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冯唐成功不可学,成事可学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9-6-4 17:14:05
1868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成功不可复制,但人生一世,总得做成几件事情。——《成事》
冯唐出了一本新书。这次没有爱恨肿胀,也没有红袖添香,这次的作品甚至不是小说。他
出版
了自己的第一部管理著作——以麦肯锡的方法论,解读曾国藩的成事学。
冯唐终于拿自己的本职工作经验出来写书了。这么多年来,大家记住的是他作家的一面、成功人士的一面。他曾在麦肯锡的工作经历除了会在他的采访中被提及之外,管理咨询圈之外的人,很少知道他的麦肯锡“金线”到底是什么。这次终于可以窥见一点儿了。
“《成事》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集合曾国藩、麦肯锡、冯唐个人过去二十年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帮助中国管理者克服心魔、带领团队,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书的介绍上是这么说的。至于,西方管理和东方哲学以及个人实践能否有效衔接,可能还要读者亲自来评说。
只是略有感慨,麦肯锡也好,曾国藩也罢,这本书东方西方都占全的架势像是“什么话都让你说了”。而国贸西西弗书店高级精致的空间,活动当天150个预留位置是提早两个小时就有读者来排队的,这还不说活动公告一出,就有一千多个人火速报名。现场这些穿着高级精致的男女青年(女青年为主),究竟是为了麦肯锡,还是为了曾国藩呢?他们的偶像是管理逻辑缜密的麦肯锡,还是身处风云时代有韬略的曾国藩呢?
这个时代的高级文化问题,要让冯唐来回答了。
按照《成事》的做法做
不能保证你成功
只是往这方面修炼
保证你是更好的做事儿的人
提问:这回的《成事》好像是一本策略书,可以这么理解吗?其实挺好奇,与成功学和鸡汤相比,策略书有什么不同?
冯唐:《成事》不是策略书。《成事》跟成功学、策略学最大的区别,它讲的是管理上的三观和方法论,讲的是你如何对待自己,如何管团队、管自己,是一个心学、心态的东西,而不是告诉你怎么能成功。你按照这本书里的做法做,我都不能保证你成功。只能说,往这方面修炼,保证你是一个更好的做事儿的人。
其实我一直这么认为,成功是太多因素决定的,个人努力只占整个成功里面特别小的一部分。能不能成功不归我们定,归老天定,归各方面综合起来的力量。这就好像,如果我们生在1900年,我肯定不会写出现在这么一部书来。
提问:你之前的写作主要是写小说。到这本《成事》,可以说是你转型了吗?
冯唐:其实主要的原因是这本书被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一方面,是被我自己需要的时间太长,一方面,是其他人需要这本书的时间也太长了。
我从事管理工作20年,一直在想有一本书我可以给我的团队、我的商业合作方,告诉大家,这就是我认为做事的正确方式。大家如果同意,我们就按这样的做事儿方式去做。但是没有。
现在你看街上有的是什么?要么是教你知识的——比如财务报表怎么看?衍生物到底是怎么回事?金融公司财务怎么弄?还有一类,我觉得就是偏所谓的“身心灵”,让你怎么忘记烦恼、让你怎么能够让月经调一点、睡觉睡得好一点……另外还有一类就是成功学,具体不举例了,得罪人。但是那些写“成功学”的人,扪心自问,要不是运气的话他能成功吗?我觉得这三类都不是我好意思说给别人的——特别现在街上流行的大量讲作者多牛的,可能都不见得完完全全是人家自己写的。所以他们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一直在找这么一本书,某种程度上我放缓了一点我现在手上写的长篇的进程,拿了两年的春节写了这本书。大概二十篇文章,一个春节十篇。
提问:市面上教大家如何去做事,如何获得某些东西、某些成功的书,其实很多。你这本书不同的地方在哪儿?
