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李佩甫:现在还不是谈“伟大的中国小说”的时候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20-4-9 10:46:04
1857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傅小平:想到一个问题,你的写作偏中国化、本土化,你又长年待在不是那么国际化的中原,会否对你作品的外译有所限制。有些作品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在国内很受推崇,读者群也很大,但估计在作品外译方面不如预期。另外你要在北京、上海这些所谓国际大都市,你和国际
出版
人或汉学家等有交往接触,作品外译的机会或许就多一些。你作品的国外翻译情况怎么样?
李佩甫:也就主要在日本、韩国有翻译。我跟国际上没任何联系,我就自己写作。《羊的门》出版的时候,有个日本的大学教授,在北京待过很多年,他当时预言我这部小说要得什么奖,他和他的学生一起来翻译,还到我老家考察了一番。我带他在平原上走了一趟,教他认这个草那个草。当然,结果很明显是他预判有误。这书翻译成日文后,多少引起了一点反响,卖得没预期那么好。
傅小平:这个事情比较复杂,书写得好坏是一方面,怎样运作也是一方面。
李佩甫:也可能吧。但我觉得创作是个人的事,我只要用心写就好了,写得好不好,写到什么程度,都交给别人判断,那不是我管的事情。到这个年龄,我更加不去管书写出来后怎么样了,只要有人看就行了。我没想到,过了二十年,现在书店还在卖《羊的门》,也还有人看。这就行了。
傅小平:说得也是,二十年时间,足以淘汰很多书了。但我觉得你的叙述抓住了中原的精髓,你对构成中国文化核心部分的权力解析得这么透彻,再加上文学水准放在那儿。你的小说或许五十年、一百年还有人看。即使不说别的,它们是中原文化的一个标本啊,如果要深入了解中原文化,就有必要读读你的小说。
李佩甫:很难说,我写的那些,在多少年后也许就变成历史了。现在的年轻人读这样的书,有可能都不相信曾经有人这样生活过,他们会怀疑怎么会有这样的生活。我一开始也想,年轻人应该不大看我的书了,但我的书出来还是有人在看,《羊的门》现在也卖得还可以,我觉得这都是奇迹了。九九年出版的时候,遍地都是盗版,地摊上五块钱一本,我当时住的小区门口都在卖。
傅小平:那你在小区门口进进出出,有没有被认出来过?
李佩甫:没有,人们不大注意这个。家门口卖盗版的,都不认得我。我觉得吧,人脸是最容易搞混,是最不容易识别的,除非一个人长得极其有辨识度。从这一点上说,在城市比在农村安全。在农村大家都知根知底,在城里人多啊,到处都是陌生人。有很多人从农村出来以后,都不再认老乡了。
傅小平:是这样。你说人脸不容易识别,你写人脸倒写得有一定的辨识度的。
李佩甫:我自己感觉不善于写人脸,一般也就不写脸。作家是应该会写脸的,有很多作家都很会写脸,写生动的脸,但我不会,写了也达不到那么传神。
傅小平:你这是谦虚了。当然相比而言,你写眼睛更传神。
李佩甫:要说我写眼睛写得好,那是因为我抓住某一个特征,某一个细节反复磨。比如《平原客》里的郝连东山,他是公安部门的一个预审员么,绰号就叫“刀片”的,他以“眼睛”为武器,破过许多别人根本破不了的大案,我就得好好写写他的眼睛。我的写作吧,是看内不看外,外在表达都服从内心需要的。
傅小平:你说反复磨细节,是不是说你会经常修改文字?
李佩甫:我是每天都修改。写好一段,第二天就从写好的那段开始读,觉得行就留下,觉得不行就删掉重新来。每天读一遍改一遍,改着往前走着。
傅小平:一般修改哪些方面内容?
李佩甫:说不清楚。有修改语言,也有修改细节,主要就看对人物的表述是否准确。修改一般从文字开始,改着改着突然出现一个好的细节,我会临时加上去。但不准确的,我会删掉。要是觉得一个章节都不好,就整个都废掉了。我的写作是这样来的,每天都修正一下,一点点累积么。
傅小平:进一步问问你怎么修改语言?你前面说过语言就是思维么,语言对于你的写作有极端的重要性。还有,你的语言应该说是比较纯正的汉语。
李佩甫:我就跟着自我感觉修正。我对文字比较敏感,陈望道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比如,他的“推敲”说,对我是有影响的。
傅小平:你修改语言的时候,主要改的具体的词语或句子?
