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马伯庸,网文年代幸存的非典型作家
[ 复制链接 ]
快到碗里来了1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72
回帖
183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3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4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3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4 积分
积分
386
发表于:2019-12-15 08:48:53
102895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刺猬公社
导语:通常来说,一个作家很难同时具有天马行空的世界观和严谨的考据癖,但马伯庸却是一个兼具二者的“非典型作家”。
作者 | 园 长
编辑 | 赵思强
“朕皇考曰伯庸。”(翻译:我爸爸叫伯庸。)
这是2200多年前,楚国政治家、文学家屈原在《离骚》中写下的诗句。他一定不会想到,后世居然会有一个文学界的同行会把“伯庸”用作笔名。这让不少读过《离骚》的读者,在看到“马伯庸”这个名字时,经常产生一种被占便宜的感觉。
将各种“梗”熟练地植入到作品中,一本正经又不失巧妙诙谐,这是马伯庸的强项。
有人称他是文字上的鬼才,有着绝妙的创意和表达技巧。也有人只把他看作一个会讲故事的段子手,批评他在长篇作品中经常“收不住”,结尾不够过瘾。
但在2019年,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常有新奇点子的作家。
2019年6月,马伯庸长篇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改编的同名网剧在优酷上线。尽管在上线前几乎是“零宣发”,但凭借着快节奏的剧情、精致复古的服装道具,加上一批深得角色精髓的演员,这部剧很快成了一大爆款,甚至连带把西安旅游的热度抬高了22%。
马伯庸越来越“出圈”了。最近,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找到了马伯庸,和他聊了聊他的“创作观”、“读书观”、“家庭观”以及更多的东西。
“改编不是乱编”的马伯庸宇宙
《长安十二时辰》不是马伯庸第一部影视改编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机密》也被拍成网剧,在2018年上半年播出。马伯庸还在其中客串了一个没有台词的看门人。
马伯庸在《三国机密》中,客串一个看门人
和《长安十二时辰》类似,《三国机密》中出场的也多是真实历史人物。《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必、张小敬、姚汝能,《三国机密》中的汉献帝、司马懿、杨修,在马伯庸的小说里,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别无二致:李必在长安动荡之后继续做官,汉献帝也在阴差阳错中,和兴复汉室的梦想失之交臂。但在史书没有记载的空间里,马伯庸可以尽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历史人物的命运之轮。
“相比架空世界,在现存世界的缝隙中腾挪转移,我觉得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尝试。”马伯庸告诉刺猬公社,
“历史题材其实有很多限制,像是戴着镣铐跳舞,但正因为这种限制,创作才能充满激情。”
他的另一部“现实世界缝隙”中的作品《扶苏奔鲁》也接近完成。“这只是我在创作间隙的练笔。”马伯庸说。
书中,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和知识渊博的大臣张苍结伴探案,调查令秦始皇精神错乱的真相。此前,马伯庸一直在社交平台上更新,停更后,读者们百爪挠心。但现在大家可以放心了,
“在完成主要工作之后,我会继续写的,”
马伯庸对刺猬公社说。
《四海鲸骑》也已经被影视化
相比之下,《扶苏奔鲁》的架空色彩更强。虽然“执着”于历史题材的创作,马伯庸同样也是一个构建架空世界的高手。在《四海鲸骑》和 《龙与地下铁》两部“玄幻”作品中,神话般的故事被想象力充分展开,长安的居民喜欢在地下隧道中骑龙出行,就像人们坐地铁一样;建文帝和日本少女、蒙古水师提督扬帆出海,寻找武则天的神秘宝藏。
通常来说,一个作家很难同时具有天马行空的世界观和严谨的考据癖,但马伯庸却是一个兼具二者的“非典型作家”。
同时,他的作品仍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特质:节奏快,信息密集,画面感强——读他的书,常常像是在看一部调了1.5倍速的美剧。
不少人觉得,马伯庸的成功在于他的创意,有了创意才有好故事。但马伯庸对于好故事的评价标准是:
“好的故事应该和文笔的风格相匹配,能够恰如其分地实现作者的意图。”
“推理小说文笔会偏理性、冷静一点,如果是言情小说,应该更澎湃一点。“马伯庸补充道,“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好的小说家,但大部分人没有办法把想法精准地表达出来。”
从网络论坛到荧幕 马伯庸的“鬼才”20年
马伯庸“精准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追溯到他最早期的创作经历。1998-1999年间,马伯庸就在《银河英雄传说》的同人论坛“不落的黄金十字旗”上写文章。科幻、武侠、鬼故事,
