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
娱乐
›
电影
›
影视圈
0
0
返回列表
「叶问4」,香港系列功夫片最后的悼词
[ 复制链接 ]
打不死丶滴小强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32
回帖
135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2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1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2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1 积分
积分
279
发表于:2019-12-31 22:36:51
898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12月20日,在这个并不会票房大卖的档期,
《叶问4》
选择了上映。
就如同在这个功夫片终归凋谢的年代,《叶问》系列选择诞生一样,让人了然透彻,却又无法阻拦,只得让
香港功夫片
迎来它最后的悼词。
香港功夫片繁多,但功夫系列电影的名头却屈指可数。
它不像好莱坞的动作片,如《谍影重重》系列、《碟中谍》系列、《007》系列、《虎胆龙威》系列等等,从八十年代直到今天,名目甚多,难以计数。
黄飞鸿、方世玉
,这两个人物构成的功夫片系列,是主流,至于《天蚕变》系列、《楚留香》系列、《笑傲江湖》系列,都难以堪比,而且,也只有三部左右的体量。
名头再大一点的,也只有《独臂刀》系列了。
原因或许并非是香港电影不在乎用个体英雄去巧立名头,而是他们要不太在乎“黄飞鸿”、“方世玉”的长久名头,要不就抓着“
功夫门派
”不放,以此形成宽泛的影像世界。
又或许是香港影人们曾经做过个体英雄系列的尝试,然而非常不幸的是,这些影片难以像好莱坞八十年代以来的动作片,形成规模效应。
不管如何,这种模棱两可的原因,与香港功夫系列片的发展过程一样,很难厘清其脉络,却又无法让人释怀。
一、功夫,诞生于武侠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曼哈顿一家叫做“影音档案馆”的音像店里,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正在看
刘家辉
主演的《少林三十六房》。
片中精彩绝伦的少林功夫,或许启发了这位叫
昆汀·塔伦蒂诺
的年轻人。
在二十年后,他拍摄了一部名为《杀死比尔》的动作片。
然而昆汀当初应该没有想到,他所酷爱的香港功夫片,最早的样子是几个穿着粤剧戏服的年轻人,手持粗糙的道具,在银幕中颇为滑稽地摆出造型,同时,画面上突然出现一些光波似的闪烁图形。
这在电影诞生之初,法国电影魔术师
梅里爱
曾在他的奇幻电影中有过类似的操作。
而这些电影被称之为武侠片,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由
张石川
在上海制作的
《火烧红莲寺》
。
值得注意的是,同年的另一部电影
《新少林寺·方世玉打擂台》
也在大银幕上出现。
在1949年之后,这种来自上海的武侠片类型,连同当时的新派武侠小说一起,成为后来香港武侠片的圭臬,《方世玉》系列电影便是如此。
拍了十几部之后,一个深受其影响,拥有一百多部电影的系列终于才在1949年开了个头——
《黄飞鸿传》
。
和“方世玉”这个杜撰人物不同,“黄飞鸿”在历史上有据可查,是个出生于广东佛山的洪拳大师。
在他去世24年后,香港电影界看到《方世玉》等一众武侠小说衍生出的电影都能如此火爆,那为何不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一部武侠电影呢?
