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阿来:我敢说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小说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9-11-21 11:16:16
17749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云中记》(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
社)述说的是一个空灵而又高远的故事,它关乎地震,关乎记忆,更关乎人心。故事围绕一位藏族祭师阿巴展开,云中村因为地震之后潜在的次生地质灾害而搬迁异地,离开了生活千年的地方以后,村民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经历了沧桑巨变。当看到活着的人逐渐生活正常以后,阿巴意识到自己作为祭师需要去安抚云中村的鬼魂。于是,一个人、两匹马,重新回到空无一人却充满了自然勃勃生机的村落。在这里,阿巴找回了作为一个祭师的尊严和记忆,也为无数消逝的生命寻找到了意义。然后,阿巴与村中万物一同走进了历史的记忆。
祭师阿巴的形象并非虚构
中华读书报:祭师的形象对一些读者(包括我)来说比较陌生的,很希望通过阅读了解祭师。生活中的祭师真有这样的胸怀和境界吗,还是您赋予他超出职业的理想主义的色彩?您所了解的祭师是什么样的,在写作的时候,又有哪些调整?
阿来:我在地震中遇到过这样的村子,就有一位祭师,每年都几次三番执着地回到地震发生的村子去住很长时间。他说,我是做这个事情的,活人政府管,我的职业是照料亡灵。他的信念就是这样,认为是他工作的本分。只是和小说的结局不同——生活中并没有选择死亡的祭师。我虚构的只是人物关系,不会虚构人物特性、细节、生活场景。
中华读书报:地震发生十年之后开始写作,《云中记》种种真实的细节仍然扑面而来,您是一直在为写作而准备吗?
阿来:不需要任何准备。写作对我来说,只是情绪的酝酿而已。地震发生了这么多年没写,是因为没有找到进入小说的切口。所有生活都是熟悉的。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我就去了灾区,十年恢复重建的过程,我一直关注,现在仍然参与。这也是我的本分。我从来没有带过录音机和本子,就是认真地全身心投入和大家一起经历。我相信记忆会有选择,会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留下来。
中华读书报:小说叙述的情感特别饱满、浓厚,同时又很节制。
阿来:文学就是写情感。写引起情感激荡的东西。描写灾难的文学作品,有些要么是干巴巴的堆积材料,有些是有一点情感就不加节制,这都不符合审美。中国基本的审美原则、全世界的审美原则是对情感有节制有把控。
中华读书报:祭师阿巴遭遇两次灾难,一次是奇迹般生还,一次是选择死亡——必须要这么设置人物走向吗?第一次经历灾难是否也有大自然的警告意味?
阿来:我的每一次写作代入感都很强。就我的写作来讲,成功的人物都不按设计走,写作只是营造气氛,进入当时的生活,就会形成情感的逻辑,最后阿巴在笔下活起来了,情节跟随他往前走,而不是在指导他。
阿巴第一次生还有偶然性,我也不想说是警告,题记里我写过三段话,其中一段说:“大地震动,只是构造地理,并非与人为敌。”人类认为是灾难,对自然来说就是按规律运动而已。地球也是有生命的。人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大地上生存,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必须承受可能发生的灾难,这是人类的宿命。
关于追问“是否有真的鬼魂”
中华读书报:小说里借助不同的人物不断地追问,世间是否有真的鬼魂?为什么要反复追问?
