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张平:反腐文学的生死抉择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9-2-14 12:03:37
17585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1981年,张平写完处女作《祭妻》,将小说寄给了《山西文学》
杂志
社。
因为题材敏感,能不能发表,敢不敢发表,编辑部的几个编辑传看时虽然都掉了眼泪,却都拿不定主意。最后,这篇小说落到了主编和副主编手里,由他们来做决定。当时《山西文学》的副总编周宗奇、主编李国涛,都是山西知名作家、评论家,他们思考商量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略作修改后发表。后来张平才知道,李国涛在决定发表前,曾和编辑部的编辑们说:发表后如果出了问题,那就由我来担责吧,要撤职免职,撤我免我。
《祭妻》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小说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张平这个名字,以这样一种方式,从此出现在中国的文坛上。
张平的小说,总给人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感。提到张平,我们总会将他与反腐文学联系在一起。他也曾因《法撼汾西》《天网》而坐上被告席,十年官司缠身,几遭灭顶之灾,但他没有屈服。
2000年,反腐电影《生死抉择》横空出世,在票价只有五元的前提下,成为中国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
《生死抉择》上映后,张平去现场看,电影院里多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原作小说给他带来了莫大的荣誉和收获,《抉择》被评为“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并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殊荣。
2008年,以反腐小说成名的作家张平出任山西省副省长,同时,他又是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事务缠身,千头万绪,张平逐渐淡出了文坛,14年,他没有创作一部小说。2013年,张平卸任山西省副省长之后,又重新拿起了这支笔,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重新生活》,这是张平的重新生活,也是他对政坛和文学的重新思考。
为正义和良知呼喊
《新民周刊》: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你写出了《血魂》《较量》《无法撰写的悼词》《刘郁瑞办案记》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和纪实文学,这时候的视野已经由家庭转向社会,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做出这样的转变?
张平:今天回过头来再看,当年文学视野的转变,是一个思索的结果,一个抉择的结果,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看到社会的不公和非正义,你还能气得发抖吗?——这比文学更重要!记不得这是哪位圣贤的话了,今天想来,这可能就是一个作家如何看待人生和社会、如何看待文学和创作的基本准则。
回顾我所有的创作和作品,可能有一点一直都是相通的,或者说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对腐恶的反抗,对弱者的同情,对压迫与剥夺的呐喊和奋争。
《祭妻》《姐姐》如此,《血魂》《较量》如此,《天网》《抉择》《红雪》《十面埋伏》《国家干部》,一直到今天的《重新生活》莫不如此。
直面现实,近距离地描写生活,为正义和良知呼喊,维护和捍卫社会的公正、公平、民主、法治,这几乎就是我作品几十年来的不变立场和一贯坚守。
我想,所有坚守这一创作原则的作家,都会受到人民的欢迎和认可。
《新民周刊》:《抉择》聚焦的是国企腐败,《十面埋伏》揭露的则是司法腐败,这样的小说题材在中国是比较敏感的,在写作的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阻力吗?有没有做一些妥协?
张平:《抉择》是1997年
出版
的作品,说到《抉择》,就得说起我的另一部作品《凶犯》。《凶犯》写了一个复转军人舍身保卫国家林场的故事,村民们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和村霸一起把新来的刚正不阿的残疾退伍军人打得浑身是伤,多处骨折。这个退伍军人捂着肠子都流出来的伤口,一个人拼死爬回林场,取回那杆老式步枪,又爬回村子里,把恶霸四兄弟三个打死,一个打成重伤。这个复转军人最后也因流血过多而亡。《凶犯》后来改成了一部电影,名字就叫《天狗》。《天狗》这部电影几乎囊括了当年所有的电影大奖,金鸡奖,华表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奖等等,都得了。
