故事的背景地。
“非虚构最依赖于材料,以现实说话。”金宇澄坦言《回望》本来是不可能写的——父亲从未和儿子详述过当年的细节。
父亲离世后,尘封的往事通过旧信、笔记、申诉材料、照片以及母亲口述,逐渐被金宇澄知晓,写作契机是读到了父亲与一位朋友的大量通信。1990年代上海、南京两个耄耋老人卸下所有包袱,不再“什么都不能谈”,几乎每天用正反两面密密麻麻的书信,保持密切的联系。
“我爸爸做过《时事新报》记者,他的描述很有现场感,特别生动。我妈妈把这些信给我的那个晚上,往事历历在目。”
金宇澄说,文学在于人的回顾,这段个人历史的保留,除了书写,不会有其他再现的可能,我是在一种无法挽回的心情中,写下了《回望》。
“记忆与印象,普通或不普通的根须,那么鲜亮,也那么含糊而羸弱,它们在静然生发的同时,迅速脱落与枯萎,随风消失,在这一点上说,如果我们回望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这是金宇澄在《回望》书中写下的最后一句话。
金宇澄:《回望》没有判断,文学就是人学
现场观众。
文学不是给答案,文学是人学
小说家的这一次“回望”,让历史洪流中的一部个人史浮出水面。
“整本书代表了时间的变化。时间,让两个年轻人慢慢变成老人,他们的改变都无法预料,也那么真实。我觉得最有意味的是关于个人情感流露的部分,不同年代各自的态度,包括他们的特殊经历和当年写下那些特殊的文字。”
金宇澄坦言,即使父母的记录有差异,都会一一保留。“按一般非虚构样式,比如人物传记,都会整理均匀、清晰、完备,我完全是按材料来定的,以我现在的视角,有限地做,材料多尽量表达,材料少,可以空白。”
面对形成《回望》的种种特殊的细节,金宇澄的感受“甚至失去了判断”。如父亲描述当年在“汪伪”监狱的惨状,囚犯饿得奄奄一息,有钱人如果没有外界朋友的接济,只能一件一件当掉自己衣服,换取食物,最后饿死在牢里。“我没想到,父亲寄往狱外的大量文字,都围绕在米价的饥寒交迫之中,处于等待接济的焦虑之中,这样的内容在以往的小说和电影里都没见过。”
“一般的印象,一个地下党在监狱里就是革命斗争,落实到具体历史细节中,像张爱玲的华丽大袍后爬满了虱子,真实常常伴随着细节的复杂对比,因此说这本书的特别,是在于如实记录,我不愿多添一个字。”
”他们当年经受的困惑,苦难,现在看来往往很难理解的,人的种种决定,其实都带有历史的必然,初看是偶然,其实是一种宿命,我不想在书中评价,但读者会这样看。”金宇澄认为,文学的特点是表现人的细节,不必事事给出答案,给出一种治疗人生的良方。“文学其实不需要这样的应答,比如人应该怎样生活,不是一个给答案的过程,得出的印象就是,原来人的生活只能是这样,归根到底来说,文学就是人学,表现人的复杂经历和处境。”
金宇澄表示,他回避了通常批判意义的尺度,避免提供一种主观的理念,“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文学不必有一种明确的引导,只要把人、把细节写出来就可以。比如我们现在那么喜欢超市,如果进去就有一个服务员拉住你不放,推销介绍种种商品,强烈推荐的主张,我们肯定跑掉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理解程度,已经和过去不一样,看世界的方式也和过去不同,我们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们了,已经不需要导购了,导购时代已经过去了。”
金宇澄认为,写出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就有了发言权。“写父母完全是因为这些材料的生动程度,但它们在我这里,仍然是有限的一种视角,不是全知视角,不能因为有了这些材料,自己就成为一个 ‘我什么都知道’的上帝。”
现场观众翻看《回望》
用文字留住城市的脚步
《回望》中有一张金宇澄自绘的地图,标出父亲母亲于1965年之前居住过的地点,竟有近三十处,包含上海的“上只角”、“下只角”,纵贯南北,遍布市郊。
金宇澄说,上海这样的超级大城市,通常的理解就是冷酷的水泥森林,人们往往独处一隅,各自孤单,但此图绘成后发觉,父母原来在上海待过那么多的地方,是他们最熟悉的情感维系之地。
金宇澄:《回望》没有判断,文学就是人学
《回望》中金宇澄自绘的地图。
但是面对单独的个人,金宇澄认为大城市同时显示了一种“热带雨林”般的神秘魅力,蕴含着无限的可能,这也同于长期以来对于城市的批判,因此作为个人,写出最熟悉“那几平米中的事,才会是一种真实。”
李天纲感慨上海作家执着于写城市和人的生活:“上海本身的城市历史和文化、生活方式极有魅力,这背后涉及到了很重要的身份认同的问题,我们不只是探讨上海而已,城市与我们一直是有所互动的,在这里发生任何的内容,都和我们的存在有关。”
金宇澄认为,对于上海的认知,难免有传统的惯性——上海等同于外滩和万国建筑群。“真正的上海什么样,都是在不注意的地方才能有所发现,上海太丰富了,并不是一个历史短暂、面目扁平的地方。”
“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其实都是通过细微的地方,平时教科书里的条条框框不带有感情,甚至是不准确的,但是文学帮我们把这些细节丰富起来,不断地帮助我们,甚至重新理解这个世界。”李天纲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上海,其实不知道整个的上海,是压着 ‘多少个上海’的一种层层堆叠的构成,这个城市还在变,中国都在变,但上海最集中,尤其在1840年后的一百多年历史中,一部上海史,其实是半部中国近代史。”
金宇澄:《回望》没有判断,文学就是人学
《回望》书封。
李天纲表示,上海的现代化仍在继续,变化始终发生着,各个地方的人涌入这座城市给它带来新的丰富性,同时也不断有旧的事物在消失,旧的建筑被拆除,随之里面的故事也烟消云散。
“拆掉的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首先反对在有历史文脉的地方大拆大建,其次是主张人人都来记录自己。我们特别需要非虚构作品、作家,我们拼命地写作历史,留住历史,用文字留住城市的脚步。”(文/罗昕 鞠文韬)
本文
转自
澎湃新闻
http://www.thepaper.cn/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原创文学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4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5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6
《课堂内外》杂志2025年12月号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