“乱七八糟的都试试看”。
当时,人们的版权意识还不清晰,盗版异常猖獗,马伯庸也没能幸免。他发在网上的作品《QQ怪谈》被盗版书商扒了下来,名字改成《她死在QQ上》往外卖。“他们还挺有良心,书后面写上‘本文采自网络,如作者看到可以和我们联系’。”马伯庸试着和盗版者取得联系,还真要回了几百块钱。
他发在论坛上的许多文章都被人四处转帖,有的至今还能搜索到。比如《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葫芦兄弟人物赏析》等等,多是用
一本正经
的文风“分析”动漫作品。这种杂糅、恶搞式的作品在当时颇为流行,马伯庸是这些作者中的佼佼者。尽管有的文章转来转去,直到作者名字都不见了,他仍然很高兴看到自己的作品这么受欢迎。
马伯庸最近重回新西兰,拍摄的当地风光 图源:马伯庸微博
后来,马伯庸去了新西兰留学,一呆就是四年。“新西兰是个风景秀丽,但是很无聊的地方。在那儿长住,会让你觉得无所事事。”留学期间,马伯庸开始“大规模”地产出作品。“既然有这么多时间,我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写作上,虽然那个时候写得也不好,但确实是得到了锻炼。”
回国后,马伯庸去了一家名为施耐德电气的法国企业上班。从2005年到2015年,他的职场生涯在这家外企“从一而终”:“当过销售、做过商务支持、偶尔客串一下会务、做过市场......”马伯庸在他的离职感言里这样总结自己的经历。
在施耐德电气,马伯庸度过了他的25岁到35岁。也正是做公司职员的十年 ,他以兼职作家的身份完成了决定他地位的多部作品——2005年的《风起陇西》,2007年的《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2012年的《古董局中局》等等。
当马伯庸在北京望京的写字楼埋头做PPT时,刘慈欣正在山西娘子关电厂的办公室里写着《三体》。同样是兼职作家,马伯庸没有刘慈欣那样在办公时间“干私活”的便利条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空余时间写的。
“我写小说,就像你们去看电影、去旅游、去玩游戏、去打球是一样的。”
对于刺猬公社“如何找时间进行创作”的疑惑,马伯庸说,“对我来说,写作就是娱乐。下班之后抓紧时间写作,就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
2015年,马伯庸离开了工作十年的公司,正式成为一名“全职作家”。“每天上班至少8个小时,我把这8个小时腾出来写东西的话,写书赚的钱比上班多,就没必要按照别人的日程(工作)了。”马伯庸算了一笔账。但很快,他发现按照自己的日程去工作,比上班忙多了。
《三国机密》剧照
就在这段时间,IP改编影视剧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马伯庸的个人风格“很偏影视”,画面感极强,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影视改编。从《三国机密》开始,“马伯庸宇宙”的不少IP就被看中,对方开出的价格
“高到一个很鼓励你写下一本的程度”
。
但马伯庸觉得自己“该怎么写还怎么写”。只要故事做好,人物做好,改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就固守在自己这块就行了。”马伯庸说。
他也是这样做的。
《古董局中局》火了之后,马伯庸开始害怕自己变成一个随波逐流的作家,追逐热点,想着市场,他不想做那样的“畅销书作家”。写完爆火的《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主动选择了一个预计销量“肯定不好”的选题,通过地方志研究明代基层的政治和社会生态,这需要看繁体字,翻阅繁体竖排古代档案。不过最后,马伯庸还是写出了一本《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的显微镜和十二时辰
在豆瓣,《显微镜下的大明》评分高达8.7,是马伯庸所有作品中最受好评的。这本书和《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历史小说不同,它完全是基于古代档案进行的“非虚构写作”,人物和事件都有确切的历史原型。
马伯庸和《长安十二时辰》演员雷佳音、热依扎的合影 图源:热依扎微博
马伯庸的作品中,读者随时都能感受到作者展示“历史细节感”的强烈欲望。在《长安十二时辰》和《扶苏奔鲁》里面,主角身边都有知识渊博的“人形图书馆”——徐宾和张苍,分别在张小敬和公子扶苏“解谜”的过程中,不断提供背景资料。
这种喜欢絮叨和碎碎念的人物,也是马伯庸本人在小说中的投射。“直接交代历史背景,读起来会太生硬。
我就安排这样的角色,来告诉读者世界观的设定和考据来的细节。
”马伯庸说。
到了《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就可以不必弯弯绕,直接向读者展示他的“考据成果”。南京的黄册库、徽州丝绢案、“婺源龙脉保卫战”等原本冷僻的历史细节,被他津津有味地挖了出来,然后用马伯庸式的“非虚构写作”展现给读者看,同时也充分地满足了他的“考据癖”。
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数字资料,给了马伯庸“考据癖”绝佳的支撑。
“我只是喜欢去网上搜集各种资料,然后把它们用到作品里。”
