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悲惨世界》为何永不过时
[ 复制链接 ]
对你就是这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62
回帖
115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3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1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3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1 积分
积分
329
发表于:2022-4-22 08:54:31
1551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展开全文
◎周黎明
雨果的《悲惨世界》
出版
于1862年,在长篇小说中也可谓巨制,共5卷365章,字数超过65万个法语词。在这个速食时代,能潜下心来啃下整部小说的已经不多,加之原著三分之一篇幅属于题外话,并不推动剧情,徒增了阅读门槛,也间接鼓励更多人通过影像等改编作品来了解这部经典名著。
为什么破圈的是音乐剧版?
《悲惨世界》的影视改编至少有上百种,有记载的最早一个竟然出现在小说诞生的同一个世纪,即1897年卢米埃兄弟拍摄的一个短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观众最早接触到的,大概是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的1958年法国版,让·卡班主演,时长近四个小时,以忠实原著而著称,但缺乏原著的恢弘气势。连姆·尼森主演的1998英文版对普通影迷颇为友好,眼熟又恰到好处的明星阵容,删繁就简、只抓主线的情节,成就了一个入门导读性质的简易版。
若嫌电影容量不足以覆盖小说内容,可以观看2018年六集英国剧集,或2000年四集法国剧集,都是大卡司。最长的可能要数2013年45集的越南改编版,或许只能吸引本地观众。这些都只是本世纪的改编,其他国家和其他时代的翻拍更是不胜枚举。
到目前为止,真正出圈的改编是2012年的音乐剧电影。严格说,是《悲惨世界》的音乐剧版做到了跨越文化、时代和欣赏人群,而电影又成功复制了舞台剧的魅力。这里包含了两层偶然性:经典文学改编成舞台剧,成功概率恐怕要低于直接拍成影视,而经典舞台剧搬上银幕,成功率更低。当一大批非音乐剧爱好者被该片打动时,便是西谚中所说的好多颗星星排成了完美的直线,可遇不可求。
内在原因值得细究。影视擅长写实,舞台偏向风格化。现代观众的脑回路受影视的潜移默化,因此雨果的浪漫主义风格显得颇为夸张,人物往往“轴”得难以置信。舞台剧的形式,尤其是把内心戏唱出来的音乐剧或歌剧,比较适合表现这样的大爱大恨,那些源自文学的舞台剧多半属于浪漫派,就是这个原因。《悲惨世界》拍成大电影有点吃力不讨好,剧集则容易滑向狗血煽情的路线,这也是越南、西班牙等国愿意翻拍的原因之一,可以无缝衔接哭哭啼啼的通俗剧。
19世纪是西洋歌剧的黄金时代,居然没有著名作曲家改编这部小说,着实令人意外(威尔第的《弄臣》和《厄尔南尼》源自雨果小说)。对传统音乐剧来说,这个故事不仅过于庞杂,而且气质也不对,不似《巴黎圣母院》一看就知适合音乐剧模式。《大悲》(国内粉丝对它的昵称,西方有类似的叫法Les Mis)有搞笑元素(德纳第夫妇),但一点也不轻松愉快;有俊男美女的爱情,但被放置于沉重的历史框架。音乐剧版的演变充满了反逻辑的神操作:它最初是1980年法国出品的概念唱片(这倒跟多部英国音乐剧相似),剧作者阿兰·鲍勃利的灵感来源是狄更斯《雾都孤儿》改编的英国音乐剧《奥利弗》。唱片问世后同年,制作出舞台版,连演一百场,观众达50万人。
至此,这改编算是相当成功了,但它并没有走出法国。五年后,英国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跟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联合制作推出英文版,不是法国原版的翻译和照搬,而是动了很大手脚,歌词几乎另起炉灶重写,并且达到了类似桑德海姆歌词的超高水准。是这个英文版冲向了世界,成为一艘现象级的文化巨轮;法国词曲作者把它视为官方版本,之后法国上演的法文版是从这个英文版翻译回去的。
伦敦西区的这轮演出一直到2019年,总共13000多场,成为全球戏剧史上单轮演出场次最多的大型音乐剧——只有两部戏单轮场次超过了它,一部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西区话剧《捕鼠记》,另一部是纽约外百老汇的小剧场音乐剧《异想天开》。
