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台湾诗人余光中不希望《乡愁》遮住了脸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7-12-15 20:21:31
25651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人物小传
余光中,1928年10月出生于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194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至香港;1950年赴台;后赴美进修,曾在多所美国大学任客座教授;先后在台湾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高校任教。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在1966年写下诗作《当我死时》,他想到生命的终结是返乡,“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12月14日,余光中终于如愿“返乡”,据台媒报道,余光中是在台湾高雄医院离世,享年90岁。
他的乡愁,不仅仅在诗里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一首《乡愁》。40多年来,《乡愁》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而他写的《乡愁四韵》更被罗大佑谱曲,成为传唱四方的名曲。
余光中对故乡的思念不仅写在诗里,更表现在他归乡的行动中。厦门大学教授徐学1984年研究生毕业,分配至厦大台湾研究院研究台湾文学,从此与余光中结缘几十载。徐学记得,有一次余光中去黄河壶口,那里土地泥泞,余光中脚上的皮鞋沾了很多黄泥,回酒店后他不舍得清理掉,而是一直到上飞机时,才小心翼翼地把鞋子上的泥土刮下来,放到一个小盒子里。他说,“我要把它放在枕边,这样每天晚上都能听到黄河的涛声。”
上世纪40年代,余光中的中学时代在重庆度过。徐学透露说:“他生前在家时都是和太太讲重庆话。”2005年徐学陪同余光中第一次回到魂牵梦绕的重庆,并陪他与60年前上学时的老同学见面,“大家见面的地方在重庆江北县,当时交通不便,有些小路车进不去,就找了滑竿抬余先生进去。”但余光中坚持不坐滑竿,他说,踩着少年时代的脚步,一步步走回去才有感觉。
和同学们见面后,几乎不怎么喝酒的余光中,喝得满脸通红。他一一留下同学的地址,说要给他们寄书。他还回到以前住的老家,跟当地小孩子相约,“我们一起爬树好不好?”看到屋前的一片瓦,有点古色古香,他拿在手上摩挲着。大家看他爱不释手,就上房揭了一片瓦相送,余光中感动落泪。徐学说:“余先生用布把瓦片包起来带回台湾,还写了一篇长文《片瓦渡海》。”后来,瓦片放在家中柜子上,看见潮潮的、阴阴的青苔,他就会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
余光中不光是牵挂、眷恋生养他的土地,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新鲜动态他也时刻关注。徐学和余光中多年来通信达百余封,今年5月,余光中写给他最后一封信。信中,余光中提到最近是他的多事之秋,他和太太先后住院,更谈到“电视剧《琅琊榜》不要错过,挺好的”。
“我的菜单上还有很多菜”
“《乡愁》是我的招牌菜,但是我的菜单上还有很多菜,《乡愁》是我的名片,我不希望这张名片遮住了我的脸。”余光中曾这样说过。其实,余光中创作诗歌近1000首;散文、小品300多篇;评论200多篇;翻译作品20余种,达400万字以上。
“我给很多大学生上课,都会讲,你们只知道余光中的《乡愁》,就好像只知道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一样。”徐学说,余光中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那首著名的《乡愁》只是他的童谣,即便是说写乡愁,他也觉得《乡愁四韵》更好些。而余光中诗集《守夜人》责任编辑孙茜则认为,余光中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
“他手稿都是一笔一画、横平竖直,他不写草书,都是楷书,写文章、改作业、翻译、写诗都是端端正正的。”徐学说,余光中还教书,一直教到去年,“他不是名义上的教授,而是真正带学生改作业。”徐学还提及余光中对英国诗人济慈诗歌的翻译,具有相当高的成就。
余光中对文学有种使命感,他认为自己一生的使命就是要把中文写好,让中国人热爱中文。对自己的母语尤其是文言文,余光中非常看重。就在今年8月,他参与了一项名为“语文是我们的屋宇”的联署声明,抗议台湾相关部门删除语文教材中部分文言文课文的做法,“如果把它抛掉不用,我们就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而徐学也记得,余光中前年来大陆时还给一所学校题词“月追日而上天,根锁水而入土”,这充分反映出余光中对本土和母体文化的珍视。
病榻上把关最后的《守夜人》
余光中离世的消息,在大陆文化圈和读者中引发广泛关注。编辑、作家谈及余光中带来的回忆,犹如发生在昨天。
人民文学
出版
社编审杨柳记得,十几年前,出版社编一套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代表作,策划中包括余光中先生的一本。签订诗集出版合同的时候,正值余光中路过北京。杨柳到友谊宾馆面见老先生,“他面容清癯、身材瘦小,圆圆的头顶在灯下发光。他不似我想象中的高大,讲话声音不大,彬彬有礼。”当时余师母也在旁,胖乎乎的,特别亲切,老是招呼喝茶吃零食。
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况回忆说,2014年10月,华文文学论坛在厦门举行,会议结束后,他有幸送余光中先生去机场。途中交谈时,余光中说自己喜欢沈从文,尤其喜欢他的小说《萧萧》,“大媳妇萧萧和别人相好了,按当地规矩应该捆起来,扔进池塘。但当地人很善良,原谅了她。这就和别的作品不一样,里面有人性的悲悯在。”他还谈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莫言给我的印象很好,人很朴实。人太聪明了,有时对写作有害。”关于杨绛先生,余光中直夸“了不起”。他说自己在台湾有一位年轻朋友,对大陆作家只欣赏“一个半”,“一个”是杨绛,“半个”是钱锺书。“余先生是个感情细腻的诗人,在机场过了安检后,三次回头向我挥手。我的眼泪差点流出来。”何况说。
今年以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接连出版了余光中两部诗集《守夜人》《风筝怨》。《守夜人》责编孙茜说,去年8月从台湾的出版社拿到第一批书稿,告知只是初稿,目录和正文都需要修改删补。“当时余先生身体已经不太好,但一个月后还是陆续交来了其他稿件,还应我们的要求,为新版《守夜人》写下序言。”去年12月,三校样改完,邮件发给余光中,他当时病重在床,无法看字,就让家人把改动处读给他听,他点头首肯。
此番在大陆首次推出的《守夜人》,距离1992年台湾首版已有25年,颇多增删琢磨之处。让孙茜感动的是,“余先生对待诗文一如初见,还在字斟句酌着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符号。”她记得,余光中自己说过,“再过12年我就100岁了,但我对做人瑞并不热衷。所以这是最新的也是最后的《守夜人》了。”谁知,2017年12月14日,他的预言成真。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原创文学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4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5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6
《课堂内外》杂志2025年12月号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