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作家刘亮程:文学是在收获的土地上拾穗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9-8-9 12:48:40
1941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被誉为“90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新近交出了长篇小说《捎话》。
时代喧嚣,当所有人都在往前走时,刘亮程却始终面向过去,用文字创造和拾遗。
“很多人没有看到不变动的东西中的价值,没有看到不参与进化的生物的意义,没有看到人的内心的保留下来的东西的分量。”
他说:“写大变局中的激荡传奇的是一种作家,写平凡中的永恒是另一种作家。我想要的,是找到那种永恒。”
命运里的新疆
上观:刘老师是汉族人吗?
刘亮程:户口本上我是汉族人,但也可能我的祖上是刘姓匈奴。
上观:游牧民族后裔?
刘亮程:你看我的鼻子,还有颧骨,和普通汉族人相比有点不一样吧?
其实我的老家在甘肃酒泉金塔县,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里实在吃不饱,父亲便决定逃荒新疆。当时家里已经有亲戚在新疆生活,给我们写信说,这里有吃的。我父母带着我奶奶、我大哥连夜坐了马车,再搭火车,又赶了几天路,换了篷车,最后来到塔城地区沙湾县。
本来我父亲在甘肃时是学校校长,我母亲是老师,都是读书人,但到了新疆都抛下本业,开始务农。当时这里有公社大食堂,有白面、大米,努力劳动就有肉吃。父母有了口吃的,第二年生下了我。
上观:命运把你带到新疆,是一个偶然。
刘亮程:我们一家初到新疆时一无所有。父亲在路边挖了一个深坑,棚起来就是地窝子,大概两米深吧,有个天窗,晚上可以看见星星。我就在这个地窝子里出生,长到12岁。后来我们有了一个地上面的房子,算是从坑里出来了。
我们在甘肃酒泉金塔县时,生活在沙漠边缘,到了新疆沙湾县,又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所以那次逃饥荒,等于全家从一片沙漠边上搬到另一片沙漠边上,不知道父亲怎么想的。也没机会问他了。他在我8岁时去世了。
上观:你们孤儿寡母当时怎么生活?
刘亮程:养鸡,攒着鸡蛋换粮食。每年养一头猪,也不吃,养肥了就卖了换日用品。当时是生产队,我们也沾了大集体的光,秋天总能分到一份口粮。虽然没钱花,但有吃的,一家人活下来了。
上观:这种物质匮乏的经历,对现在的你有什么影响?
刘亮程:现在有时我稍微有点饿,就特别紧张。做梦都在到处找东西吃。
上观:会囤积食物吗?
刘亮程:会啊。我会在冬天收获的时候,在我菜籽沟书院的地窖里放满菜。到了春天,再雇人来,把它们拿出来扔掉。因为都放坏了。
留下这个村庄
上观:说说你在菜籽沟的书院吧。你之前一直在乌鲁木齐生活,但2013年忽然到天山脚下的木垒县菜籽沟买了地,造了房子,建了书院。人们过去都叫你“农民作家”“乡村哲学家”,这次离开城市,住回乡下,是为了重新确认自我身份吗?
刘亮程:菜籽沟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工作了,剩下了老人和很多空房子。有些清代的房子拆下来,一车木料卖4000元,任人拉走,从此消失。我们抢救性地收购了一些房子,其中收的最大一个院子,原先是当地的老学校。等我们去看时,那里已经是羊圈了。清理完地上厚厚的羊粪后,露出了当年学生的铁皮铅笔盒。
有人觉得乡村生活诗意。但其实乡村不宜居,也不易居。
上观:比如说?
刘亮程:其实我很喜欢城市,城市拥有生活的便利。但在村里生活,你得降低生活标准,接受它的脏乱差,接受不时的停电、停水。当然,它给了你那么新鲜的空气,给了青山秀水,你也得接受点它的不好。说到底,乡村是用来怀念的,你真要去生活,还是有诸多不便。
我能在菜籽沟居住这么多年,是我到了不寂寞的年龄。
我喜欢动手,喜欢干活。我最近在做木工,在院子里一棵大榆树上造一个树屋。去年已经盖了第一层。今年要盖第二层时,看见有一只猫头鹰在树梢筑巢,还养了3只小猫头鹰。这样我不能打扰它们一家啊。所以得等小猫头鹰羽翼丰满能飞走了,我再建第二层。
上观:喜欢做木工?