冯唐:有点儿误解。我觉得在市面上教大家成事的书少而又少。刚才也说过,最多的一类书是跟别人说自己有多牛、多成功、干了哪些事儿,我完成多少人间奇迹……这不是我关心的。假设我是一个做事的人,我从来不认为这种成功可以复制。
市面上还有一类书是知识型、应用型的,比如说怎么理解现在的区块链。我觉得这种东西更多的应该是在大学里面教,更多的看一看就好了。有的书里面讲的更多的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跟别人相处,跟别人相处有没有理性关系,如何选出一把手,如何给他配团队,如何激励大家往前走……像这些是做事的帮手。这些书都没有教制定战略的方法,没有教怎么做商业计划。
提问:你希望读者从您的这本书里能学到哪些东西?
冯唐: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怎么管理自己,管理团队,管理项目,能够通过这些管理把事做成。包括自己做事、和其他人一块做事,做一个相对复杂的大的事,做一件类似于早睡早起的很小的事,包括少做后悔的事。
成功,是出了名、挣了钱
被一些俗人羡慕
成事,是把事儿做完
有头有尾,保证质量
提问:《成事》的另一个重点是“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是结合曾国藩写的。你什么时候开始研究曾国藩的?
冯唐:最早大概是大学二三年级的时候,看《曾国藩家书》。后来我有一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言录》。不只是曾国藩家书,可能还看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因为曾国藩一生写了接近2000万字的奏折、家书等等,我研究过其中的一些。
后来就是我参加工作,2000年进入麦肯锡之后,会发现光有麦肯锡的方法论来探讨这些战略、组织、管理上的问题是不够的。不是说麦肯锡的方法不对,而是觉得有些不够。这个战略明明各方面已经想得很周全了,从算术、从常识来讲都是对的,为什么执行不下去?为什么同样的商业计划,搁在一组人身上就可以,搁在另外一组人身上就不行?
我觉得中国人毕竟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在过去一两千年里形成了中国一套自己的历史智慧和做事方式,在这点上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曾国藩。所以觉得曾国藩非常值得研究。
提问:能具体讲讲你为什么觉得曾国藩的智慧和做事方法有典型性吗?
冯唐:他有几个特点,他没有身处在一个做事的大环境,他又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第一,他面临巨大的行业困难和实际对手的困难。他所处的历史环境,晚清并不是一个很开明、很开放,严格来讲并不是一个比较好做事的环境,那时候他周围都是很沉的气氛;
第二,从看他的文字能够感觉到,他本身并不是一个才气很盛的人,并不像李白、杜甫这类。他做事上也不是一个出奇迹、出奇兵的人。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他更接近普通人;
第三,他又面临巨大的挑战。他自己原来是一个做官的人,一个文人,没打过仗。你想想他角色的转换,面临的困难,总吃败仗。尽管如此,他还是能把事做成,说明在他的一些相关理念、他看问题的方式、他的方法论里面,应该有一些可取之处。
我觉得如果把刚才说的,曾国藩身上体现出的成事的中国传统智慧,加上麦肯锡科学严谨的西方管理方法论,再加上我这二十年自己的管理实践——无论是我做咨询顾问,还是做大企业的战略部经理,还是自己创业,现在做投资,我觉得把我的管理实践整个合在一起,这三方面加在一起,应该是一个对有些人有意义的一本书。
提问:你在书里写“成功不可学,成事可学”。你怎么界定“成功”、“成事”?
冯唐:我的理解,“成功”就是世俗意义的出了名、挣了钱、被一些俗人羡慕。刚才也讲了,说实话成功跟个人努力并没有关系,它的运气成分更多。而“成事”,我用更简洁的英文翻译,就是Getting Things Done,把事儿做完,有头有尾,保证质量。甚至包括你能坚持完成每天早起,也叫成事。用医生和患者举个例子,医生有一个最大的困扰,就是病人不遵从医嘱,比如说医生让你按时按量吃药,你不吃;比如我让你吃饭吃少一点,你忍不住。这就是在成事的范围里探讨的。
麦肯锡最核心的一点
是要以事实为基础
要有逻辑和常识的真知灼见
以假设为驱动
提问:你说西方管理科学不太够,就想要融合东方的哲学。那么把麦肯锡管理方法和曾国藩联系起来,你觉得会不会有两种文化的冲突?怎样来调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撞?
