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池莉:我在获得清晰视线的时刻,写完了这部大长篇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9-4-26 16:31:03
1708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池莉的长篇新作《大树小虫》有一个回旋往复的故事框架,不期然间带给人一唱三叹的阅读感受。回想采访池莉的过程和总体印象也大抵如此。
旧历新年前两天,收到小说试读本,
出版
社编辑希望我做个访谈。当问他是否帮忙联系时,他径直回答说,恐怕很难。又说,确实很难。但究竟怎么个难法,是池莉本人难以交往,还是采访她有特别的难度,却颇费琢磨。我本该知难而退,但早年读过她的作品,至今仍感到兴趣,就想着何不试试?等辗转取得联系,却没想她很快就答应了。随后说,你先拟访谈的提纲吧。一切都出乎意料地顺利,于是如梦初醒般自问,难吗?不难啊。但转念一想,还只是开了个头呢,或许后面才难。念及此,又想:真是不难吗?谁知道呢,走着瞧!
这难与不难的内心戏,某种意义上也预示了我阅读池莉这部新作,还有重新翻阅她过往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总体观感。她的小说大体看似不难,不仅不难,还算得上通俗,但在部分优异的作品里,透过这通俗的面纱,却能触摸到一种颇能见出先锋性的,剔肉见骨的凌厉之感,让人不禁思索,这该是所谓的俗到极处便是雅,或传说中的大俗大雅吧。但她不就写俗世的日常吗?把似水流年如流水账一般记录下来,岂不是很容易?实则不然,要把平常的日子写准确,写透彻,不动声色地写出某种意味来,还能把泯然于人间烟火里的人性写到骨头缝里,于无声处见惊雷,可就太难了。然而,艺术不该是生活的升华吗?池莉无非是以平视的视角写触目可及的生活,无非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能谈得上难吗?但只要有写作常识的人都明白,任何的升华都得有实在的生活托底,相比凌空飞翔的虚,写出沉到水底的实,或许更为难得。独立标高如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在他的《往事与随想》里都说“生活的最终目标是生活本身”,又有谁能说写好生活是不难的呢?池莉历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山重水复后,能于豁然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该算是抵达一种境界了。再说如她这般尊重并捍卫生活,既能低到生活的尘埃里去,又能超脱于生活“冷眼”看世,也并不是很多作家能做到的。
惟其如此,回望池莉的创作,我尤其想到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的一句话:一片树叶受到阳光照耀,它的背面一定是阴影,阳光越亮,阴影越深。要是对她的作品没有相对全面的阅读,包括我在内接受过当代文学史熏陶的读者,想当然以为她只是那个写了《烦恼人生》《来来往往》等作品的新写实派代表作家。而实际的情况就像评论家汪政在一篇评论里写到的,池莉同时写下了《预谋杀人》《凝眸》等历史题材的作品,还写下了《云破处》《惊世之作》等心理分析作品,都是有相当分量的。而以我的阅读感觉,除此之外,像《请柳师娘》《梅岭一号》等难以归类的作品,也颇见写作功力。但人们阅读、谈论更多的还是池莉的“生活流”小说。无可否认,正是这部分作品为她赢得了很多作家难以企及的最为广泛的读者。进入新世纪后,她陆续推出小长篇《所以》《她的城》,散文集《熬至滴水成珠》《立》等,依然受到大众读者的欢迎,却不像过往那样强烈吸引文坛的关注了。如今,她更像是留给人一种在文坛外遗世独立的印象。
对于这样一位读者有多少期待,或许同时就有多少误读的作家,我以为有必要放在一个整体创作的脉络上来理解。但这样一番用心,反倒是给她出了难题。池莉说,细看了提纲后,才遗憾地发现自己无法用笔谈回复。因为她极不善于在文学概论的模式中谈自己的作品。我困惑于自己是否真是如她所理解,把一个提纲写到了文学概论的高度,也不无感伤地想到,这个注定好事多磨的访谈,或许得寄希望她在信息中说到的某个不确定的将来,通过面对面交流来完成了。
但池莉分明希望能先笔谈她的这部新作,这自然是因为她有话说,她也想让读者明了她为写这部简言之写了“两个人的结合,两个家族的联姻,延展出三代人近百年的跌宕起伏”的小说所倾注的努力和心血:“我为之努力奋斗的不对称结构与复调式叙述,的确用了不下十年的思考、不少于三年的写作:看起来真是很傻,我却乐在其中。”于是,经过几次沟通,应她的要求,我从完整提纲的“大树”上剥离出“小虫”。等收到她的答问,读到一种与小说本身的丰富与复杂不对称的极简风格,难免唏嘘,但再一细读,却也不无欣慰地感到,她即便是写寥寥数语,也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极为认真,经过深思熟虑,并反复斟酌的。
换个角度看,这倒颇能见出池莉的性情和意趣。以极简的语言直达本质,或许是她饶有趣味的一种实验性写法。在新作中,她就格外注重营造画面感和现场感,力图让文字直抵人心。而以我的感觉,她看似简单的答问背后,是包含了某种潜台词的。她像是在自辩,瞧,我把冰山露出海面的八分之一都展现给你了,海面以下的八分之七,就靠你自己去感觉吧,我能告诉你的也就这么多了。由此,与其说她在答问里,对新作做出了充分的自我阐释,倒不如说是给出了一个引而不发的楔子,让我们借着它去开启有多样形式和多重意蕴的小说图景。
1 小说的设计,就是想要表达当代生活与个人人生的被设计
记者:刚拿到《大树小虫》试读本,我就想,池莉也写大长篇了。在我印象中,就小说创作而言,除中短篇外,你写了一系列小长篇。这应该是你迄今最长的小说作品了。说说这部小说的缘起。还有,为何这次把长篇写长了?
