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强化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的文化自觉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20-3-4 09:28:13
2004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由网络小说到影视剧,属于“二度创作”与“再创造”,价值的引领和文化的气息不应该是减弱的过程,而应该是不断提升、强化的过程,让价值引领更符合社会价值规范,让文化的气息更饱满、更地道
古装题材网络小说从其萌芽、繁盛到备受热捧,一直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早期架空历史的古装题材,到后来炙手可热的穿越小说,再到近来日益红火的人物传记式古装题材网络小说,网络文学的成熟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染和滋养。近年来一些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热播剧集,如《后宫·甄嬛传》《如懿传》《芈月传》《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和《庆余年》等,将宏大的中华历史、经典的诗词歌赋,以及传统的民俗风俗一一展现,加之剧作不同的类型风格、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设计和精妙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风范,更提炼了“国风汉韵”的精髓,为网络文学的兴盛、中华文化的传承进行初步的探索。古装题材网络小说在影视化改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为其发展拓宽了空间,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
让“架空”得以落地
古装题材网络小说在创作初期,更倾向于采用“架空”历史的写作方式,或是以穿越时空的模式建构整部作品。这种远离历史的创作方式,在网络小说的影视化改编过程中,找到了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网络作家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就是从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回归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主要代表。原著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朝代,讲述乾元元年至乾元三十年间前朝后宫的一段腥风血雨的故事,而在影视改编中,则选择落地在清朝雍正年间,以清朝为历史依托,展现那段熟悉而又陌生的宫廷故事。
网络小说《庆余年》原本是一部穿越题材小说,讲述了现代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范慎,机缘巧合穿越到虚构的庆国,开启了一段扑朔迷离的余生探险,小说也因此得名“庆余年”。而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创作者采用“戏中戏”的叙事模式,将范闲在庆国的传奇经历,变换成某大学学生张庆撰写的一部小说的内容。这样的情节设计,既顺应了原著中“穿越”情节的叙事逻辑,同时与主人公张庆“用现代的观念,来剖析古代文学史”的研究理念相得益彰,且较好地缝合了网络文学虚构和正史之间的裂隙,为古装题材小说的现实回归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除此之外,对历史事件的精准定位,也是近些年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过程中的一种新尝试。由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芈月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战国时期秦国女政治家芈月,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其中有关“完璧归赵”“围魏救赵”和“合纵连横”等典故得到精准再现,战国时期张仪、屈原和黄歇等人物也一一出现,实现人物传记和历史史实的高度融合。由此可见,“架空”历史的落地、穿越时空的逆转,以及名人典故的创新解读,成为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的一条重要路径,逐渐引导观众关注历史、尊重历史、反思历史,并以更理性、更全面的眼光认识现实和观察现实。
让古典诗词鲜活“出场”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成为古装题材网络小说创作的精神土壤。同时,网络小说又积极吸收并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新兴的网络文学形态与优秀传统文化携手,共同探索前进的新路径。
近些年,由古装题材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尝试将古典诗词、词曲融入影视作品中,为传统诗歌的复兴和传播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当下,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古装题材热门剧集中,对经典诗词的再现方式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
一是剧作的名字活用诗词典故。譬如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剧名,取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词句。小说在
出版
时,也分别以七句诗词做各卷卷名,分别是“故园今日海棠开,只有名花苦幽独”“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不待金屋荐华堂”“淡极始知花更艳,一片春心向海棠”“直令桃李能言语,何似多情睡海棠”“嫣然一笑新装就,春园海棠花独妍”“那人却道,海棠依旧”。每一卷的卷名都围绕“海棠”展开,与“绿肥红瘦”暗合,同时文风一致,文脉相承,增添了整部作品的文化底蕴。
二是经典诗词以台词的形式,在影视作品中高频出现。例如《后宫·甄嬛传》中,甄嬛参加选秀时向雍正解释自己的闺名由来,引用了北宋蔡伸《一剪梅》中的词句“嬛嬛一袅楚宫腰”,这句词暗合了甄嬛姿容娇俏、气质清冽,同时也借蔡伸的词作和品质,对剧中甄嬛父亲甄远道的个人抱负和赤胆忠心进行了烘托,对剧情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除此之外,剧中人物都有相应诗句作衬,诗句与人物性格、命运紧密相连,例如沈眉庄吟诵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安陵容吟唱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乐府诗《金缕衣》),果郡王在七夕之夜的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等。
三是以名著中的典故作为影视剧的核心情节。如热播剧《庆余年》便引用《红楼梦》中《留余庆》诗词:“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以此作为剧集的情节铺垫,进而规劝人们秉持济困扶穷的思想观念,与剧集的主题思想高度契合。经典诗词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多样化灵活使用,既拓展了传统诗词的传播路径,同时也为受众理解诗词深意营造了一片沉浸式的空间场域,不失为一种新颖又广泛的传播方式。
