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
文化
›
小说
›
书友圈
0
0
返回列表
人们怀念他,总要提到那本小小的册子——《读书》杂志原主编沈昌文仙逝,文化界同悼
[ 复制链接 ]
楼下有个狗狗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59
回帖
165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3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3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 积分
积分
363
发表于:2021-1-15 15:51:22
1001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新华社客户端
沈昌文 图片来自三联书店官网
沈昌文印在废纸上别致的名片。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记者王京雪)1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一代名编,一生“昌文”——知名
出版
家沈昌文仙逝,文化界同悼》的报道。
2021年1月10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
杂志
原主编沈昌文于梦中辞世,享年90岁。
这一消息在文化界引起相当震撼,一时之间,报刊网络,皆是缅怀。对隐身于图书、期刊、作者和读者背后的出版人而言,这种场面堪称罕有,从中,或可估量沈昌文受读书人爱戴之程度。
一位出版家要产生这样巨大的影响,必要满足如下条件:一个具备稀有才能和时代精神的人,恰逢其时地遇到他能大展拳脚的时代。
沈昌文便是如此。
1月14日,沈昌文追悼会在京举行。
(小标题)一生“昌文”,启蒙众多读书人
人如其名,沈昌文的一生,是以书“昌文”的一生。
从1951年,沈昌文20岁进入人民出版社担任校对员算起,他近乎完整地经历和参与了新中国迄今为止整个出版史。
从1980年,49岁的沈昌文担任人民出版社“三联编辑室”(三联书店前身)主任,兼任《读书》杂志负责人算起,他主政的《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和上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沈昌文主持下的《读书》杂志,从一开始两三万册的销量,攀升到十三四万册,被认为是《读书》“最好看”的时期,它滋养了两代中国读书人,并神奇地同时受到学院派知识分子和中学生读者的喜爱。
人们今天怀念沈昌文,总要提到这本小小的册子,“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不读《读书》!”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读书人,谁没为它着过迷,并至今在书柜中藏有几本《读书》呢?
沈昌文时代的《读书》,被公认为“观念最开放、思想最活跃”,它兼容并蓄,向不同领域、门派的学者敞开大门,最怕不允许各种观点并存,同时,积极介绍海外学界、学人的情况,为读者开阔视野。
学者朱学东说,《读书》杂志“曾是形塑我知识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读物”。
学者张鸣说:“跟现在很多读书人一样,我也是在沈昌文时代喜欢上《读书》的。那个时候,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在《读书》上发一篇文章。”
这类评价不胜枚举。
但沈昌文总是强调,办《读书》,他不过躬逢其盛而已,“沈昌文还是那么窝囊,那么差劲,只是时代变了。”
他曾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憋着多年没说话的知识分子都“活”了过来。例如金克木教授,沈昌文登门
约稿
前,被人提醒,金先生不好打交道,怕要碰壁。结果,沈昌文去约一篇稿,金先生交了5篇,还拉着他说了好些话。钱锺书同样有讲不完的话,打开话匣,便滔滔不绝……
编杂志外,作为三联书店的负责人,沈昌文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策划推出“畅销书”的出版家之一。他挑书眼力好,还能让好书畅销。
他1984年主持出版的《情爱论》,初版就印了120万册,引发社会大讨论。之后,庞龙的《宽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杨绛的《洗澡》,以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卖菜(蔡志忠)”“拾金(金庸)”,包括后来几米、朱德庸等人的著作,都大受欢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三联书店从人民出版社分出来,恢复独立建制,沈昌文出任第一任总经理,带着29个年轻同事,白手起家。
