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空心化、偶像化、趋同化 古装剧的几个不良趋势
[ 复制链接 ]
萧盛
管理员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72
好友
5241
回帖
3万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40116
发表于:2017-3-23 18:51:49
3547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最近一段时间,《锦绣未央》《大唐荣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几部古装剧形成刷屏之势,不仅引来媒体对其台前幕后的报道,也在观众中生发出此起彼伏的讨论。近些年的古装剧已悄然发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独特类型,其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和武侠剧,惯常以传奇、玄幻、仙侠等为故事题材,以人气偶像、华丽场景、炫目特效、IP改编等为外在标识。此类剧受到青少年尤其是“网生代”的大力追捧,据称仍有不少这类作品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或跃跃欲试地准备上马。透过如此趋之若鹜的制播风潮,应该对时下古装剧做一些理性的反思。
空心化:“古装”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电视剧亦然,立意不明朗、不积极,必定称不上好作品。近年的古装剧数量庞大、风格各异、制作考究,有的服饰和道具花费天价,有的在摄影和构图上力争每帧画面都唯美养眼,还有的在武打设计和特技运用上呈现出电影大片的震撼感,主创团队于这些硬件层面的用心和发力的确可圈可点。然而,当观众获得视听愉悦之时可伴有“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振和精神荡涤呢?恐怕少之又少甚或空空如也。
观察内容可发现,时下的古装剧,多数已经演变成一种既非史实又非现实的虚化故事场域。在这里,可以披着古装上演现代爱情的浪漫桥段,可以打着历史的幌子恣意展示人心之恶毒,可以无视合理性和逻辑性地进行荒诞幻想、“跨界”互动,古装剧俨然沦为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的杂货筐。当然,绝大多数作品也会以励志、纯情、正义、劝善等作为主题标榜,但事实上这些精神因子要么牵强疲软,要么消解于充满穿越性、嬉闹性、煽情性的虚假戏份中;还有作品为了增强历史厚重感,有意将某些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植入情节中,却由于处理不好史实与传奇的辩证关系,效果适得其反,破坏了历史感。凡此种种,均造成了剧作外强中干、魂飞魄散的空心化现象。
筋骨失,无以立。电视剧应成为润物无声的大众文化,而非不求内涵的快餐文化。古装剧的叙事背景虽与现代有时空距离,但作为剧作精气神的戏核却可以古今通联、镜鉴当下,因为道义、情感、人性、哲理等有着恒久不变的内在统一性。在确保艺术真实的故事讲述中崇美善、贬丑恶,应是古装剧的剧魂所在。跌宕起伏的强戏剧冲突、有理有度的奇异想象、匠心独具的美术置景,都可作为艺术手段应用于创意和创作过程中,但切不可因此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蕴,使之沦为无根之浮萍、无魂之躯壳,更不可用一个突兀的正能量结尾作为挡箭牌,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权术之阴狠、争斗之残忍,让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偶像化:粉丝效应抗衡艺术价值
近年的古装剧有个共通之处:几乎都选择当红偶像派演员担纲,力求让男女主角闪耀出人气和颜值的耀眼光环。此举也许在收视竞争中占尽先机,但在艺术法则和审美规律上却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业界和观众对于这种“偶像挑大梁”的现象早已不满。作为演员,颜值高、人气盛本身并没有错,对于年轻演员也不应该凭刻板印象全部被打上“有颜值无演技”的标签,因为年龄跟演技没有直接关系,一切要靠作品质量说话。比如,《大唐荣耀》里的男主角,便与史书记载中人物原型“聪明宽厚,喜愠不形于色”的气质颇有几分神似。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确有一些年轻演员尽管被架在主角的位置上,实则底蕴和功力相距甚远,对人物形与神的把握不到位,尤其是与周边的“戏骨型”配角相比,捉襟见肘的角色塑造能力常使表演效果异常尴尬。
此外,过度偶像化的理念拉低作品质量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去年某剧单打“偶像牌”,结果由于收视和口碑双差而被播出平台中途停播;今年某剧专注于明星效应而在特效呈现上粗制滥造、漏洞频出,最终在演技和制作方面均遭到观众的强烈吐槽。可以说,偶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提高剧作人气、拓展收视群体,用不好则会成为殃及整体的害群之马。
