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吕铮:写警察故事是我的使命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20-6-23 11:52:36
18999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吕铮 北京人,北京警察,“80后”作家、编剧,公安部猎狐缉捕行动组成员,连续四届获得金盾文学奖。小说代表作《名提》《赎罪无门》《猎狐行动》《三叉戟》《无所遁形》等。
印象
警察的真实状态
是《三叉戟》的根基
根据吕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三叉戟》成为近期热点,这部剧讲述了三位临近退休的警察重返一线,站好最后一班岗,强强联手击破金融犯罪集团的故事,刻画了三位极具典型意义的公安干警形象。吕铮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他也在同步追剧,第一次看《三叉戟》全片,“我觉得可以给这部剧打80分,我想最起码它算得上是我们的一个良心之作。”
《三叉戟》是吕铮写的第十二部小说。从2004年开始,他每年写一部长篇小说,白天朝九晚五,晚上8点钟开始写作,一直写到凌晨一两点钟,这种工作状态保持了十六年。动笔写《三叉戟》那年吕铮36岁,这不是他第一次写老警察,但到这个年纪,似乎对老警察有了更深的感悟,“我想,如果有一天我成了他们,我希望在离开警察队伍前做些什么?我想只有一个答案,就是用最后的职业生命,竭尽全力去完成一个警察的使命。”
吕铮不仅是《三叉戟》的原著作者,还是电视剧的编剧之一,是他第一次全程参与进来的电视剧作品,“我不光是编剧,还担任了这部剧的顾问,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有一个微信群,在里面我们经常会对很多细节的问题进行讨论,我也会给出我的建议。”
吕铮说,小说家和编剧这两种身份对他而言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小说是个性化的创作,只需满足个人想表达的欲望,而电视剧是大众传媒,受众要扩大化,所以在创作剧本时第一件事就是把小说《三叉戟》的冷色调调成暖色调,导演在细节上也做了很多幽默化的处理,将这部剧打造成了一部“合家欢影视剧”,大人小孩都爱看。“但无论怎么变,《三叉戟》的根基没变,始终是一部描写警察真实状态,还原什么才是真正的警察的作品。”
《三叉戟》接近尾声,“老三位”的故事告一段落,但吕铮却不会停下脚步。他透露,小说《三叉戟2之纵情四海》已经完成,正在
出版
过程中,描写特警的小说《藏锋》也已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他后面还有五部小说的创作计划,在同步积累创作素材。做好一名警察,讲好警察故事,是他永远的使命。
与天津老警察聊天后
萌生了写《三叉戟》的想法
记者:当初您怎么会想到写一部关于三位老警察的故事?
吕铮:我24岁开始写小说,写《三叉戟》时36岁,正好是我第一个创作阶段结束。我用12年的时间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三叉戟》是我写关于老警察的第四部作品,之前还有《狂探》《赎罪无门》《名提》。我一直都在公安队伍中,写小说是我的业余爱好,所以我的小说选题不太会关照市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说起写《三叉戟》的起因,也挺有意思,还和天津有关。2014年,我跟天津的一位老警察,也是我的老前辈聊天。我说起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朝阳的刑警都是留个板寸,冬天穿黑皮搂儿、绿警裤、三接头皮鞋,腋下夹个手包,里边是笔录纸、钢笔、印油、香烟和手铐。天津那位老警察一听,说你知道那时候天津南开的老警察是什么样吗?个个都是大背头,穿立领风衣,走起路来呼呼生风,跟大老板似的。我好奇,问现在这些大背头什么样了?他说,大背头啊,现在连头发都不剩几根儿了。这次聊天让我埋下了写《三叉戟》的种子,也让我想到了新的主题──今非昔比。当年华老去,我们在即将离开公安队伍的时候还能做什么?我想答案就是,竭尽全力去完成警察的使命。
记者:电视剧《三叉戟》是天津公安系统协助拍摄的,您对天津印象如何?