冯唐:我只能从我最熟悉的管理工作去讲。麦肯锡这条主线是西方的管理科学观点。麦肯锡最主要、最核心的一点,和爱因斯坦说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原则是非常一致的——要以事实为基础,要有逻辑和常识的真知灼见,以假设为驱动。
展开说可能需要好长时间。简单说,它不希望拍脑门做决策,而希望是一套推理论证。假设你选一台车,选红色?还是黑色?还是黄色?这里面没有对错,但是如果你目的是减少交通危险,假设有一些事实可以证明红色开起来危险就小一点,你可能就应该选择红色。这是我们在决策最开始时的差异——是主观判断,还是通过数据减少你主观判断的风险。
第二个差异是几个人决策的差异。是靠集思广益、通过逻辑推敲、常识推敲的这么一套完整的方案,还是说一个人定了?这也是两种选择,也是一个中西方比较大的差异。西方可能更强调是一个相对集体的、有结构化、用逻辑推导出的一整套方案,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决策。比如说“明年销售额应该到多少多少万”,这句话对西方的管理咨询来说没意义,你要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想,你到底是怎么推到这个结论的。
第三个差异,是假设驱动还是直觉驱动。假设驱动往往是一条相对的捷径,你可以根据你的知识和理解,先来假设数字。但你这个假设是可以被推翻,也可以被证真的。但是我们多数中国人日常习惯的管理方式,往往是倾向于我不是假设,就是告诉你“要这么做”。所以还是在刚才那几个维度,视角有巨大的差异。
这本书里强调的,即使你用麦肯锡的这套方法,拿到同样清晰度的所谓的真知灼见,你给不同的人去做,还是会发现效果差得很大。这是我想问为什么的,我想总结出来的——假设这套方案已经有了,为什么同样一套方案,为什么有些人能做成,有些人不能做成?像曾国藩就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你试图跨界
试图“斜杠”之前
有一个行业应该是
你做得比较深的
提问:你身上的身份很多,怎么把自己这些身份融合到一起的?可能有读者想知道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这么跨界,每一样都做得挺不错。
冯唐:特别简单,把这本书买来读。
展开说一下,你看曾国藩成事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是一个小镇青年来到北京。我理解他是不到40岁做到部级官员,是最年轻的清朝的部级官员,这是他前40岁做的。从一个小地方来到北京,也是一个挺大的跨度,那时候遇到了困难、痛苦。
第二个阶段,40—50岁。那时候他爸爸去世,他去服丧,被迫去做团练,带兵打仗,打了十年。
第三阶段,50—60岁,他主要做的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送特别聪明的孩子去读书,翻译,做机器,洋枪洋炮,做这些启蒙工作。
你看他这三段的经历相关吗?并不一定相关,是跨界的。特别是文武跨界,为什么他能成,我觉得我这本书说得很清楚。
同时,关于如何跨界,这本书中麦肯锡的经验我想也能给大家一些指导。大家经常会疑惑,似乎麦肯锡并不是行业的专家,为什么用一套方法论能给那么多的行业、那么多的公司定战略?整个现在世界500强里面,许多高管都来自麦肯锡,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只能说这里面是有一条金线的,有一条隐隐若现的,并不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方法论在这里。
从我自己个人经验来讲,我觉得跨界中一个东西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在你试图跨界、试图“斜杠”之前,有一个行业应该你是做得比较深的。在这个领域你花了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在整个过程中能练就科学思考以及足够的坚韧、足够的三观和做事的方式方法。
我当时是花了八年学医,在妇科肿瘤发生学这些地方,相对来说扎得还是蛮深的。这对于之后我去做一个很复杂的题目有帮助。而我看到太多不成事的,什么都沾一点,什么都花一两个月,结果什么都没有弄下去。
不是特别关心粉丝多少
毕竟不是流量明星
我都年近半百了
提问:从写作到现在,尤其是这几年,你会觉得自己的粉丝增速变小了吗?
冯唐:是不是增速变小我还真没注意。具体我粉丝数多少我都不知道,而且怎么变化我也不清楚。比如说像微博粉丝数,这一两年的确放缓了,但我的理解,可能整个微博的用户数增长也放缓了。所以我的粉丝怎么变化,我还真不是特别清楚。我唯一能比较清楚的是,有时候我看到微信公众号后台,可以看到用户的分享。
提问:你会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看评论吗?