当然这“真人真事”并非从民间的口耳相传中得来,殊途同归的是,《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故事出处,同样来自于一本类似《圣朝鼎盛万年青》的传记——《黄飞鸿别传》,由黄飞鸿的再传弟子
朱愚斋
所著。
▲关德兴饰演的黄飞鸿
当《方世玉》系列电影在1952年逐渐冷却之后,《黄飞鸿》系列电影却大受追捧,甚至在1955年到1956年只一年期间,诞生了28部系列电影。
这些由粤剧名伶关德兴主演的影片如果放到现在来看,或许会让不少观众感到
乏味和呆板。
老实说,这些电影中所展现的南派功夫,如铁线拳、虎鹤双形拳、八卦棍的动作设计,都是洪拳名家
刘湛
作为武术指导对此调教。
颇有渊源的是,刘湛本人就是黄飞鸿之徒林世荣的徒弟,在关德兴的电影中,他也经常扮演自己的师父。
▲刘湛
可即使这些功夫深得南派武术的精髓,却囿于当时的“影戏”观念。
因此,将其视为戏曲电影并不为过。影片主要由大量的中远景镜头构成,而演员的动作也大多采用戏曲舞台上程式化的表演。
作为武术指导的刘湛,应该没有想到,二十年后,他的儿子
刘家良
将会用全新的视听语言,为《黄飞鸿》系列电影彻底换血。
而这些影片的故事,大多是按照朱愚斋的传记,一板一眼地翻拍黄飞鸿的侠义事件,比如“长堤歼霸”、“
义救龙母庙”、“七斗火麒麟”。
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这并不失为一种有趣的银幕连载故事,如同中国传统的评书艺术。
功夫的真实感要低于《黄飞鸿》系列,但是画面的噱头更夺人眼球的武侠片,开始在60
年代初期出现。
比如仙鹤港联出品、
陈烈品
执导的《仙鹤神针》系列,以及富华影业出品的《如来神掌》系列,都成为当时大卖的武侠电影。
仙鹤港联创始人罗斌甚至认为《仙鹤神针》系列“拳拳肉搏、打得逼真,被人称为‘新派武侠片’”。
▲《如来神掌》第一集中“如来神掌”招式
或许是当时的影评人,还没看到1967年之后的武侠片,否则不会妄将“新派武侠片”这个名头安插在《仙鹤神针》这一类的电影上。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功夫片的确发轫于此,这些如今看来甚为简陋的功夫场面,的确萌发了此后几十年香港电影的功夫热,就连李小龙在面对邹文怀谈论嘉禾命运时,也会从记忆深处挖出这些影片带来本能的刺激。
而《黄飞鸿》和《方世玉》这两个系列功夫片,它们的命运才刚刚起步。
二、独臂,功夫系列的第一只手
难以否认的是,尽管1960年前后,香港电影界诞生了不少粤语武侠片,可占据商业电影主流的,却是
李翰祥
执导的一系列国语
黄梅调
电影,或者是国泰公司旗下的都市现
代生活片。
在当时,武侠片是低成本、糙制作的粤语片产物,作为国语片大片厂的邵氏和国泰,完全没瞅上一眼。
可
到
了60
年代中期,不管是全球电影市场,还是香港本土,类型片都在发生微妙变化。
1962年,随着
《007之诺博士》
作为初代首部电影上映,特工动作片开始席卷欧美。
1964年的《荒野大镖客》,让莱昂内取代了福特的影响力,成为新一代西部片的霸主。
同样,来自日本的《用心棒》、《座头市》系列、《宫本武藏》系列,让日本剑戟片成为全球动作电影的另一极。
这些电影不仅在本国拥有极大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在香港本土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让邵氏影业的掌门人邵逸夫有点坐不住了。
而作为制片经理的
邹文怀
,敏锐地观察到这一影坛大势。
于是,他便联合当时邵氏的一名编剧向邵逸夫提出了拍摄武侠片的建议。
没过多久,邵氏兄弟的官方
杂志
《南国电影》上,刊登了一个介绍武侠片的专辑,题目就是《彩色武侠新攻势》。
宣称:
要以新的人,新的创造,在武侠片方面一新观众耳目,以真实的“动作”,立判生死的打斗,代替过去虚假的、神怪的、舞台化的武打和所谓“特技”。
而邹文怀联合的这位编剧,便是
张彻
。
▲邵氏大导演张彻(右)
让邵逸夫下定这个决心不容易,他是个颇为顽固且保守的中国传统商人,深受其兄邵醉翁的影响。
然而他竟然真的将这个宏大的计划交给了张彻,让他主持整个“
彩色武侠新攻势
”的项目。
不过随后两年,张彻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他策划的《江湖奇侠》、《鸳鸯剑侠》,在1965年的票房表现一般。
由他亲自执导的《虎侠歼仇》,和他策划的《文素臣》,评论更是毁誉参半。
这直接导致《江湖奇侠》系列的第三集《琴剑恩仇》延迟公映,第四集《红姑》直接临时搁置,暂不拍摄。
眼看着邹文怀和张彻的“武侠”计划即将破产,胡金铨的《大醉侠》却拯救了他们。
这部电影不但票房卖座,评论也令人满意。
可张彻自己的能力究竟如何?