吕铮:我在北京,离天津特别近,40分钟就到海河边上了,我隔三差五就带着爱人和孩子来天津,逛逛洋货市场,吃吃包子。我喜欢的很多演员也都是天津的,天津人仿佛天生自带幽默感,这也给我们在创作这部剧时提供了很多灵感。郝平老师当时采风去的就是天津市公安局,很多故事从咱们天津的战友嘴里说出来,那就跟说评书似的,精彩极了。
记者:那您笔下的“三叉戟”有人物原型吗?剧中这些案子有您亲身经历过的吗?
吕铮:我从警后有十六七年都在打击犯罪的一线工作,我跟其他作家和编剧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对人物原型和案件素材的依赖度不是很高。“三叉戟”没有直接的人物原型,他们就是我接触到的身边的警察人物形象的浓缩。这部剧重人物,轻案件,我们就是把案子中最精彩的部分提炼出来,所有对案件的描述都是为了衬托人物。我想我们是走了公安戏的一条新路,以人物托故事,以案件支撑人物。
三位演员碰撞出的火花
小说和剧本都无法呈现
记者:剧中陈建斌、董勇、郝平三位主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您心目中的“三叉戟”契合度高吗?您对这老三位的表演如何评价?
吕铮:这三位主演都是表演经验相当丰富的老演员,俗称就是“老戏骨”。他们所塑造出来的“三叉戟”,我想已经不仅仅是契合我心目中的“三叉戟”,而是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赋予了这三个人物新的魅力。三位演员在剧中所碰撞出来的火花,是无论小说还是剧本都无法呈现出来的。他们配合默契,表演细致入微,就连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传达得淋漓尽致。例如剧中有一幕,省厅下来的三位新“三叉戟”让老“三叉戟”在同事面前出糗,陈建斌老师所饰演的大背头,当时那种既尴尬又自嘲的笑,这都是剧本里没有写到的。而且三位老师对待工作那份认真的态度也令我钦佩。在拍摄过程中,我经常到剧组探班,陈建斌老师在现场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他对剧本的诠释和调整都是相当专业的,为这部剧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董勇老师为了形象上更贴近角色,愣是给自己吃胖了10斤,而且他饰演的大棍子是个脾气火爆话不多的人,董老师就说,可不可以再给我删点儿台词,这个人不要说这么多话。一到片场,董勇老师就迅速进入人物状态,变得严肃起来,但其实私底下他是一个很爱聊天的人。相反郝平老师饰演的大喷子是个预审专家,他的台词量非常大,里面还有很多法言法语,很难背。拍戏时郝平老师每天早晨起来都要出晨功练嘴皮子,他还开玩笑说,自己说台词就跟说相声贯口似的。三位老师相辅相成的表演,大大提升了这部剧的品质,《三叉戟》能够成功得益于导演和这三位主演,所以我非常感谢这三位老师,他们使我的作品增色不少。
记者:除了“三叉戟”,剧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年轻警察吕征,刚好和您本人的名字同音,这个角色是您本人的化身吗?
吕铮:这其实是一个“恶搞”。小说里有一个人物叫小吕,在创作剧本时制片方就说,干脆叫吕征好了。我的合作编剧是沈嵘老师,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剧中董虎身边有一个得力助手也叫沈荣。小说中的小吕代表着一份传承,他是英烈子女,父亲是公安英雄,他身上流淌着公安的血脉、精神、DNA。“三叉戟”是他的三个师父,纵使“三叉戟”再厉害,也终有落幕的那一天,但他们的精神延续到小吕的身上,延续到年轻一代警察身上。剧中的小吕更是一个功能型的人物,我希望通过三位师父的嘴说出公安的理念,什么才是真正的警察?如果没有小吕这个人的存在,可能这些话就会显得过于教条和格式化,观众未必会接受。剧中小吕的扮演者徐绍瑛也说,在剧中“三叉戟”是我的师父,在拍摄现场这三位老师同样是我的师父,跟他们一起演戏能学到很多。
沈嵘负责天马行空
我负责脚踏实地
记者:您参与了电视剧《三叉戟》的整个创作过程,如今播出后好评不断,您对这部剧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有什么感想?
