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专访李佩甫、祝勇、李淼、孟宪明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8-1-16 09:55:57
18819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李佩甫:我是把人当“植物”来写
专访李佩甫、祝勇、李淼、孟宪明
李佩甫
我说过,我是写平原的。写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写“植物”的生命状态,我是把人当“植物”来写的。
对于李佩甫而言,平原是他的“写作领地”,“我每年都会到平原上走一走。”这一走,李佩甫先后走出了《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更走出了《平原客》。
作为李佩甫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小说,他曾这样评价《平原客》,“既是我抒写‘平原’的续篇,也是我对改革开放30年来‘平原’精神生态嬗变的一种研究。”围绕这部长篇,目前仍在住院接受治疗的李佩甫接受了《中国新闻
出版
广电报》记者采访。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可否谈谈《平原客》的创作契机,你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间的创作素材积累用了10年,直到找到“花客”这个“切口”之后,才开始创作,“花客”如何激发了你的创作灵感?
李佩甫:在《平原客》写作中,“花客”是一个导线,或者说是一种“切入方式”。这个“花客”最早可以说是在“县志”上查到的。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的县志上,我查到了这里数百年间种植花卉的历史和推着独轮车去卖花的历史……尔后又在当下的一个个花卉市场上,在一张张花卉交易人的脸上读到了焦灼。当然,这中间有一个在脑海中“浸泡”和“悟”的过程。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平原客》的结构不是线性的,每个章节都分别按照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讲述,可否谈谈如此创作架构的原因?
李佩甫:据说,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找到6个人,通过这6个人,你就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有了“花客”做导线,在结构上我就省心多了。这部长篇我是以“花”为媒介写人,“花客”自然也就成了穿针引线的人物。花是瓣状的,一瓣儿一瓣儿的分开又相互联系……在《平原客》中,我的人物就这样一个个地引出来了。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平原客》是又一部中原人物群像雕刻的力作,塑造了一群现代官场知识分子。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并谈谈原因?
李佩甫:我说过,我是写平原的。写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写“植物”的生命状态,我是把人当“植物”来写的。不存在喜欢谁不喜欢谁的问题。其实,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相较于《生命册》等,《平原客》创作的主题倾向发生着变化,由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转向对人物成长和日常生活的故事性关注。可否简单描述下这种创作主题倾向发生变化的原因,其间你的心态变化?
李佩甫:改革开放30多年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资本的力量。这种影响是全民式的、是无声无息的。这不是好与坏的问题,也不是对与错的问题。只是说,资本时期来到了。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知人们注意到没有,现在所有的生物都在发生变化:老鼠正在一天天的“袖珍化”;蚊子也加快了飞行速度,快到你再也打不到了……在《平原客》中,我想表述的,就是这些。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继《平原客》这部长篇之后,谈谈你最新的创作计划?
李佩甫:我的写作生涯已达40年。对于我来说,写作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过,我会休整一下,写还是要写的。(李婧璇)
祝勇:唯精神之美方可永恒
专访李佩甫、祝勇、李淼、孟宪明
祝勇
从横向看,苏东坡“跨界”最多,影响领域最广;从纵向看,苏东坡的艺术观影响他身后1000年。他的魅力不仅来自他的艺术,更来自他的人格的高贵、性格的可爱。
故宫、苏东坡,两者看似并无关联,但在学者祝勇的笔下,故宫藏品与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阅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那位千古风流人物是鲜活的、有温度的、魅力无穷的,我们得以真切感知到他的生命印迹。这部作品,不单是苏东坡的个人传记,更书写了整个宋代的精神文化风貌。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最想写的是苏东坡?
祝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家,我喜欢的很多,不用说王羲之、李白,即使在苏东坡的时代,就有许多大艺术家我很喜欢,比如王诜,还有宋徽宗赵佶(当然是艺术世界里的赵佶,不是作为帝王的赵佶),但在我心中,林林总总的古代艺术家,没有一个人可比苏东坡,这是因为他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从横向看,苏东坡“跨界”最多,影响领域最广;从纵向看,苏东坡的艺术观影响他身后1000年。他的魅力不仅来自他的艺术,更来自他的人格的高贵、性格的可爱。他亲切,但不俗。他的艺术其实很通俗,像他的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需要翻译成白话文,人人能懂,但他境界之深远、情感之深邃、思想之深刻,艺术史上无人能及。对艺术观念的坚持、对人生信念的坚守,让他不俗。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为苏东坡诞辰980周年,相关图书和纪录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对现代人来说,我们应该向苏东坡学习什么?