在他接连失败之后,邵逸夫还会对此委以重任吗?
▲李小龙与邹文怀(右)
张彻在1967年执导的
《独臂刀》
,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本片不但拿到了百万港元的票房,也让张彻从此拥有“
百万导演
”的称号。
如果今天的周星驰、徐峥、吴京的电影拿到这个票房数字,他们将会感到天昏地暗,但在1967年的香港,这是个破天荒的纪录。
张彻的成就不止如此,他还捧红了王羽这个台湾人,甚至让《独臂刀》系列走进日本电影银幕,诞生了《座头市与独臂刀》。
更为离奇的是,这部充满cult味道的功夫片,竟然被艺术片厂牌CC看中,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 《座头市与独臂刀》CC版海报
《独臂刀》系列中的“独臂”元素,其实是编剧倪匡从好友金庸的《神雕侠侣》中借来的。
而导演张彻对此应该颇为满意,“独臂”让他镜头下的英雄成为隐忍精神的化身,也是由“止戈”组成的“武”字,象征的情感皈依。
断臂和断刀,都代表着张彻早期武侠片中的核心:
武者不争
。
然而以《独臂刀》系列为代表的新派武侠片,其实在故事和人物情感上,仍然流于平常。
当我们再次观看张彻的这些电影时,关注点应该落在形式而非故事上。
后期配音、摄影上使用变焦镜头,学习日本更为高效专业的布景技术,以及最为重要的一点,在功夫场景中,采用更为真实的打斗效果。
▲古龙(左)与倪匡(右)
这最后一点,却得归功于《如来神掌》、《仙鹤港联》之类的粤语武侠片。
原因在于“
武术指导
”这个职位的诞生。
虽然香港功夫片鼎盛时期的武指和动作片导演,在60年代初期粗糙的武侠片中,并没有让打斗效果增益多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低预算的影片提供了“武术指导”这个职位,让其有用武之地。
刘家良、唐佳、袁小田、袁祥仁、袁和平这些日后大有作为的武指,都曾经在《如来神掌》系列等影片中磨砺过。
可《独臂刀》系列中的盘肠大战,却并非是来自这些优秀武指的建议,而是张彻那带有私密性和社会性的考虑。
▲年轻时期的刘家良
1967年,香港发生了“五月风暴”,左派的劳工和民众开始大规模抵抗港英政府,从游行示威发展成暴力抵抗,甚至开始暗杀、放置炸弹。
对于张彻来说,全世界都陷入了血腥和暴力之中,电影怎么能够避免?
所以他开始用“舞蹈”来表现痛苦、激情和死亡,这一大量在影片中使用升格镜头的手法,被他的一个徒弟学去,用在了《英雄本色》和《喋血双雄》中。
而那时香港的社会环境,与此时的张彻所处的判若两然。
张彻的《独臂刀》系列,成为60年代香港武侠电影的一个标志,然而片中那声急转直下的音效,并未正式开启“功夫片”的大门,它还需要一个划时代的武者为此开光。
三、李小龙的命名日
196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高速增长,连同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一起,并称为“
亚洲四小龙
”。
在1967年“五月风暴”之后,港英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尤其是1971年,麦理浩接替戴麟趾出任港督,民生问题得以缓解,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所谓“变”,自然不只是香港经济,还有香港的年龄。
如果说,50年代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让香港还停留在尊师重道、上海遗风中,那么从70年代开始,香港不愿意再被聒噪老者教训了,这也是为什么老成持重的黄飞鸿形象,不再成为70年代,乃至80年代的银幕嘉宾。
而来自戏曲世家的李小龙,满足了香港的所有想象。
不过邵逸夫并不这么看,他拒绝为这份想象买单。