讽刺的是,当初的伦敦剧评界集体看走眼,当地权威报纸说它是“缺乏睿智的人造娱乐”,是“用维多利亚式奢华堆砌出来的维多利亚式狗血剧”,文学界更是看不惯娱乐业碰瓷他们的伟大经典。然而,观众看了喜欢,他们感动了,流泪了,原本只定三个月的戏,愣给演了34年。除了伦敦的旗舰,还有连演16年、共6680场的百老汇首轮,以及数不胜数的世界各地版、巡回版和学生版,全球演出场次共约5万场,光是正式发行的录音就达40多种。
《悲惨世界》的文学内核
我最早欣赏该剧是在32年前它开始美国西部的首次巡演,一向轻松欢笑对待音乐剧的我居然看得泣不成声;多年后看电影版仍会潸然,但泪点却变了,从感情充沛的场景移到了一些深沉之处,尤其是迪捏主教。相比之下,我观赏多个英语和法语影视版时,最强烈的感受是情节的诸多巧合及感情放大后的失真。
原著的宏大既是优势,也是障碍。改编者不可能什么都抓,只能截取各自认为重要的元素,而这能直接影响改编作品的定位和境界。雨果原著有大量历史背景,全部搬上银幕或舞台,只有熟知那段历史的观众才能避免晕眩。故事高潮那场巷战,很多西方观众误以为是法国大革命,而社会主义国家则有人看成了巴黎公社;其实,那既不是1789年的第一次法国革命,也不是1830年的第二次法国革命,更不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而是1832年的六月起义,仅持续两天,若不是大文豪写进名著,早就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了。
音乐剧版并没有深入探讨保皇派和共和派的具体主张,但它提供了拉马克将军之死这根导火索;对于普通观众,只要区分热血青年和反动势力就能抓到要点,无需历史基础。最激动人心的一首歌《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基本上是架空的,可以用于任何同类事件,而背景知识较集中的歌,比如学生们在咖啡馆唱的《红与黑》,出现了“圣母院”等多个地名以及“国民卫队”等指涉。可以说,越是涉及具体细节的歌曲,越像承担叙事功能的歌剧宣叙调,也越难以脱离故事而广泛流传。这种化繁为简或高举轻放的方式通常带有外人视角,即在超量的戏剧信息中捕捉能广泛引发共鸣的重要元素,放弃或集中处理难以快速消化的繁琐细节。
还有一处也能说明该剧(及该片)的取舍:一般人都记得主角冉阿让是因偷窃一块面包而坐了19年牢狱,你若细听第一首歌词,会发现最初判刑是五年,后来因为逃跑而不断加刑。这仿佛是为了堵杠精们的嘴而加入的细节,也就是说,这故事可简可繁,你可以只抓提纲要领,也可以从某几首歌的字里行间还原大量小说内容。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要说明文化传播中一对重要的矛盾——普适与特异,前者为了扩大抵达群体,后者为了提升质感。这个戏绕道英国走向世界,其中的秘诀是更好地拿捏两者之间的平衡,让路人观众一举抓住要点,让原著党和戏迷不断探索发现。
一个普通中国观众,无需精通英语或法语,也无需历史知识,即可迅速领会该故事的主题,即构成主要戏剧张力的法律和道德的较量。沙威警长是法律威严的符号,你把他想象成机器人更易理解。通俗剧的套路会把他诠释成坏人,但他不是最终回头是岸的恶棍,他对法律的解读和执行超越了人的范畴。从统治者的角度,沙威是完美执法者,绝不夹杂一丝杂念,而且刚正不阿,不会因为怀疑市长大人的身份而设法从中为自己谋利。
在雨果的价值排序中,法律秩序标示着低端的尺度,而道德系覆盖其上、更广泛也更高级的规范。冉阿让多次触犯法律,不停被警长追捕,非但不会令人感到他罪不可逭,反而觉得那是恶法将人逼上绝路,由此对届时的法国体制产生质疑。
冉阿让这个角色比沙威更具复杂性,但同样经不起现代人的逻辑审视,比如歌词里夸他当市长造福一方,但那座小城及他管理的那家工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人间悲剧。不妨说,他那善良到天真幼稚的价值观在那种环境里寸步难行,更甭说当上市长了。
影片颇具回味的,是冉阿让和沙威既对立又交融的一体两面,沙威在对白歌中反复强调法律,但内心独白歌中却反复出现宗教意象,甚至跟冉阿让唱相同的旋律及歌词。沙威视秩序为社会的基石,冉阿让视仁爱为更高的秩序。
电影版的得失
汤姆·霍伯执导的电影版需要解决一个难题:重新调整写实和风格化的矛盾。舞台剧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功,但舞台处理照搬到银幕上会令人不适。电影一向要比戏剧更写实,电影观众难以接受舞台上的夸张,可是,从头唱到尾的音乐剧注定是夸张的。霍伯对所有人的演唱都大幅下调,尽量让唱向说话靠拢,但效果不尽相同。叙事性质的歌曲依然会令人难以接受,而内心独白性质的歌曲则会失去一些感染力。影片最大的败笔是沙威的两首独唱,不知是拉塞尔·克劳唱功不佳,还是导演低调处理,总之火候明显不足。