李佩甫:不完全是。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里有很多研究,但他针对的都是词语,这和你写一篇小说,要求不一样。写一部完整的作品,情绪是含在行文里的。如果情绪不对,我就写不下去。我必须得找到那个情绪,这不只是字词的推敲。当然单个字词,我要是能找到很精彩的表达,当然很高兴,但这也是包含在整个情绪里边的。
傅小平:听你这么说有启发。毕竟还是有很多人,只是把语言当成一种文学修辞,或者只是在工具的层面上认识语言。
李佩甫:我觉得不是修辞的问题,语言跟认知有大关系,写不准确,是因为写的人没想清楚。他想不清楚,落笔就不准确。对一件事情,肯定有最准确的表达,就看你想清楚了没有。我写时要是想到很好的表述,是最快乐的,会非常高兴。要是找不到,就会气馁,非常不快乐。
傅小平:那在你看来,好的语言有什么标准?
李佩甫:很简单,我认为好的语言,首先是准确,之后是生动。
傅小平:索性问个比较傻气的问题。你觉得,成为一个作家,得具备怎样的条件?我问这个,是因为眼下只要是多少会文学修辞,或者发表过一点作品,也不管能不能站得住脚,都会被笼统地,或客气地称之为作家。
李佩甫:过去是不一样。我们那个年代把作家这个称呼,看得很神圣的。八十年代的时候,我还只是写了几篇小说,我不敢自称作家,也就觉得自己是文学爱好者、青年作者。称自己为作家,得有相应的,足以垫底的作品为支撑啊。后来写了《红蚂蚱,绿蚂蚱》《无边无际的早晨》,得到一些好评,在北京、上海也得了奖,仍没觉得自己是作家。也就当年写完《羊的门》,小小地骄傲了一会儿,敢说自己是个作家了,被称呼作家也不觉得羞愧了,但也只是高兴了一小会儿。
傅小平:为啥就高兴了一会儿?因为书很快被禁了?
李佩甫:是啊。被禁了不说,当时传言很多,说要查我的问题。那是一夜之间天翻地覆啊。我头天晚上还在心里数钞票,如果书再版多次,版税就有很多嘛。但第二天十点,我就接到出版社电话说,上头要他们写检查,他们顶不住啊,只好把印刷好的印张回炉打成纸浆。编辑说,他们对不起我。我说,是我对不起他们,我没写好。
傅小平:嗨。你哪是没写好,你分明是太敢写了嘛。你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就没想你这么写,有可能触犯禁忌发表不了,或发表之后受影响?
李佩甫:我很大意啊,脑子真是没这根弦,我放开来写,没有什么顾忌的。为了写好,我他妈是什么都不管。反正,当时写作的冲动很强烈,所以一年半就写成了。这是我进入大平原的第一部小说,写得很兴奋。
傅小平:你写得兴奋,发表后又可能赚得盆满钵满,紧接着就让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冰火两重天啊,也真够你受的。都什么原因被禁啊?因为太畅销被盯上?
李佩甫:有人告状。有些地方说,我写的是他们那些地方的事。那肯定不是呀,我其实是把对很多村庄的印象捏合在一块儿写的。这个状告上去以后,传言很多,很邪乎。当时我想你不让出书就算了,反正我就一个作家,其他什么都不是,无所谓的。当然我在河南也占了一点好处,当年省委和宣传部的领导都挺好,保护了我。要不是他们包容,我可能麻烦就大一些。我那时上街碰到熟人,他就问我,听说你被抓起来了?我说,你也是写小说的,我写个小说,就能被抓起来?但我也意识到,这个事情不一般。但我当时不打听,也不询问,只管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东西。
傅小平:那挺好。我就觉得你写作总体看挺真诚的,比较少私心杂念,也比较少条条框框。打个比方说吧,要换成一个聪明世故的作家,他的认识即使能让他写出《羊的门》这样的小说,但他要想到发表有问题,或者发表后会有麻烦,他很可能就不写,或者换个更加隐晦的方式写了。
李佩甫:你说我真诚,那是我把自己放进去,在写作中把我对土地的理解都放进去了。我觉得,作家情感的真诚度对作品质量有很大影响。文学不是用来经营的,虽然现在文学场有了些变化,多少受到商业、政治的某些东西的污染,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仍然是相对纯粹的。文字骗不了人,刚开始写的时候看不大出来,靠编造也能蒙混过关,但等到进入文学深处,你就无处可藏了。你的心性,你的小伎俩,都很容易被内行人一眼看出来。所以写作不能有偷工减料的心理,文字这东西一旦滑下去就很难再上来了,你得咬住、坚持住。
傅小平:应该说,你坚持住了。就拿你近年的作品来说,我觉得《平原客》保持了高水准,《河洛图》有点偏通俗,但你的写作无论如何都没有走向油滑,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做到这一点,我想有真诚的态度是一方面,总是对生活有新鲜感受,而不是看什么都司空见惯,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你是怎么做到的?