当邵逸夫拒绝他的要求之后,李小龙并没有感到泄气,而是愤怒,已经自立门户的邹文怀恰恰利用这股怒气,用7500美元将李小龙签下,立马远赴泰国。
罗维和倪匡并不精致的剧本,加之泰国村落粗糙的布景,让即将开拍的这部《唐山大兄》有着1993年之后,香港超低成本制作的廉价电影既视感。
正因如此,即使李小龙在片中的魅力和狄龙、姜大卫一样,也很难拯救这部电影。
让邹文怀毫不后悔的是,李小龙成为香港自开埠以来,最有魅力的影星。
《唐山大兄》在港上映不到3天,票房就达到350万港币,它成为《独臂刀》之后,香港影坛的第二次神话。
更为关键的是,凭借这部电影,李小龙正式为“
香港功夫片
”命名。
▲《唐山大兄》日版DVD
以往的武侠片,南北派功夫都可以在此一展拳脚,然而功夫限制于武侠,现实被武林架空。
侠义
二字,才是张彻、楚原、胡金铨所坚守的信条。
而李小龙并非是中国古文化的传道者,他吸收过咏春拳,也对西洋拳术、击剑、空手道、跆拳道诸家兼收,广阔的视野,年轻的心态,让他的功夫片更着重于“功夫”本身。
功夫的修炼,成为他电影中躲不开的话题。
在影片《猛龙过江》中,李小龙不吝在阳台展现他全身的肌肉,但是却省略了具体修炼的过程,数年之后,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过程省略的缺憾将会由成龙来弥补。
▲《猛龙过江》 中李小龙展现肌肉
上半身肌肉的暴露,快如闪电的拳脚展现,让李小龙的功夫魅力成为一种可以崇拜的图腾,这种图腾最开始由张彻创立。
虽然对于主角,如狄龙、姜大卫,他很少会让他们暴露上半身,可山寨的议事厅左右,都有一些敞开胸膛的小喽喽,张彻希望展现阳刚之美。
可李小龙在其数部电影中,将这种美打破,他企图表现暴力和视觉刺激。
这对于后来的功夫片影响至深。
刘家辉、成龙、元彪都将以这个视觉元素作为功夫的象征,就连难当“
健美
”身材的洪金宝,也毫不羞涩地露出他的肚子。
黄褐而略带微红的肌肉,以及肌肉上布满的汗水,成为无数功夫片的视觉标志。
▲《龙争虎斗》中的洪金宝(左)
而简单、目标明确的打斗场面,取代了武侠片中,错综复杂的江湖恩怨。
后一种情况在由楚原执导的《楚留香》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片中虽然并不缺乏花样百出的打斗,然而不断反转的剧情,即使与希区柯克相比,也令人咋舌不已。
所以,由李小龙开启的功夫片就如同他的截拳道,以至后来发展的混合格斗一样,完全可以无视规矩。
在或营救、或复仇、或闯关的主线情节中,极致展现身体、功夫等元素。
由此,李小龙完全打破了武侠片的两大标志:
礼仪和江湖
。
全然裸露的上半身让礼仪成为了空架子,而功夫为第一要旨的打斗过程,让武林江湖的枝蔓全部被砍。
70年代香港观众想要的,恰恰就是这些,李小龙让他的个人武学追求和资本主义极度扩张的香港完美契合。
而将功夫片这一全新类型,套在以往的系列片中,还得等到70年代中期之后。
四、功夫系列的井喷期
1973年,李小龙去世,香港电影的新希望仿佛突然落空,邵逸夫或许只是冷眼旁观,毕竟他的彩色武侠新攻势还能仰仗张彻继续往前走,楚原、何梦华等人也从张彻的阳刚武侠片中得到启示,为邵氏开疆扩土。
但另一边,嘉禾的邹文怀扼腕叹息,因为,手下重臣李小龙的去世,将会让他制霸70年代香港影业的计划告吹,至少在1973年7月20日这一天,他如此认为。
不过,李小龙虽然去世,香港影坛却依然愿意追随他的脚步。
在他死后不久,他的遗作《死亡游戏》便被拼凑,加之用替身演员饰演一些带着墨镜的过场片段,5年之后,在港上映。
可剥削李小龙品牌价值的行为,从他去世的那一刻或许已经开始。
▲李小龙最后一部电影《死亡游戏》
何宗道、吕小龙等后李小龙时代的刻板模仿者,在70年代中后期出演了大量李小龙类型的电影,如《咏春截拳》、《新死亡游戏》、《精武门续集》等,甚至到80年代后,依然还有《凶终》、《火龙长城》等仿制品的生产。
而叱咤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功夫之王成龙,也是这帮队伍中的一员。
