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易中天中华史》水准如何?学术大咖转型娱乐明星后的浮躁之作?
[ 复制链接 ]
武嘉明星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83
回帖
185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4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4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积分
400
发表于:2020-1-12 11:06:40
82147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刘宅宅
民国时期,读书人间流传一个笑话,说这“文人”也分新旧两路:
老派文人见面,爱互相探听对方在
读
何书,而新式文人碰头,第一句往往是互问近日在
写
啥书。这段子出自梁实秋笔下,当然是不怀好意的调侃,是对当今文化人,读书稀疏、却“勇于著述”的一个嘲讽。
但我敬重的当代文豪易中天先生,也许是足以推倒一世智勇的例外。2013年,在“六六大顺”之龄,他暂别《百家讲坛》的喧嚣,宣告写作36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果真,五年之间,以每年四册、近百万字的神速,皇皇20卷面世。论述范围,从先秦一路铲到了宋元,从女娲补天一直写到改革开放,五千年变幻风云,尽在其盈盈一握之中。
这套巨著陆续
出版
时,我们的学界大佬们,我们的媒介报端,就是唯恐不及式的逢迎。什么“前所未有”,什么“一颗文化原子弹”,什么“可以终结个人史字写作”、什么“破译了中华文明密码”,彩虹屁无所不及,捧得易老师真磅礴烁烁,“如日中天”之状。
实不相瞒,等我深信不疑,找来翻阅两三册之后,即失望透顶:易老师的大作水准如何暂且不谈,单说我们的文化界生态就还是不免恶劣的。即便是樊树志、吴敬琏这等重量级的清流大佬,都完全将学术公器挪为了私谊相护的道具, 只有过场、背书及吹捧,没有几句实话。
马勇:易中天这么写,是回归到中国知识人的正宗上去了
各大佬们的高风、诸大贤的美意,我这般蠢笨之人自然难以领悟。只是,若说如何评价这套书,我就做躲角落里说三道四的那个小人,先匆匆笼统暗抛几块冷砖得了。
若有朋友大发慈悲施予稿费,倒是想全部买来读一遍,然后斗胆写一长篇意见书的。
易中天老师,毕竟是用过苦功的读书人,非泛泛庸籍,其笔力之健更早已传为佳话,晚辈如我素表钦敬。
所以这套书,论文笔、论质地,自然还是可以的,视角、遣辞、心态,都透着一股鲜活气息。我读来最大感受就是“老到流畅”四字,老到在议论,流畅体现于行文。它真不是时下名人、大V、网红流行套路,专搞粗编烂造、一心掠夺读者花呗余额的庸书劣藉。作为大众入门级读物,自是适合不过,求全责备似也不厚道。
但说实话,就这书,衮衮诸公拔的太高也尴尬,任何乏味的吹捧,似敬实亵。不怕唐突,从稍高一点要求看,总体而言,易老师的学问储备与史学功底,显然还不足以驾驭这样一部古今中西一锅炖的通史,以至于此书在我观感,是他在名收利遂之后,褪去自知之明,乃至原来“书生意气”的浮躁之作。
早年的《读城记》,值得推荐的一本散文集
学术不是面子工程。一般而言,读书作学问之人,是年龄越大,披阅越多,胆子越小的。过去,国人共人所推尊的陈寅恪、吕思勉、钱穆这干史学大宗师,年轻那会也是豪情万丈,念兹在兹要写出一部浩瀚的中国通史,到老反倒都缩手袖间不敢写了,并不算如愿。
何以故?很简单,只因中国历史与中国学问太幽远汗漫了,实际是一套通人之学,既要究察古今,又要牢笼中西,单单一柜“二十四史”都读不尽,又如何有胆子敢另起炉灶,去搞出另一部更有新义的“中华五千年史”?