全国十佳女导演斗琪看到我的这部小说《凶犯》后,觉得这部作品可以拍成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但希望能把《凶犯》的背景放在城市里。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不同的是这个复转军人保卫的不是林场,而是工厂。如果能这样,电视剧的故事就会丰富很多。
我接受了这个建议,然后就开始采访那些正在转制的、濒临破产的、只剩了一个空壳子的大型企业。我们希望得到的素材是,这些企业在转型或破产期间,工人们纷纷偷盗和抢劫工厂的机械和财产,最终被复转军人以生命的代价给制止了。
但采访的结果完全相反,誓死保卫工厂的恰恰是那些在工厂干了一辈子的工人们。企业转制了,濒临破产了,但已经下岗的工人们还在自觉地保护着这些工厂,那些车间里的机器和车窗,一个螺丝钉也不允许任何人私自拿走。而偷走整个工厂的恰恰是那些借转制之名,化公为私,把国家财产转为自己财产的工厂的一些腐败干部。
经常有数以百计的工人围在我们身旁,工人们讲到自己的遭遇和对工厂的感情时,一个个嚎啕大哭,情不自禁,现场泪流成河,哭声一片。
二十多天的采访结束后,我和导演的思路都彻底改变了,她回去以后自己动笔创作了一部反映下岗职工生活的电视连续剧,我回来以后,就写了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抉择》。我在小说中痛斥了这种赤裸裸的个人腐败和集体腐败,描写了工人们在腐败处境下的生活艰难。
《十面埋伏》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一个让公安通缉多年的特大杀人案的要犯,竟然一直因为另一起案件在监狱里服刑,而且很快就将刑满释放。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临时调来值勤的狱警发现了疑点。以此为契机,终于发现了这名案犯身后牵连的黑社会团伙,他们与一些腐败司法官员相勾结,策划了一起重特大案件。而这名在监狱服刑的案犯,就是这一黑团伙的顶级老大,一直在监狱里坐镇指挥监外的团伙作案。
中国的体制就是这样,不管你写得多么真实多么正面,但你写的事件涉及到哪个部门,哪个部门的领导确实会不高兴。
不过对这样的事情,我已经习惯了,只要读者认可,只要人民喜欢,我就知足了。如果我对他们妥协了,我也必然会失去这些读者。
《新民周刊》:正如你所说的:“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低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是从《天网》开始树立你的这一基本写作立场的吗?
张平:我个人觉得,从古至今,对文学情有独钟的大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我每次去新华书店,让我感慨万端的就是那些坐在书店角落地板上专心阅读的孩子们。他们没钱买书,就在这里悄悄免费阅读。这些人堆里也还有很多大学生,甚至成年人。图书管理员从来也不驱赶他们,也许他们知道只有这些读者才是他们最应该保护的读者。日理万机的领导,苦心钻研的专家,风情万种的白富美,风流倜傥的高富帅,忙得脚不沾地的经理老板,他们会这样在一个角落里,凝神静气,全神贯注地阅读你的小说、诗歌?一个人到了被万般宠爱万众瞩目,时时被媒体和新闻包围的境地时,让他或她生发悲悯愁思的文学情怀,应该是件很难的事情。只有那些生活清苦,孤独寂寞,被冷落被无视,几乎被生活遗忘,但仍然对生活抱有希望抱有激情的人,才往往是文学最忠实的受众。
有一年我去一个山区的村庄,看到一本我的小说《天网》,不知让多少人传看过,已经看不到书面,翻卷得就像一棵老白菜。一个40岁开外的中年人一边让我签字,一边说,你这书我们村的人差不多都看了,我都看了好几遍了。在这本书上,我几乎找不到可以签名的地方。我很感动,也很难过。电影电视里,还有那些青春小说里无忧无虑的美满生活,距离他们其实很远很远。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写作立场,这是作家自我选择的结果,没有可比性,也无可厚非。我的读者群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普通通的读者,为他们写作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一个作家的立场
《新民周刊》:写《法撼汾西》的时候,在一个穷困潦倒老农的炕头上,这位老农民给你讲了两天两夜自己二十年告状、上访一千五百多次的经历。当时听到这样的故事你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
张平:《法撼汾西》和《天网》是姊妹篇,两部作品的创作,都缘于我认识到了一个人:汾西县委书记刘郁瑞。刘郁瑞当年也是一个作家,写过很好的文学作品。正因为如此,他知道像我这样的作家,应该与我聊些什么,应该让我知道些什么。我们一见如故,聊得昏天黑地,没明没黑。聊完了,他又给我介绍了一些人,让我去同他们聊聊。
其中有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农民,为了一桩二百元的冤案,前后二十年,上访一千五百多次,被收容拘留几十次。我同这个老农民聊了两天两夜,他几乎把一辈子的遭遇都说给了我。老人长年上访,身体很差,两腿肿得上下一般粗,眼睛几乎看不见了,常常头疼欲裂,彻夜难眠。聊天的过程中,时不时要吃去痛片。他的这个案子,县委书记刘郁瑞,花了很长时间很大精力才给他彻底平反解决。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文革”刚刚结束的那几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把他所有的上访过程都记录了下来,就是小学生用的那种作业本,足足几十本,全都交给了我。