▲李小龙的模仿者何宗道
曾执导过两部李小龙电影的
罗维
,看中了成龙健硕的肌肉与不屈的意志,他认为这或许是一个优秀的模范者。
然而这位曾与李小龙发生过数次冲突的武侠片导演,并没有想到,让成龙出演1976年的《新精武门》绝对是个荒唐至极的决定。
成龙还需要等待一个时机,而时机的创造者,却是与他不会有任何交集的邵氏大导演张彻。
当邵逸夫看到李小龙引领70年代初期香港电影潮流时,他不可能没有变革的想法。
和当年的邹文怀一样,他找到此时邵氏电影的台柱子张彻,与其商量对策。
张彻和倪匡从故纸堆中找寻思路,而被埋藏多年的系列电影《方世玉》,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此后近十年,香港电影中的少林功夫系列片成为主流。
1974年,张彻执导的《方世玉与洪熙官》于年初上映,名气虽然不如上一年李小龙的《龙争虎斗》,然而香港观众再次对20年前的这个少年英雄产生兴趣。
《少林子弟》、《少林五祖》、《方世玉与胡惠乾》、《少林寺》
(张彻版)
接连不断的开拍,这直接引起邵氏的另一位新晋导演,同样也是张彻的御用武指刘家良的注意。
和张彻不同,刘家良选择了另一位故纸堆中的英雄“
黄飞鸿
”。
不过刘家良并不抱残守旧,继续塑造关德兴饰演的老年《黄飞鸿》系列,而是让21岁正值青春的刘家辉饰演黄飞鸿。
这一巧思,或许启发了北派武指
袁和平
。
在与成龙合作完《蛇形刁手》后,不管是袁和平,还是成龙,都还需要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他们这一阶段的成果。
1978年的《醉拳》无疑够得上这个分量。
▲《醉拳》的国外版海报
可以说,如果刘家辉的“黄飞鸿”形象,还只是以年轻破除年迈,那成龙的“黄飞鸿”完全用醉酒打破礼教。
以往黄飞鸿给人的形象,总是待在佛山的谆谆长者,很难让观众与此共情。
而成龙版本的黄飞鸿,完全颠覆了这一点。尽管还需要听从苏乞儿的教导,但是对师父的作弄玩笑,以及率直意气的处世原则,俨然破除了50年代以来的“黄飞鸿”神话。
13年后,徐克能够斟酌出新一代黄飞鸿形象,那一坛子酒,无疑给这个越南长大的导演带来灵感。
而这一阶段的功夫系列片,有个很大的变化,武术指导们开始大量地转行做导演,他们不再需要文人们的指指点点。
刘家良、袁和平
是第一波,此后
洪金宝、成龙
是第二波。
刘家班、袁家班、洪家班、成家班,香港功夫片的天下由这四家合纵连横,排兵布阵。
▲袁和平(左)与徐克
而反观60年代至70年代的武侠片,还鲜有此现象。
不管是张彻、胡金铨,亦或者是楚原、何梦华,都是文人导演,他们的电影依然讲究“文气为上”,因为那里面还有江湖和礼仪,需要文人们的细细揉搓。
而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香港动作片,已然“
武气为先
”,直来直往的拳脚功夫,成为影像的主要组成部分。
且看《醉拳》一片,从黄飞鸿用三脚猫功夫败于他人,到向苏乞儿学习功夫,最后与反派大战,三段剧情,构成了整部电影。
这放到张彻的手里,首先剧本这一块就难以过关。
然而这部电影无疑成为功夫片影史上的重要标志,原因在于,它在功夫场面上花足了心思。
将最后的决战部分拉长到10分钟以上,并采取多个回合让双方交手,这种类似真实拳击场上的场面,在70年代末期的动作片中大量出现。
注重功夫本身,这是李小龙在冥冥之中对于成龙、洪金宝等继承者的告诫。
然而香港影坛,就如同极速变化的香港社会一样,让人应接不暇,在功夫片方兴未艾之际,最有话事权力的成龙,貌似察觉出这种类型即将极速枯萎的征兆。
如同李小龙打破张彻的垄断,创立功夫片一样,作为功夫片最大受益人的成龙,却在1983年,用《A计划》让功夫片的苗头逐渐变小。
两年之后,《警察故事》横空出世,成龙用拼命三郎的劲头告诉功夫片的老友新朋:
动作警匪片即将成为主流。
五、黄飞鸿与方世玉
