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酸为什么是“五味”之首?解构中国人的酸食DNA
[ 复制链接 ]
黑胡子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105
回帖
237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4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4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积分
456
发表于:2020-6-28 08:31:49
风俗
25038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新京报
原作者丨要云
摘编丨董牧孜
“东北咸,西北酸,西南辣,东南甜”
中国人对饮食的口味,常以“五味”概括,酸甜苦辣咸。不但以此概括饮食口味,还扩而广之,用于对生活境遇或心境的形容。生活艰难,谓之苦,引申出苦难、辛苦、吃苦、悲苦,等等。心情愉悦,谓之甜,同样引申出一连串美好词汇,甜蜜、甘甜、香甜。齐心协力,共度维艰,是同甘共苦,生活由艰难转而安逸,则是苦尽甘来。辣味亦然,泼辣、老辣、心狠手辣乃至毒辣,仅看字面,就让人感到背上一丝丝发冷。以咸喻情喻景的相对少一些,主要是咸味太中性,但也不是没有,比如一个人说话寡而无味,便是“不咸不淡”,在方言中,还有更形象的例子,粤语喻人下流,谓之“咸湿”,进而引申至骚扰女性者为“咸猪手”。
有意思的是,尽管各地方言不同,但在言及五味的时候,大多以“酸”为首,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的文化现象。喻情喻景最多最形象的,恰恰还是“酸”。假斯文叫穷酸,出手小气叫寒酸,语言刻薄叫尖酸,无法排解之苦闷叫酸楚,还有酸涩、酸腐、酸文假醋,等等,最精彩且常用的,形容嫉妒之心,称为“酸溜溜”。如果把五味全部用上,说一个人心情复杂时,就是“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不知是何滋味”,酸是要排在头一位的。可见酸味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份量。
酸在中餐调味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角色,可与各种味道复合,酸甜、酸辣、咸酸,均可成美味。中国地域广大,不同人群饮食习惯各有其俗,对味的追求自然各有特点。但是无论何方人士,对酸这个口味,都是能接受的,虽然喜爱程度不一。以酸喻情喻景渗透在各地方言之中,就是最好的证例。
《酸食志》,要云 著,低音·北京联合
出版
公司,2020年4月
我在《辣味江湖》一书中曾说过,“中国人的饮馔,历来讲求五味调和。但是中国太大,地理复杂,气候各异,物产不同,民族众多。八方之人,对五味各有偏好。民族之间的差异不必说了,即便是汉族地区,南方北方,东边西边,离差之大,亦非一般二字可以形容。即便大致做一归纳,也大不易。”我大致的划分,是“东北咸,西北酸,西南辣,东南甜”。
这只是一个大而化之的划分,实际上,如果将五味应用细致观察,酸甜苦辣咸,是融汇于四方食谱的。比如酸,无分地域,各地方各民族都接受且喜爱,即便最不酸的东南地方,醋仍然是重要调味,中国四大名醋中,东南占其二。中国人大都以山西为醋乡,晋人饮食口味取向偏于酸。但是真正把酸作为日常最重要口味的,却是西南的贵州,而且贵州的酸,酸的透彻,酸的深入人心,“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地位何等之高。
可是要概括中国各地人群对酸味的应用和调和,却是一件大不易的事情。原因是与咸辣甜不同。咸与盐对应,甜与糖蜜对应,辣与辣椒胡椒葱姜蒜对应,而人们对酸的体会,其源却大异之。北方有酸醋、酸菜、酸饭、浆水、酸汤子以及草原民族须臾不可离的酸奶。南方的酸,更是丰富多彩,菜酸之丰富就不必说了,果酸的种类就令人应接不暇,闽粤的梅子酸、贵州的毛辣酸、海南的柠檬酸、广西的菠萝酸、云南的酸角酸,都是酸中精粹。更不用说还有琳琅满目的荤酸,肉酸鱼酸虾酸蚁酸,以此烹调出的酸味菜肴,都可称珍食奇味,没有长期品食品味的经历,很难说得圆全。
酸为什么是“五味”之首?
