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双雪涛:作家都是独个儿的那个人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9-10-20 09:20:51
1894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2012年,王海鑫接到好友双雪涛从沈阳打来的电话。“辞职了”,对方长叹一声,好像终于解脱了。王海鑫心想,也许对他来说上班还是有所限制,说,辞了就辞了,加油吧。
一个多月前,双雪涛电联在北京的王海鑫,犹豫自己要不要辞职。王海鑫有点意外,问:“有什么准备吗?”双雪涛说,自己在台湾拿了个奖,几家
杂志
、
出版
社也找自己
约稿
。“好像有些信心了”,但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在文学上走出条路来。王海鑫听罢,觉得还是兼职写作好,毕竟收入稳妥,好歹有条退路,辞职这事有赌博性质。
双雪涛成了单位近年来唯一辞职的人。这是一家省级银行,双雪涛每天穿衬衫上班,红白喜事从未缺席。工作五年,双雪涛最怕的东西是闹铃,曾想象过外星人入侵地球,这样自己第二天就不用上班。辞职以后,双雪涛没心思想别的,只觉自己解放了——为了能好好写小说,必须得到最低限度的自由。
2016年,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的出版让双雪涛走进大众视线,“迟来的大师”被印在腰封上,这句宣传语很快被媒体轮番引用。当年,另外两篇旧作得以先后出版,双雪涛一口气出了三本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给了双雪涛最具潜力新人奖。
写作的快乐
大众熟知的故事是:当同辈80后作家早已崭露头角、愈发成熟,甚至在写作上经历着转型,双雪涛还在银行当贷款经理;而到了2015年,一通来自人民大学的电话让双雪涛买了张火车票,从沈阳到人民大学读创意写作硕士,一脚踏进文学场。
出版人王二若雅第一次看到“双雪涛”的名字,是《平原上的摩西》作者署名。此人文风冷峻,文学性不必说,人物塑造颇为丰满,故事、结构、语言各项能力没有短板,当代青年作家里,算是有辨识度的。一沟通,对方一口东北味普通话扑面而来。
作家赵志明第一次见到双雪涛本人,是在朋友的家宴上。他眼中的双雪涛是当仁不让的“酒司令”,乐呵的时候嘴咧得很开,开玩笑的时候眼光在镜片后闪烁。编辑春明和双雪涛接触不多,总觉得那双镜片后的眼睛在观察着什么。
2019年八月下旬,双雪涛新书《猎人》发布会,读者挤满会场,站在最后靠墙的男孩拿起话筒对双雪涛说:“你以前写的书我拿给我爸看,我爸用东北话说,哎哟我去,整挺好啊!以后这小子再出书你拿回来我瞅瞅。这回买了《猎人》给他,他说味儿不对了……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双雪涛点点头:“首先谢谢你和你爸,这个味变了形容得挺准确的,配方有点调整。”调转话头,“最大的难度其实是我要把这个小说要想清楚,小说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要)写什么,干什么。”
《猎人》动笔两个多月前,双雪涛写作九年来第一次遇到作品“夭折”。此前,双雪涛设计了个让自己“特别得意”的结构,想写部长篇小说,写了七八个月,没达到自己的要求,只得停笔。
这是双雪涛开始写作后停笔最久的日子。不动笔的时候,双雪涛喝酒聊天、踢球、看电影,或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北京朝阳区酒仙桥附近叫驼房营的公园,看人蹲着下象棋。好友王海鑫说,双雪涛是个玩得尽情的人,常常踢球从下午踢到天黑,喝酒聊天能聊到后半夜困得睁不开眼。但这次,双雪涛想玩却无法放松,不动笔又感到手痒。终于在某天坐在桌前,打开电脑,想敲出点写作的快乐。