讲学中的钱穆
可以,储备不足,自信过甚,已先天注定《易中天中华史》是一个仓促临盆的早产儿。他的孱弱、娇嫩、乃至身心有障碍,都是与生俱来的病症,需要生产者不定期追踪检查才好。
作为当代一部新通史,《易中天中华史》有一个显著的问题,就在于下笔太快,弥漫着一股快餐口味。
可中国通史写作,是一桩大工程,毕竟不是美团外卖小作坊搞速食餐包那么轻巧。在我理解,其最忌讳亦是最难跨越的弊端,莫过于两点:其一,是鹦鹉学舌式的陈词滥调;其二,是自我作古式的游谈无根。而易老师于此二者,都可谓“虽不中亦不远矣”。
可以说,任何追逐某种时代潮流的写作,必然短平快而无耐心打磨,就像潮男潮女追求一部新款Phone,绝非严肃学者的正经活计。立意就已经浮躁,拿出来的成品,理所当然终难免位居下陈的尴尬,更难脱天桥练摊的格调。
公平地讲,易老师是一个性情极活跃、智力极发达、也身怀许多杂学技艺之人。他在通史写作方面,并非全然毛糙新手。在过去数十年书斋生涯中,他对于文学、美学、政治学、思想史等等门类,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对于写作思路有过很多的思考,也出过诸如《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等成品,广受好评。
但以上这些,看似论史,终究只是一鳞半爪的随笔闲谈,他实际从来没写出过一本扎实的、严肃的史学著作,在史学专业研究上乏善可陈。是以,当他盲目自信,痴痴要作当代司马迁,要为三千年国史独立自主作一盖棺论定时,他的储备、他的学识、他的见解、他的境地,几乎一下子都捉襟见肘起来了了。
可以说,这部书,论其误读、曲解及硬伤,真要挑刺,是比比皆是的。比如,该书第一卷大谈“轴心时期”,也随俗搬来雅思贝尔斯压阵,可他似从未细想过这一套话的问题,将犹太先知也牵强附会地列入;比如,他对《论语》“三年之丧”“无后为大”等词句解释,不难看出传统训诂学确实缺乏训练;
再比如,他夸夸谈及唐代,率尔说唐朝是混血王朝,李唐皇室都是“异族血统”,表面上接续陈寅恪在讲,可是他似对《隋唐制度渊源论稿》这本小册子是不求甚解的,完全没有理会义宁大师后面的原话导致曲解,说明他读书不细而误解。甚至很大程度上,也显示他对海外汉学研究是漠视的,不然何以对石见清裕这些汉学家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视而不见,尽管他们早就有中译本登陆国内了。
可以说,《易中天中华史》这套书,只是粗读,即可觉察到太多问题,连种种硬伤,都如扫落叶,旋扫旋生。真的,我把这部书,看作是易老师由学术界大举进逼娱乐圈,由学者转型为明星后,得意忘形奋笔疾书出来的“退步集”。
萨义德有句话说,“批评常像一种寻衅找茬”。指出易老师这些“小节”,真并非有意自作高明的刁难。
的确,一部如此庞大的著作,有错或有不少错都属于人之常情,钱钟书的《管锥编》还不断被张文江、胡文辉那些后生挑刺呢,“历史”阐释更不可能就此终结于某一次写作,这也是它不断被重写的意义所在。
所以,我要指出的重点,在于说易老师写通史有硬伤,而在于他即便在阅读古书的点面上、理解故事的大要上,都多少存有问题,是不堪通史写作重任的。其表现,总体归纳,是要复述前贤往往不到位,想自树新义又常乏根据,导致很多篇章显得华而不实,立论多偏。
是易老师有言在先,说拜读其大作,并非单纯学习历史知识,谆谆教诲读者不要在具体细节上纠缠对错,而要求我们把全副关注点,都投放在他对历史的“感觉”上。易老师这番苦口婆心,确实深得海登·怀特等西方当代史学家们新理念的精髓。以60岁的年纪,尚能如此新潮,也着实是我等后生楷模。
但是,我斗胆想对易老师述说一个更为常识、堪为底线的史学观念:历史的结论,是可以为“新史学”式的毫无定准,可是历史解读学与文学阐释学终究大有不同,依然是要紧绑住文献依据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否则一味地“接受美学”,与信口开河何异?