那时,国内出版社各有分工,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文学书,中华书局出古典书等。沈昌文在大社夹缝里,给三联圈了块地——“文化”。
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说,沈昌文的出版理念是“领先一步”,他对时代风向有敏锐嗅觉。“出版的书是要引领潮流的,而且要带动社会思想文化风潮。沈公做到了。不仅出版了一批好书,还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想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学者认为,沈昌文的工作启蒙了全国众多读书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读书人“无不拜受沈公之德”。
1994年,沈昌文建言推动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办。第二年末,他从三联退休。
作家王小波听闻消息,不胜惋惜,致信道:“先生离开了《读书》,一定还要做文化上的事……以先生的身手,一定可以大有可为。”
退休后的沈昌文,的确还在做文化上的事。他与辽宁教育出版社俞晓群合作,组织出版了《万象》杂志、“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吕叔湘全集》……
从72岁起,他陆续出版了自己的著述,这些作品为新中国出版史留下了绝无仅有的记录。
作为中国“出版界的灵魂人物”和“读书界的旗帜人物”,他是“中国编辑的典范”“思想的邮差和经纪人”;文化界尊称他为“沈公”,而在今天,像他这样当得起大家心悦诚服一个“公”字的人,屈指可数。
(小标题)“温和地奋斗,不是非死即活”
沈昌文“好吃”,是京城文化饭局上的灵魂人物。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1997年认识沈昌文前,总觉得“好吃”跟“懒做”同属贬义词,沈昌文花功夫“教育”他,夏衍怎么好吃,丁聪怎么好吃。总之,好吃是件美好的事。
沈昌文有言,“要征服作者的心,先要征服他的胃”。他要求编辑们“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对看上的著译者缠住不放,饭桌上联络感情,搞定约稿。
他喜欢在松散随意的氛围里做思想的“买卖”。
许多人说起沈昌文,都会提到他背双肩包逛书店的样子。沈从文孙女沈帆曾为他画过一幅题为“废纸我买”的漫画:一个背双肩包的老头,双手拎两捆书。他把画印在废纸片上,当别致的名片。
沈昌文老同事、《读书》杂志前主编吴彬在文章中写道:老沈自有独特的工作和处世之道,他从不把自己包装成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更乐意以“亦正亦邪”的面目示人,开口闭口“我是商人”。他也从不讳言自己做出版要赚钱,他在自己设计的“《读书》服务日”专栏中起个笔名叫“金香”,对应“铜臭”。
作家毛尖初见沈昌文时吃了一惊,“他看上去太不像知识分子了,不儒雅不清高,整个人暖乎乎兴冲冲,散发着我们宁波汤团似的热气。”
沈昌文的老友、学者许纪霖对他第一眼印象不算好,“这哪是一个读书人,分明就是一个剃着板寸的北方大掌柜嘛!”
沈昌文有“江湖气”,作家王蒙说他是个“江湖学术家”。“无所不通”又“嘻嘻松松”,既能嬉笑怒骂,又懂知分量寸。“广交高级知识分子、各色领导干部,懂得追求学问珍重学问,但绝不搞学院派、死读书、教条主义、门户之见。”
沈昌文是平衡各股力量的高手。很多时候,他精明而圆滑,世事洞明装糊涂,因此受过诟病,但又以此服务毕其终身之力的出版事业,服务读者与作者。
用他自己的话,“我这一生做人,就是在温和地奋斗。它不是非死即活的。”
做杂志、做出版,沈昌文不赞成“哪壶不开提哪壶”,但会考虑“跪着造反”,他认为“出版江湖”里很重要的做法是“点到为止”。
他总结办《读书》杂志的经验为:无能、无为、无我。说杂志读者越来越多,靠的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于是不拘一格,放弃成见。
沈昌文非常重视读者,说读者最聪明。编《读书》杂志时,他每早亲自去收发室取读者来信,许多信件保存至今。他发现,自己的“话里有话”总能被读者读懂,且许多是边远山区中学老师这样的读者,对此大为得意。
为增进交流,1984年,他就开创了每月一次的“《读书》服务日”,租咖啡馆场地,请作者、读者来随意聊天,还提出个口号:“没主题、没主持、没开始、没结束”。许多文章的灵感就是在“服务日”上聊出来的。例如,王蒙的《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取名“服务日”,是因时人忌讳“沙龙”“俱乐部”等词,沈昌文某日见牡丹电视机生产厂家搞售后服务,突然悟到无论作者读者,实际都是顾客,文化人也可以搞“售后服务”。
打着商业招牌,做社会公益的事,他是有文化理想的“商人”。
(小标题)不可复刻,“孤本”永流传
“沈公本人是那么可爱可亲,跟谁都能打成一片。他很独特,不露声色,不是那种棱角清晰的人,从他身上,你很难看到特别鲜明的立场,但同时,又能强烈感受到他有自己坚定的态度。”书评人绿茶在媒体工作时,曾与沈昌文多有往来。