休·杰克曼走红好莱坞之前便是一流的音乐剧演员,唱功和演技都十分了得,但音色和气质似乎都不太适合冉阿让,少了点人物该有的厚重。当然,他的口碑远好于克劳,还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以及奥斯卡的提名。对他的挑剔更多是跟舞台版的冉阿让相比,舞台版的沙威更是秒杀克劳。
有趣的是,几位年轻演员的表现十分亮眼,无论是获奖的安妮·海瑟薇,还是没有提名的阿曼达·塞弗里德、埃迪·雷德梅恩、舞台版平移过来的萨曼莎·巴克斯,以及百老汇帅哥阿伦·特维特,依愚见均优于两位男主。海瑟薇那首一镜到底的《我曾有梦》,彻底摈弃舞台版的咏叹调风格,仿佛是哭诉出来的,是霍伯该手法最成功的一处;加之电影挪动了它的位置,从铺垫变为情绪高潮,也有助于演绎。
我们应该庆幸该片整体的高水准,因为舞台版的威望其实不能保证影像转换。不信你看霍伯七年后拍摄的《猫》,舞台版也是音乐剧中的大卖之作,但银幕版甫一推出,径直闯入音乐剧电影烂片榜。
电影的一大优势,是受众极广,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电影也可以把一些细微之处加以呈现。跟以往的《悲惨世界》故事片相比,霍伯版对影像非常讲究,就拿沙威跳河自杀那场戏来说,有些影片拍得像高台跳水,有些选择了小河,似乎跳进去都淹不死人,有些则干脆虚写,只拍河堤上的衣物,而这版将沙威融入一个既古典又诡异的大背景,颇有悲剧气氛。
若想要充分欣赏歌艺,1995年10周年音乐会、2009年25周年音乐会以及2019年群星音乐会聚集了众多唱将,呈现出银幕版无法也无意图复制的音乐表演。但这些都不同于英美的常规舞台版,西区和百老汇上演的《悲惨世界》至今没有出版官摄,即便有,也不可能复制现场的气场,这涉及舞台艺术和影像艺术的差异,多数舞台艺术片只能把一流的舞台艺术变成三流的影像语言。
舞台或电影都不能取代原著的文学价值,但它们能扩大原著的影响力,打破过去与现在的屏障,架起高雅和通俗的桥梁。普通人不会去深究文学理论或艺术特色,他们可能对其中几个场景、几首歌、几个镜头留下印象。而2012版《悲惨世界》跟其他优秀音乐剧电影一样,值得一刷再刷(中国公映版为了排片,做了少量删减),不仅为了重温当初的感动,还可以发现歌词和镜头里浓缩或深藏的细节,会发现为什么一个遥远过去、遥远国度的故事,竟然让你感受到了隆隆的历史回响。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
#为何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周梅森的《大博弈》为何反响平平?
0
13562
网瘾少年
2022-11-14
文化新闻
缩水370亿!被封神的《三体》,为何总赚不到钱?
0
14044
aaa685433
2022-12-17
写作交流
为何评论别人的文章才思敏捷,自己提笔写文就会卡顿?
5
17327
weiquan_wq
2023-01-05
文化新闻
为何30字小说预告获60万人收藏?爱潜水的乌贼揭秘
0
11310
万利公司
2023-03-06
文化新闻
科幻为何成为网文“新宠”,武侠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0
13162
cai321
2023-03-27
写作交流
到处都有生活,为何还需深入生活
0
2709
lotanikita
2023-09-13
文化新闻
种田文改编,为何总要掺杂宅斗?
0
5554
写手发布
2023-11-03
文化新闻
项静:“素人写作”出圈了,他们为何能被看到?
0
4076
写手发布
2024-01-08
文化新闻
“九鹭非香”的启示:仙侠IP为何屡出爆款?
0
4580
写手发布
2024-04-08
文化新闻
书业头部直播间为何从书展消失?
0
4816
写手发布
2024-07-28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交易招聘
媒体约稿
写作交流
作者推荐
如何开始写网文?
你们都在哪些平台上投稿呀?
如果金庸活在当代,在起点发布他的作品,那么神雕侠侣,笑傲江湖 ...
零基础写网文该怎么开始?
迷雾剧场直线下坠:关于悬疑剧的悬疑
阿来:文学要坚持“不变”的力量
《沉默的真相》为什么没《隐秘的角落》那么火?
米读老雷:漂泊半世的大叔第一次写小说就成爆款
上图与樊登读书发布阅读趋势报告:数字阅读、知识付费飞速发展
来聊聊在番茄小说的首秀,说多了都是泪
话题
专访人可妹丨重构“追妻火葬场”新法则
《锦月如歌》《永夜星河》《与凤行》受热捧,“无爽感,不爆款”
三部作品集中出版!作者荆洚晓:以女性角色为镜,探索宏大时代与
4
500元/篇丨公众号「粒公子」征稿
5
《中国旅游报》急需大量游记、散文
6
"我的中高考与《意林》" 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