祝勇:2017年可谓“苏东坡年”,我的新书《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印再印,我总撰稿的纪录片《苏东坡》在央视播出后受到认可。每次读者见面会,来的也大多是年轻人,让我有些意外。我没有想到,像苏东坡这样的“老古董”还能引发人们,尤其是年轻朋友的追捧。这表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活”起来,这关键是人们内心的认可。当我看到1000年前的苏东坡再度成为“万人迷”,我感到欣喜。在人生低谷,苏东坡没钱没地位,当然也不是“小鲜肉”,但他有“内美”,就是精神之美。他的美,来自他精神的坚定自由、人格的独立自信,以及他艺术上永不枯竭的创造力,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民族去追捧的东西。“小鲜肉”可以变老变质,这精神之美却可永恒。这美的力量,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到今天还有辐射力。其实,这世界,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悲观,关键看你在宣扬什么,用什么样的价值去塑造人的灵魂。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前段时间,清华附小某班的学生们关于苏东坡的研究,让家长们很是震惊,怎么看他们的研究?
祝勇:我也很震惊,这些“研究”不像正规的学术研究那样“端着”,他们的“研究”角度,更加鲜活、直率、无忌,比如“苏轼的朋友圈”,也更有时代性,比如使用大数据,比如“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以《故宫的风花雪月》和《故宫的隐秘角落》等为代表,你的创作有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下一部创作还会和故宫有关系吗?
祝勇:当然有关系。我的一部新书《故宫的古物之美》,今年第一季度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来要赶1月份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但大家都想做得好一点,所以不必那么着急。这是一部关于故宫藏文物的书,这样,故宫的书画、建筑、文物,我都写过了。当然书画也是文物,这样分类并不严格,好在这是散文集,不是学术著作。我喜欢书画,所以把书画单拎出来,《故宫的古物之美》不包括书画,只包括玉器、青铜器、瓷器、家具等器物。(杨雅莲)
李淼:找到一条路径,让读者爱上科学
专访李佩甫、祝勇、李淼、孟宪明
李淼
一本书如果充满了术语,对外行人来说阅读就变成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所以我尽量将术语形象化。
《给孩子讲宇宙》虽然是一本少儿科普读物,但是它的读者并没有局限在青少年当中。很多成年人都悄悄把它买回家,弥补那些曾经让他们望文生怯而又着迷不已的知识。很多读者读完后都感叹,原来科普读物也可以这样生动、有趣且通俗易懂。对于《给孩子讲宇宙》作者李淼来说,科学并不是神秘的事物,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条路径,让读者去理解它。
用故事撬动孩子兴趣
给孩子写科普图书最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吸引他们的兴趣。”李淼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知名少儿节目《芝麻街》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孩子对于感兴趣的知识点是有疑问的,但是这种疑问如果不能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解答,那么他们便会很快转移注意力。“这种情况在阅读中更普遍,所以我写作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孩子感兴趣。”李淼表示。
李淼认为,很多家长与老师其实低估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孩子们的问题很多,他们想知道宇宙的运行规律,所以李淼不会担心书中知识点的难度,他担心的是孩子会不会在满足求知欲的过程中失去兴趣。“孩子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孩子和我们不一样。尽管我说孩子有兴趣、理解能力也好,但我们要知道他们不会强迫自己去消化不能理解的事物。所以我写作时,一定要把知识点解构为孩子可以消化的形式。”
在“兴趣即正义”的方式下,李淼选择了讲故事这种孩子和大人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写作。李淼觉得讲故事看似简单,但讲好却很难,他在写作中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比如说尽量不用术语,李淼用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解释这个事情,“一本书如果充满了术语,对外行人来说阅读就变成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所以我尽量将术语形象化。”