在他眼中,这位友人遍天下、备受尊崇的老出版家,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是教主或江湖大侠似的人物,“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和蔼可亲的小老头。”
无论事业干得多大,往来多少鸿儒,沈昌文一生都没有丝毫架子。年轻人向他请教问题,他总非常乐意帮忙。对绿茶,他就说过很多回“绿茶老师的事,我一定鼎力支持”。而有他相助,许多事情都会顺利许多。
对任何人,沈昌文都将身段放得很低。新中国成立前,在旧上海做学徒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铺垫了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底色。他也常说自己是学徒——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做学徒;当了出版人,是学徒式的出版人。
小时候,沈昌文跟着当保姆的母亲,住在别人家,记事起就开始学察言观色。14岁因困辍学,他到银楼做学徒,先学手艺,之后伺候老板和朋友的饮宴牌局。
1945年到1951年,他当了6年学徒,期间先后上了14所补习学校,学过速记、会计、摄影、英语、世界语、俄语和无线电……还不算早上5点去公园听人讲英文、古文。
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际遇,造就了特殊的“文化名人”沈昌文。他这样的人物,如今不会再有了。
时代变了。有年轻编辑感叹,沈昌文带走了让许多出版人心向往之的时代。“在出版商业化和规模化的今天,编辑的个性、喜好和价值观越来越不那么重要,出版人的身份认同感也越来越小。”
“你们很幸福,现在的书实在多,几十年前,这简直不可想象。找不到书读,可真是苦恼。不管怎么样,成绩是主要的。”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沈昌文曾谈过对当代出版界的看法。
他觉得出版界对质量关注得不够,选题过于时髦,纯粹迎合市场和跟风,不注意冷门的、潜在的实际需要。
他还认为,现在有的出版只注意出版本身,不注意与社会公益事业结合。而这本是中国出版业的优秀传统,也是他一直在努力做的事。
“出版业要跟社会公益事业、群众的需要相结合,出版家不是一个出书赚钱的人,而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是出版业的传统。可现在呢?出版业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说实在我心里很不舒服。”
书比人长寿。沈昌文希望出版人时刻记住,自己从事的是一个长命的工作。把文化和思想的香火传递下去。
在朋友们眼中,沈昌文本人也是一本耐人品读的书,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孤本”。虽然不可复刻,但其精神华章却将在世间长长久久地流传。
1月14日,追思沈昌文的人中,有些自称是他的学生和学徒。他们中有媒体人,有出版人,有书店老板……都曾受到沈昌文的提携和关怀。
“沈公留下的精神资源不可量化。”绿茶说,“他所缔造的三联时代和那个时代的文化热潮,影响着一些人,这些人又对当下的时代产生新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在代际之间不断传承。”
作为“70后”,绿茶到北京上大学时,沈昌文的三联时代已基本落幕,“文化热”也只剩余温。但这样的余温,伴随他去书店工作,去媒体做读书编辑,去出版社做副总编,到如今做图书推介和阅读推广。“像保温壶一直盖着盖,温度延续到今天。”(完)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作者推荐
回忆杀!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经典网络小说!
10亿版权费百亿播放量,经济学告诉你《庆余年》类影视为什么火?
网络文学20年,600部精品网络小说神作集合,经典珍藏不容错过!
残殇:伤感文艺青年,连续12年创作热血故事
2021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开幕
IP连连看 | 《我的美女老师》小说、网剧总点击8亿
爱奇艺文学宣布启动“云腾计划” IP生态赋能网络文学新生机
如何重燃创作激情,突破一写就废的困境?
业余时间想要写网文?想要成为大神,来看看大神作家私房经验?
300元/篇 公众号【入江之鲸】最新约稿函
话题
番茄小说第五届网络文学大赛暨新玄幻创作扶持计划重磅启动!
《华西都市报》急需大量散文、游记、小小说
300-900元/篇 | 「星星·散文诗」2026年杂志最新约稿函
4
《都市时报》大象文艺周刊 最新征稿启事
5
《人生与伴侣》杂志,公开征稿!12月31日截稿
6
《有喜》改编剧《四喜》重磅上线 原著作者清扬婉兮:见证女性觉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