池莉:我写《大树小虫》的缘起,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就简单。简单说就是老老少少一群人物在我脑子里逐渐成型,发出吁求,跃然纸上,我则顺其自然,谋篇布局,写作了《大树小虫》。至于小说的篇幅,也是人物的需要。我的作品一般都是塑造人物需要多长篇幅,就会是多长篇幅。
记者:整部小说分两章,在第一章里,你以很大的篇幅,把钟鑫涛和俞思语两大家族的主要人物分成八个小节分别叙述。第二章则在小篇幅里讲了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的始末。这种篇幅上的不对称,倒是应了书名本身。“大树”和“小虫”看似两个并列的意象,实际上蕴含了某种危险的征兆和不平衡感。
池莉:这样的设计当然是追求美感。追求崭新结构。追求结构的不对称性美。也是文本内容的需要。当第一部分的人物们完成了他们互相渗透、互相缠绕、互相铺垫、互相塑造之后,第二部分就自然出现了。结局就是高潮。高潮一气呵成,就是短短的一口气。有点像交响乐的结尾部分,所有乐器轰然大作,然后快速下滑,戛然而止,世界一片寂静。
记者:全书读下来,只在一处读到“大树小虫”的字眼。那是第二章“惊蛰部分”,其中一句写道:“大树小虫齐齐被震撼,惊蛰之时,俞思语醒了。”大树可能对应了盘根错节的大家族,小虫可以说象征了大家族里不能自主的小人物的命运,也预示了生育危机,该是带有反讽性的。书名包含了什么寓意?
池莉:书名的寓意都在内容里,读完了也就知道了。大约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解释,我不解释它的寓意。我有一万个说不清。
记者:从章节设置看,小说似乎引入了电影的创意。尤其是在第一章,你写“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分节叙述中的各个人物都对应上主角与配角的角色设计。读这些章节就像看一场戏,或者引用你畅销小说《生活秀》的题名,是看一场生活秀。你是有意识地要给读者这样一种阅读感觉吗?
池莉:中文是象形文字,本身就很具形象感,此番写作,我更有意识地多用动词,少用虚词,让语句更有动感,更加紧凑,希望文字阅读能够无限接近视觉效果,更具代入感。
记者:那么,当你用“人物表情”来替代通常“人物性格”的提法,是否也有特别的考虑?第一章里,读到每节故事展开之前的“人物介绍”与“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我仿佛是在读一个个社会学档案,以这个看似客观的档案,再去对照你接下去讲述的波澜起伏的故事,分明感觉到你在诘问,一个人的故事,还有他很多的秘密,岂是一个简单的档案可以概括的?
池莉:你的感觉是对的。作为作家,我对每一笔的考虑,自然是殚精竭虑,追求独特、追求恰好与精妙。只要能够让读者感觉有点新意,感觉意犹未尽,感觉水面以下还有东西,那我就算没有白费力气。
记者:这部小说从里到外都透出很强的一种设计感。形式上的设计感,可谓一目了然。印在封面上的话:“人间城廓是苍穹之下的微缩景观”,也显然是有所指的。所谓景观,很多不就是设计出来的吗?而从内容上看,钟鑫涛和俞思语这一场看似门当户对、一见钟情的自由恋爱,实际上是众人运筹帷幄、通力配合的精密设计和部署。所以,“设计”这个词,在这部小说里,应该有特别的意涵。或许这个词,也容纳了你对人生的诸多看法。
池莉:现在自然的东西越来越少,人为的东西越来越多。对于当代生活与个人人生来说,被设计无所不在。我小说的设计,就是想要表达这种被设计。
2 作家的用意往往是一个秘密,重要在于能够激发读者自己的秘密与对自己秘密的破译
记者:小说从两大家族的最小辈钟鑫涛和俞思语写起,慢慢过渡到他们各自的长辈,读者一般也是按这个顺序读的,这样就读到了一个回溯的结构。你是有意为之吗?