书籍部分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史学从业者,倘要哗众取宠,显示出独树一帜的与众不同,并不难办;但是核心问题在于,那与众同异的东西背后,必得有一套信而有征的材料、有一个坚实的学术论证在作支撑,否则疯话是人都会扯,没什么大不了。
《易中天中华史》论学理操作上的缺陷,也总体体现在这里。所以,这套巨作,老实说不要说能否实现易老师取代同类书、成一家之言的梦想了,连是否可当信史翻翻都是个疑问。它生动有余,严谨不足,充斥太多作者个人的人生经验,与随意漫来的点评比附,更像一部文学作品,而非纯粹史学书籍。
当然,这个麻烦,也不能残忍地只归咎于易老师一人之身上。毕竟,平心而论,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所要面对的人事世界太过复杂,所要攻陷的文献材料太过浩瀚,基本上任何个人的经验,都根本无法比较圆满地去解释一切。如今的人们,早已无法像过去的中国哲人那样,可以“执一御万”了。 这种困局,也是开头所说的陈寅恪、吕思勉等大咖不敢去写通史的焦虑所在,犹如一阵阵无助的祷告,始终盘桓在每一个严肃的史学家心中。
可以说, 自由过度的解读,加以轻率的自信,一开笔就已经注定,《易中天中华史》太难熬过时间的筛选了。这不是易老师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所有率尔操觚者的共同尴尬。
在上面,我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辞令手法,对易老师作了略显难堪的批评,但我的结论与用意,都不是要否定这部书。
我的个人观感,假设不是太有学术洁癖,这部书作为小孩的入门书,或者成年人业余闲来读读,是足以的。此书腰封,印有一排醒目的文字,称是“易中天开讲轻松好读的中华正史”,气概非凡,也确实达成不算太吹牛。它的生动流畅,可以给读者一种很时尚的读史体验,这是目前市面上各种通史都稀缺的品质。
所以说,只要不是大吹大擂捧称什么 “嘉惠士林的功德”之类,《易中天中华史》不失为通俗史书领域一部好书。它的性质归属,不是《资治通鉴》式的,也不是钱穆《国史大纲》那般的,而更近似于蔡东藩。民国人在“正史”之外需要蔡东藩的“演义”,中国当代也亟需易中天此等学院中人“下海”,让普通读者在钱穆陈寅恪之外,也能兴致勃勃地读史。
是以,作为通史,这套书粗糙难免、花哨有余,史实、义理、考据方面均有较大缺憾,要“藏之名山”只怕是无望的。但它最好的秉性也在这里。甚至我以为,易老师何以要在早就成丛如林的史著中另辟门户,其良苦用心也在此深藏若虚。可以说,要在字面上读懂《易中天中华史》很轻松,可要理解易老师及作品深意,却需要在文本外稍加揣摩。
也唯有这样,我们作为读者,为何要花费个600元巨款去买这套书,才能不浪费钞票吧。
《易中天中华史》要细论其优点,当然难以缕清,只是依照我的感想,其给人最大的欣喜,至少有二。
其一,是大气磅礴,草蛇灰线。知识面广阔,几汇聚古今中西;文笔论述上,轻松摆脱一般通史的枯燥无味,能出之以幽默与明锐,且擅以当下文辞去解释古代人事,让人莫逆于心,理当是当下同类书中的翘楚。
比如,他会说,“商周时代是用眼睛看世界,春秋时代是用头脑看世界,汉唐时代是用心胸看世界,宋元有心无胸,明到了裤裆,清就到了膝盖”,写的眉飞色舞,充满兴味与热情。这样的话,对错暂且不论,但是完全可以担保,司马迁不会这么说,陈寅恪也写不出来,他易中天驾轻就熟。
前人过去爱讲“学随术变”,易老师于此,可谓食髓知味。尽管只为当前读者写作,只在乎一时虚誉,带来的遗憾,是通常也就与杰作无缘。
其二,他的这套通史,问题意识、现实关怀、批判理路,尽量不显山漏水却又都是昭然若揭的。这是一种携带着极其强烈的启蒙主义立场的写法。依我揣测,这也是易老师“所以著”的最大关键点。
表面句句谈古史,却字字不忘现实,史为今用,借古喻今,这是《易中天中华史》精神独具所在,也是易老师 “学术世故”与“思想老辣”体现所在。我们都知道,眼下的学术研究也好,史学探讨也罢,日益学院化、专业化,技术化、封闭化、游戏化,与现实人间,与大的关怀连接不起来,史学的精魂是日渐在丧失的。
易中天讲座中的听众
易老师在《中华史》写作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始终渗透着一种“回归史学本意”的思路,即强调史学、学术重新介入现实生活与大众社会的重要性。这也最大程度上,使得他的通史成品,不是另一个冷冰冰的、纯文字游戏式的知识玩耍,而是一个有厚重关怀的东西。