李佩甫:我觉得,认识大于生活,认识照亮生活。我有一位作家朋友说,他父亲一生都是农民,他应该是最有生活的,可他为什么不能写?他缺少认识啊。
你有这个认识,再加上生活本身的刺激,你就能写。我有一个朋友,弟兄四个,都是他当兵后从老家带出来的,我对这个情况熟悉,再加上一些个人的思考,也就有了写《城的灯》的构想。当然光靠这点认识不够,还要行走。我现在虽然大部分时间住在郑州,但每年都要下去走一走,在平原上行走,我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也时常会“拾”到一些什么,这就是我关注的“细节”。拾到这些“细节”后,我也不是马上就能写,但把它储存在脑海里久了,有一天它就有可能发酵。
傅小平:也就是说,一般都是细节触发你写作?
李佩甫:对,一般都是受细节驱动。比如,在某一个时候,在某一个地方,看到某一个人物,有个什么细节触动了我,以后就有可能进入我的小说。我一个中篇小说《学习微笑》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有一年我回老家看父亲,看到地区医院边上,一个厕所门前,有老两口在收费,其中一位我很熟悉,是我的一位师傅,他原来是一个七级钳工,工厂倒闭后就来这里了。我看他一直微笑着和进出厕所的人说话,而且很谦和的。他看到我,也只是笑着问:回来了?我说:回来了。然后我问他,厂里怎么了。他又是微笑着说:开不下支了,这之后就没话了。他没有埋怨,也没有牢骚,只是淡淡的口气,淡淡的神情,我一时间就有很多感触。最初让我写它的也就这么个细节。这篇小说当年《中篇小说选刊》转了,《小说选刊》转了,《青年文学》还给我上了封面,是有些影响的。
傅小平:是这么个情况,那会不会也有例外?我看到一则资料说,你有一天脱鞋上床忽然间发现小脚指指甲是双的,由此开启写《李氏家族》的构想,让我多少有点吃惊。我读《羊的门》,也总是觉得应该是你脑子里有了呼天成这个人物形象,才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写作。这个人物让人印象太深刻了。
李佩甫:是啥呢,各种各样的村长、村支书,我见得太多了。我现在也经常到农村去,也喜欢搜集县志看看历史上的一些东西。在我们国家,村一级组织是不具备政权形态的,村支部书记、村长也不是国家干部,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是智慧。所以,几乎每一个村干部都是能人、智者。也可以说他们是这块土地上长势比较好的“植物”。说老实话,这些村干部、甚至农民,对权力的理解要超过我。我当知青队长的时候,有一年夏天,领着知青队十几号男劳力拉烟包,每辆架子车大约八九百斤重。我们村离靠近公社的那个车站有几十里远,等我们到货站时,都临近半夜了,一个个肚子饿的咕咕叫哇,都这个时间了,哪有吃饭的地方呢!有人就提议去公社食堂。知识青年都比较燥气,在凌晨时分敲开公社大门后,没有饭,就问人家要蒸馍吃。我给打了一个条,拿了一百个蒸馍,许诺到时由村里还。回村后,我找管钱的老农队长说这个事,他说到时一定还。结果呢,一直都没还。我那时见他一次就催他一次,我说,拿公家的,必须得还。整整催了一年,我催急了,他最后回我一句,公家的,不用还。他其实早就知道,这个可以不还,可以赖掉。他分明知道公家的可以拿,私人的不能拿。我哪想得到这一层呢,我只知道无论公家、私人,拿了别人的,就应该还。但这个道理,他懂我不懂。我那时十七八岁,他四十多岁,我没理解到这一层。
傅小平:你当知青那段生活,应该为你以后写作积累了不少素材。但你像是不怎么写知青生活的,倒是写了不少转业军人。《城的灯》里有个细节,我印象深刻。你写冯家昌在打篮球的时候踩到图钉,钻心痛啊。这来自你自己的经历吗?
李佩甫:是虚构的。但我写转业军人是有根据的。那时候农村孩子要走出来,只有三条路,一是上学,一是当工人,一是当兵。上学是太难了,几乎没可能。当工人普遍一点,也主要是当煤矿工人,当兵是一条比较好的路。
傅小平:这应该是你当知青时的观察,毕竟你自己是城里人么,你要不写作,大概率一开始是当工人吧?你回城后,也确实当了一段时间工人。那你当知青的时候,想过以后要写作吗?那时写过什么作品没?