刘亮程:我在乡下长大,农活和手工活多少都会。古人说,晴耕雨读。耕在前,读在后,在劳动中思考。有时,一个人干着体力活,能把一些问题慢慢想通透了。光坐在书斋里冥思苦想可不行。
风带来的消息
上观:在菜籽沟生活,是否会让你想到自己出生长大的沙湾县?
刘亮程:我在哪里都无所谓。不论我在沙湾县,后来在乌鲁木齐市,还是在菜籽沟。一个人心里装着自己的世界,他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支撑体系。我所有的文字,都在我个人的体系里。
对我而言,写作是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种自言自语、独白、内省。
上观:你曾说,自己有“悠长的听觉”。幼时在乡村生活,经常彻夜听风。在《一个人的村庄》里,你曾经反复描述风,把风描述成一个有自己意志的村里人,能参与打墙的工序、帮着传递消息,你还用自己的名字给风命名,“一场叫刘二的风”。在《捎话》里,你借助驴的视角写声音。写小母驴能看见声音的形:“鸡鸣像衲衣的细密针脚”“狗吠是块状的,‘汪’‘汪’的狗吠在朝远处扔土块,扔到西昆寺上空变扁了。”一位运用语言文字的作家为何对声音如此着迷?
刘亮程:早年我住的那村子,就是一个由风声、驴叫、鸡鸣、狗吠和人语组成的世界。新疆的乡村,村与村之间是荒野戈壁,有时刮风,风能把沙漠另一端另一个村子的声音带过来。那声音是我和遥远世界的唯一联系。
我曾说过,一场大风刮过村庄,仿佛整个世界在呼啸地经过自己,我彻夜倾听,在醒里梦里。那个我早年听见的声音世界,肯定会再现在我的文章里。一个人在地上生活,他的声音随着风到天空。当他在地上走完尘世之路,他在世间的声音可能早就往天空铺了另外一条路。
有的作家写风像风;有的作家写风,自己就是风。风和人之间的界限没有了。但有时一个人能和风说话,未必能和人说话。人类即便用同一种语言,到最后也未必能交流,更不要说用不同的语言,也是因此,我写了《捎话》。
上观:感觉到了人的局限?
刘亮程:《捎话》里的驴能看见声音的颜色和形,能听懂人和鬼魂的话,能知道人心里想什么。人却看不到这些形状,也听不到这些声音。
人和万物间有障。
建构远去的世界
上观:面对这种障碍,作家能做什么?
刘亮程:当所有人都在往前走时,作家面向过去,用文字创造和拾遗。文学就是人类的往事。作家就是那个在人们收获过的土地上的拾穗者。人们干完所有的活走了,田野空了,作家孤独地在捡拾人们丢弃的麦穗。
上观:大家都在往前时,你捡来这么一把麦穗要如何自处?
刘亮程:作家写逝去的时光,作家是建构渐渐远去的世界的意义的人。
上观:但并非怀旧。
刘亮程:对,不是怀旧。我写的不是乡愁,也不是写一年四季的耕种模式,也没有写乡村中的礼仪。我只是写一个人在乡村无边无际的冥想,写一个人的白天黑夜,一个人的寂寞孤独,写一个村庄的背影。我想写的是一种永远不会变旧的东西。我们身处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很多昨天新的东西,今天已经旧了,并且永远旧了。可是,一片树叶何曾过时?
上观:所以,有人说,你通过写乡村,是和过去自己的一次和解。但你刻意去除了童年生活拮据的部分,似乎用滤镜重温了自己的经历。你重新赋予乡村里的一草一木以意义。
刘亮程:文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一个人如果不从事文学,你就没有时间重新回到过去。文学给人一个机会,可以走向早已消逝的过往中,去看当时你经历时没有仔细感悟的东西。
上观:这种回味会变得自欺欺人吗?
刘亮程:恰恰相反。一段未经过回望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们的人生经历恰恰是在回望中才能显示出意义。
上观:为什么过去很重要,为什么回望很重要?你的今天已经包含了你所有的过去了。
刘亮程:回忆的意义在于,可以让生命重来,可以第二次返回往昔。因为对于生活,我们匆忙活着过一遍是不够的。只有第二次去看时才能看出感情,才能分辨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第一遍经历是在赶路,第二遍是在欣赏。
找到那种永恒
上观:如何看待有人说你是在回避乡村苦难?