池莉:是的。但我不喜欢长篇小说搞那种大倒叙,读得累。我以正叙当下生活开始,自然地螺旋式地深入到父辈和祖辈那里。那么当下的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我怎么就成为了现在的我?也就渐渐出来了。
记者:读完小说,对彭厨子这个人物印象深刻。你没把他单节叙述,但在几个小节里时时写到他,有关他的故事一点点透露,充满悬疑色彩,直到第一章最后一节,我才明白是这么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故事。而彭厨子可以说是个隐形人,他从不曾出场,只是活在人们的讲述里。他的故事像是包含了原罪和救赎的意味。
池莉:你读出来是这样,那就是这样。生活史的确是悬疑重重的。有些人活着,已经死掉;有些人死掉了,其实活着,会影响其他人乃至几代人的生活,彭厨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意味,我也不作小说以外的解释,读者自己感觉吧。
记者:从叙事的角度看,格瑞丝在小说里起到了增加粘合度的作用。她不属于两大家族的成员,却无疑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放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物往往路路通,到哪都能左右逢源,你最后让她“不知去向”,只是在俞思语这里激起了涟漪,久久荡漾,包含了什么样的用意?
池莉:作家的用意往往是一个秘密。同时也并不重要。重要在于能够激发读者自己的秘密与对自己秘密的破译。
记者:格瑞丝最后“不知去向”,关乎钟永胜的处女情结。你在《来来往往》《云破处》等其他小说里,也写到男主人公有这样的情结,尤其在《云破处》里,你的描写和刻画,可以说到了一个极致。而且,你的批判同时也是针对女性的。你是有意识地对男权中心主义或者说封建文化残余做出尖锐批判吗?
池莉:没有。我无意于批判男或者女。更没有研究过处女情结是否封建文化残余。我只希望能够写出男人或女人生活史当中的某些秘而不宣的真相。
记者:钟欣婷这个“90后”也很有意思。她还是个从小对自己说“不哭”的女鲁迅,奉行“一个都不宽恕”的准则,能通篇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后来读了《生活秀》,来双扬的妹妹来双瑷,也被评价为有鲁迅风格,且会下意识地模仿鲁迅的风格说话。你还在其他小说里写到鲁迅。总的来说,你笔下那些有鲁迅风格的人物,和生活环境有点格格不入,也不怎么招人喜欢。
池莉:大概因为只有鲁迅,既是一个伟人,一个正面人物,又是特别有个性的。那么也就很容易为一类有个性的人们引为榜样。钟欣婷也不例外。人做事情,往往都需要借助伟人作为自己的心理力量。
记者:小说总体给我感觉,你写得很理性,也体现出了你对人物隐秘心理的精准把握,以及作为一个成熟作家的强大控制力。但对人物非理性的层面的叙述与探讨,或许是还可以再深入的。你以为呢?
池莉:或许吧。可惜有时候,一个作家能够写到哪一步,并不是完全可以任性的。
记者:读完小说,感觉你写作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把各种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楚,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所谓“难言处尤其明晓”。你是不是特别注重因果关系?如果说很多事物都能以因果给出解释,又该怎样理解一些偶然的因素?
池莉:我倒是没有特意去梳理什么因果关系。只是着力写了不同人物之间的互为生存语境。这种语境交织成为一股股生活流,最后的漩涡必然出现。所谓倒推历史,恍然大悟。
记者:小说里钟永胜成了家里的独苗后,用自行车载着父亲最后一次回基址的家,在快见到岗哨前,父亲要求他停下,对着街上一根电线杆子发誓,从此开始,他必须尽快结婚、生子、复兴钟家。他们都以为,社会再怎么变,电线杆位置都不可能变。但没过多少年,电线杆子就不见了。通过这么一个细节,你可谓写出了生活的常与变。以我的印象,你并不是一味写生活流,实则挺关注大时代的。只不过你着重的是细节叙述。这个故事有原型吗?还是你想象出来的?
池莉:没有完全的原型,也不是完全的想象。小说细节的冒出,大概是我脑子里头各种思维的化学反应吧。
记者:两大家族三代人物里,也就钟永胜父母,你没有单节叙述,也没给出名字,只以“钟父”“钟母”代之。你是有意省略吗?应该说,在钟鑫涛家族里,自钟父开始,就贯穿了“尽快结婚、生子、复兴钟家”的使命意识,但独独到钟鑫涛这一代出现了意外。从我的阅读看,这样的省略像是强调了他们的符号意义。
池莉:是的。即便人物有姓名,更多也是符号意义。
3 我只是写个人的人生、写个人生活史、个人在城市生态中的命运史
记者:《大树小虫》第一章八节中的任何一节,都给我感觉有完整性。我就想,第一章会不会给读者几个中篇组合在一起的印象?还有第一章里写了那么多故事,实际上都冲向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2015年。你在每一节人物的叙述最后都点名了这个时间节点,联系起来看,给人一唱三叹的感觉,但同时又让小说多了一种固定的程式感。你是有意为之吗?为何设置这样的结构?