马伯庸告诉刺猬公社,他不认为自己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每年,他都要在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网站上“花不少钱”,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做。”马伯庸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马伯庸还喜欢四处走走,这也是他考据工作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你要走到古人去的地方,站在古人站的位置,看到古人看的风景,你才能够理解他们。”
2014年10月,马伯庸和几个朋友从成都武侯祠出发,沿着诸葛亮出师北伐的路线一路北上,最终到达了五丈原,还为此写了本书《文化不苦旅》。
这一次,马伯庸印象最深刻的一站是街亭。当他看到街亭所在的宽阔山谷时,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马谡要上山防御而不是沿路扎营——山谷正面实在太宽了,不借助险峻的山势防守,失败可能还要来得快一些。
“我写历史题材的时候,一定要去原址走一走,即使已经物是人非,但那种仪式感依然会在。”
马伯庸说。
广泛的涉猎和以万里为单位的远行,共同组成了马伯庸体察历史细节的显微镜。与此同时,马伯庸依然在坚守着自己的十二时辰。
马伯庸在综艺《中国味道》
凭借作品“成名”之后,马伯庸“游历四方”的机会就更多了。不断有讲座、有采访、有综艺节目、有商业活动的邀约,需要他经常飞来飞去。在接受中国民航报采访时,马伯庸说,他喜欢提前三个小时到机场候机,然后静下心来打开电脑打字。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充满噪音的候机室或者飞机上写完的。
“我要在一个嘈杂、有人气的环境写,不能在安静的地方。”
马伯庸说。除了机场,人来人往的咖啡店、临街又吵闹的工作室都是他的“宝地”,马伯庸喜欢闹哄哄环境带来的安全感。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学生时代的经验:“喧闹的教室往往是安全的,周围一静下来,老师很可能正在身后盯着你。”
在一片嘈杂中,马伯庸给自己定的KPI是每天3000到4000字。为了保持状态,即使没有特别的命题,他每天也要写点东西。
作为一个在微博上自称“无业”的作家,他的工作时间安排得很规律——早上7点半之前起床,之后送儿子马小烦上学。八点半开始写作,中午稍微休息一下,下午五点半收工。“很严格地按照这个时间。”马伯庸说。
“随遇而安,率性而为”
虽然马伯庸对时间安排上的自我要求很严,但在读者看来,马伯庸永远都是那个随和又笑眯眯的胖子。当然,最近一两年马伯庸开始“痛下决心”减肥健身,现在已经不是胖子了。
但马伯庸的
随和
感一直都在。在微博上,他能和大V“战争史研究WHS”结成娃娃亲“亲家”,也愿意拿出自己的“大作家”身份,为那些因“属羊”或者“属相不合”而遭遇家庭反对的年轻人背书,挽救一段即将遭遇不幸的感情。
在许多读者看来,马伯庸就是一个是非分明又和气幽默的同龄人,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也不是不可接近的偶像。
“我评价自己的性格就是八个字:
随遇而安,率性而为。
”他说。
特别是在儿子马小烦出生后,马伯庸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在微博,他变成了一个花式晒娃的父亲,他有了一个新的角色,去“审视整个人生”。
再读到类似《西游记》中金山寺法明长老收养唐玄奘,抚养了18年长大成人等情节时,身为人父的马伯庸,开始感慨以前注意不到的事情——“哪有什么一晃18年,养孩子成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变化的还有马伯庸的创作状态。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图源:长安十二时辰官微
“我最早开始创作的时候,更感兴趣的是历史的平衡,喜欢杂糅的东西,把东方西方的各种元素合在一块。”回顾马伯庸的作品可以发现,从2005年的《风起陇西》到2017年的《长安十二时辰》,都是在给现代西方专有的故事节奏、表达方式和精神内核,披上一层东方场景的外衣。也就是说,剥离了三国或者大唐的背景,把故事放到现代,这一切仍然成立。
“现在,我的兴趣点集中在一些明清时代的档案,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史。”这在马伯庸最近的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体现得很明显。
“我希望在历史的细节中挖掘出普遍的规律,从一些很低的视角来解读整个历史。”
马伯庸说。
这也是时代留给马伯庸的机会——在这个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有不少研究“个人史”“家族史”和地方志的学者,和马伯庸一样试图从历史的小断面中寻找规律,但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阅读门槛极高,难以触达普通读者;互联网一代的写作者们,往往又面临着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字的更新压力,纵有流量,也难以俯下身来挖掘故纸堆中的故事。
虽然马伯庸的作品和个人IP的传播往往是互联网化的,但马伯庸本人却不是一个互联网写作者。2005年前后,国内商业化
网文
平台开始兴起。作为最早一批在互联网上发布文章的创作者,马伯庸没有选择职业网文作家这条路,他去公司做了一个上班族,兼职做一个更“传统”
“网络创作实际上比实体(写作)更加艰苦,不论是精力还是创作方式都不适应,我还是老老实实的做实体好了。”马伯庸说,他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在网文平台上
