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从传奇到世情:文学中对上海的新想象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9-12-10 14:31:42
20121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在文艺作品里,从来就不缺少与上海有关的刻板印象。比方说,只要在影视剧中有上海男人登场,则八成是个妻管严加胆小怕事的形象。要是有上海丈母娘登场,则大概率呈现出的是拜金加挑剔的嘴脸。
这当然不只是一个“地域炮”的问题,毋宁说,这一现象和文艺领域,尤其是文学中的上海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是上海?毋庸置疑,它可能是茅盾笔下的商业,可能是张爱玲笔下的人性,也可能是王安忆笔下的欲望。似乎,受众心目中的上海形象,不过是在以上几种模型之间来回切换。
就在今年11月,泽东电影公司官方微博晒出来一张《繁花》的概念海报。虽然退到了监制的位置上,但王家卫和金宇澄的强强联手,仍然值得期待。而我最为关注的是,《繁花》能不能改变一下上海这座城市自带的刻板印象?
如果说茅盾书写的是上海的“史诗”,那么张爱玲与王安忆描写的则是上海的“传奇”。她们作品中的奇女子代替了革命的斗争,占据了文学舞台的C位,也几乎成为了文学上海的代名词。只是,弄堂、旗袍、石库门……这些“传奇”里的必备品,却渐渐沦为一种新的文学套路。然而,横空出世的《繁花》,试图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写出真正鲜活的“世情”,对抗固化在读者脑海中的上海“传奇”。
在 《繁花》尾程,一次酒宴欢场,“夜东京”的女老板玲子,从那一桌来这一桌搬救兵,要叫上她的小姐妹小琴去跟陆总喝酒,小琴的现任相好陶陶不让去。此时,玲子说,“陶陶认得小琴,也就是这种胡天野地场面嘛,不要忘记,是我摆的场子,现在一本正经,像真的一样。”另一边,陶陶“不响”。
如果说,张爱玲与王安忆笔下的女子尚有对纯真情感的渴望,只是因为人性的扭曲或世俗的误会而未能如愿,那么这场饭局,无疑彻底击碎了一切幻想的可能。“一本正经”“像真的一样”,但毕竟不是真的。从小说的情节来看,陶陶、小琴之间的感情果然如玲子所言,建立在海市蜃楼之中。
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人从来就是以自身为目的,以他者为手段。即便是陶陶的“当真”,终究也只是一种错觉。换言之,就连张爱玲小说主人公求而不得的目标,也是不存在的。去除浪漫、回归生活,这正是金宇澄的“世情”与张爱玲的“传奇”最根本的区别。
有意思的是,这一有关上海的文学创作转向,不仅仅出现在了金宇澄的作品里。吴亮的《朝霞》,是一部反叙事、反主题、反人物的“反小说”。或许正因为作者太熟悉小说创作,所以更要在创作中率先进行自我“批评”,自行排除一切“套路”。但在这部看似纷繁复杂的作品里,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世情”而非“传奇”的存在。
《朝霞》中,生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阿诺以及他的朋友、同学常常谈论政治,然而“这种不再读书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他们看来简直糟透了,他们疏离政治,他们论政治不是为了好奇,而是政治影响他们的命运和未来,倒不是对这个国家有多少关心”。这实在是一种悖论——他们关心政治,可又主动疏离于政治。
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19世纪俄罗斯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多余人”。只是,“多余人”并不缺乏高昂的理想主义,他们的受挫或失败往往来自于社会的重压。然而,《朝霞》中的年轻人们时常“请病假消极怠工,抽烟并且过早地谈情说爱,不务正业且 ‘游手好闲’”。换言之,他们从来没有挑战社会、挑战世界的想法,更不用说行动了。
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怀疑甚至踩踏思想的禁区,却无意挑战或反抗,这正是《朝霞》“反传奇”的最生动体现。这群年轻人不是令人惋惜的悲剧英雄,也不是毫无头脑的市井无赖,他们只是他们自己,他们代表的就是“世情”,是一个活生生的特殊时代的上海。