中国人的五味,“酸甜苦辣咸”,“酸”置于五味之首。这个排序很有意思。有人以为,这是因为酸是人类烹饪最古老的调味。人类的第一味调味品,就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然酸。古老到什么程度呢?大约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用火的时候。肉类和植物块茎烤熟了,要增添点味道,大自然中天然的酸味,比如梅子,混合一点,那味道一定大不一样。在尚无盐的时候,以酸调味,太自然不过。
在中国,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了对调味品的介绍,最早的,就是咸与酸。《尚书》收集了《商书》三篇,下篇就有“若作和羹,乐惟盐梅”之句。《尚书》虽然是孔子编订,却是上古流传下来典籍的集汇,上溯尧舜,下及商周。说明至少在那个年代,盐梅已经是中国人日常饮食最主要的调味品。古人常常把这两味绑在一起,后人以此形容二者之间的亲密,成语“盐梅之寄”“盐梅舟楫”,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望梅止渴。
梅子酸尚是天然形成的果酸,时入周代,人工发酵制作的酸味调料出现了。这就是“醯”与“酢”。“醯”与“酢”都是酱汁,但是据考古家考证,当时的酱汁,都是肉酱,以肉制酱,制作的过程中会分解出大量有机酸,包含氨基酸、乳酸、醋酸。因为味道是酸的,写作醯,亦写作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醯,酸也”。但是后世这两个字都被另一个字替代,就是我们熟悉的——“醋”。不过,醯酢与醋还是不同的,虽然都是酸味调料,但是实质已经起了变化,因为制醋的原料,已经不是肉类,变成谷物。这个变化,大致在汉代才完成。这时候,不但有了非常完整的文字记载,而且有了高水准的科技著作。最著名的,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一部伟大的科技著作,不但涉及农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农艺、园艺、蚕桑、畜牧、林业等,而且引申至酿造、烹饪等农产品的后加工领域,对酒、醋、酱、糖稀等的制作过程做了详细的解析和记录。此时,中国人已经熟练掌握了发酵技术。特别是对曲的运用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书中记载的制曲酿醋方法,已经非常精到。
既然是谷物酿制,醋和酒就有了不可分离的关系。最初的醋,别名“苦酒”。何以是“苦酒”?我猜想,大约最初做坏了的酒,发酸,饮之难喝,丢了可惜,用以调味,竟然与酢相类。之后便按照这样的方法发酵谷物,用以做酢。所以,贾思勰说,“酢者,今醋也”。我的猜想应该是不错的,因为就在《齐民要术》里,贾思勰写过以坏酒回做醋。“回酒酢法:凡酿酒失所味醋者,或初好後动未压者,皆宜回作醋。大率五石米酒醅,更著麹末一斗,䴷一斗,井花水一石;粟米饭两石,掸令冷如人体,投之,杷搅,绵幕瓮口。每日再度搅之。春夏七日熟,秋冬稍迟。皆美香。清澄後一月,接取,别器贮之。”虽是苦酒,但是做醋,却“皆香美”,后来,酿醋法大致如此,“苦酒”一词消失,统统由“醋”替代。
谈到中国之酸,很多人自然首先想起的就是“醋”。首先想起没有错,但把醋与中国之酸等同起来,就大错特错了。中国人吃酸,岂止一个醋能够概括,即便上古,中国之酸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云南德昂族同胞的酸茶。茶,一般都是泡饮的,但德昂族是拿来吃的,新鲜茶叶经过发酵、酸化,直接食用。这个风俗,古已有之。在德昂族同胞生活的临沧,现在还有三千多岁的种植茶,这说明孔子集撰《尚书》之一千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开始种茶,吃茶,而且吃的是酸茶。
实际上,西南各民族吃酸的历史都很悠久,壮侗语族各民族都嗜好酸汤,各种酸味果实,都被用作制酸的食材,梅子、酸木瓜、酸角、柠檬、生芒果,等等。即便在北方,以蔬菜和粮食制作的酸,也远非一个醋,西北、华北地区很普及的浆水、酸菜和酸饭,食用范围不小,真的考究起来,浆水和酸饭应该产生于醋之前。无醋之前,谷物和菜蔬所生出的酸,应是人们最主要的调酸食材。因为梅子是有季节的,而且产量有限,制成的梅子酱、盐梅是很珍贵的。商周宫廷都有醯人主管醯物,这就是证明。而浆水和酸饭,易于制作,也容易普及。可以想见,古代之酸,也是很丰富的。中国人吃酸的历史,源远流长。
不过,相对而言,中国人用以调酸的主要调料,还是醋。各地都有自己的酸味食物,但是就覆盖面广大和嗜好人群广泛而言,无有在醋之上者。
如何绘制中国的酸域地图?