刘亮程:文学是往事。记者写新闻,作家写旧闻。有人觉得文学应该直面现实中的丑恶,予以批判。当然,文学中有仗剑面对现实世界的写作,但还有一种文学,它直面时间和过往,关注旧与不变。他面对的是人类古老又年轻的心灵。他相信一颗心灵的寂寞响动,大于一个时代的喧嚣。
很多人没有看到不变动的东西中的价值,没有看到不参与进化的生物的意义,没有看到人的内心保留下来的东西的分量。当我把我理解的乡村完完整整呈现出来时,它就是存在,这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宣誓。
有的作家是破除藩篱的,有的作家是在那里积土垒山的。写大变局中的激荡传奇的是一种作家,写平凡中的永恒的是另一种作家。我想要的,是找到那种永恒。
上观:有一个说法:世界上最难写书的,不是从未出过书的人,而是已经出过一本不错的书的人。人有时很难超越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就。20多年前你骤然成名,想过成名对自己带来的压力吗?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之后我一直在写,我觉得自己写得比原来更好。一个作家在创作时是需要外界的认可来鼓励的。如果大家都认为你很好,你从别人的评论中发现自己原来挺好,就会想写得越来越好。
我想,有时人们会觉得自己身处人群但还是孑然一人。面对未知没有人可以同行,作家尤其如此。作家需要自信。文学的表达是完全需要自信的。只有内心非常自信的作家才能旁若无人,自言自语来完成他的作品。
在《捎话》里我写了漫长的死亡,写了宗教和战争对人内心的撕裂。写过这些东西后,没有别的东西能让我特别在乎了。
你看中国人的家谱,是一大张树形图,是由生的人和死的人共同组成的。这才是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态度,生与死都在家谱上。亡者参与了构建这个体系,活着的人就知道,结束这一生使命后,是去向哪里——是去加入祖先的队伍中,而不是去一个陌生冷冰冰的世界。在这个语境里,活着是虚的,死亡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上观:你害怕死吗?
刘亮程:我敬畏死。看多了生老病死,你能平静看待它。我希望看够了他人的死亡,亦可坦然面对自己的。
上观:有多坦然?到时候,对待这副躯壳毫不留恋,像扔掉一件穿旧的衣服一样?
刘亮程:怎么能用这个词呢?应该说:归还。
【记者手记】
一朵蒲公英有无限的可能
新疆塔城的羊肉好吃。席上,刘亮程说,这羊有个名字,名字里有个故事。
他说,有一个生活在塔城的哈萨克族人,名叫巴斯拜。有一天夜里,山上的野羊偷偷溜进他家的羊圈,和家羊交配,怀孕的家羊后来生出了一种特别的杂交羊。人们都觉得这种羊的肉质特别鲜美。这羊既不算野羊,也不是家羊,大家无以名之,最后就用主人的名字称为“巴斯拜羊”。
众人皆笑。
我随身带着塔城地方志的书,翻到“当地杰出人物”一栏,正好看到巴斯拜的介绍。翌日有个机会,我和刘亮程说,你看,这羊不是一次激情的产物。书里白纸黑字写着:1919年,巴斯拜·雀拉克·巴平从俄国引进叶德尔拜羊,与本地的哈萨克粗毛羊杂交改良而成“巴斯拜大尾羊”,到1948年培育1.5万只。这是一次正儿八经的科学试验。
刘亮程看了一眼书,然后问:“一朵蒲公英,值得你写几行?”不等我回答,他说:“对植物学家来说,描述蒲公英也许只要几段字: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啦,长什么形状的叶子,开什么花。但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描写一朵蒲公英是无限的。几千个字、几万个字,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无止境地一直写下去。”
“所以啊”,他说,“这个世界是两个世界,一个归科学,一个归文学。而文学建构和丰富了这个世界。”
我问:“所以在你的文学世界里,孕育巴斯拜大尾羊的时刻,不是一场试验,而一定得是野羊和家羊的爱情故事?”