阿来:今天已经是科学时代,有一个法则就是,什么有就必须得到证实,魂灵也好亡灵也好,在科学方面不能得到证实,给我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地震发生前很多人不信有鬼魂,包括阿巴也半信半疑。地震发生,那么多人突然死亡,不像生病的过程还有漫长的告别。我去过最惨烈的震中,一万多人的村子死了七千多人,一分钟不到的时间。这个时候很多人愿意相信鬼魂存在,希望失去的亲人在另一个空间存在,是强烈的情感需要。灾后重建,破碎的生活怎么重建?纪念亡灵,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情感的需要。
小说里有一句话:“阿巴真的反反复复地想过,万一真有鬼魂呢?作为一个祭师,他本是应该相信有鬼魂的。他说,那么我就必须回去了。”作为祭师没有做该做的事情,他会觉得是失职,这是阿巴职业的觉醒。
我写出了现实的层面。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某种表演性质,阿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最初的想法也是:让我表演我就表演吧!经过地震,村民把他带入这个场景,他才认识到职业的责任,意识到祭师承担的使命甚至有救赎的作用,开始做祭师该做的事。当时移民他也跟着大家去了移民村,他返回云中村是三年以后,有一个过程。他不是稀里糊涂就回来了,也不是没有理由地和村子一起消失。这里有人物性格的原因,情感也是有逻辑的。
中华读书报:《云中记》的毁灭既有来自自然的力量产生的灾难,也有人类文明自我毁灭所引发的灾难。其实您从早期的作品就一贯关注着文化、文明和自然的毁灭。
阿来:我不想说毁灭,是新旧交替。我不是文化保守主义,我希望文化进步,既有新的生长,又有旧的消失。就像人衰老了要死去。有些文化衰老了就不适合进步,小说里阿巴的死亡有两种含义,一是传统文化的消息,二是象征这种职业包括崇高的职业信念的消失。这里头总还包括对人的本体的关注,人本体的发展和幸福。我们既不是文化原教旨主义、保守主义,也不是绝对的进步主义,对“消失”的很多情感的审美的方面也有很多同情,但是消失总还是消失,否则就没有历史,这也是黑格尔的历史观,万事万物都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变化的原因就在于矛盾。今天我们对文化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对旧文化的消失没有任何同情,二是认为旧文化一切都好。总说旧文化好的人,如果回到过去可能一天都过不下去。
中华读书报:作品中关注了灾难中暴露出的太多问题,包括有人利用灾难谋求各种利益。小说沉静内敛,带给我们的思考仍然是特别深刻的,您自己觉得有何突破?
阿来:我们讲故事,可能有些人找到了某种模式或风格,觉得我终于成功了,不管讲什么故事永远用那种风格。文学艺术就是创新,我的理解,小说家的创新就是每个故事要找到适合的讲述方式。每部小说,从《尘埃落定》《机村史诗》《格萨尔王》《蘑菇圈》到《云中记》,每一部的叙述都有最适合它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形式。我的突破就是找到了音乐的调性。
这个小说叙述的调子,多少还是受到音乐的启发。文学史上找不到类似的写法。我敢说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小说。
中华读书报:能不能说,《云中记》是您目前最高水准的小说?
阿来:应该是。人总是有不断地进步,这次进步比较大。对自己来说值得安慰。不然写作不断重复,不断捞点名头,赚点版税,本质上没有变化,能有什么意义?这些事情不应该是作家最基本的考量。考量的还应该是文学本身。奖无非是大家对作品的必然的回应。
一个人肯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艺术本身对从事她的人发出一种召唤,有些人听见了,有些人听不见。我恰好听见了。
知道生命逝去,依然华美地歌颂
中华读书报:祭师阿巴要管死去的,仁钦要管活着的,所有的去向都是安居。小说中出现的干部,让我们感受到强大的正能量。
阿来:地震时我也是志愿者,那时就发现光靠我们自己的一腔热情远远不够。地震后的一两天还能从表层发现受难者,再往后只能依靠政府组织军队、消防队的救援,是政府组织各种力量一起抗震救灾。为了避免灾难,搬迁了多少人到移民村,这是政府才能做到的事情,中国所有事情如果不是政府主导,大家只能是敲敲边鼓。现在有一种倾向,很多作品淡化政府。政府是巨大的存在,尤其中国这样的大政府,书写社会回避政府也很虚假。我们现在书写中,不顾现实的歌功颂德,或者回避政府,都说明我们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还有欠缺。文学要表达真实。连现实层面都做不到的时候,文学就很可疑。
中华读书报:说到底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而且因为语言的功底,显出了诗性的光芒。在如何处理现实主义题材上,您有何经验?
