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陈仓:从悬浮到扎根,伟大的文学作品是活出来的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9-9-27 13:33:47
1888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实不是写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只有活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才会有真切的痛感和快感,才会体现时代精神。
从“致我们回不去的故乡”到“献给接受我们的上海”,从“进城系列”到“扎根系列”,作家陈仓以步履不停的姿态完成了一个农民的“进城”迁移过程:从陕西丹凤县到此城上海。
这种转变反映到文学作品上,则显得更为沉淀与深厚。他奋力书写大移民时代人们如何悬浮又如何安家,从而寻求灵魂的安妥。2003年底来到上海,初到之时的各种不适,只能寄托于文字来抒发隔阂带来的心灵震撼,但十几年过去,他已定居上海,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他看来,中国现代化深入到今天,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已经处于一种高度依赖和相互尊重的状态。那么,既然回不去了,就“以他乡为故乡”。“不管你是什么人,你肯定生活在土地上,不仅吃的东西来自土地,用的东西也来自土地,哪怕一只鸟一束光,都在向下向下向下,最终都要回到土地中,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块土地属于你,总有人在为你种地。”陈仓寻求土地的供养,所以他尊重爱护土地,他希望用作品来告诉人们:当迁移变得不可避免之时,仍要善良而宽容地生活,尝试以传统道德文明的回归,造一个灵魂与肉体彼此融合的新故乡。
记者:从农村走进城市,在迁移中产生心理落差,而这种迁移,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人们在新的停留地,寻找故乡的影子。
陈仓:我们有两个故乡。在这个大移民时代,不仅仅农村人在搬家,城市人也在搬家,从乡村搬到了县城,从县城搬到了省城,从省城搬到了国外,即使是同一个城市,也在不同的巷子里搬来搬去,所以大多数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旧的回不去的故乡,一个新的刚刚扎下根的故乡。马尔克斯说,没有一个亲人埋在这里,这里就不能称为你的故乡。我一旦埋在两个地方,两个故乡就形成了,它们像一对双胞胎,穿着打扮是一样的,血脉遗传是一样的,意味是一样的,分量也是一样的,都有我们爱着的人,都有花飞花谢草飞草长,都有一座供我们朝圣的寺庙。
记者:作家袁敏评价你小说中的“我”时认为:“我”身上有许多矛盾的东西,她欣赏这种矛盾,她觉得这种矛盾是一个身体从农民变成城里人以后,灵魂还在遥远的乡间徘徊,内心分裂的表现。这种内心撕裂产生的矛盾大概是你写作的灵感之一。和刚来上海的时候相比,现在你的心境有什么变化吗?
陈仓:我觉得这种矛盾是大移民时代的特点,在进城人员身上普遍存在,它是一种冲突,也是一种挣扎,更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进城了,有些乡土文明需要守护,有些城市文明需要接纳,这是相互入侵最后又要彼此和解的过程。灵魂不是一个虚幻的物质,它是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感受。我刚来上海的时候,发现什么都不如意,处处都有隔阂,下个雪吧都不痛快,所以总是充满了抵触情绪,写了很多城市人对农村人所谓的“歧视”。现在不一样了,日久生情了,看到一棵树一根草,像遇到前世的恋人一样,心都会砰砰直跳,眼里饱含着深情。我最新写了一篇小说叫《上海反光》,反映了上海对我们这些打工者释放出来的善意之光。
记者:你的写作从书写“回不去”的主题到提出“扎根”是回去的一种有效途径,《反季生长》是“回去”第一篇,之后你又陆续写了多篇文章,那么,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再重造一个故乡”。你现在对这个问题有答案了吗?