吕铮:在2016年《三叉戟》创作之初,很多朋友劝我不要这样写,说现在畅销书一般都是以年轻人的视角来谈他们的世界,可我这本书讲的却是三位快退休的老警察的故事。而且它不像一般的公安题材作品,用高密度的案件来吸引观众,这部剧就是以人物为主,案件为辅。所以不论是小说还是剧本,一开始都不被看好。但包括导演、制片人和编剧沈嵘,我们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想看看这种我们认为对的方式它究竟能不能成。电视剧《三叉戟》播出后,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观众是年轻人,在网上的播放排名一直都很靠前,这让我们非常欣喜,说明这样的作品能够被观众接受。网上的影评我都很认真地看过,有些观众说出的恰恰是我心里想表达的,证明他们看懂了,明白了我想说的是什么。
记者:这次您与《余罪》编剧沈嵘一起合作创作《三叉戟》剧本,感受如何?
吕铮:我对于我俩的这次合作非常满意。很多观众在看过《三叉戟》这部剧后,都买了我的小说来看,大部分评价是电视剧比小说要好,这点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很多编剧和原著作者很难意见一致。沈嵘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编剧,他的很多代表作都深受观众喜爱。我们在一起合作,就是沈嵘老师负责天马行空,我负责脚踏实地,让剧本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俩当初定了一个目标,1+1>1.5,我想我们做到了。
记者:剧本相较您的原著小说改动大吗?您认为有哪些出彩的地方?
吕铮:我觉得改动不大,“三叉戟”还是“三叉戟”,加入老夏这个人物,是为了给这部剧提供一个发动机。我想与其说是改动,不如说是提升。亮点每集都有,就藏在细枝末节的地方,比如一句幽默的台词,一个传神的表演。
记者:您最满意自己的哪部作品?
吕铮:我把我的创作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已经完成了,比较满意的是《三叉戟》和《名提》。《名提》是专门写预审的。第二阶段也已经开始了,目前完成了四本小说。写完《三叉戟》后,我停了两年,将自己清空,重新学习,相当于给自己重启了一下。在第二阶段,我觉得还比较满意的是《谜探》和《无所遁形》,这两本书目前评分都比《三叉戟》要高,我相信看过的读者应该能感受到我的成长。来源:天津日报 | 徐雪霏
#警察故事
#我的
#使命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从穷女孩到畅销书作家,我的蜕变多亏这个小方法,太简单总被忽视
12
19969
小航爱elva
2023-03-08
写作交流
写作5年终于月入5w,分享我的5个写作变现渠道
20
27480
2072
2023-03-08
文化新闻
《我的医妃不好惹》热播,作者姑苏小七:每个角色都有...
0
10583
写手发布
2023-05-17
文化新闻
继《我的前半生》后,亦舒作品《嘘》官宣影视化
0
10945
写手发布
2023-06-19
媒体约稿
征稿:电视剧《我的人间烟火》剧情分析,急急急急急!
0
4537
ly666
2023-07-10
文化新闻
《我的人间烟火》原著作者回应抄袭:没看过对方的书
0
7485
写手发布
2023-07-17
文化新闻
网络作家“画笔敲敲”:我的主角只想好好种田
0
5972
hzgold289
2023-10-08
文化新闻
从《田耕纪》到《我的花园》,观众到底有多喜欢乡村田园
0
5775
写手发布
2023-10-21
写作交流
我终于找到适合我的短篇方向了,越夸张越离谱越好
0
3042
未来之星wy
2024-01-27
媒体约稿
「人物」公众号「我的传奇人生」长篇征文
0
2896
安奈纯寻
2024-05-10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AI吞掉网文流量,底层作者正被“无声清退”|深氪lite
对话诺奖编辑:我们为何坚持出版“天书”?
《吴邪私家笔记》开播!铁三角集结冒险,开启热血探险新篇
4
银花火树:在志怪世界中构筑女性叙事新维度
5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10月主题征稿
6
2025年,我想和网文世界谈谈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