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志】关中闲汉:以沉潜之心拥抱世界

发表于:2025-8-8 16:08:00 26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qw1.jpg

八百里秦川的厚土,是他血脉里奔涌的根脉,是灵魂深处沉甸甸的锚,将他牢牢系于文化的源头。“关中”是他的根,是生命的锚点;“闲汉”却是他主动选择的姿态。正是这份扎根现实又抽身思考的“闲”,让他在喧嚣的时代洪流中,开辟出一方属于自己的书写之地。


qw3.jpg

“‘关中’是我的根,‘闲汉’是我的魂。” 谈及笔名的由来,关中闲汉的语气里透着对故乡的眷恋。生于关中大地,这片土地的厚重文脉早已融入他的血液。而 “闲汉” 二字,并非指脱离现实的逍遥,而是源自《论语》“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的处世哲学,更暗含苏轼 “闲者便是主人” 的创作顿悟。笔名即宣言,清晰勾勒出他以沉潜之心拥抱世界的创作姿态。

“我的‘闲’,是在生活的烟火里泡透了,还能腾出脑子思考。” 他笑言,就像一棵扎根现实的树,既要吸收泥土的养分,也要向着阳光生长。这种 “闲” 的背后,是对生活的深度浸润 —— 早年八年企业管理经历、五年咨询顾问生涯,让他对现代社会的肌理有着精准的触觉,也为后来的现实题材创作埋下伏笔。



qw5.jpg

“最大的挑战,是把刻在骨子里的‘效率思维’掰过来。” 回忆从企业管理转向文学创作的历程,关中闲汉坦言,初期的作品曾因追求情节密度,陷入 “走马观花”的浅浮感。随着创作年限和经验的增长,他会反复提醒自己“慢下来,慢下来,试着让事情有更多的层次,试着让读者的体验更加丰富多元”。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对“低效表达”的阐释,让他开始反思:文学需要的不是商业报表式的精准,而是细节里的人性。

一个顿悟的瞬间至今历历在目:当他在企业培训中说出 “别以为受众能完全理解你的想法” 时,突然意识到写作同理。“读者不是客户,故事不是方案,得让他们自己走进来。”

所以他会刻意放慢叙事节奏,在《老戏楼》《长风万里》等作品中,用 “真实事件为骨、艺术虚构为肉” 的手法,让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有了可触摸的体温。

qw6.jpg

现实题材中难免会遇到一个问题:我们明明掌握着一手材料,甚至是身边很感人很有导向性的真实事件,却不知道如何让它文学化,可大众阅读化?

他以自身经验拆解创作逻辑:“首先得吃透事件的精神内核,就像《老戏楼》的原型是家乡濒临失传的秦腔班社,核心不是写戏班子的兴衰,而是传统技艺在时代洪流中的文化坚守。” 这种对 “精神骨架” 的精准抓取,让他避免了将真实事件写成 “新闻简报”。另外,他特别强调避免虚构喧宾夺主,不能为了戏剧性硬编冲突,结果让真实事件变了味。更重要的是,通过深挖事件背后的情感驱动力进行虚构升华,就像给骨架裹上肌肉,虚构要贴着真实的脉络走,才能让故事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文学的张力。”

“真实事件是地基,虚构是往上盖房子,但房子的梁柱必须插在地基里,不然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对虚实边界的清醒认知,让他的作品既能扎根现实土壤,又能在文学维度上展翅飞翔,《怒放的心花》聚焦农村女性心灵困境,《怂管》刻画小人物生存尊严,皆是此法的生动实践。

qw7.jpg

qw8.jpg

“陕西文学的底色是乡土,但网络文学需要新的打开方式。” 面对 “年轻一代偏爱都市题材” 的现象,关中闲汉提出了 “两个极端” 的破局思路:要么深挖地域文化的古意新解,像《鸿胪寺异闻录》那样在历史悬疑中植入关中文化;要么放下文化包袱,让地域精神在都市故事里呈现,如同贾平凹《高兴》中 “农民进城” 的生存哲学。

在他看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对立。“就像远航船与近海船,海域不同,却都在捕捞精神食粮。” 他以自己的作品为例,《怒放的心花》聚焦农村女性心理健康,《怂管》书写小人物的生存尊严,这些现实题材在网络平台的传播,恰是用 “算法时代的钝刀子”,慢慢剖开生活的真相。当你反复思考 “为谁而写” 时,文字就有了穿透屏幕的力量,这也是唯一一件不算强大,却有足够韧性,可以起到“上善若水”般效果的武器。



入驻中国网络作家村,像给漂泊的写作者找到了锚点。尽管自嘲 “不善交际、慢热羞涩”,关中闲汉仍对作家村的平台价值充满期待。2024 年,他的《怒放的心花》入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鸿胪寺异闻录》获 IP 微短剧扶持,这些成绩既是对过去的肯定,也让他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重点耕耘古装领域,让更多人看到现实背后的文化肌理。”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