张怡微对上海“世情”的探索,同样不该被遗忘。在她的《细民盛宴》里,描写了主人公“我”与小茂的一段短暂、仓促的婚姻。在这桩婚姻里,父亲执意要“我”相信,没有给嫁妆并不是不爱女儿;“我”与小茂父母初见的宴会上,小茂父母便直接、赤裸地评估“我”以及“我”的家庭收入到底是否能承受得了双方的爱情。
对张爱玲来说,“算计”是现代大都市中的人性之恶,是摧残爱情、善良的根源。但张怡微给予了这种“算计”更多同情和理解。因为在她看来,生活在上海,面对着局促、逼仄的现实,人们或许只能依靠精确的数字来获取一丝岌岌可危的安全感。和跌宕起伏的“传奇”相比,这才是当代上海的“世情”。
正如张怡微所言,“只要说到上海,人们想起的都是旗袍、背头、老洋房、石库门,但这些意象我都很不熟悉,我也是看来的”。因此,怎样把“传奇”之外的上海生活纳入文学,也许是更多写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周嘉宁正是这么做的。她的《密林中》,叙述了恋爱、成长、迷茫这些经常出现在青春文学中的要素,却也不缺少一位年轻写作者的文学的自我意识和野心。小说主人公阳阳在历经沧桑后,既没有获得写作事业上的真正突破,也没有放弃探索和努力。或许,这才是生活的常态,而不是“传奇”的面貌。
在她的笔下,上海成为了“密林”。阳阳看到的,是生活方式的空洞、无趣,是生活背面的疲惫、空白。阳阳“灵魂的作坊”受困于“密林中”,而“密林中”的困境经验不是别的,正是无穷无尽的“世情”。
另一位年轻写作者走到了她的对立面,那就是郭敬明。在他的作品中,上海异化为“资本”和“时尚”的代名词。可尽管如此,“小时代”仍然精准地命名了某种真实存在的“世情”,那就是一部分年轻人无所顾忌地向金钱、向权力献媚的姿态。
有车有房、名校名企、英俊爱人、充满“时尚”的中产阶层生活,或许都是“世情”的一部分,但注定是倾斜、偏颇的。因此,郭敬明努力描写的大都会“传奇”必然与历史脱钩,带来的则是读者心理上的悬空之感。何况,与张爱玲、王安忆对人性的洞察相比,他笔下的人物近乎抽象符号。
因此,克服郭敬明式虚伪观察的关键,仍然在如何准确地把握、书写上海的“世情”。就此而言,任晓雯的《阳台上》无疑是个值得关注的例子。小说以张英雄的复仇为主线,描写的是上海底层社会空间的时代变迁。
在2019年,被改编成电影的《阳台上》里,出现了一段原作中没有的情节——当主人公张英雄为庆祝自己的生日第一次许愿说“我希望国家富强、世界和平”时,被父亲掴了一巴掌说 :“为自己!”这一幕体现出的是张英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的困境,却也是上海普通家庭所身处的“世情”的真实写照。张爱玲的“传奇”远离了茅盾笔下的宏大说辞,但绝不缺乏“意义”“主题”“理想”。可在张英雄看来,生活就是“有房、有退休金、有老婆、有孩子,没事可以咪咪老酒。”既不伟大,也不虚无,对上海的文学描写,就这样落到了实实在在的“世情”里。
在《繁花》结尾,有意来拍摄电影的法国青年满脑子上海传奇,阿宝们却不断提醒其苏州河畔并无法国厂。法国青年安排男女主角在装满棉花的驳船里做爱,阿宝却说当时的棉花船上都养着狗,避过恶狗耳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这段情节隐喻的显然是对上海的认识。“传奇”对上海的描摹,就和法国青年的浪漫幻想一样,很诱人,很动人,却和真实的上海相距甚远,充满隔膜。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在书写上海时,正在努力突破“传奇”的束缚和套路,这绝不是偶然现象。
只是,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上海?谁有资格制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这些问题,注定不会得到一个百分百正确的答案。但写作者的尝试,绝非没有意义。归根到底,从“传奇”到“世情”,对上海的文学想象模式正在潜移默化中被颠覆。它的新生,值得期待。 来源:澎湃新闻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AI吞掉网文流量,底层作者正被“无声清退”|深氪lite
对话诺奖编辑:我们为何坚持出版“天书”?
《吴邪私家笔记》开播!铁三角集结冒险,开启热血探险新篇
4
银花火树:在志怪世界中构筑女性叙事新维度
5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10月主题征稿
6
2025年,我想和网文世界谈谈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