艺术属性终归是电视剧的本质属性,违背于此的创作都无异于舍本逐末,必然行之不远。古装剧的主创不能只做商家,更要做匠师,应避免让观众只见明星不见角色,只见皮相不见内心,只见酷萌不见魂魄,只见古装不见古人。角色是情节的人格内驱,情节是角色的性情外化。保证最基本的“人”和“事”能够不着痕迹地自洽与深糅,是一部合格电视剧作品的必要前提。
趋同化:跟风与照搬折射出原创乏力
形形色色的古装剧如走马灯般轮番登场,虽各自年代环境不同、界域框范不同,却经常在人物型设、情节梗概甚至细节处理、场景搭建方面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久而久之,观众刚看开场就已猜中故事走向及结局,自然难抑乏味心理和审美疲劳。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原创精神的日益缺失?其一,当下的古装剧为了赢得收视份额,大都改编于先前具有受众基础的网络大IP,这对广大“原著粉”来说已然是“二次观赏”,毫无情节悬念性可言。这种做法的实质是以牺牲作品新鲜性为代价的市场化考量,某种程度上暴露出创作者在激烈竞争中的投机念头和不自信心理。其二,对于成功作品的盲目效仿与严重跟风。几年前一部《甄嬛传》的走红引来古装女性传奇剧被热拍热播至今,其实很多作品是在用大同小异的故事架构损耗与透支着观众的收视热情。其三,古装剧还是经典翻拍的“重灾区”,主创者用这种“安全”的方式极力迎合着受众的惯性欣赏口味,为了吸睛不惧被骂。
曾有善于调侃的网友为古装剧总结出很多屡试不爽的“神套路”,诸如“伤心飘雪”“摔跤接吻”“磕脑失忆”“仙凡相恋”等,观众看后可以掩面一笑,业界人士却应心头一惊。这些看似以玩笑方式指出的套路化情节桥段,实则是创作实践中跟风和照搬的显著明证。毋庸讳言,不少古装剧生产者已经把创意性的艺术工作当成了机械性的重复劳动,或是仅仅将其作为创造经济收益的谋生手段,与文艺初心和创新理想渐行渐远,长此以往不仅会阻断自身的艺术道路,更会为电视剧行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更有甚者,古装剧领域的原著抄袭问题近来不绝于耳。据报道,去年年底热播的《锦绣未央》原著作者涉嫌抄袭200多部小说,前些日被11位作家联合起诉,目前已正式立案;最近,某部正在播出的古装剧又一次在原著抄袭问题上引发多方质疑。当然,其最终的是非曲直自会得到法律的公正裁决,但剧作主创在先期策划创意阶段必须擦亮双眼、头脑清醒,拒绝做任何侵权行为的推波助澜者。
(作者:闫伟 单位: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古装剧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大热的宋朝古装剧是如何“锻造”出来的?
0
18062
西湖四海
2020-05-05
文化新闻
古装剧能否更古雅地体现现实主义品质
0
19850
写手发布
2021-04-06
文化新闻
古装剧《骊歌行》开播 服装饰品采用非遗技艺
0
19118
写手发布
2021-04-16
文化新闻
“悬浮”古装剧充斥“魔改”桥段,历史逻辑还是要讲的
0
18167
写手发布
2021-04-21
文化新闻
越来越难看的国产古装剧,到底中了什么毒?
0
16979
写手发布
2021-04-27
文化新闻
《风起洛阳》是否跟上了古装剧的审美升级?
0
15072
写手发布
2021-12-21
文化新闻
古装剧《尚食》:“爽”剧不爽,套路化带来精致的平庸
0
14108
1083543010
2022-03-13
文化新闻
暑假档一过 古装剧赛道就开始“卷”起来了?
0
13236
写手发布
2022-09-17
文化新闻
古装剧《念无双》组讯曝光 改编自十四郎小说《天下无双》
0
11292
写手发布
2023-03-16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评论列表
(2)
匿名
发表于 2017-3-23 19:27:36
还抄袭
新浪微博评论:
树叶飘啊
2017-3-23 19:27:36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匿名
发表于 2017-3-23 19:54:55
给我推荐呀,亲
新浪微博评论:
凡议功飘
2017-3-23 19:54:55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浏览过的版块
原创文学
作者推荐
清朝官员称呼对照表及官员品级说明
九周年你出运费我送书抢楼活动帖
祝凤凰和七七婚姻幸福,早生贵子
写手之家重建:有你们在家就不会散
写手之家2017年最新约稿函推荐
写手之家9周年庆【写作那些事儿】主题征稿
2016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半年榜揭晓
天下霸唱:受金庸小说影响大 不想过多涉足电影行业
粉丝经济掘金网络小说 小说成为中国娱乐界“香饽饽”
九年庆主题活动:萧盛与您分享写作那些事
话题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4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5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6
《课堂内外》杂志2025年12月号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