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77岁冯骥才重返文坛一天当做两天用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9-4-15 11:03:56
18777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前天下午,77岁的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在黄埔书院“非常道”读书会会场作了题为“我的写作生活”的分享。
近期,已经20年没有
出版
小说的冯骥才,携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重返”文坛。
文学和文化遗产保护,是冯骥才过去这几十年的工作重心。
除了作家身份外,近20多年来,冯骥才还一直致力于中国古村落和古建筑保护,被称为“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
前天,冯骥才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畅谈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身兼作家、画家、文化学者等身份,冯骥才的人气相当火爆。从会场到休息室短短的一段路,读者们“围堵”让他签名,就用了半个小时。
打篮球“半路出家”当作家
冯骥才首先分享了自己走上写作的历程。他坦言,自己走上写作之路,有偶然因素。“我高中毕业后打篮球,在天津市队打中锋,那时的天津市队是中国甲级前三名。我打过两年的中锋,结果受伤了,就去画了十几年的国画。”随后他一边画画一边写作。那时写作主要是爱好,主要是写散文。“尽管报纸上虽然发表也不少,但我并不是一个职业的作家。”冯骥才说。
冯骥才说,他们那一代的作家,一个作品发表之后,读者来信基本上要用麻袋装的。他曾收到一封信,打开一看,一张纸上面什么都没有写,一个字都没有。后来他发现信纸有一点凹凸感,仔细一看全部是水滴干了的痕迹,他才知道是眼泪,信纸上全是干了的眼泪。
他告诉记者,那时很多读者写信时是流着眼泪写的,信纸上有泪水,很多信压在一起时间久了,揭开信纸时会有轻微的沙沙声,这声音让他听起来很感动。他意识到,写作必须要用真情实感。
他继续说,其实没必要把写作看得很神秘。“写作实际上是一种生活,人人都能写作。它是一种爱好,就像我们有人爱唱歌,有人爱画画一样,写作可以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感知,把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所以,我曾经在给一个小朋友的纪念本上就写了一句话:‘记下感动你的事’。”
中国文化讲究“藏”
在演讲中,冯骥才一再强调,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
他说,最好的小说就像“桃”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吃这个“桃”,不会咬不动,“谁吃了都舒服”。但吃了“桃”以后别忘记里面有一个“核”,“核”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桃仁”,有修养的人,不会轻易把“桃核”丢掉,而是拿小锤子轻轻敲开,尝一尝那个不一样滋味的“桃仁”。“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讲究‘藏’。”
冯骥才举例说,自己曾经看过齐白石的一幅画,一张纸从上到下什么都没有,在这张纸离底部还有三分之一的地方画了一片秋天的叶子,叶子上面趴着一只蝉,头朝下,并在叶子旁写了两句诗“鸣蝉抱秋叶,及地有余声”,绝了。
“这只蝉快掉地上了都还有声音。你就看上面的白纸有多长,蝉鸣的声音就有多长,所以这幅画是一幅有声音的画。这就是齐白石。这样的画家哪个国家有?只有中国有。”冯骥才说。
推动传统文化节日放假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保护,节日放假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冯骥才表示,自己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时就提出提案,传统节日要放假,春节当时是放假了,后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也都放假了。“当时放假之后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我说节日不是假日,节日有它特定的意义和内涵,那一天如果你没有文化情感,你没有按传统度过我们的文化节日,就没有真正过好我们的文化节日。”
除夕放假也和冯骥才有关。冯骥才说,过去一直是年初一放假,当时他在做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做节日保护时发现,中国人真正过春节过的不是年初一,过的是年三十。他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年三十的时候,一家人都从外面回来了,要吃一顿阖家欢乐的年夜饭,要吃饺子。但人们在那一天却没有办法提前准备,因为这一天大家还要上班,这就有一点尴尬了。所以,冯骥才提出除夕当天应该放假,这个提案提上去大概过了3个月,他的提案就被接受了。