刘郁瑞当时曾特别难过地对我说,老人境界很高,解决了他的冤案,他专门拿了几个粽子步行了几十里山路来感谢刘郁瑞。临别时他流着眼泪对刘郁瑞说,刘书记,我若要在二十年前遇到你,你把我的冤案解决了,我还能为国家做点贡献。可如今我老了,老伴也死了,啥也干不了了。不过我也想了,你如今把我的冤案平反了,以后我就再也不打搅你了,你是县委书记,不打搅你了,能让你腾出时间多干点别的,也算为国家做了点贡献。
第二年,我再去找这个老人时,没想到他已经去世了。
不知为什么,我听到这个消息时,突然泪流满面。说不清自己当时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情,为什么会如此悲痛。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到了一个大社会,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第一次看到了生活中的另一面。也可能是老人的遭遇触发了自己当年生活经历的敏感点,让自己的情绪轰然爆发。回去后,我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天网》这部作品。
《天网》的反响是空前的,也是我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天网》当时发行五十多万册,至今每年仍在再版。当时曾被上百家报纸连载,被数十家电台连播。《南方周末》几乎一整版一整版地连载,能这样连载一部文学作品,对这家发行量极大的报纸来说并无先例。《天网》先后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评弹、戏曲、说唱剧、广播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真实素材,加上真情实感,而且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所以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我自己完全陷进了刘郁瑞和老人留给我的那种情绪里,才有了这部作品的问世。
《新民周刊》:你也曾因《法撼汾西》《天网》而坐上被告席,十年官司缠身,几遭灭顶之灾,那段时间你是怎么挺过来的?
张平:《法撼汾西》《天网》强烈的社会反响也给我带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几个当地的干部对号入座,联名把我告到了出版社所在地的丰台法院。受理这场官司的法官明确无误地告知我,这场官司你必输无疑,因为即使是罪犯,你也不能侮辱他的人格。一旦判定你侮辱了对方的人格,你将面对巨额赔偿,因为对方要求赔偿名誉损失20万元,而当时我这两本书的稿费总共五万多元。
法官举出书中的一个例子,说那个被乡长铐在树上的农妇,大骂乡长是恶霸,法官说,一旦认定你写的就是这个干部,这就足以证明你侮辱了对方人格。我说农妇的双手被铐得鲜血直流,至今留有伤痕。一个农妇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官司打了几年,法院判她败诉,无奈以命抗争,结果被铐在了村头一棵大树上,她一介草民,到了这步田地,也只有骂人了,但就这样骂了几句,却要被法院认定侮辱了对方人格。我止不住问,农妇骂人有罪,他残害百姓,难道就没罪?法官说乡长有罪没罪,那不是你和村妇能认定的事。村妇可以上告,法院可以依法审理。而你在作品里说乡长是恶霸,无凭无据,就等于诽谤,就是侮辱了对方人格。
面对法官的“法理”,我万般不解,一整夜都没睡着,长这么大,第一次彻夜失眠。但最终这场前后耗时十年的官司,竟然是我赢了,法院二审当庭驳回上诉。胜诉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老百姓的支持。一审开庭后,因为是公开审理,数十家媒体对这场官司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声援信很快雪片般地寄往法院,寄往媒体。山西农村的几个老农民,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找到我,把整个村里的捐来的几百元塞给我,要我补补身子跟他们好好打官司。如果输了,等到宣判的那一天,他们就集体来北京当场给我挂匾送花。由于电视台的追踪报道,我一下子成了“名人”,挤在公共汽车上,常常有人悄悄对我说,我们都支持你,你输了在我们心里也是赢家。我当时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晚上常常出来在门房打电话,有时忘了交钱,常常遭到门房老人的呵斥,回来!交钱!但当他看了报道,认出我就是那个作家时,脸上顿时竟堆满了慈祥的笑容。说,孩子,真不知道你就是那个作家,你听着,以后打电话只管来,一分钱也不收你的!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饭,吃到半截,饭馆老板亲自端着两大盘子热菜放在饭桌上,小伙子,这两盘子菜是我亲手做的,以后天天来我这里吃,不用买单!