刘亮程说:当然。
上世纪末,刚过而立之年的刘亮程辞去新疆塔城沙湾县农机管理员的工作,孤身一人到乌鲁木齐当一名编辑。下班后独自回住处的夜晚,他以纸箱为桌,一篇又一篇地写他的故乡沙湾县。他写童年居住的这个沙漠边缘人畜共居的村庄,写野地上的麦子,写一截土墙、一段树根,写风中的院门,写村里的狗、猫、驴和一小片坑洼地。这些文章集结成《一个人的村庄》,1998年
出版
后,凭借其观察农村平凡生活的独到视角,引发文坛巨大反响。评论家们将刘亮程誉为“90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但非议也随之而来。有人称他将苦难和农村诗意化,是“矫情时代逃避现实”的自私,也有人说他“兜售农具和庄稼”,是一种在了解现代读者口味后的“故作姿态”,更有人担忧经过市场经济的商业化炒作,会毁掉作家的淳朴和创作力,随着电脑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以及定居都市后的生活节奏,必定会让这个“扛着铁锹在村里闲逛”的农民内心崩塌。
但20多年过去了,《一个人的村庄》依旧居于畅销图书之列。刘亮程没有崩塌。他和所有年轻人一样玩转微信,也陆续交出了《凿空》《虚土》《在新疆》,并在2014年和2015年先后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新近,他交出长篇小说《捎话》,讲述千年前一个虚构的世界里,一个通晓多种语言的男人和一头母驴,肩负“捎话”的责任,穿越两个信奉不同宗教的国家战场的经历。
不回到当地的语境中,很难直观感受当地人对这位家乡名人的敬意。在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新疆塔城,刘亮程出席一些文学爱好者的聚会,每当他开始说话,席下会有听众轻轻颤抖。
我在这样的活动中与刘亮程同行几日。一次,当同行的其他作家涌入一户少数民族家庭采访时,刘亮程却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对着一堵空墙凝视。
我走过去看时,发现墙角有一队蚂蚁,其中一只发现一只死去的蟋蟀,正打算把它运到墙壁上头。蟋蟀的体积几十倍于一只蚂蚁,但那微小的蚂蚁发起狠来,竟然独自将蟋蟀拖动数米。它频频尝试拖曳尸体上墙,复重重落在地上。刘亮程站在边上,搓手道:“你看它在大叫伙伴来帮忙。你看它又在尝试新的路径……”直到其他人向主人告辞,纷纷离开屋子时,刘亮程还在院子里,一步没挪地看着蚂蚁。
比起人,刘亮程或许一直更关注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但到底是人,让他几十年来积累下财富和声望。
几年前,刘亮程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在天山东麓一个叫菜籽沟的小村庄定居。这是一个渐渐萧条下来的地方,原先的四百多名原住民走了一半,许多房屋无人居住。刘亮程陆续收下一批老房子和院落,并邀请几十位艺术家进驻村落。他自己建了一个名为“木垒书院”的国学书院,申请入驻的写作专业学生和志愿者很多。他们的到来,开始改变着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
刘亮程在微信里时常分享院内细节:一簇新生的植物,一只有了新用途的破竹篮,几只来访的野兔。在一个到上海推广新书的夜晚,他在朋友圈发了菜籽沟黄昏时的场景——
山谷的一半已经被暮色笼罩,而山谷的另一半还在余晖下闪烁金光。一片草地开出莹莹小花。刘亮程为之配文:“我不在,花白开”。
#作家
#刘亮程
#文学
#收获
#地上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传记文学》杂志,全国征稿
0
2002
niggalife
2024-06-27
写作交流
张炜:作家是怎样讲故事的
0
2098
写手发布
2024-06-28
媒体约稿
「十月少年文学」杂志2024年最新约稿函
0
2266
2072
2024-06-30
媒体约稿
500元起/篇 |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2225
野爹
2024-07-01
文化新闻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广告收入首次超过订阅收入
0
3346
写手发布
2024-07-13
媒体约稿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1967
胡小高`
2024-07-14
媒体约稿
《中国校园文学》专刊征稿
0
2570
qq814509843
2024-07-15
文化新闻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0
3474
写手发布
2024-07-16
媒体约稿
50-80元/千字 | 「瞳日文学网」最新约稿
0
2083
李大康
2024-07-24
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的“流量玩法”与“免费逻辑”
0
4660
写手发布
2024-07-2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2025年,我想和网文世界谈谈
「教师博览」杂志2026年最新约稿函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4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5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6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