冯唐:我偶尔会看一眼,我是看一下粉丝的分布。我粉丝最多的前十位城市,跟别人选出的商业上最活跃的十个城市是非常一致的。为什么新书发布会会选北京?因为看我粉丝数最多的就是北京。
简单说,我会创作,但不会是根据粉丝怎么想去创作。我也不是特别关心粉丝的多少。毕竟不是一个流量明星,怎么着都不是一个小鲜肉的级别,我都年近半百了。
提问:今天从现场走进采访间,看到大部分来排队看你真人的粉丝,都是打扮精致的女粉丝,这件事是你期待的吗?
冯唐:他们说我的粉丝里面有好多基层、中层或高层白富美。当然这件事是我很欣慰的,但这种欣慰有一个最开始的原因。我第一次做签售应该是2003年,靠近上海外滩的一个地方。当时只有4个人来,我本来觉得我的心哇凉,不想再写下去了,但是这4个人里面有一个长得特漂亮,她买了一大捧花。当时我也年轻,我觉得哪怕为了这一个人写都可以。我就这么支撑我走过文学之路最黑暗的时候。
看到这种现象,男性读者总是很生气,觉得是不是看我的书都是漂亮的女生?我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误导的可能。我觉得我更喜欢用女生的思维来解释这件事,要不然觉得看我的书能变漂亮,要不然就是说现在看我书的总群体颜值比较高。总体来说对我是一个开心的事。
李敬泽老师看过
《万物生长》就跟我说
不要理任何评论家
对你说的任何话
提问:看你给李银河的一篇小说写的那篇序或者推文,80%的文字都在夸自己,这是什么操作?
冯唐:这个是很真诚的操作。她想让我帮她写感想,这就是我实际的感想,是一个作者对一个作者的感想,就是你别管别人认为好看不好看,你自己写的过程爽是第一位的。第二位重要的是,如果别人看了之后,对别人有帮助。能做到这两点就已经很好了,而已。
提问:还是说她写的小说你实在是没法夸出口,所以你夸了自己一遍?
冯唐:不是,我想用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李银河,写作目的是什么,是让自己爽?让别人爽?因为我不知道她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我只是告诉她我写作的目的是让我爽,让别人或许能爽,我认为你的写作目的也应该是这样。这么一个逻辑,叫以身作则。所以我只能谈我自己。
其实这篇文章出来之后,好多人会说,你为什么总写自己明白的事,总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不是废话吗?我的手又不能让你代笔,当然是写一些我熟悉的事。我就把我自己当成一个警戒线,通过我这个肉身,用这个心灵去理解的事情,写我最熟,最有把握的。
提问:最后一个问题,之前看到李敬泽给你写了一个序言,里面有一个观点特别有意思,说你之前的小说很难评说。那么你现在转换了一个创作轨道,在方法论这个领域上,是不是就可以评说了?
冯唐:这个挺有意思的。文学那边骂我的人特别多,我非常感谢李敬泽老师,在2000年的时候他看过《万物生长》就跟我说,不要理任何评论家对你说的任何话。当然他们写书评是好事,是刺激大家来读、来买。
这本《成事》很神奇,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非常明确的恶评,几乎一篇没有,如果有的话,你也可以帮忙找找。别人有可能评价它不够全面,但是《成事》本身不是想覆盖全部管理学的作品。
这本书几乎是零恶评,我想可能也是有几个原因。这本书我是认认真真写的,是老老实实干了二十年活,在麦肯锡呆了近十年,又读了那么多曾国藩、《资治通鉴》、中国的《二十四史》……从这三个角度来讲,我有这个资格来写这本书。试图挑战的,他自己也得掂量掂量,也不能说胡话是吧。来源:北京青年报 | 浮鳥
#不可
#成事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网络小说畅销风云榜,这三本不可错过
0
19407
当1个人成了谜
2020-01-15
原创文学
唯有“鱼”和“男人”不可兼得
0
9717
鱼嘻嘻
2021-08-11
写作交流
几个你不可忽视的写作技巧
0
8481
xlq1288
2022-05-25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2025年,我想和网文世界谈谈
「教师博览」杂志2026年最新约稿函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4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5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6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