即使到今天,一想到这些场景,仍然止不住眼圈发热。我前面说过了,我要至死为老百姓写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什么也不是。这是一个作家的立场,与艺术无关,与文学理念也无关。
这是一部真正的反腐作品
《新民周刊》:刚刚推出的这部长篇《重新生活》是阔别文坛十四年之后的作品,2004年的《国家干部》之后一直没有推出新作品,是什么原因?
张平:不是不想写,而是没有时间写了,尤其是没有整块的时间来写东西了。2004年年底当选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2007年当选为民盟山西省委主委,2008年当了副省长。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这么多职务,脑子里整天千头万绪,考虑和需要尽快解决的事情那么多,不可能静下心来去构思,去写作。其实你所处的环境也不允许不支持你去写作,当作家不写作,那叫懒散;当副省长写小说,那叫不务正业。
长篇小说创作是需要连续性的,不能今天写一段,过几天再写一段。情绪、感觉、思维、激情凝聚在一起,需要有一个铺垫和延续的过程,任意打断它,都会损害甚至重创文学创作。《重新生活》是在2013年卸任副省长以后写成的,写成后又断断续续修改了几年。其中有些重大的改动,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但这样理性而冷静的修改,是否对作品更有益,还有待读者的检验。
《新民周刊》:这部小说和你之前的反腐小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张平:这是很多读者都问到的一个问题。《重新生活》与过去我的那些小说完全不同,没有那种叱咤风云、拍案而起的优秀干部,也没有流血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职务的“小人物”,通篇中并没有刻意的、正面的、震撼人心的反腐行为。但为什么却说,这也许是一部真正的反腐作品?
之所以这么写,因为我觉得只有揭示出腐败是对所有人的戕害和剥夺,才能激发所有人对腐败的反思和痛恨。我在后记里说了,只有全民反腐,制度反腐,才有可能有效遏制大面积的腐败行为。腐败行为并不只是贪污受贿了多少财物,而是它制造了一种与老百姓完全隔绝也完全不同的特殊生活。这种特殊生活的长期存在,渐渐地会融入并腐蚀我们的思想道德,以致沉淀为我们的文化基因。
一个地方主要领导的腐败,会导致所在区域整个社会和系统的腐败。本来属于政府官员的分内职责并应该施与人民的工作,反倒成了老百姓必须感激的施舍和恩赐。这种本末倒置的生活形态,已经让很多人无动于衷、毫无感觉,甚至成为习惯。如果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都意识不到这一点,这就实在太可怕也太悲哀了。腐败通吃通杀,最终无人可以幸免。
所以揭示这种反常的、而我们却又司空见惯的生活本质,铲平官员和民众之间的那道鸿沟,是反腐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基本任务。贫富悬殊、腐化堕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悲剧,不能也不允许再度发生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和社会,这需要每一个公民的不懈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奋争。
从这个角度说,《重新生活》是一部真正的反腐作品。来源:新民周刊 | 何映宇
#张平
#反腐
#文学
#生死抉择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公众号【黄滩酱油】长期征集文学作品
0
2093
骗子xz徐
2024-06-24
媒体约稿
《传记文学》杂志,全国征稿
0
1999
niggalife
2024-06-27
媒体约稿
「十月少年文学」杂志2024年最新约稿函
0
2266
2072
2024-06-30
媒体约稿
500元起/篇 |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2225
野爹
2024-07-01
文化新闻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广告收入首次超过订阅收入
0
3346
写手发布
2024-07-13
媒体约稿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1967
胡小高`
2024-07-14
媒体约稿
《中国校园文学》专刊征稿
0
2570
qq814509843
2024-07-15
文化新闻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0
3474
写手发布
2024-07-16
媒体约稿
50-80元/千字 | 「瞳日文学网」最新约稿
0
2083
李大康
2024-07-24
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的“流量玩法”与“免费逻辑”
0
4657
写手发布
2024-07-2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知识窗》 最新约稿函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哪些网文主角人气最高?3000万人次参与评选,克莱恩、李慕婉、叶
4
阅文“角逐IP之光”收官,十大人气角色全民加冕
5
突围套路: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转化
6
第十五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