让“考据热”不断升温
影视剧对大众文化消费的普及度相对较高,优秀的古装题材作品,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受众对影视剧作品中的习俗、服饰和礼仪等方面的“考据”,一定程度上赋予古装题材作品新的叙事维度,也对古装题材网络小说的写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剧集《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许多细节,引发了一众网友的热议。该剧着力描绘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从人物服饰、发饰,到日常生活摆设,再到时代场景设置,都显得考究精致。剧中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其从后往前插发簪的莲冠造型发冠戴法,受到了大家关注。观众围绕“子午簪”和“卯酉簪”的产生时间和身份象征展开了深入的考据和探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增加了电视剧的欣赏维度。
此外,剧中雷佳音饰演的“不良师”身穿的“圆领袍”“六合靴”,随身携带的“缚索”“臂鞲”和“烟丸”等饰物用品,真实再现了唐代胡汉杂糅的风格特质。剧中女子的“花钿”“发髻”“襦裙”和“半壁齐胸裙”等服装配饰多与名画名诗中的人物场景相互呼应。“一箪食一瓢饮”皆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法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琅琊榜》等影视剧作品,对中华传统礼数、风俗的再现也很精致。女子之间日常见面互问“妆安”,行“万福礼”;男子则作揖,行“拱手礼”;晚辈向长辈请安问好,则行“叉手礼”。这些礼数纷繁多样,且运用的场合也相当考究,在《说文解字》《东京梦华录》《韩熙载夜宴图》等作品中都有具体的解说和图形的描述。
影视剧作品中亦有对传统食材、中药药理的研究和独到展示。例如《如懿传》里时常提及的紫参雪鸡汤、碧糯佳藕、牛乳糕和暗香汤等美食,在色彩搭配上别具匠心,就连落筷时,双箸触碰到“箸枕”的瞬间都显得格外香气诱人。这些设计不露痕迹地向观众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带来视觉的享受。同时菜名的“谐音”“隐喻”也成为剧集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再如《芈月传》中对土茯苓、大蝎子草、紫苏叶和牛舌草等中药药材功效的解读,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等元素更好地融为一体,使影视剧更具烟火气,开启了网络文学向现实生活落地的步伐。
由此可见,影视剧作品中的传统民俗细节,更能激发受众的观赏热情和心理期待。“考据热”的升温,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影视消费对文化价值的渴望与追求,影视剧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多维,成为传递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让创作理念始终走在正道上
融媒体背景下,网络为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网络文学也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古装题材网络小说在影视化改编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也随之有了更多新兴的途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视频网站播出时的“小知识”弹窗,及时、精准地向观众解释剧集中的“知识点”,实时弹幕、迷你小剧场等环节的设计,新颖又灵活,为传统文化向“新新人类”的抵达,开辟了新阵地。
微博热搜话题、朋友圈转发、贴吧推广以及客户端相关文化活动的助力,某种程度上成为影视剧作品中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兴途径。同时,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逐渐开启了与游戏、动漫的联动,实现产业融合,为影视剧的跨产业传播提供了参考和经验,也为“国风汉韵”的跨产业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当下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联模式愈发多样。“互联网+”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文学、文艺和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考验和挑战。网络小说作家需要秉持坚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再创作,不应将一些伪科学、封建思想和玄学迷信引入创作,造成创作理念上的迷失。由网络小说到影视剧,属于“二度创作”与“再创造”,价值的引领和文化的气息不应该是减弱的过程,而应该是不断提升、强化的过程,让价值引领更符合社会价值规范,让文化的气息更饱满、更地道。
融媒体背景下,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策略和方式上更为多样,网络、文学、影视、游戏和动漫等产业的互通互动,将为网络文学、网络文化的未来发展做出新的探索。面对这样的新兴局面,我们需要满怀憧憬,同时也更需要时刻保持警醒。
(作者:欧阳一菲,系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高校影视专业‘双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强化
#网络小说
#影视
#改编
#文化自觉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多种类型热门网络小说常见套路设定
0
2132
陌路微笑
2024-05-24
写作交流
干货分享:写网络小说需要注意的事项
0
2064
对你就是这
2024-05-27
写作交流
网络小说产量很高的作者,脑袋里的故事是怎么出来的?
0
2521
dolphins
2024-06-02
文化新闻
网文改编观察丨《墨雨云间》:爽剧的爽与不爽
0
4255
三千尺。
2024-06-28
写作交流
网络小说怎么写才赚钱?来看一下这三条经验
0
2455
对你就是这
2024-07-07
文化新闻
《度华年》热播,“重生文”影视化改编思路打开
0
3242
写手发布
2024-07-07
媒体约稿
寻找影视文案写手老师
4
3560
小佳悦
2024-07-13
文化新闻
81部网络小说入藏国家版本馆,网络文学上大分!
0
3337
微笑的鱼1
2024-07-17
媒体约稿
一边写网文,一边签影视:阅文集团女频征稿
0
2408
写手发布
2024-07-23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AI吞掉网文流量,底层作者正被“无声清退”|深氪lite
对话诺奖编辑:我们为何坚持出版“天书”?
《吴邪私家笔记》开播!铁三角集结冒险,开启热血探险新篇
4
银花火树:在志怪世界中构筑女性叙事新维度
5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10月主题征稿
6
2025年,我想和网文世界谈谈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