“把文化精华留给后代”
过去20多年,冯骥才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尤其是古村落保护,他被称为“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
过去的这十多年,中国古村落急剧消失。2000年的村落是360万个,到了2010年只剩下270万个村落。“十年间中国消失了90万个村落,消失的是什么村落,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中国没有村落史。”冯骥才语带惋惜地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家关心的是城市的大变样,但没有人意识到文化在大量的流失。
做古村落保护,要求冯骥才一年到头都要在乡间奔走,做田野调查。“做文化抢救不能坐在家里,而是要对一切民间文化进行‘地毯式’的全面调查,把前一代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挑出来留给后代。所以,我必须要放下写作。”因此,冯骥才近几年的写作基本上都是挤时间来完成的。比如,从天津到河南、河北做调查,开车要开7个小时,他就在车上构思、想象,把脑袋里面的小说“掏”出来。他的新作《单筒望远镜》就是这样坐在小车上创作出来的,只用了50天时间,他就将这本小说一气呵成写完了。
当记者提及“用20多年时间来保护古村落是否可惜”时,冯骥才说:“从个人来讲是可惜,因为我20年没有写小说,在做文化遗产。如果我两年写一部小说,我20年可以写10本小说,而且当时是我最好的时候,40多岁,也是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但传统文化、古建筑保护又必须有人来做,我就必须站出来。”
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冯骥才做的很多工作都是“义务劳动”,也受了不少委屈。“我做那么多年文化遗产抢救,都是自己出资,有时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只好卖画。”说起这些经历,冯骥才感慨万千。
记者手记:“永远年轻”的老人
冯骥才先生的很多文章都入选了中小学课本。他的作品《挑山工》《珍珠鸟》都曾入选中小学课本,至今仍耳熟能详。说冯老是儿时的偶像也不为过。数年前的一个下午,曾经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冯老的画室。当时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画室不像想象中的气派,甚至有些逼仄。几捧绿萝静静吮吸着透过窗幕的天光。迎面是一张拥挤不堪的大画案,上面总是堆满了大部头的杂书和民间的物件儿,土陶瓶里插了几株如上锈般的铁青色莲蓬,笔架上笔筒里胡乱挂着、塞着各式毛笔,青花笔洗和大大小小的碟碟罐罐散落一旁。
下午走进先生的大画室,那儿的光线总是压得低低的。老式唱片机有时缓缓响起一段肖邦、柴可夫斯基或是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四壁自然都是书、画、老箱柜和来自民间的各类生动造型——佛头、菩萨、罗汉、天王、民窑青花。冯老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在下午,有时一下午要分成7段。每每得了一点空闲,冯老就回到画室角落里的一张藤椅上,在木桌上喝一杯牛奶吃一块面包。
冯老今年已经77岁了,但他说起话来依旧中气十足,声如洪钟。和他聊天,记者根本不会觉得他是一个77岁的老人。在台上和观众分享两个小时之后,血糖有些低的他看起来略微有些疲惫。
他原本随身带了巧克力在口袋里,但由于一直忙着说话,连喝口水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吃巧克力了。直到到了休息室,冯老才有机会吃上几口巧克力。但只要和冯老聊起文学创作,聊起古村落保护,冯老就顿时焕发了神采,滔滔不绝起来。
过去20年,冯骥才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一年中有很多时间都在户外做田野调查,“忘记年纪的人永远年轻”,这句话用在冯老身上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对话冯骥才:不要为读书而读书
广州日报:能否介绍下自己每天的生活?
冯骥才:我每天早上起来后工作3个小时,9点到12点,之后吃饭,然后午睡40分钟。在下午2点多到单位,我把所有找我的人都安排在下午,最多时把下午分成7段,要见7拨人。
当这些都处理完以后就回家吃饭,饭后我爱人给我准备好热水,洗个脸,然后就睡一两个小时,这一觉就把白天所有劳累全扫走了。等再醒来就继续工作,直到凌晨一两点,相当于把一天的时间当成两天过。
广州日报:你曾用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四驾马车”来比喻自己的人生,哪个更靠前?