小说名为《女儿》,是《猎人》的首篇,写的正是一个作家的精神世界。写法、结构都显出崭新的意味。结尾,双雪涛写道:“幸福,像洗澡水一样把我浸没。”
第二天开始,双雪涛回到了写小说的生活,只是那种以前的写作习惯已经改换。以前,写小说像倚着车床等待成品,只要踏上履带,自己就往前走。现在愈发艰难,经常为一两个句子走来走去,觉得脑袋可以顶破房顶。
十五个月过去,双雪涛写到第十一篇短篇小说《杨广义》,特别顺手,只剩一千五百字的时候压着没敢动笔,怕一写完快乐消失。硬着头皮睡了一晚,做梦也不踏实,一会儿梦见苹果,一会儿梦见橘子,不同水果出现好几种。第二天起床、冲茶、把烟摆好,写完最后一句话:“这么多年我吃了不少苹果,实话说,苹果是我最爱吃的水果,我一个也没有浪费过。”躺在床上,特别快乐。
有豆瓣读者从中感受到巨大的“创作焦虑”——创作者被创作之物吞噬。双雪涛沉思几秒:“我觉得吞噬这个词不准确,因为投身写作这件事,不能用积极、消极来判断。”
坐在文学市场的另一头,双雪涛像电影《花样年华》片尾的周慕云一样,只把自己的秘密都写进树洞,树洞里坐着读者。小说完成,又学周慕云拿块泥巴把洞封上,转身扎进人堆。“作家都是独个儿的那个人,虽然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情”,这一点,双雪涛写第一篇小说的时候就记下了。
“飞一下”
一年级开学,父母送双雪涛一个红本子,约两厘米厚,大小是双手掌的两倍。双雪涛在炕头方桌上写下一句话:今天我上学了。“学”字不会写,用拼音代替。双雪涛每天写一句话当做日记。等到小学语文老师嘱咐双雪涛把日记给自己看,双雪涛开始反复修改,看见名人名言就记下,甚至攒下饭钱买了不少作文选,使劲在作文里用,渴望老师把日记里的小作文给别的老师炫耀。
一天,双雪涛看见几个陌生人走进邻居老李家,把老李按在灶台上,铐起双手。双雪涛随着人群围观,看见这些便衣警察在房上横梁找到大量现钞,被牛皮纸包成方块。那是1999年,老李正是沈阳3•8大案作案团伙中的一员。在过去数年的敏感时期,老李跟其他四个下岗工人组成作案团伙,开始抢劫先富起来的人,不留活口,当场打死。
当晚,双雪涛的日记里没有老师爱看的小作文,这个十六岁的学生开始思考一个词:“个体”。双雪涛印象里,老李是个修车师傅,手艺极好,冬天总叼根烟、穿件破棉袄,坐在路边给别人粘车带。这晚过后,老李成了全国大案的嫌疑犯,一切真实地发生了。双雪涛模糊地想,按学校讲的宏观性、总结性的世界观,从老李身上似乎没法提炼出任何大道理。世界看似平滑运转,个体生活其中,里面的残酷、荒谬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学生时代,双雪涛规矩、懂事,在沈阳市最好的初中上学。家里没有电话和电视,父母仍省钱送他上书法班。双雪涛比同龄人敏感,但谈不上敏锐,常常白天好好听讲,晚上胡思乱想。于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失眠”,睡觉比考试还紧张。
多年后,格非在新书发布会上说双雪涛在小说结尾总喜欢“飞一下”,调侃:“这小子是不是原来受过什么压抑?”双雪涛和全场观众一起大笑。
双雪涛写过的最实际的飞行是人点燃自家造的热气球,在半夜飞出地面视线所及。这篇名为《飞行家》的短篇小说里,“二姑夫”李明奇从青年时代就梦想发明一种叫“飞行器”的装置,用技术改变现有的生活。90年代,李明奇从工厂下岗后,屡次创业失败。人到中年,一眼能望见衰老,又不肯认输。于是,在家附近的红旗广场,亲手点燃自己造的热气球,带着儿子坐上去。根据计划,飞到南美洲燃料耗尽,人跳下去,能重新投胎。
李明奇综合了双雪涛老家人的几个原型。双雪涛的学生时代,正赶上时代骤变,下岗潮一个大浪拍过来,父辈的后半生少有顺遂。谈到这里,双雪涛盯着地面,抬头补充一句:“但又都还有点小理想,是吧?”