所以,《易中天中华史》“失义求似”也好,“失事求似”也罢,任何对此有非议的朋友,我想都需要注意到这一点,好体谅到易老师的劳苦用心,也可以对这部实缺点多多的书多些包容。尽管,作为一个浅薄且潦草的读者,我暂时只能言不及义,泛泛说及这些边角料。
我希望有余闲时,可以重新取来通读一遍,再写篇长点的议论,求教于诸位。当然,前提是得等我买得起这么贵的东西。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评论列表
(16)
octwpnbn
易中天教授的美学功底非常好!像《美学讲稿》、《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写得非常棒!另外,《品人录》、《读城记》更是他的代表作。至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写得还算可以。但是,《易中天中华史》实在不敢恭维,首先,他老人家不擅长于讲故事;其次,此套书若当随笔,也没什么亮点。何况他每年四本、每本六万字的速度撰写,期间还要上电视、写剧本、偶尔开直播,你想想,一个已花甲之年的人,能应付地来吗?
易中天教授《百家讲坛》爆红之后,当主持人、写剧本、写中华史,基本上都不成功。
作为易粉,几乎收藏了他的所有作品,但《易中天中华史》仅仅购买了16本。
2020-1-12 11:07:3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ab7230472
通史我一个字都没看过,这篇文章倒是一字不漏看完了!!
2020-1-12 11:07:44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想你开心
司马光《涑水记闻》可比类同。[呲牙]
2020-1-12 11:07:4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qzf2000
易中天不是史学家,更不是通史专家,是不是断代史学者?也很难说。
2020-1-12 11:08:32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奇恋∮
易中天的著作有演义特色,作为历史讲学还不夠格。
2020-1-12 11:09:08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西米斯
点评到位,特别是结尾。赞!
2020-1-12 11:09:3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武嘉明星
楼主
通俗易懂!
2020-1-12 11:09:4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三木8379
那关键是人民群众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作者能否推荐推荐一些心仪的历史著作。
2020-1-12 11:10:44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百打百胜
先按个手印,抽空细读[祈祷]
2020-1-12 11:11:08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下一页 »
1
2
/ 2 页
下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交易招聘
休闲分享
写作交流
媒体约稿
原创文学
作者推荐
连载半年悄无声息,大神作者柳下挥新书扑街,转型失败了?
作家午歌:从理工男到畅销书作家,人生无上的幸福,莫过于追梦
作家麦家:这个时代稀有动物
我又找到了4本免费的计算机网络书籍
小说月入十万起步!新人作者成神之路,揭开网文界的神秘面纱
新人写小说简易技巧大全
写小说,100位作家总结出的15条写作技巧让你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
新出土《道德经》古本和现本有些差异,对我们产生了不小影响
网文迎来多事之秋,依附于网文和动漫文化下的轻小说能否迎来转机
《如果岁月可回头》同名小说出版:“准中年人”如何获得二次成长
话题
专访人可妹丨重构“追妻火葬场”新法则
《锦月如歌》《永夜星河》《与凤行》受热捧,“无爽感,不爆款”
三部作品集中出版!作者荆洚晓:以女性角色为镜,探索宏大时代与
4
500元/篇丨公众号「粒公子」征稿
5
《中国旅游报》急需大量游记、散文
6
"我的中高考与《意林》" 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