或许是香港影人将所有心思都放在探索功夫片的宽度上,在袁和平炮制出《醉拳》之后,并没有太多人将《黄飞鸿》这个系列重新启动。
对于《方世玉》,他们也开始渐渐淡忘,将注意力挪移到由其延伸开来的其他功夫题材上。
香港电影界有一种让人惊讶不已的能力,这种能力让好莱坞都自愧不如。
那便是,一旦某种类型片爆火之后,他们会想尽办法极致剥削该类型的价值,而忽视从此类型中细致打磨,逐渐雕琢出属于自己的系列IP。
好莱坞对于《星球大战》的重视,迪士尼对于旗下经典动画形象的维护,却没有让香港影人为之警觉。
所以,从1981年刘家良执导的《武馆》开始,此后长达十年,没有一部《黄飞鸿》系列电影诞生。
香港电影观众开始被成龙的警匪动作片,或者新艺城、德宝的喜剧片,以及吴宇森的枪战片连番轰炸,这是被誉为香港电影最璀璨的十年黄金时期。
黄飞鸿这个“老家伙”缺席了。
时间转到90年代初期,驰骋七八十年代影坛的嘉禾,虽然少了新艺城这个对手,但是它的掌门人邹文怀深知,如果再找不到一个能够鼓舞士气的大热电影,嘉禾后面的路途将会极不好走。
对于从新艺城出走的徐克来说,虽然在新浪潮占有一席之地;为老东家新艺城拍过几部卖座的喜剧片;作为监制,让老友吴宇森凭借《英雄本色》一跃而起。
但是扪心自问,他自己想要拍的,也能让观众叫好的电影,目前一部没有。
另一个来自内地北京的功夫小子,同样苦恼。
《少林寺》让
李连杰
饮誉全中国,可自此之后,他没有一部能拿得出手的电影,甚至急到亲自执导了一部《中华英雄》,不过没有任何起色。
如果再没有代表作,他或许将被香港观众遗忘,毕竟1982年的《少林寺》已经过去快十年了。
▲《少林寺》中的李连杰
如同《英雄本色》拯救了吴宇森、周润发、狄龙三人一样,1991年的《黄飞鸿》,也成为邹文怀、徐克和李连杰的转折点。
嘉禾再次称霸香港影坛;徐克从此开启新一轮武侠片的热潮;李连杰成为继李小龙、成龙之后,第三位华人功夫巨星。
关德兴或许在香港老一辈的市民记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这种地位和任剑辉、白雪仙类似,它更多属于戏曲,而非电影。
成龙或者刘家辉主演的黄飞鸿,更多是功夫小子学武,观众且看一乐。
徐克或许受到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影响,又或者是他从小到大漂泊不定生活的启示。
他希望黄飞鸿不再是一个空间上的人物,而是作为一种时间上的见证者,这是徐克版《黄飞鸿》与此前版本最大的区别。
在1991年第一部《黄飞鸿》中,“美国等于金山”成为一个时代寓言。
政府不作为,民众在穷困潦倒之际,希望到太平洋西岸挖掘黄金,这些充满讽刺意味的情节,让黄飞鸿开始思考西方的侵略手段,以及民众的愚昧根源。
第二部《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徐克让时间发挥它的可能性:
黄飞鸿和孙中山相遇。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时间是这么重要”,黄飞鸿一方面从白莲教的愚民偏激行为中看到了乌合之众的可怕,另一方面,他发现时间对于国民效率的作用。
第三部《黄飞鸿之狮王争霸》,李鸿章和慈禧太后都尽皆出现。
如果说,前两部还是展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表象,那这第三部则剖开其缘由。
黄飞鸿在最后的狮王争霸中赢了,但是在他看来,国家举办这样一个比赛,是彻底输了。
三部《黄飞鸿》,像是功夫片的集大成者,从《如来神掌》、《仙鹤神针》中开采出来的铁矿,在经历过《独臂刀》的淬炼之后,被李小龙打造成铁。
在被刘家良、袁和平、成龙等人施以碳屑之后,终于百炼成钢,可直到徐克《黄飞鸿》三部曲,才真正成为“国之利剑”,直刺人心。
在《狮王争霸》的最后,黄飞鸿朝着李鸿章说到:
所谓勇者无惧,仁者无敌,练武强身,最重要的还是智武合一,如不能广开民智,徒得双手双脚,又怎么会国富民强?