双雪涛另一篇代表作《我的朋友安德烈》是写给同辈人小霍的。初三上学期,和双雪涛玩得最好的小霍成了学校最著名的人物。起因并不独特:一次考试,两人的另一好友小刘考了年级第一。教育局批文指示,第一名能报送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高中。那时,在同辈人眼里,“新加坡基本等于伊甸园”,正当哥仨一起高兴时,学校放榜了——小刘变成第二名。
某天早上,小霍在校长室门口贴出一张大字报,文笔犀利,满篇“文革”词汇,宣告去新加坡的应该是小刘而不是别人。大字报被透明胶带糊了五层,校长和助理拿手抠两个小时没抠下来。而在头天晚上,小霍建议双雪涛一起找校长反映反映,双雪涛心想,我还要在学校混呢,说:“你可别折腾了。”第二天,小霍一人承担所有责任,小刘和双雪涛没给家里添负担。
走出学校,双雪涛进了银行,身穿西装上班;小霍几乎被这张大字报拖累一生,一直穿初中校服。多年后,双雪涛在演讲里想念朋友,已经成了作家的他用文字描述道:“他用一种方式去对抗世界对他的打磨,但这个世界通过另一种残酷的方式把他抹平掉。”
成为作家之前,双雪涛的对抗大多封存在阅读过程中。初中午休,双雪涛、小刘和小霍三人结伴去图书馆消遣孤独。两位朋友研究宇宙科学,双雪涛独自翻看赵树理、孙犁、陈寅恪、费孝通……下午跑回去上课,中午看过的全忘,“继续做呆头呆脑的庸学生”。到了大学,双雪涛曾把十五本书摞在桌上,翻到杂文集《思维的乐趣》,作者署名王小波,心中一亮——这是自己想成为的人啊。成为王小波指望不大,于是继续随大流过日子。
像小说家一样存在
采访在理想国出版社一间书房进行,门长时间关着,双雪涛不时吸一吸过敏的鼻子,采访到一半,起身开门,室内空气让自己几乎窒息。直到记者讲了个自己经历的故事,双雪涛有点兴奋,语气像拉家常:“这是文学有意思的地方,这个东西打动我了,它也很有可能改换头面变成我的一部分。”说罢,感叹一句,“文学这个事儿,消磨时光,有意思。”
谈论文学本身让双雪涛打开了话匣子。他建议记者把这个鹦鹉的故事写进稿子,甚至开玩笑让记者把这个细节“免费”给自己,或许有一天能写进小说。“真挺好的,鹦鹉本身就有很多意味在里边。鹦鹉在西方文学有比较经典的象征意义,抛去这个,鹦鹉这个动物,色彩斑斓还学人说话,还能跟人吵架。具体意义我也讲不出来,但听起来就觉得它很有意思,好像是属于小说的。”
第一次认真写小说时,双雪涛被台湾的华文电影小说奖的奖金吸引。连写二十天,紧缩房门,光着膀子,在信纸上胡乱写各种词语,直到“名字”一词闪现,于是有了小说的第一句话:“我的名字叫默,这个名字是从萧朗那买的。”双雪涛觉得这是自己写过的最得意的开头,并把它追认为自己所有小说的开头。
小说名为《飞》,拿到第一届台湾华文电影小说奖首奖。奖杯在包里放着,双雪涛走进台北的小巷,看见一家二手书店的玻璃上写着:在这样的时代,我没有饿死已经是万幸——殷海光。回到家,双雪涛在电脑里偷偷建了个了个文件夹,起名为“聋哑时代”。主人公的名字依然是“默”。双雪涛买了“中南海”备着,用一颗想在《收获》发表的心去写,第一次在小说上有了企图心。
这年,双雪涛二十八岁,能喝小一斤白酒,跟客户吹牛从不觉得可耻。白天在银行上班,下班就写小说到夜里,第二天早上忘光,回家继续写,周六周日写两个白天。要写的故事关于自己的初中时代,要表达的已被自己压抑了十几年,“就像中了玄冥神掌,虽然没死,不过寒毒在身,时不时就要发作。”写了六个月,抽掉一箱“中南海”,改了三稿,“标点也都花了心思”,瘦了五六斤。写完那天,双雪涛打开窗,发现路上的人都穿短袖,太阳酷烈,才意识到夏天来了。
过了一年,《收获》的编辑打来电话,记下双雪涛的名字,说要保持联系。放下电话,双雪涛跑进公司浴室冲了个澡,唱了半小时歌,隔壁女浴室的人听得真切,以为公司进了疯子,纷纷走人。