李佩甫:我是一个没有伟大理想的人,时刻准备着,但不知道干什么。我当知青的时候就只是读了一些书,读书也完全是个人爱好,没写过什么东西。我当时也从来没想过当作家。开始写作,是因为一件荒诞的事。1975年,河南发大水,几个大水库垮坝,淹死很多人。各地都在救灾,我所在小城许昌也投入到救灾行动中。当时,我写了个“战洪图”的诗歌,发到学校墙报上。我一个老师看到后说,你可以
投稿
啊。那时投稿不用花钱,在信封角上铰个三角小口子就行,我就寄给《河南日报》了。寄出去后,杳无音信。但那个老师说,没有回信就有希望发表。从这开始,我倒有了写作的欲望。到了1976年底,我写了篇八千字的小说《青年建设者》,投出去三个月后,接到让我进省城改稿的通知。我带着介绍信坐火车到省城后,在报社招待所住下来。八天时间,整整改了八遍,我一遍一遍改,脑子都改糊涂了。最后,那位编辑老师对我说,以他多年的经验,按编辑说的改,肯定改不好。我记住了这句话,回许昌后又重新写了一遍。1978年1月《河南文艺》刊发了出来。这算是我的处女作。
傅小平:读读你们那一代作家的处女作,再对比后来的写作,回看你们蜕变成蝶的过程会很有意思。你熟读西方经典著作,写的却是中国化的小说,倒是觉得你适合来谈谈什么是“伟大的中国小说”这个话题。
李佩甫:我不知道什么是“伟大的中国小说”,但我知道中国作家都想写出本民族所期待的,好的文学作品。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文本角度,如何突破旧有的文学样式?这是当代作家面临的一个困境。从内容角度,文学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应该是“麦田的守望者”,但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我们思考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在这个时期,我们的文学落后于时代。如果文学落后于时代,作家仅仅是描摹现实生活贩卖低劣商品的“故事员”,那么我们的写作是有问题的。
傅小平:但另一方面,网络化时代全民写作。至少从表面上看,我们的写作似乎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多元。
李佩甫:多元化是好事,全民写作也是好事。但文学创作不只是写一个故事,或者说写一种经历。文学创作也不是生活本身,作家只有用认识的眼光照亮生活、用悲悯的眼光认识生活,用独一无二的方式表达生活,在作品中键入意义的创造,融入自己的思想,才能成就真正的文学作品。文学一旦失去了应有的水准和品格,失去了应有的境界和探索精神,失去了文学语言应有的思辨性和想象力,结果必然是庸俗化的泛滥。一个民族的作家不能成为一个民族思维语言的先导,是很悲哀、也是很痛苦的。所以我觉得,现在还不是谈“伟大的中国小说”的时候。
(节选,原文约四万字。刊于《野草》2020年第2期)
#李佩甫
#现在
#不是
#伟大的
#中国小说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写小说并不是一定要灵感的
0
4226
小潴我的最爱
2023-09-18
文化新闻
文学对谈|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0
6246
写手发布
2023-09-22
文化新闻
刘慈欣绝不是中国科幻唯一的存在
0
5642
写手发布
2023-10-08
写作交流
竞千帆:现在究竟去哪里写书,个人的一点建议
0
3978
莲开的美
2023-11-07
文化新闻
藤萍:文学创作不是流水线,要写自己最想写的
0
5065
写手发布
2023-12-09
文化新闻
看多了现在的网文,我开始怀念这个20年前的网文鼻祖
0
4689
写手发布
2024-01-20
文化新闻
陈墨:谁能超越金庸?这不是个好问题
0
4200
写手发布
2024-03-11
写作交流
跳舞:套路不是剧情和桥段!
0
2480
ahexiaoyang
2024-03-12
写作交流
现在流行的付费短篇是怎么赚钱的?
0
2781
一等良民和绅
2024-03-25
休闲分享
月更100w日常,网文写手从来不是什么舒适的自由职业!
0
2345
写手发布
2024-04-08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AI吞掉网文流量,底层作者正被“无声清退”|深氪lite
对话诺奖编辑:我们为何坚持出版“天书”?
《吴邪私家笔记》开播!铁三角集结冒险,开启热血探险新篇
4
银花火树:在志怪世界中构筑女性叙事新维度
5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10月主题征稿
6
2025年,我想和网文世界谈谈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