阿来:绝对是现实主义作品。我们对现实主义有一个狭窄的理解,一是看到新的东西就着急书写,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无论传统媒体还是
自媒体
,每天都会及时地反映现实,如果文学还走这样的道路,就是媒体时代的自我取消。所以很多小说出来,被批评说好像把新闻串起来,你看到的和媒体看到的现实是一样的,也没有比它更深刻更全面,看起来就是在抄新闻;二是对生活有浮光略影的感受、有一点材料有一点灵感赶紧写作,赶紧发表,赶紧得奖,有一些急功近利。谁愿意花这么长时间去写作?我相信不多。每一个题材,如果没放三年五年我不写。之前写《蘑菇圈》也是对生态问题关注太久,生态问题谁都知道,更深层的运行机制还是欲望,我们才不管大自然能否承受一味的索取。有的作家灵感来了写作冲动来了,半夜爬起来写,我的经验就是,把灵感按下去。我觉得还没到时候。值得你写的东西,再按下去还会出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观察、思考,透过表面关注更深的层次。
中华读书报:灾难对您的写作带来什么影响?
阿来:对死亡,我用了“净化”和“洗礼”。地震带来的不光是死亡,也是巨大的财产损失。所有房子里积聚的所有财富,乡村里的房子甚至聚集了几代人的财富在一瞬间毁灭了。但是这样的经历,不能写成个人历险记。文学写作中个人经历也很重要,如果打一点催泪瓦斯,这样的作品我一天可以写几篇。
这个作品如果没有写好,既是对地震中遭受灾难的死伤者的不尊重甚至是冒犯,也对不起灾后幸存的人。必须非常严肃庄重,而不是为了找到吸引人的题材,里面有感动、惊悚、残酷……我只有找到适合的叙述方式。我宁愿写不出来一辈子烂在肚子里,也不会用轻薄的方式处理这个题材,这里有写作的道德,就是怎么对待熟悉的写作对象。
中华读书报:刚才您谈到小说调性与音乐有关,您在小说题记中也郑重写下“向莫扎特致敬!”音乐元素,具体说莫扎特的《安魂曲》在小说中承担着什么功能?
阿来:灾难来临,我们总是哭泣,焦虑,找不到美一点、庄重一点的形式对待死亡。地震后参加救援,晚上没有地方睡,我只能待在车里,茫然的时候听莫扎特的《亡魂曲》,体会对死亡的悲伤、哀痛,也有悲壮、美丽。我们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更多的是痛苦,而没有体悟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洗礼,就是净化。那么多生命瞬间消失,死亡告诉你,所有短暂的物质的享受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
从表面上看中国人是最爱音乐的国家,哪个国家有中国卡拉OK这么火爆?那么多水平参差不齐的歌手参加各种大赛,很多流行音乐无病呻吟叽叽歪歪,这些都是浅表的层面。而庄重、深邃、典雅的音乐和好的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冲击和感受则是更深层面的。《安魂曲》既关乎肉体更关乎灵魂和情感,有对死亡本质意义的关注。知道生命逝去,还华美地歌颂。
中华读书报:您怎么看待死亡?
阿来:平静。平静是个境界。不要那么多痛苦,不要哭哭啼啼。
写《攀登者》就是写精神
中华读书报:根据您的《攀登者》改编的同名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涉及登山题材的巨作。之前您说过“不触电”,《攀登者》是怎样的合作契机?
阿来:出版的《攀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是电影剧本的第二稿,基本保留了原貌。交出去后有比较大的变化,又增加了编剧,改到什么方向我不敢肯定。电影是和团队一起磨合,后来可能有别的编剧加入,脱离我的初衷了。
大家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很难达成一致,总会发生令人遗憾的事情,“触电”的麻烦就在此。这次不一样。我不想说大话,但确实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写作,这个题材,我不需要写作都下过功夫。我想至少那些登山队员是愿意被我写一写。在世的或不在世的人,用这个方式和国家过生日,也会感到很光荣吧。
中华读书报:您下过怎样的功夫?为什么会对登山感兴趣?