下一年,双雪涛递交了辞职申请。刚离职时,惧怕闹钟的双雪涛常常一觉睡到十一点。后来,怕自己睡傻,变成冬眠的狗熊,双雪涛开始定闹钟,像上班族一样作息。成名作《平原上的摩西》写了七稿以上,2014年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给了它,最后一稿的时间是11月。写作过程像一场旷日持久而要求太多的恋爱,消耗掉所有耐心,但双雪涛“感觉到这段恋爱最重要的时刻还没有来临,有些值得铭记一生的话语还没有说出。”后来,双雪涛搬到岳母家,每天早上坐十几站公交车回到书房写作,写到离筋疲力尽还差一点时,赶快收手。
写小说是双雪涛一生中最具耐心的时刻,像小说家一样存在,而不是别的,是双雪涛唯一向往的虚荣。这份虚荣未必为父辈所理解,却也以自身的方式回应着父辈。
三十岁时,还未出名的双雪涛在自己的婚礼前一口气写完短篇小说《大师》,给已故的父亲。父亲一生在象棋里自得其乐,“极聪明,也极傻”。故事完全虚构,只想把从父亲继承的东西写在纸上,表明决心:如果自己也能像他这样无声无息地活过,也不错。
新作《心脏》里的“父亲”,是双雪涛写过的所有父亲里唯一不像自己父亲的角色:“父亲”从肉身里脱离出来,成了父辈的灵魂:他用一生重复一件事情,但在生命尽头,并不认为这件事情最有意义,但以此把生命填充得很致密。
最后五百字,劲儿基本使得差不多,双雪涛写到快抽筋。他写道,小说里的“我”摆脱了父亲的负累,感到轻松,“失去了目标,伴随着自己心脏的跳动……很快睡着了”。双雪涛也摆脱了负累,他觉得,自己可以写更难的东西。
#作家
#都是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番茄作家助手正式上线AI智能客服功能
0
4590
晓新篮球队
2024-03-16
文化新闻
00后福建网文作家“年入百万”?本人:别冲动
0
4875
吢思
2024-04-01
文化新闻
网络作家蒿里茫茫:女频历史小说的主角设定和战争书写
0
4022
写手发布
2024-04-26
文化新闻
48小时流水突破1200万 网文作家公子衍谈跨界:短剧创作也要注重逻辑表达
0
3878
写手发布
2024-05-16
文化新闻
网络作家柳翠虎:怎样写好现实主义都市言情小说?
0
3797
写手发布
2024-05-19
文化新闻
48小时流水突破1200万 网文作家公子衍谈跨界:短剧创作也
0
3590
郑爽我的太子妃
2024-05-21
写作交流
干货 | 刘震云:和文学恋爱,好作家的标准是什么?
0
3024
写手发布
2024-05-29
文化新闻
那些顶级的网文作家,他们的作品你都看过么
0
3658
fangrongxi
2024-06-13
文化新闻
十大‘著名’网络作家,谁才是你心目中的‘网文之王’?
0
3411
哥舒明朗吾爱
2024-06-25
写作交流
张炜:作家是怎样讲故事的
0
2098
写手发布
2024-06-28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对话诺奖编辑:我们为何坚持出版“天书”?
《吴邪私家笔记》开播!铁三角集结冒险,开启热血探险新篇
银花火树:在志怪世界中构筑女性叙事新维度
4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10月主题征稿
5
2025年,我想和网文世界谈谈
6
「教师博览」杂志2026年最新约稿函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