此时,黄飞鸿俨然从一个武者,化成忧国忧民的开明之士,这种功夫片里的角色形象,乃是徐克独创。
而对于专注功夫片动作设计的观众来说,这三部曲更有突破性的地方在于:
它不再只是让角色在空旷的沙地,或者规矩的庭院里对峙,而是让他们身处堆满杂物的仓库,四周都是毛竹、四角桌的巷道或厅堂。
这种讲求真实感,增加打斗趣味的设计,是徐克在袁和平的帮助下做到的。
不过由于经济纠纷,李连杰在拍完三部《黄飞鸿》之后,便离开了徐克,拍摄由他主导的《方世玉》系列,让这个70年代曾经促使功夫片二度火爆的题材,再次充满生机。
▲《方世玉》韩国版海报
相比于黄飞鸿,李连杰或许更喜欢方世玉的性格,尽管在很多人看来,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不可超越。
不过李连杰在饰演方世玉时,赋予了这个角色应该具有的争强好胜与义字当头,这让李连杰版的黄飞鸿显得更加拘谨。
颇值一提的是,其实从徐克版《黄飞鸿》开始,功夫片再次回归到张彻/楚原时期的复杂剧情,这一点在两部《方世玉》系列中更为明显。
片中不但有方世玉打擂台,和雷婷婷的爱情故事,也有方世玉母亲和雷老虎妻子的线索,最后还不忘清朝官府与红花会之间的纠葛。
这种多线索、多情节的复杂故事,并且掺杂自许冠文、周星驰以来的都市喜剧元素,显然是对70年代末功夫片井喷时期的修正。
黄飞鸿和方世玉,在香港电影最后的黄金时期乍暖还寒,让20多年之后的我们看来,颇为唏嘘,因为从1993年开始,香港电影因为台湾资本市场的波动,开始后继无力,制片疲乏。
尽管如徐克这样的第一流导演还能在功夫片、武侠片中做新的探索,然而大势已去。
1997年,洪金宝执导,李连杰回归主演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上映,仿佛借助李连杰的回归,希望再次振奋港片市场。
不过,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功夫片的衰落,当然,更为准确地说,是整个香港电影的衰落。
六、最后的叶问
2014年,由周显扬执导、彭于晏主演的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
上映。
时隔17年,《黄飞鸿》系列电影再次推出新作,香港影人像是用尽全力叫道:英雄有梦!
可现实却是,
英雄终归只是个梦。
自1949年开始的第一部系列片《黄飞鸿传》至今,《黄飞鸿》系列电影共有一百三十多部,它今后是否还会遇上第二个袁和平,甚至第二个徐克?