陈仓:我觉得很多美好都是感受出来的,很多苦难都是回忆出来的。我刚刚来上海的时候,非常想家,想那些亲人,想我们家会捉老鼠的猫,想我出生的大宅院,想屋顶的炊烟和门前的那条小河,还有夏天的蝉鸣和春天的杜鹃花。但最近几年,回去一看,什么都变了,和记忆中不一样了。我们家的大门已经锁了好几年了,村子里没有一个亲人了,这就是我说的回不去了。回不去怎么办?那你就得把根好好地扎下去,在他乡建立一个新故乡。新故乡的标准是什么?你必须有一棵树,有一条购买柴米油盐的街道,身边有几个亲人和朋友,荣耀有人分享,委屈有人分担,最后还要把自己一点点埋在这里,把灵魂附在这里的一草一木身上,从而获得重生。如果灵魂没有在这里安定下来,那这里就不是我们的故乡。
记者:作为一名作家也是一名记者,两种不同身份都握有记录时代的一只笔,除了文学书写之外,也承担了文艺传播的职责。
陈仓:我在新闻行业干了二十多年,深度参与过报纸的市场化改造,当时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就是新闻要有用、要充满人文关怀,大概意思是有价值的新闻,能帮助和引导老百姓走向美好生活。
写小说也是,我都秉持着同样的理念,传播善的思想,希望给人一束光。我喜欢给人以温暖和力量的作品,处处传递着善意的作品,让人读了之后,会从中找到方向,增加生活的勇气,注入热情和动力。我在多个场合打过一个比喻,就像有人来问路,你只是告诉他,天有多么黑,路有多么长,而不给人家一盏灯,不告诉人家到底有多远,朝着哪个方向走,目的地的景色有多好,这是不对的。
记者:文学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陈仓:文学是我的宗教,我借助着文学这种方式,参惮,打坐,希望修行自己,也希望化解别人,让自己处于一种“无我”的状态之中。我一直告诉自己,能当一个作家是幸运的,因为作家有两条命,一条是由血肉组成的,另一条由文字组成的。我把自己每一篇作品都视为自己的命,甚至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肉体是会消失的,最后消失成了一把灰尘,而文字的命相对会比较长寿,它会附着我的灵魂一直存在下去。
记者:前不久,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逐梦70年:与人民一道前进——新中国文艺的初心和使命》中提到,扎根人民,永葆文艺生机和活力:“人民,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剧中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剧作者’”。
陈仓:铁凝主席的话道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那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能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故事一定是书写人民的,而且是人民书写的。许多朋友都问我,有没有什么写作方面的技巧,我觉得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实不是写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只有活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才会有真切的痛感和快感,才会体现时代精神。高尔基曾经就说过,我们的感觉都是用皮肉熬出来的。当一个优秀作家,和我们农民种地一样,不能坐在家里,想玉米怎么扬花受粉,想麦子有什么营养价值,你必须把家里的地挖好,准确地把握好节气,把种子撒下去,然后去施肥,去浇水,去锄草,去捉虫子,最后你才会有丰收。我种过土豆,特别喜欢吃土豆,每次收获的时候,把土翻开,哇,那圆滚滚的不就是自己吗?当你在现实中遇到自己的时候,应该是很兴奋的,这恐怕就是艺术的感染力。来源:文学报 | 袁欢
#陈仓
#悬浮
#扎根
#文学作品
#出来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网文“大神”冯长远:好的文学作品永远是IP开发的基本前提
1
59344
赖baobei
2021-10-10
写作交流
文笔是怎么练出来的?
0
11389
∮奇恋∮
2021-11-09
文化新闻
锦夏末:让故事飘起来,让人物扎根下去
0
16689
写手发布
2022-01-17
写作交流
小说写不出来怎么办
7
20829
17shao
2022-02-20
写作交流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不出来,感觉要延毕了怎么办?
0
9634
hzgold289
2022-04-12
文化新闻
《人世间》带火纯文学作品改编热 知名作家:影视化之路并不简单
0
13727
福仕缘
2022-05-20
文化新闻
一部流行的网文是怎么被翻译出来的?
0
14529
写手发布
2022-07-19
文化新闻
长河熠:书香门第走出来的“岁月记录者”
0
16053
写手发布
2022-10-28
文化新闻
这20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 有没有你逝去的青春
2
43363
了铜鼓与
2023-01-22
文化新闻
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是文学的机遇
0
7242
写手发布
2023-08-0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对话诺奖编辑:我们为何坚持出版“天书”?
《吴邪私家笔记》开播!铁三角集结冒险,开启热血探险新篇
银花火树:在志怪世界中构筑女性叙事新维度
4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10月主题征稿
5
2025年,我想和网文世界谈谈
6
「教师博览」杂志2026年最新约稿函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