阿来:写作者应该和这个世界有很多关系。过去我对国外的探险家了解更多。五年多前,我对青藏高原、对中国人怎么认识自己的国土,对这些感兴趣,在读相关的书,也有在野外活动的经验。我大概采访过登过珠峰的50个人,包括1960年登过珠峰的,1976年登过珠峰的,也采访过今天喜欢登山运动的人,多种多样的包括有广泛群众性的登山的人。我采访之后,已经有好几位登山队员去世了。
当年的登山队和今天爱好登山的人不一样,是国家使命,发现自己的国土,掌握国土的情况。里面有很多打动人的地方,就是爱国主义。那个时候中国连登山的概念都没有,登山是现代运动,但当年登山要克服巨大的自然灾难,要克服人的身体极限,这个过程是以痛苦、以牺牲和伤残为代价的,也是对意志的巨大的考验。他们最终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既是爱国主义,也是从平凡人成为英雄的过程。我反对从出生就是英雄的故事模式。世界上的英雄都是历经磨难,从磨难中升华锤炼,最后成为英雄的。我要写,就主要是这两方面。
中华读书报:您的想法和做法都特别纯粹。
阿来:没有谁给我任务。我用六年多年时间去了解登山英雄的故事。其实,当年的登山队登珠峰是国家行动,大部分事情我都知道,新闻里,他们已经是英雄,但每个人又都不一样,他们的身世、文化、性格,新闻里看不到,和他们接触又可以了解更多细节。接触到材料后他们的故事很吸引我,我想进一步了解,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世界物欲横流的时候,还有这样的人。人家说你要干啥?扩张知识,对社会了解,加强和社会的联系,这难道不是理由吗?多了解一些事情,并不是立马兑现,变成一本书。如果不是要拍电影,我还不去写。我脑子里这种事情很多。
我们一贯是,一写就是英雄从小就是英雄。我通过了解全史,他们没登山以前都是平凡人。但是非凡的经历会锻造人,会让平凡人百炼成钢。
国家派了个任务,这个任务需要付出很多。在这种过程中,登山队员逐渐认识到职业的使命——和《云中记》里的阿巴一样,从事的职业有人喜欢有不喜欢,除谋生外,有些对社会的贡献大一些,有些小一些,但是对职业精神的认知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也是一个人的觉悟过程。这个觉悟不是纯思想的从我到他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对职业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体认,最后是家国情怀,这种联系是一点一点发生的。
中华读书报:《攀登者》9月30日上映,票房已过十亿,图书发行量已达十万册。
阿来:从写剧本到拍摄放映刚刚一年。给我的时间,从酝酿到写作只有一个月,写作剧本也就十多天,好在材料都很熟悉。我掌握材料多,对登山队员的精神有体认。《攀登者》把我原初的想法保留下来了。细节可能有张冠李戴,不过80%以上的事情都是真的。这中间就有今天中国人面临的普遍问题和信仰问题,包括电影出来后大家的讨论。当出现崇高、伟大的事情时,以今天人的平庸琐屑我们不敢相信,事实却是,不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英雄主义,而是我们不敢相信。但我相信,我要写出来。
#阿来
#我敢
#世界
#没有
#这样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骁骑校《长乐里:盛世如我所愿》:没有风浪的人生就不...
0
6559
写手发布
2023-08-29
文化新闻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10月18日启幕
0
6682
qq814509843
2023-09-14
文化新闻
没有一堆“职业病”的编辑,百分之百不靠谱!
0
5630
写手发布
2023-10-24
原创文学
“情感的世界:爱情、友情与亲情的交响”。
0
1587
迷图文
2023-11-21
写作交流
网文这样写你也能年入百万!爽感技巧分享,新手必看
0
2694
嗳☆SaSa☆
2024-01-28
写作交流
如何构建小说的世界观?
0
2976
玲儿1234
2024-03-10
媒体约稿
70-100元/千字 |《科幻世界》杂志,长期征稿
0
4492
嗳☆SaSa☆
2024-05-12
媒体约稿
公众号「诗词世界」征稿
0
2755
魔法少女是僵尸
2024-05-18
写作交流
在番茄这样写小说,成绩会更好!
0
3926
写手发布
2024-06-22
写作交流
小说细节描写少了没有代入感,多了又有注水嫌疑,什么是有效细节?
0
2120
1362305736
2024-07-08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AI吞掉网文流量,底层作者正被“无声清退”|深氪lite
对话诺奖编辑:我们为何坚持出版“天书”?
《吴邪私家笔记》开播!铁三角集结冒险,开启热血探险新篇
4
银花火树:在志怪世界中构筑女性叙事新维度
5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10月主题征稿
6
2025年,我想和网文世界谈谈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