的确难以预测,或许它将会被彩条屋改编成动画电影,也许是个不错的前景,然而对于真人电影来说,《黄飞鸿》在短期内,的确难以再有起色。
时间倒转到2008年,
甄子丹
作为动作片影星,走过了24个年头。
作为袁和平发掘出的新一代打星,他给观众的形象,一贯就是打斗凌厉、角色多变。
这后一个词——“角色多变”对于甄子丹来说,并非什么好事。
如果是德尼罗或者帕西诺之类的演员,“角色多变”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褒扬,而对于成龙、李连杰之类的演员来说,则是一种失败的象征。
当然,这种失败并未出现在后两者身上,不过在2008年之前,它却常伴甄子丹左右。
没有招牌式的银幕形象,这对于一个功夫影星来说,无疑是平庸的象征。
▲早期的甄子丹
《叶问》拯救了他。
尽管李小龙对于人们来说,早就家喻户晓,然而他的师父“叶问”,鲜为大众所知。
王家卫当年打算拍摄“叶问”,是出于对
“时代”和“宗师”命题
的执着。
但是叶伟信和甄子丹绝非如此,他们的原始目的很可能是实验。
香港功夫电影已经逝去那么多年了,是否还会有观众买账,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然而甄子丹在2008年的大银幕上,让叶问以一种综合体的方式再次出现。
关德兴时期的儒家教化,李连杰时期的民族担当,以及现代社会中的“
宠妻小男人
”因素,都成为叶问这个中年男人的形象来源。
和《叶问》的第二部、第三部不同,《叶问》第一部从色调上,就注定这将是在影史中蒙上一层灰的电影,这并非是坏事,而是庆事。
低对比度的色调,素色的服饰布景,以及灰暗的日军侵略,让这部电影自觉地走入历史的尘埃中,同时从故纸堆中请出了一位穿长衫的咏春先生。
甄子丹留着平头短发,眼角低垂,步态迟缓却稳健,言谈简短,但不失武林规矩和分寸感。
这种人物一立,香港电影夕日的光辉像是被施上一层灰色滤镜,洒在了孤零零的新世纪功夫广场上,正中央,却只站着一位叶问。
这种茕茕孑立的凄凉感,即使在最为燃情的高潮段落中,也无法阻拦。
因为《叶问》是孤立的,不像1991年的《黄飞鸿》,没过两年,便有《方世玉》陪伴,亦不像70年代末期,出了一个《少林寺》,一大堆少林题材的电影蜂拥而至。
何至于此呢?香港功夫片的那些老前辈再也陪不起了。
就拿2008年作为标杆,列出香港曾经的武术指导,以及功夫明星们年岁几何吧!
袁和平63岁;唐佳71岁;刘家良74岁,三年后,卒;李连杰45岁;成龙54岁;洪金宝56岁;刘家辉,53岁,一年后,因中风导致半身不遂。
▲晚年病床上的刘家辉
不管是武侠片,还是功夫片,武术指导是最富创意的一环,而动作明星则是精气神的第一重保障。
当这些曾经叱咤香港功夫片的前辈,逐渐凋谢或者老去,由其所创造的巅峰自然也难以重现。
《叶问》系列作为香港动作系列片的地位,并非是最高的成就,而是为这段让人唏嘘不已的光影历史画上休止符而已。
当我们看到叶问在擂台上,用日字冲拳不断快攻打在对手身上时,作为功夫片迷,我感到很幸福,能够看到这个时代的香港影人,依然在为功夫片的核心魅力,制造最后一点火花。
参考资料:
1. 《主善为师:黄飞鸿电影研究》,蒲峰、刘嵚编,香港电影资料馆。
2. 《邵氏电影初探》,黄爱玲编,香港电影资料馆。
3. 《武侠电影与香港社会演化》,荣智慧,《南风窗》2019年第21期。
你最欣赏的功夫系列电影是哪部?
wangxiaowo929@163.com
香港电影三问
点个在看!
为香港功夫系列电影加油!!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作者推荐
引发疯狂吐槽的5部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唐砖》当属第一!
7个写作技巧,让你告别废话连篇、词不达意,将文章写得引人入胜
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榜
网文IP改编热,广播剧如何突破次元壁?
免费阅读2.0时代,争的是什么?
2021年被书友吹爆的五本网络小说,剧情精彩,熬夜追更停不下来
小说写作课丨代入感的写作技巧,写好代入感,抓住读者一直看下去
世界十大名著,你读过几本?
女团出道的十位美女明星
高清美女图片集/高颜值(z_hyunee上集)
话题
《岁月》杂志,急需大量校园故事
北京高校联合科幻征文「火花杯」征稿启事
阿菩携新作《天衣》拆解爆款网文“破圈”密码
4
专访人可妹丨重构“追妻火葬场”新法则
5
《锦月如歌》《永夜星河》《与凤行》受热捧,“无爽感,不爆款”
6
三部作品集中出版!作者荆洚晓:以女性角色为镜,探索宏大时代与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