池莉:当然是有意的。我希望每一节,都能够有独立的阅读意味。同时又能够在其他章节反复回旋。整部小说形成一个复式结构。正如你说,一唱三叹。就我这部长篇的内容来说,我喜欢它是几个声部的感觉。
记者:小说读下来,的确给人多声部的感觉。两个家族中的不同人物,在经历上自然会有所交集。所以,展现多种视角,又不给人重复的感觉,是颇能体现写作难度的。你写的时候,是否考量过这个问题?
池莉:考量过的:多声部,复调式,表面与暗藏的两股交叉主旋律,逐渐明朗化,难度相当大。这次的写作,我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大胆创新了。呵呵。因为作为读者,我个人最不喜欢平铺直叙的大长篇。
记者:在这部小说里,你通过人物命运的呈现,把这近百年里发生的大事件,都差不多涵盖进去了。我想,在写这部小说之前,你应该在材料准备上,很是下过一番功夫。
池莉:是的,这部长篇准备时间很长,除了各种资料以外,主要我在等待自己的成长。长到我的视线能够了解与看透上下三代人。时刻要求自己智力成长,这是一桩最辛苦的事情。也往往吃力不讨好。好在我还是在获得清晰视线的时刻,写完了这部大长篇。
记者:小说时间下限是2015年年底,可以说非常当下。怎么写出和你不同代际的“80后”、“90后”这些人物的当下生活和心态,你有怎样的心得体会?
池莉:对于作家来说,能够写各种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性别的人,不同职业的人,是一个基本功。如果没有这个基本功,就不要吃这碗饭。
记者:总体上看,你的作品主要以城市市民为表现对象,这部小说聚焦的是中等收入人群。以我的感觉,你写市民的时候,视角拉得更近一些,似乎你自己就身在其中。写中等收入人群,则多了一份审视的态度,批判性也更强了。
池莉:我不觉得中国已经有形成地球村话语中的那个“中产阶级”。仅仅,我只是写个人的人生、写个人生活史、个人在城市生态中的命运史,同时经由个人生活与命运反射中国城市近一百年的文化发展形态。
记者:《大树小虫》是一部很当下的小说,但你似乎比较少用流行的网络热词,是不是因为不太信任网络语言?但你对语言的更新应该说是挺敏感的。
池莉:我的思考与力求只是:什么人物说什么话。我不会刻意用什么流行语言,也不刻意用不流行的语言。更不存在是否信任某种语言。如果信任语言,我就不用写作了;如果不信任语言,我更不用写作了。
记者:你近些年的小说,似乎都是直接出书的,没有先在刊物上发表。对此,你有怎样的考虑?
池莉:没有考虑。我好像真没有想到这一类问题。没有完稿之前,我全力投入写作,心无旁骛。写完碰巧有刊物
约稿
,时间如果合适,也会给刊物。不凑巧,也就直接给出版社了。来源: 文学报
#池莉
#获得
#清晰
#视线
#时刻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新手小白如何获得过亿消耗的网文投放经验(上)
1
23036
smartwms
2021-08-03
写作交流
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古文写作技巧
0
11734
骗子xz徐
2021-10-28
文化新闻
时隔三年《陈情令》获得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
0
18051
zenwoods
2022-02-21
写作交流
怎样写网文才能获得读者共鸣?
0
8185
甲骨文商城
2022-03-24
文化新闻
池莉:写作的最大魅力是一人一宇宙
0
15854
写手发布
2022-04-21
写作交流
写作时脑子里有清晰的画面,写出来却感觉差了点意思,请各 ...
0
10253
ccccato
2022-04-29
文化新闻
余华凭借《兄弟》获得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
0
14103
写手发布
2022-09-17
写作交流
软文让品牌获得高认知度,汽车软文文案写作技巧有哪些技巧 ...
0
8200
患了爱姿病
2022-09-21
文化新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去世:终年88岁
0
10693
写手发布
2023-03-13
媒体约稿
投稿就有奖,最高将获得...全国高校新锐作家选拔赛开启
0
5473
笑着去爱去拥有
2023-07-0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休闲分享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2025年,我想和网文世界谈谈
「教师博览」杂志2026年最新约稿函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4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5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6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