冯骥才:很多时候我去参加活动,活动主办方都会给我的座位贴上各种标签,如文学、非遗保护、教育、政协委员等。前几年,我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我对非遗保护者这个身份也十分肯定。但我也热爱文学。如果现在让我排个序,我会先是作家、其次是文化遗产保护、第三个应该是教育。我觉得,现在需要培养文学和非遗保护相关的人才,有责任感的、有时代担当精神的年轻人,是文化领域未来的希望,所以教育是我未来关注的方向。
我今年77岁了,但依然有理想。我70岁那年在法国一个基金会做演讲的时候,我说自己今年70岁了,他们都不信。我说我也不相信,我还经常忘记自己70岁了。我后来说了一句“忘记自己年纪的人永远年轻”。
广州日报:你觉得你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
冯骥才:坦率地说,我最想写的书仍然还在我的理想里面。一个作家写完了以后,总是有后悔的,总是过一段时间要否定自己的一些东西。有的时候一个稿子写完了,好多天我一般不轻易拿出去,除非是有时候编辑催急了。有时候搁一搁拿起来再看,可能隔几个月拿起来再看的时候就有不舒服的地方,不舒服的地方再改。我的习惯是自己的稿子要改7遍,而且要在稿子发表之前。发表之后有没有觉得不好的呢?太有了,我经常有写完以后有不好的地方。甚至我要再加那么一个细节那么一个情节不更好吗?但是没有办法,书已经出版了
广州日报:对于现代都市人的阅读,你有什么建议?
冯骥才:现在我们主流的社会要建成一个书香社会,各地方都提倡阅读。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实际上有不同的阅读需求。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求知而阅读,或对某些方面比较有兴趣来阅读,有的则是工具性的阅读,还有就是为了消遣娱乐而阅读。哪一种阅读都没必要去否定它,它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我自己的阅读也不是一种阅读,而是多方面的阅读。
但有一点,不要把读书搞得很盲目,为读书而读书,闹得很热闹,读什么书,有什么收获,自己都不知道,等到了一定阶段就坚持不下去了。有一个很好的读书氛围是很有必要的。欧洲很多国家,很多家庭都有一个家庭图书馆。但如果我们把它宣传过了,就容易把读书搞成了作秀。你看很多老板的办公室后面的架子上摆了很多书,但那些书他基本上是不看的。人民网
#冯骥才
#重返
#文坛
#一天
#当做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休闲分享
又是进步的一天
0
6486
晚夜微棠
2021-08-14
原创文学
平静的一天
0
10819
無用
2021-10-05
文化新闻
冯骥才:作家的天职是为读者工作,写出心中的文学
0
23855
写手发布
2021-10-25
文化新闻
文坛“大师”何时休
0
27125
写手发布
2021-10-28
文化新闻
冯骥才:应保持我们春节的仪式感
18
68360
1362305736
2022-02-01
文化新闻
沐小弦:坚持下去,总会有发光发亮的一天
0
14473
写手发布
2022-07-01
写作交流
关外西风:《重返1988》作者跌宕起伏的网文故事
0
8434
写手发布
2022-07-01
文化新闻
埋头十五年深写汉武帝 王朔出新书文坛归来
0
14422
zggdhykxz
2022-08-12
文化新闻
三寸寒芒:习以为常 一天不码字浑身难受
0
5969
写手发布
2023-09-08
休闲分享
新人第一天
1
4399
李慕白321
2023-09-0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原创文学
写作交流
媒体约稿
休闲分享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岁月》杂志,急需大量校园故事
北京高校联合科幻征文「火花杯」征稿启事
阿菩携新作《天衣》拆解爆款网文“破圈”密码
4
专访人可妹丨重构“追妻火葬场”新法则
5
《锦月如歌》《永夜星河》《与凤行》受热捧,“无爽感,不爆款”
6
三部作品集中出版!作者荆洚晓:以女性角色为镜,探索宏大时代与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