醋酸,是中国人饮食中调酸最普遍、却并非最主要的调味品。人们对酸的取用,一是酸食,食物经人工发酵,自带酸味。如酸菜、酸笋、酸饭、酸奶。另一个才是将食物调酸的食材或调料,如酸木瓜、柠檬汁、野番茄汁,等等,醋只是其中之一。所以,如若寻酸,各种酸食和酸调都要包含在内。绘制酸味地图,图标琳琅满目,绝非只有一个醋。
作为五味中重要的一味,中国人对酸味的追求是相同的。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各个人群,都有自己的酸食和调味之酸。醋酸分布是没有空隙的,酸菜虽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普及程度,不亚醋酸。除了这两个酸中翘楚,各地特有的酸就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了。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局部)。
泡菜满四川,酸汤淹贵州,酸菜酸东北,浆水遍陕甘。西北一些地方流行酸粥酸饭,北方以牧业为主的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酸奶是重要食物。湘西黔东桂北地区苗族侗族聚居区有食用酸鱼、酸肉、酸鸭的习俗。滇南滇西的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历史上,就有以食用酸果和用水果调酸的食俗,野番茄、生芒果、酸角等水果,是重要的食材和调味品。广西云南操壮傣语各民族,钟爱酸笋,而且形成了以酸笋调制的系列菜谱。贵州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州的酸食和调酸食材更为丰富,也更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酸汤、盐酸、菜酸、香酸、虾酸、臭酸、糟辣酸,使这一地区的酸食文化光彩夺目。
即便醋酸,在各地表现也大为不同。例如广西盛行的酸嘢,晋南人热爱的柿子醋,海南特有的糟粕醋,云南阿昌族的玉露。虽然绘制出十分准确的酸域地图很难,但对各地食酸喜酸的程度做一个大略的概括,应该是可以的。
说酸域,我以为应该根据对酸味的喜好和依赖程度,分两个层次:大酸域和酸域核心区。中国食酸最为突出的人群和地区,可以分为南北两部,或者说有两个核心区域。北方的核心区在山陕、宁夏和甘肃东部、内蒙中西部。南方的核心区在贵州、湘西、桂西北、滇南。从地图上看,这是两个连片地区。这两个核心地区向外晕染,就是一个连片的大酸域,这个酸域大地图应该包括三北地区、大西南、湘桂两省、鄂西南、海南,涵盖了中国大部分疆域。
说酸域,只是广而论之,或者说是一个针对嗜酸人群和地方的晕染图,酸域之内酸味重一点,酸域之外酸味轻些,但酸域之外也有酸,有的地方,还酸的可以。如果要补充这个拟测地图,只能用文字做出说明。
原作者丨要云 摘编丨董牧孜
编辑丨董牧孜 校对丨吴兴发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评论列表
(14)
忘了昨天8
五味对应五行也对应五脏!应该展开说一下酸味对健康的影响助益就完美了!
2020-6-28 08:32:32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棱角心
因为人们爱喝酒,酒酿多了喝不完于是酒再次发酵,酿成醋,酸流流的开胃,消毒杀菌。有保健作用。
2020-6-28 08:33:3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特体哦体图
“酸”同“钻”破土而出向上
2020-6-28 08:34:00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清茶qingcha
古人有说五味是牛甘犬酸,枣甘李酸。又说酸生肝,肝生筋,或言味之酸者可以入肝养气,依体养筋。不过即便这样讲,也没什么切实可信的依据。就是好吃,就完了。
2020-6-28 08:34:33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重金属盐
我以为咸是百味之首
2020-6-28 08:35:17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睡无止尽
苦辣酸甜咸,就是个念法,排名不等先后。写文章做的……
2020-6-28 08:35:23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思念“
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喜欢吃酸,很多国家都喜欢吃酸的。dna是遗传物质。南方人,沿海地区没有遗传吃酸的传统。
2020-6-28 08:36:00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三零九309
肝心脾肺肾而不是心肝脾肺肾
2020-6-28 08:36:46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小凡凡love泰尼
山西說第一,誰敢說第二。。。
2020-6-28 08:37:15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下一页 »
1
2
/ 2 页
下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原创文学
文化新闻
休闲分享
媒体约稿
交易招聘
作者推荐
影视市场畸形现状:良心剧本无人投资,大制作精包装却频频扑街
“网文生成器”让你一夜变大神?
乔治·马丁半月写三章《冰与火之歌》,预计明年完稿
老子不服
我有很多灵感,为什么写不成小说?好莱坞编剧1+3创作法轻松搞定
复旦中文系教授的“不必读”书单
作为新手想尝试写小说有什么踩雷的地方需要注意的呢 ...
小说教程之从零开始:第六课,网络小说大纲写作技巧(四)
从"写作小白"到一年写三部小说,我是如何跃升的?
刘慈欣作品改编漫画后有啥变化?揭秘来了……
话题
专访人可妹丨重构“追妻火葬场”新法则
《锦月如歌》《永夜星河》《与凤行》受热捧,“无爽感,不爆款”
三部作品集中出版!作者荆洚晓:以女性角色为镜,探索宏大时代与
4
500元/篇丨公众号「粒公子」征稿
5
《中国旅游报》急需大量游记、散文
6
"我的中高考与《意林》" 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