投稿
,但他感到这种状态不对。
首先就体现在读者的反馈上。
“在BBS上,写完之后一大堆朋友围着你,七嘴八舌唧唧喳喳地说,大家志同道合,我喜欢的你也爱看,你发一个评语正能搔到我的痒处,刺激创作冲动;网站的读者评论是自下而上,你写完之后高高悬在上面,读者仰起头来开始评,两者感觉不一样。”在接受正午的访谈时,马伯庸这样说。
马伯庸觉得他的作品类型也不适合放在网文平台上。
“因为写过的东西是不能改的,网文作者必须在动笔前把大纲做得非常细腻;为了维持情节的连贯性,提前需要准备的东西就更多了。”
马伯庸说,由于自己的作品往往有很多悬疑、推理的元素,一旦前面挖的“坑”思虑不全,后面就没法填上了。不接受修改的网文平台,不适合马伯庸这样的创作者。
他更想做一个类似于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家。司马辽太郎是日本二战后最知名的历史作家之一,他善于用冷静、宏观的视角洞察历史中的故事,也是一个“现场主义者”,醉心于亲临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看一看。这很对马伯庸的胃口,马伯庸也很喜欢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
图源:马伯庸官微
马伯庸还有更多的想法——
“我会以司马辽太郎为基础,向乔治·马丁的方向延伸。”
在他微博头像中,人们可以发现很多“马伯庸版”权力的游戏人物形象,龙妈、雪诺等人都长着同一张马伯庸的卡通大脸。“我想在司马辽太郎和马丁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马伯庸说。
那么,我们还有多久才能看到马伯庸的《宫本武藏》和《冰与火之歌》呢?
马伯庸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知乎问题“什么是马伯庸最成功的作品”下面,马伯庸本人跑来回答,贴出了一张儿子马小烦正在轻松玩耍的背影,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亲王,这个作品可不是你独立完成的。“很快有网友过来评论,”您顶多算个第一作者吧。”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评论列表
(18)
我党万税
我一直认为马伯庸是个老头……
2019-12-15 08:49:47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kpgt3
一直觉得他的名字特别棒,有民国风
2019-12-15 08:50:1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牛首作图
感觉他没有一部真正倾注所有心血的作品,都是些心血来潮的及格品。别喷,我都看过,看过才这么说的。他的作品配不上他的才华和努力2
2019-12-15 08:50:37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Llosa
相比原著,电视剧版 长安十二时辰 剧情节奏太慢,单位时间里能量太弱,真的不过瘾。
2019-12-15 08:51:05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笑着去爱去拥有
能耐心做考据写小说,马王爷确实是当今网络文学的异类
2019-12-15 08:51:2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gifick
在历史架空这方面亲王和酒徒算是佼佼者了,亲王更率性酒徒更厚重。其次亲王在上,祥瑞御免。
2019-12-15 08:51:56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丶小新哥哥
这人,马伯庸[得意]
2019-12-15 08:52:25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她是你晨哥哥
准备看看他的书
2019-12-15 08:53:1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suzuhara1407
[赞][赞][赞]
2019-12-15 08:53:55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下一页 »
1
2
/ 2 页
下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交易招聘
媒体约稿
原创文学
休闲分享
作者推荐
罗永浩《真还传》小说出炉,多家公司抢注真还传商标
核心期刊撤稿“马屁”文章,三大质疑仍待回应
提纲写的好,稿费少不了
想写好网络小说,你起码要做到这四点
深陷“霸权合同”风波 阅文集团股价大跌逾7%
同样是网文改编的网剧,为什么剑王朝的热度比庆余年差这么多
爱奇艺美女作家遥淼:作品被名导陈嘉上选中拍电影
中国歌坛“词圣”钟奕勉获中国主流媒体推荐
难做的阅读生意:许知远的赔钱,吴文辉的付费梦碎
有稿费|「甜悦读」长期招募网文小说作者啦
话题
《都市时报》大象文艺周刊 最新征稿启事
《人生与伴侣》杂志,公开征稿!12月31日截稿
《有喜》改编剧《四喜》重磅上线 原著作者清扬婉兮:见证女性觉
4
《美文》杂志2026征稿启事
5
150元/千字 | 「字芽文化」2026年最新约稿函
6
40-300元/千字起 | 「七猫中文网」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