写作前注重策划
除了要顾及小读者的接受程度,尽量避免用硬邦邦的方式来写作,李淼还非常重视策划。“写作前我会进行策划,大概分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什么,我都会提前想好。”
李淼的《给孩子讲宇宙》设置了4讲,延续了该系列的传统。除了让孩子每一讲都能收获到中心的知识外,李淼还策划了不少周边的小知识点。在叙述形式上,李淼会尽量寻找真实的故事,同时也会为了效果极少量地虚构一些。“由于一个苹果落在头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是后人虚构出来的,但是方便人们理解重力这个概念,这就是好的虚构故事。”
当前的科普写作给李淼很大的成就感,也成为他写作的动力之一。于是更多的写作计划也在酝酿当中。“《给孩子讲相对论》《给孩子讲时间简史》都在写作进行中,相信能给孩子带来惊喜。”(张君成)
孟宪明:让内容与形式更有内涵
专访李佩甫、祝勇、李淼、孟宪明
孟宪明
儿童文学是向善的,我希望孩子读完之后能够感受到力量,我想告诉小读者困难随处都有,但是希望也随处都在。
《花儿与歌声》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特点十分鲜明,首先它是儿童文学里少见的现实主义题材,聚焦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作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个群体,充满民俗特色的笔触并不回避问题,但采用的是正面表达,挖掘儿童身上的光明与美好,充满对生命的尊重。此外写作形式也尤为新颖,24首乡间歌谣与24种野草将图书的每个章节串联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乡村乐章。
儿童文学是向善的
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很期待现实题材,《花儿与歌声》的作者孟宪明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儿童文学作家应直面孩子们面临的真正问题,不让儿童文学作品的写作流于表面。”
在当前的城镇化发展中,孟宪明发现乡村儿童这一庞大的群体在变迁中所面临的问题。出身乡村并曾从事教育事业的他意识到,这种情况需要让社会上更多人意识到。所以他拿起了笔,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当代乡村校园故事跃然纸上。
《花儿与歌声》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留守儿童学校生活的描写,借助大量中原民俗文化的普及传播,展现了乡村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渴求。孟宪明告诉记者,这个故事写的是苦难的故事,但实际上讲述的是爱和尊严。“作家对于苦难的态度至关重要,在我看来不管生活多么贫困,人在精神人格上依然可以保证高贵。”
因此《花儿与歌声》的主人公们虽然经受着生活的磨砺,但是凭借自身乐观的性格和周围的殷切关怀,依旧快乐而充满希望地成长着,本质上是要给小读者带来爱与希望。
孟宪明给自己定下一个标准,那就是写出的作品一定要能给自己的女儿看。“儿童文学是向善的,我希望孩子读完之后能够感受到力量,我想告诉小读者困难随处都有,但是希望也随处都在。”
十年前开始构思
《花儿与歌声》的诞生其实并非一帆风顺,孟宪明表示这个故事的构思10年前就开始了,在2011年他就已经完成了小说《花儿与歌声》的初稿,然而他感觉没有达到自身的预期目标,因此坚持不肯出版。2016年,他又将30万字的原稿全部推倒,进行了重写和改写。
“不满意的原因在于这本书的形式感上没有完成,比如体现乡村孩子的坚忍不拔,仅仅是通过情节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这种形式,孟宪明几经思索,进行了突破式创作。首先,《花儿与歌声》每一章开头是由字和一种名不见经传的野草以及一句曲谱构成。字、花、曲共同完成了每一章节的编排,三合一的章节达成了一个更加丰盈的效果。细细品读,会发现花草与故事之间的某种关联。其次,小说实现了首尾照应。图书的开篇是一首“月亮走,我也走”的歌谣,把每个章节开头的曲谱放在一起,便是全书最后那首“月亮走,我也走”的曲谱。
“曲子是我自己谱的,我想用曲子固定歌谣情绪,里面蕴有面对苦难的态度。我相信文学的表达是多样的,我也希望通过这种创新让作品变得更为丰满与丰厚。”孟宪明说。
(张君成)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4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5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6
《课堂内外》杂志2025年12月号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